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师:《佛说盂兰盆经》(二)-2
发布时间:2024-04-23 04:01:54作者:佛心网
《佛说盂兰盆经》(二)-2
我们接下来从丁一开始学习下面的经文。
丁一、彰母罪深
佛开示原因时,首先说明尊者之母自己罪业深重,一切的苦报都是源于自身。
请看经文: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这是佛回答目连尊者的话,佛说:你母亲的罪根深不可拔。
蕅益大师解释说:「身口所起恶业名罪,意地造业之本名根,长时积集名深,习性坚固、未易改革名结。如左手障钵,右手抟食,即其征也。」
这段话是解释罪、根、深、结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身口所造的恶业叫「罪」。意地所造的业叫「根」。
「罪根」合在一起,指造罪的根源——烦恼。因为身口的根在于意,意上造了,身口就跟着造。
尊者母亲心里的悭贪,长时间反复串习,叫「深」。习性坚固,很难改变,叫「结」。
她堕为饿鬼,一得到钵饭,就用左手遮住,右手赶紧抓食物吃,这就是悭贪的烦恼相。多生的习性「如油入面」,好象油浸入到面粉中,很难去除,所以说「罪根深结」。
「深」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积小恶成大恶,由浅至深。天天都造作身口意的罪业,积集起来,「业力之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不可以轻忽小罪小恶,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古人也讲,「恶不积不足以败身」, 终有一天恶贯满盈,报应到来的时候,都要自己承受。
古语有一句话,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般是贬义的。这里的「本性」其实不是本性,是「习性」,只是这个习性已经积累得太坚固了,好像都成了本性。
经里面描述目连尊者母亲见到美食,她贪婪到极处的表现,外在的样子是身口的造作,内在仍然是意地悭贪的作用。即使已经做了饿鬼,仍然是这样积习难返,这是佛为什么说他母亲罪根深结的原因。
丁二、明子力弱
说明尊者作为罪人的儿子,凭一己之力,道业还是太弱了,不足以产生巨大的救拔之力。
请看经文: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佛说:你母亲的罪业并非你一人的道力能除。
蕅益大师解释说:「声闻之人,但得心自在,未得法自在,故其神力,不能挽母定业。此正密寓弹斥之意也」。
「声闻之人」是小乘阿罗汉。小乘阿罗汉只是得到心自在,意思是他断了见思烦恼,自己证得了涅盘的妙乐,断了我执。但是没有得到法自在,意思是没有断法执,因为于法不得自在,所以神通力就有了局限性。
神通力是人人本性具足的,不是从外得来的,只要把烦恼断除,神通力自然现前。烦恼断尽,神通力是无限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目连尊者示现的只得到了声闻果位,只断了见思烦恼,还没有断尘沙、无明两种烦恼,没有得法自在。所以他恢复了部分的神力,没有全部恢复,有局限性,就没有办法挽救他母亲的定业。
蕅益大师提示我们说,这句话正是「密寓弹斥之意」。佛暗示小乘法门不能广度众生,所以这部经不是小乘经。佛劝我们由孝慈之心发起度一切众生的大乘心,当发起大乘之心,能跟十方三宝感应道交,仰赖十方三宝威神之力,就能够挽救恶道里的苦难众生。
丁三、斥邪无用
佛弹斥依靠那些其他的外力也是不行的。
请看经文: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佛说:虽然你孝顺母亲,震动天地,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救拔母难,其他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大天王,更是无能为力。
