佛心网

禅宗认为:菩提只向心中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发布时间:2023-09-21 04:03:34作者:佛心网
禅宗认为:菩提只向心中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六祖法宝坛经》中有一首流行很广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慧能的觉悟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由主观决定的。他认为要求解脱,不能向外面寻找原因,只能向自己的内心找寻,所以他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他分明告诉人们不要向现实世界中寻求真如,不要对现实世界的现象不满;痛苦的根源在于自己的业。只有趣向真如,才能得到解脱。他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又说“佛向性中,莫向身外求。”

这些特点,恰恰是隋、唐时期其他宗派所缺少,而为禅宗独有。禅宗自慧能以后,开始放弃了佛教的经典,不但不坐禅,而且也不念经。

“王常侍一日访,同师于僧堂前看,乃问‘这一堂僧还看经么?’师云‘不看经。’侍云“经又不看,禅又不学,毕竟什么”师云“总教伊成佛作祖去。”

慧能认为旧的坐禅方法,“住心观净”“长坐不卧”是错误方法,《坛经》指出:“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又说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慧能的禅学,表面废除了禅定修行方式,而实质却扩大了禅定的修行范围。因为禅定的目的,在于通过禅定的方法,达到在日常生活中,否定客观世界真实性的目的。如能从思想意识上,从世界观上否定客观现实世界,又何必一定要用坐禅的方法呢?

慧能的南宗,否认外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认为这些变化都是由于人们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当时,道一在怀让门下,专事坐禅。怀让是慧能的大弟子之一,而道一原是北宗僧人,后来弃北投南。他坐禅仍是北宗的修行法,而南宗却要打破这种修行法。有一天怀让取一块砖在寺前磨,道一问“作什么?”,怀让答“磨镜”,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答“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正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禅宗认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这便是慧能所说的见真佛解脱颂”所谓见真佛,就是众生心有觉悟即成佛,心里迷惑佛即成众生,因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成不成的关键在悟或迷。禅宗认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慧能甚至否认修行必须出家,也不须形式上的戒、定、慧。

南宗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由于慧能不识字,不受佛教经论的拘束,采取佛教各经论中合用的句子,作出新解,大大丰富了南宗的话头。正如《坛经》解释四乘说:“见闻诵读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无杂、且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所谓最上乘当是指南宗的禅法。最上乘离一切法相,即心是佛,心外无佛。

南宗创造佛,性质不异于庄周书中所称的真人至人,是创新的中国式佛教,同于天竺的佛被赋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至高权力。强调心即是佛,悟即是佛。提倡无心的禅法,“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无心就是要无一切心,就象真如本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

,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于是“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辨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

禅宗认为凡人之所以无明,不理解真如,都是由于存在着“我”“法”两种偏见,也就是“我执”和“法执”。一个人没有放弃自我的意识作用,这便是“我执”而“妄生分别”。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只不过是人的幻觉,所以也必须否定,即破除“法执”。

有人已放弃“我执”而没有放弃“法执”,禅宗就会肯定他放弃“我执”而否定他的“法执”,这就是“先照后用”也叫“夺境不夺人”(境是法,人是我),这种情况就是“上苑花已谢,车马并骈阗”。这里“上苑花”喻“境”“车马”喻“人”

有人放弃“法执”,但坚持“我执”,禅宗又会肯定他放弃“法执”而否定他的“我执”,那就要“先用后照”,也叫“夺人不夺境”。这种情况就是“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这里“有芳草”是“不夺境”“无故人”是“夺人”

有人能够完全放弃“我执”“法执”对这种情况,就全部肯定,也叫做“人境俱不夺”。这种情况就是“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月生海”是“不夺境”“人上楼”是“不夺人”。

最严重的是有些人坚持“我执”“法执”,禅宗认为这是带有根本性错误的,要完全否定,就好象“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要彻底地去除无明妄念。这种情况正好比作“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这是既无“境”也无“人”。那就要“照用同时”“人境俱夺”。

禅宗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相信每个人的“顿悟(内心的神秘启示)。”人类的活动,世界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一切事物之中,无不体现了“真如”,所以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