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弘一书法境界:从不卑不亢到淡泊宁静

发布时间:2024-06-11 04:03:02作者:佛心网
弘一书法境界:从不卑不亢到淡泊宁静

左:弘一法师在俗时留影

右:1936年,弘一法师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

弘一大师,当代著名高僧,原名李叔同。出家后,更名演音,号弘一,诸艺俱疏,唯书法不废。

南无阿弥陀佛 上海龙华寺藏

于时后二十六禩岁首,居古浪习南山律,芳远仁者属书,为明。

一日印光大法师看了弘一书作后说道:「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光绝不赞成。」印光大法师的这段话,对弘一触动极大,不久,再看到弘一所书时,印光便有了「接手书,见其字体工整,可依此写经」的赞语。

印光法师的点拨,使弘一日后书写更增加了一丝不苟的写经意味,这大概就是他的书法被人誉为「佛书」的缘起吧。

一法万缘五言联 桐乡钱君匋艺术馆藏

释文:一法不当情,万缘同镜象。

丏尊居士。已未八月,弘一演音客灵苑。

也正起因于书写经文的严谨态度,以至随着作书的不断深入和在书法审美上的迁移之想,弘一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积有数十年厚功并据以为创作主调的碑碣书风着手调整,因而在他出家之后的24年时间里,书作中总带有一种碑帖交合、欲放还收的意味。面对这一巨大的书风嬗变期,诚如他于1923年致堵申甫的信中所说的:「拙书尔来意在晋书,无复六朝习气」,正道出了这个蜕化过程。如《行书地藏经偈轴》、《楷书楞严偈页》、《行书先德法语轴》诸作,便兼有此类意味,这为日后弘一书法风貌的正式确立,做好了结字上连笔上开合有自的前期准备。

三 省 泉州开元寺藏

辛巳二月十六夜,梦两示“三省”二字,翼日书此以勖励。晚晴老人。

对于弘一法师的书法,人们已经有过无数精辟的论述。弘一友人叶圣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不容移动一丝一毫。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又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结合上述评语展观弘一50岁以后之作,人们或可反观弘一书法前期雄而健、中期秀而雅和晚年澹而清的整个衍变过程。

致开元诸法师 泉州开元寺藏

释文:开元诸位法师仝鉴:后学近欲往闽东,承诸法师、诸居士诚意挽留,至用感谢。又承开元诸位法师屡次劝命后学居住开元,后学拟于此时移居开元暂住。但有预为声明者二事,先以函陈,敬启垂察。

一 广谦老人近示寂于福林寺,广空法师等坚持己见,强迫速入铁龛,速急焚化等事,后学闻之甚为不安。后学将来命终之时及命终之后,若由旁人坚持己见,违背后学之遗嘱,唯依世情不遵佛法,致令后学一生之修持不得圆满之结果,最好一著完全破坏。

他的晚年之作如《行书金刚经偈轴》等,虽似下笔迟缓、结字狭瘦,几近硬笔书,然此中所映现澹泊宁静不落一丝尘埃的白贲之美,非书法大家,确是无法表现这种精邃玄微的道之境界的。弘一法师不愧为我国近代书坛心手合一的旷世高人。

闽南佛法四言联 泉州开元寺藏

释文:闽南砥柱,佛法金城

岁次庚辰十二月朔,灵应寺主延请诸师,莅寺礼忏,并齐天燄口。日夜勤劳,行者疲惫。翌朝黎明,转应老法师孑身入大殿,持诵晨课。梵音圆朗,威仪端严,余亲见之,大为叹服。师道心坚固,任事正直,久为缁素所称赞。朝暮二课,数十年来精勤无阙,尤为众所难能。世衰道微,人多文弱,不具刚骨,有如师者,可谓末法芬陀利矣。谨书联句奉慈座以志敬仰,并励后贤。晚学一音,时年六十又一。

弘一的尺牍之书和他的书法之作一样,也是富于变化,并且与他不同时期的书写风格一脉相承。弘一尺牍的书风之变,从时段上讲,大体是以其悉心于经文书写之前后作为转折标志的。譬如,他书于1918年出家前后至1921年数年中的若干手札,遗笔老到熟稔,行文顺畅自然,真可谓信手之作。

《咏净峰寺》诗 泉州开元寺藏

释文:净峰峰高高更曲,半天云气芙蓉削。昙贝重重覆翠微,眼中沧海盈一掬。怪石苍松别有天,啸傲烟霞看未足。传灯此地几何年,净土依然古天竺。我来恰值海国秋,蹑屐梯云骋游瞩。莲花座上礼空王,一炷炉香薰宝箓。最爱夕阳山更幽,酣卧林峦无拘束。人生即此见蓬莱,安得乌巾占从竹。

戊申秋日,漆园后人贻华氏题句。

乙亥夏日,尊胜老人居净峰重录。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弘一借鉴六朝书风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此时弘一书法正处于碑帖书风的融合调整期,这类书风随着帖学的不断被重视被采纳,不数年便起了变化。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弘一的大多数书牍,皆结体整肃,笔道分明,写经的烙印显而易见。然而,书信毕竟不同于写经,纵然人们在其书牍中也见到不少不甚经意之作,这便多是作者性情所致的缘故吧。

致刘质平(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

释文:质平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前所记月日,系依农历也。

谨达,不宣。音启。

有人曾评述弘一写经结字的特点为早年偏扁、中年偏方、晚年偏长,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特点自然也反映到他的书牍中来。如果人们也像赏析弘一书法作品一样,把他出家前后、45至55岁之前和此后直至圆寂这三个阶段的书牍作番比较的话,就能清晰地看出这个规律来。正由于弘一法师进修梵行的精深,他的书牍愈至晚年,愈是字字清正,给人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感,和由此而生的天籁境界。

遗 言 上海龙华寺藏

释文:余于未命终前,临命终时,既命终后,皆托妙莲师一人负责,他人无论何人皆不能干预。弘一。

八月廿八日下午五时写。

致善见法师

鼓浪屿日光岩善见法师 永春蓬壶弘一寄

惠书于十五日始转到。宣纸未收到(原纸大约存在泉州)。今另备纸书写,附挂号奉上,乞收入。略复不宣。旧五月十七日,音启。

余在永春,方便闭关养静,谢绝诸事。倘有他人询问者,乞以此告之。秋凉后,乃可往他处也。附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