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障:在佛教中烦恼的概念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5-13 11:46:53作者:佛心网整理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通俗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心识)。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是声音;鼻所嗅的是气味;舌所尝的是味道;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如软的、硬的、滑的、粗的、轻的、重的、冷的、暖的,还有痛、痒等。意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
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那么我们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佛陀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包括断除有所求的心。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为什么要修行呢?你们佛教说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还年青,没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还健康,没必要无病装病;死亡对我来说也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学佛。即使想学,也等我老的时候再打算。”
佛教的下手之处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他就没必要学佛,也没必要修行。佛教对他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我身体很健康的话,就无须看医生,无须吃药。但是,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想办法去除这些烦恼。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
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