蕅益大师解释说:「未入正位,总名为邪。虽并合三界中一切神通之力,犹不及目连一人之力。今先简目连,次简天神等者,一往约多少简之,正欲显众僧之力大也。」
没有入正位,都叫做「邪」。什么是正位?正觉之位就叫「正位」。也就是说,不是妖魔鬼怪才叫「邪」,还没有证得阿罗汉都叫「邪」。因为有执着,有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对宇宙人生真相不能正确明了。这个「邪」是广义的,要改邪归正,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知见才完全正确,这个时候就不邪了,就正了。
佛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因为自己的意思是带着见思烦恼的邪知邪见。所以应该放下自己的知见,随顺如来的教诲。
天神、地神乃至四天王神都是具缚凡夫,即便集合他们所有的神通力,也不及目连一人的神通力。当然福德力也是如此,经上说:「集合万亿色究竟天的福德,与独觉阿罗汉相比,百千分不及一分。」目连尊者尚且无能为力,何况天神、地神。以上的铺垫是要反显大德僧众的无上威力。
六道里的神灵,这里举出[天神]; [地祗],就是地神;[邪魔]是指魔王;[外道],是指除佛教之外其他宗教里面有神通力的这些人;[道士],这是讲道家也有神通;还有[四天王神],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住在四天王天。用这些神来指代六道里面一切的天神鬼神,都没有能力把恶道「罪根深结」的众生解救出来。
蕅益大师接着说:「十方,则不同目连之惟一人;众僧,则不同天神等之非圣侣。所以威神不可思议,能令深结之罪根从此可解脱也。」
「十方」是遍法界虚空界,当然就不是目连尊者一个人的力量。众僧里面当然就包括圣贤僧,圣贤分小乘圣、大乘圣,甚至有法身如来应化在僧团里面,这些属于「圣侣」。前面讲的天神等是「非圣侣」,他们不是圣贤,还是凡夫。所以都不是圣侣。要靠圣人的神力,而且靠一个圣人是不够的,要靠十方众圣贤僧,这样的威神力不可思议,即使他母亲深结的罪根,也能得到解脱。
「僧者梵语,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
「僧」是梵语,具足叫做「僧伽」,简称「僧」,中文的意思是「和合众」。「众」是团体,它是和合的团体。
「和合有二义,一者理合,谓同证择灭无为;二者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四人乃至无数,名之为僧。」
什么叫和合?和合有两层意思:
「同证择灭无为」叫理合。「择」是拣择、选择的意思,「灭」是寂灭,又叫做涅盘,用真实智慧来选择佛法,修成涅盘无为之果,叫「择灭无为」。证得了择灭无为,就是圣人。一个团体,大家都一起证得择灭无为,这个团体叫「圣贤僧」。这在理上来讲是很高的,理上讲的「和合众」是指圣贤僧。
从具体事相上来讲,就是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六和敬做到了,这个团体只要有四个人以上乃至无数人,都叫做「僧团」。佛法里讲,一个地方如果有僧团出现,这个地方不遭难,因为僧团所在之处有龙天护法保佑,这是这个地方众生的福报。
真正想要复兴佛教,最重要的是建立僧团,共同奉行佛陀教育。整个僧团,大家一起「同证择灭无为」,我们只能说争取,这一生很难做到。但是大家一起发心,放下自己的分别执着,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从事上修六和敬,这个还是很有可能做到的。
下面又说:「今言众僧,即是华梵合举,亦是以众表数,以僧表德也。具理事二和,名真实僧;但具事和,名清净僧。」
这里所说的「众僧」,众是华文,团体的意思,僧是梵文,华梵合举。「众」表示数目,「十方众僧」,数目是无量无边的,尽法界虚空界一切和合的法界僧团。
