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悟空无死
发布时间:2024-10-14 04:03:42作者:佛心网(一)公案本文
嵩岳元珪禅师卜卢于岳之庞坞。一日有异人者,峨冠裤褶而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乃岳神者也。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
(缘起于现象界,岳神初谒禅师,似有贡高我慢相,兹因众多徒众簇拥故。)
禅师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
(来者是善,大德何事而来此地?)
彼曰:「师宁识我耶?」
(禅师不问对方是何人,岳神似有点受冷落,故问禅师宁愿认识我是何方神圣?)
禅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
(我观佛与众生等齐,我一眼平等看他们,岂有分别之心乎?)
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
(我乃此山山神,能权操人之生死,禅师那能一眼平等观我!)
禅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茍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
(我从本以来,已认识不生灭法,故无所谓生,汝那能控制我死?我视身体与虚空等齐(色空不异),视我与汝同一体(众生同体),汝能够坏虚空与汝自己吗?若能才可以生死于我。进而言之,尝若汝能坏虚空及汝自己,但我已悟得佛性,了悟体性本无所生、亦无所灭,此不生不灭法,已离生死,汝又那能控制我生死呢?)
岳神见师有广大智辩,乃稽首乞受五戒。
(岳神乍闻佛法,认不可思议,乃乞求受五戒,以便度世。)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空者 ūnyatā,是诸法能证入无所有、不可得,是为空义。悟空者对一切境、一切缘不受障碍,真性能住空寂中,寂然之体对境能不动,对缘能不受,这就是无生法智忍。悟空行者能得解脱生死,直趋涅槃城,然悟空过程有大小二乘之不同,小乘或地前菩萨从内空、外空、内外空去体悟空理;而登地菩萨则从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下手,真悟空理。
依《大般若经》有廿空之不同义,表诸法皆空之理,出自《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经云:
(1)内空,内心法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常、无我,为空之体悟。
(2)外空,外尘法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无常、无我、不可得,故说是空。
(3)内外空,六根、六境皆空,无有六尘,亦无有我心之执受,内外皆空故。
(4)空空,空亦复空,不能执空为病,即不执着内外一切法为空,非常非坏,本性自尔。
(5)大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皆空,遍十方界无所不空。
(6)胜义空,从本为依,不执法境,即胜义之空,得胜义涅槃亦要空其胜义不执。
(7)有为空,有为法无常不可得,是谓空。有为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俱空,行者当如是观有为空。
(8)无为空,从本体无为而证,故本无生、住、异、灭之法,此无为亦要空而不执着。
(9)毕竟空,一切世间相、有为相不可得,不执着诸法,就能证毕竟不可得。
(10)无际空,无初、中、后际可得,亦无往来际可得,亦不执着此际,是为空。
(11)散空,诸法松散无专意,此不经意散法亦为空。
(12)无变异空,诸法无松散,摄受一念无变异,此无变异亦空、不可得。
(13)本性空,一切法本性属空,若有为法、无为法,皆非声闻独觉等所作,本性本来为空。
(14)自相空,一切法之自相源自于空,三无性故,如色变碍、受领纳、想行识等之自性皆空。
(15)共相空,共相皆为无所有、不可得之空;如苦为有漏法之共相,无常为有为法之共相,空、无我为一切法之共相,此等共相不可得是谓空。
(16)一切法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皆是空,不执其有亦不执其为空。
(17)不可得空,三世一切法有能不执,则证不可得、无所有是为空。
(18)无性空,无少性可得,是为无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无性性;此无性亦不可得,故为空。
(19)自性空,诸法和合之自性无实体,亦无常性故空。
(20)无性自性空,三无性与自性应缘起法皆为空。
小乘行者或地前菩萨如是思维,得悟诸法无我、我所,不执空、有二际,即证我、法二空理,当能悟无生,无生即无死,得脱离三界轮回。登地菩萨直接观心地,观心无蕴、处、界等法,一切法皆是因缘生,诸法生无所生,当得证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定,不住空、不住有,不爱涅槃,不惧生死,得究竟解脱。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悟空无死」,悟空依行境界不同,及知见正与不正,都有其特殊体验。小乘行者悟空,即证我空理,得脱离三界轮回。真正佛法讲悟空是个圆满法,是个菩萨体悟法,是个空有不二中道法,以此等正知、正悟,才能利益诸群生,又不为一切法缚。而外道不明究竟空理,执取无想为空,也不知去掉内心一切妄执性用,更不知将潜在习气,包括微习、微微习、极微习断除,所以当无想为究竟,留习气不知净,待天寿尽、定力退失,习气复又萌芽,还受轮回之苦。
佛教声闻乘行者,除要悟空外,积极去断除三结(身见、戒禁取、疑)、淡薄三毒(贪、瞋、痴)、断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瞋)、断五上分结(色界缚、无色界缚、掉举、我慢、无明),证得内心习气空,再依十八空、廿空理去体悟,最后永断三毒,得脱离三界轮回。此处行者要悟空,当先去心恶,再观想十八空、廿空理。所以阿罗汉果行者悟得空理,即能无死,得解脱出三界。
空本无别,何必有诸多不同空理,因行者智慧不等,循序思维得悟各种空理,所以空理各经典依废立互异,有立十三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廿空、二十一空等诸说。
