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肇亨:倒吹无孔笛——明清佛教文化研究论集
发布时间:2024-06-12 04:05:07作者:佛心网明清佛教盛极一时,
号称佛法复兴的璀璨时代。
藉由大量问世的新文献资料,
本书以多元的角度、全新的视野,
重理思路,化解疑云,
翻转我们对于明清佛教的认识,
且听如何倒吹无孔笛!
内容简介
明代是中国大航海时代,呈现何样佛教海洋哲学?明末佛教的梦论,如何让中国梦论别开生面?佛教忏法如何丰富中国忏悔书写传统?明清诗僧如何在乱世以生命实践菩萨道?……。
廖肇亨教授为研究明清佛教的翘楚,由丰富的文献资料中,重新爬梳研究理路。本书分为三大篇:《明清佛教在东亚》、《文化话语中的佛教》、《禅林文化论述》。第一篇探讨日本普陀山观音信仰、曹洞宗、临济宗、中世五山禅林、琉球佛教信仰,希望从东亚文化交流角度,认识明清时期禅林影响力;第二篇由文学著作研究明清佛教,从中理解明清知识社群安顿身心之道;第三篇则从清初汉僧国师与遗民僧,两个看似政治立场截然相判的群体作品,重新解读明清佛教禅林文化风貌。
本书以明清佛教文献为出发点,除可提供研究思想史、文学史、民俗、艺术崭新的观点,并能建立广阔的学术视野。
藉由明清反探汉传佛教根源,“倒吹无孔笛”更能领会佛法的精彩奥妙。目 录
【导论】涂毒鼓声何处起——明清佛教研究的再省思
第一篇 明清佛教在东亚
圣境与生死流转
——日本五山汉诗中普陀山文化意象的嬗变
曹洞宗寿昌派在东亚的流衍传布
——以东皋心越与石濂大汕为中心
百川倒流
——日本临济宗五山禅林海洋论述义蕴试诠
南浦文之与琉球王国
第二篇 文化话语中的佛教
脱轨.错位.归返
——《醒世姻缘传》中的忏罪书写与河川文化的相互投影
欲识玄玄公案,黄粱未熟以前
——从《谷响集》看明季滇僧彻庸周理的思想渊源与精神境界
泠然万籁作,中有太古音
——从《古今禅藻集》看明代僧诗的自然话语与感官论述
叶燮与佛教
第三篇 禅林文化论述
慧业通来不碍尘
——从苍雪读彻《南来堂诗集》看晚明清初贤首宗南方系的发展历程
觉浪道盛〈原道七论〉义蕴试析
——从三教会同看近世佛教护国思想
近世禅者净土诗义蕴探析
——从玉琳通琇的净土诗谈起
《禅门修证指要》与明清禅学
征引书目
论文刊登出处一览
【后记】 写在出版之前
后 记
汉传佛教研究近年获得大幅进展,特别是文化史研究角度的开展,几乎是一波强劲的浪潮,沛然莫乎能御。过去,传统佛教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古以前,宋代以下,往往以“混杂”或“庶民化”简而视之,对宋代以后遗留迄今的众多文献资料视而不见。
殊不知从唐宋转型到晚清思想革命,在中国文化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佛教总是扮演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佛教的刺激之下,宋代新儒家于是尝试深入探讨心性之学,开创了儒学的新纪元。
此外,文学、艺术、民俗无一不是深惹宗风。从知识菁英的哲学思辨到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佛教真正普及到中国各个角落的不同阶层,就是这段时期,舍佛教而不谈,终成渗漏。
佛教同时也是东亚文化交流之际,最重要的载体,天台、华严、禅虽然都发韧于中国,但却也都在东亚各国开花结果。
以敦煌资料为例,当年发言权几乎全部主要集中在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英国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日本大谷光瑞(1876-1948)之手。汉传佛教部分,资料大部分的架构已经完全被《大正藏》与《卍续藏》所垄断。
近来中古佛教研究,古写经也蔚然成风,又全部归尊于日本学界与寺院。华语学界即使奋力追赶,只能完全被动等待对方公布资料,就是目前的窘况。
明清佛教的文献今年以迅急骤然的方式大量问世,能从文献源头直接掌握学术话语的契机实在是千载一遇的良机,舍此则无他途。可惜宋代以降的佛教,长久以来不受学界重视。
关于晚明佛教的研究,台湾学术界最初虽由圣严法师开启名山大业,一度在国内外追随者众,可惜未能真正形成洪潮。如今撼醒天下人耳目,斯其时矣!
以明清佛教文献为出发点,可以对思想史、文学史、民俗、艺术等面向提供一个崭新的观点,建立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但明清佛教的文献近年以迅急骤烈的方式大量问世,能从文献源头直接掌握学术话语的契机实在是千载一遇的良机。可惜近世以来的佛教,长久以来,却一直不受学界重视。
关于晚明佛教的研究,台湾学术界最初虽由圣严法师开启名山大业,后有江灿腾教授继续努力,一度在国内外追随者众,但可惜并未能真正形成洪潮。如今撼醒天下人耳目,斯其时矣!
以明清佛教文献为出发点,可以对思想史、文学史、民俗、艺术有一个崭新的视野,建立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改写学术研究范式,身为学术研究工作者,每一思及,悚然良久。
多年来,我的学术兴趣虽然一直转变,但却从来没有离开明清佛教。虽然新出文献如雨后春笋,但我依然仍对新文丰版的《明版嘉兴大藏经》与《卍续藏》怀有无可言说的亲切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青春时期最亲近的友人。歌哭于斯的回忆不可胜记。
但此书所以面世,可以说是法鼓文化同仁极力催促的结果,若不是他们积极鞭策,此书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时日恐尚在未定之天。我知道这里的论文并不完美,毕竟还是一段摸索学习过程的记录。
困知经年,聊此残篇,此番校对作业期间,重读几过,不免愧怍增重,视同《忏悔录》一类也无不可。但无论如何,好像暂时也只能这样了。感谢老友圣心为此书题字,天地万物无不变异,唯此相知之情入水不湿,入火不燃。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廖肇亨,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同时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中华佛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佛教、近世佛教文化史、东亚文化交流史。
著作有《中边.诗禅.梦戏——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论述的呈现与开展》(2008)、《忠义菩提——晚明清初空门遗民及其节义论述探析》(2013)、《巨浪回澜——明清佛门人物群像及其艺文》(2014),编有《圣传与诗禅——中国文学与宗教论集》(2007)、《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2011)、《沉沦、忏悔与救度——中国文化的忏悔书写论集》(2013),译有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2008)。曾应邀赴东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11-2013)。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