前面我们提醒过大家供僧的发心要大,扩大到十方僧,法界僧团全是供养的对象,虽然现前法海寺只有几十位出家人,但是心量扩大到尽法界虚空界,得到的力量就是尽法界虚空界的。
「僧」还可以表示「德」,福德的德。德在理上讲是同证择灭无为,在事上讲是修六和敬。如果理上和事上两种和合都做到,既能证择灭无为,也就是证得涅盘果,证阿罗汉了,又能修六和敬,当然证得了阿罗汉必定能修六和敬,佛当年的僧团就是这样理事二和的僧团,这个僧团叫「真实僧」。真实僧决定是圣贤僧。
如果理和做不到,虽然还是凡夫,但是在事上能做到六和敬,这叫「清净僧」。僧不一定专指出家人,也包括在家人在内,只要有四个人以上,大家都是这样修六和敬的,遵依佛陀教诲来一起修学、一起生活,这个团体也叫清净僧。
「真实僧宝,能令胜义正法久住不灭;清净僧宝,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
能够同具理事两种和,这些圣贤人的六和团体是真实的僧宝。这样的团体,能够令「胜义正法久住不灭」。这里提到的「胜义正法」是指至少断见思烦恼的这种正法。
因为法赖僧传,正法的住持要靠僧宝,孔子也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个法的法运不是在法本身,是在修学这个法门的人。如果能够证阿罗汉,这些人属于「真实僧」,他们就能够住持「胜义正法」;如果这些人不在了,胜义正法也就没有了。
「清净僧宝,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
是讲虽然僧团里面的人还是凡夫,还没有证得阿罗汉,可是能在事上修六和敬,就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世俗正法」是讲经典所说的名相、文句里面所含的义理。
经典如何能够发扬光大?要靠修行人把经典里面所说的意思宣演出来,清净僧就能把经典所说的宣演出来,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真有这么一个和合僧团,虽然还是凡夫僧,但是也了不起,也能令正法久住不灭,至少大家都能够相信经典所说的话,因为看到有好的榜样。我们大家都共同希望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虽然做不到这一生证得无漏,择灭无为证不到,至少发心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认真把经教里的教诲落实到自己的言行生活,与人相处修六和敬。果然是真修行人,就能住持正法。
蕅益大师下面又说:「故律藏云,下至有五人持律者,和合同住在世间,是名正法不灭。」
倘若有五个出家人持戒,具体来讲,有五位比丘能够严持戒律,修六和敬,和合同住,就能令正法不灭。因为授戒,至少需要五位比丘才能成就,有这样五位持戒比丘,就能成就授戒的事,使僧种不断绝,正法不灭。假如连这五个人都没有,正法就要衰亡了。
弘一大师当年极力提倡至少要保持五位具有真实戒体的比丘,实在是关乎正法久住的大事。
六和敬并不是只有出家师父们的团体才要修的,在家居士乃至社会大众也是一样。做到六和敬,团体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大家都能持五戒、修十善,和合而住,正法就有希望。
不要再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互相埋怨,互相不满,自己的那一点点小事,跟正法久住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更何况自己的那些埋怨不满,都是基于我执,本来就不是正知见,就是要舍掉的,不但不舍掉,还拿出来冠冕堂皇到处宣扬。即使都是别人不对,你自己这种做法已经失了六和的本分,更何况都是别人的错吗?要知道做为佛弟子来说,连四个人的团体都不能保持六和,这是非常惭愧的事,四个人都容不下,怎么容得下虚空法界?
佛说过一个凡夫哪怕他时常会犯错,但是只要他具有惭愧心,还是有救的。怕就怕没有惭愧心,那就没救了。做为佛弟子众,要记得你每一次事非人我生起来,都在生起来的当下偏离了佛的教诲,尽管是一件小事,可是确实在破坏正法久住。
下面说:「当知佛灭度后,佛法命脉全寄于僧,供僧即为普供三宝,所以威神特尊也。」
佛不在世了,佛法命脉由由僧团来承担,法赖僧传,供养僧宝就等于普同供养三宝。出家人是住持的僧宝,它就代表了三宝,供养众僧有不可思议功德。仰赖十方众僧之力,这种威神特别的尊大,能够普度众生。
这里佛说明了为什么供养众僧的力量这么大,目连尊者那么大的神通力办不到的事,通过供养众僧就办得到。
丁四、显正有能
彰显出十方众僧有能力救拔厄难。
请看经文: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佛说:现在你必须依仗十方众僧的威神之力,才能拔除你母亲的厄难。
「十方众僧」指在十方世界中安住的如海僧众,他们都是如理修学圣法的行者,个个具足戒定慧功德,这种圣众群体的力量,并非目连一人可比。十方如海圣众,集合起来,威神之力不可思议,能使深结的罪根由此解脱。
丁五、许以救方
佛要说出救拔的方法。
请看经文: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说:现在我给你讲出依仗僧众神力救济苦厄的方法,令一切苦难脱离忧苦。
蕅益大师解释说:「已知僧有威神,未审如何感格。故须说上合之法,以成悲仰,则感应道交,方获济度。」
以上知道了僧众的威神力不可思议,加被的力量非常大,但是具体如何任持?「加持」是两方面的,「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从上往下的力量,也就是十方众僧的慈心力量,任持是接受加被的力量,再好的东西,人家给你了,假如你接不住,不懂得如何接,仍然是无益的。
所以下面佛就顺势接着宣说如何以自身向上的悲仰来任持十方僧众的慈心加被,由此感应道交,方获救度。
这节经文是「许以救方」,这是佛告诉目连尊者如何救济母亲的具体方法,不仅可以救济他母亲,也能够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得到救济。
蕅益大师文中提到「上合之法,以成悲仰」,出自《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得到耳根圆通,就能「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对上,他能跟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就是真心相合,跟诸佛如来同一种慈力。这种境界是成佛的境界。对下,「悲」是悲苦,「仰」是仰赖,众生苦,祈求诸佛救度,观世音菩萨对下跟一切六道众生和合,同一种悲仰。
这是世尊对目连尊者的教诫,让他也要用这种方法,上合诸佛真心,下合众生悲苦,这样才能令众生获得济度,当然也必定能使他母亲得到救济和度脱。
底下蕅益大师对于经中那句话[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作出解释。
先解释什么叫「一切」:「一切者,约人则遍利尘沙,不独目连之母。约法则永拔二死,不但饿鬼之殃。」
「一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对人而言,一个是对法而言。
对人而言,不仅包括目连尊者的母亲,还包括尘沙国度里一切众生,也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是救济的对象。
对法而言,「永拔二死」,「二死」指两种生死,第一种是分段生死,第二种是变易生死。六道凡夫都有生老病死,这叫分段生死。出了六道,证得阿罗汉果,分段生死没有了,还有变易生死。
「二死」都是苦难的,十法界当中,不论是六道里的凡夫,或是四圣法界里的圣人,都是如来救济的对象。
由此可知,供养众僧的力量,决不仅是度饿鬼道的众生。所以佛陀讲「一切」,涵盖的意思很圆满,一切众生在没有圆成佛道之前,都是如来救济的对象。这个救济的方法也一直适用,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个救济之法方得圆满。所以这哪里是小乘经?真的是大乘。
「皆离忧苦」,忧和苦是两个意思,蕅益大师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个方面:
「忧苦者,意受名忧,身受名苦。」
心灵的感受,属于「忧」,身体上的感受,属于「苦」。六道众生忧苦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这是从心理和精神方面来讲的。
第二个方面:
「惧于后果名忧,婴于现报名苦」。
担心未来,恐惧未来有苦果,叫做「忧」,因为造了恶因,将来必有恶报,而且这恶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报尽,足以令人担忧。
「婴于现报」,「婴」是遭受的意思,现前遭受报应叫做「苦」,目连尊者的母亲现前就受到饿鬼的饥饿之苦。这是从时间上讲的,未来的忧,现在的苦。
第三个方面:
「济拔无术名忧,痛若切肤名苦」。
没有办法解救,使尽浑身解数都无可奈何,叫做「忧」。切肤之痛,像刀割一样的感觉,叫做「苦」。比如说目连尊者看到母亲的痛苦,感同身受,哀号哭泣,自己无能为力,赶快去找他的老师。
以上从三个方面解释了「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