此处谈谈菩萨的悟空,菩萨悟空又能舍离空,以便做佛事以利益群生。菩萨修学正定已,为功德善根无尽,能不住空寂。菩萨学一切诸佛德性,诸佛于无余涅槃中,亦不舍功德善根门。有漏果报已尽,功德善根本为化物故,恒有此空用。如来虽入涅槃,犹随众生机缘,现起应化两身,导利诸含识不放弃,即是更起诸心义,所以众生不尽,如来应化之用亦不尽。所以说如来虽入无余涅槃而不舍功德善根也。
但反观声闻、缘觉二乘行者入灭后,就不起心动念,舍诸众生不顾,以慈悲心薄少之故,所以不化导众生,不能像佛入无余涅槃中而更起心度众者,能以诸佛菩萨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以利物无穷也,如来法身即是一切无流法之依处故,能言散灭中能不舍离功德也。所以我们得知涅槃之中犹有法身者,以用终是空体,能覩应化之用不尽。所以我们故知此法身之空体,常自湛然,永无迁坏,这是大乘菩萨所应修证的法空理。
有如大乘论师说所云,涅槃无有自相,而不可言无。何以故?为能显事用故。若不依涅槃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则烦恼不灭。涅槃既能生道,道能灭惑,即是涅槃家事。既见有事,则知应有体故,不得言无也。如来法身在涅槃中,即义亦尔。为除分别涅槃不舍功德,即是分别性。真实义中,无此分别,是名不舍离空。
所以菩萨学习诸佛,悟空后当再悟「不舍离」之空,如此才能悟得空、有不二之中道观理念。所以菩萨能悟空不住空,不入寂灭离三界,而是示现于三界中,随缘度众生,此等菩萨是不爱涅槃,亦不惧生死了。
3.语体文解
嵩岳元珪禅师卜卢于岳之庞坞。一日有异人者,峨冠裤褶而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乃岳神者也。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
元珪禅师卜选居卢于庞大居坞处(中岳嵩岳),一日有一异于常人者,带着高耸帽子、穿着有褶之裤,此人前来到元珪禅师住处。此人随从非常之多,走起路来步伐轻盈、舒缓而行。到来时称要拜谒元珪大师,此人乃此山岳之神格也。元珪禅师看到其像貌奇特、体形非常雄伟,乃先出声明告之。
嵩山者有中岳之称,山势雄伟险峻,气势磅薄,是中国五岳名山之一。嵩山自然景观殊胜优美,山形从东向西横卧,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之说。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36峰,共计72峰,峰峰有典记述。在72峰之外,山上还有谷、洞、潭、瀑等各类景致。嵩山遍布名胜古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石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代,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辉宏、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此外还有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景点。
嵩岳元珪禅师者伊阙人(今河南洛阳龙门),姓李氏,幼岁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毘尼戒律无解,后乃谒 慧安国师,印以真宗顿悟玄旨,得悟道理。前嵩岳慧安国师等法嗣一十八人,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慧安国师出六人)、嵩岳破灶堕和尚、嵩岳元珪禅师,以上三人见有语录。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岳神初谒禅师,似有贡高我慢相,兹因众多徒众簇拥故。」本事件起缘于现象界中之一事端,本山岳神现人身来求法,因能生死人,所以慢心很大,却碰到一个无生死因缘的禅师,始能降伏祂。
禅师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
元珪禅师先开口说道:「来者为善,仁者不知有何贵干?」善来者是古印度人对于来访者表示善意之言,大有欢迎之义。
按语说:「来者是善,大德何事而来此地?」善来梵语sv2gata音译莎揭哆,是形容词,指受欢迎的、来得适时的,乃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印度寺众之礼法言,凡弟子门人等应先对来客说「莎揭哆」;客即答「窣莎揭哆」(susvāgata,译作极善来)。
彼曰:「师宁识我耶?」
岳神化人即答说:「禅师您不问我是谁?您不情愿认识我吗?」有身份地位者就怕人家不在意他,所以想要让人家知道他是谁?有多大能耐等等,就怕别人不知其真实状况。
按语说:「禅师不问对方是何人,岳神似有点受冷落,故问禅师宁愿认识我是何方神圣?」凡是佛弟子真修行者,都是默默将养自修,遇有善因缘来请法,始开其口为其说法,或验其修行境界,事情过后,两无挂碍,留不留名都无所谓也。
禅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
元珪禅师说道:「我观佛如来与众生等,我都是一体观之,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两者哪里有分别在?」佛者现成佛,众生者未来会成佛,我并不因佛已成佛就特别殷勤问候、供养,而众生是凡夫俗子,我就有怠慢之情。
按语说:「我观佛与众生等齐,我一眼平等看他们,岂有分别之心乎?」分别心来自于凡夫情见,圣人者平等观一切众生,有缘则度,无缘等待,均是要让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这是修行者应有的体验与修证。
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
岳神化人又答说:「我乃是此雄伟山岳的山神也!我的果报能力能让人生,也可以夺人生命。禅师您怎能一眼就能看得出我来呢?」还是潜不住气,先亮出底牌,说是本山之神格众生也。魑魅、魍魉、鬼神都有 修行,依其人身时之善因缘而得果报,神格类者能受人类供养,当然有点神力来左右众生生死。所以善恶神格众生,生死于人,加病于人,都是祂们本身业报之能力。
按语说:「我乃此山山神,能权操人之生死,禅师那能一眼平等观我!」契经云:修行守戒有其福德,若单一犯五戒之一,死后果报成为鬼神,受人供养,享受修行之福报。待寿命尽则将失去果报神格众生身,而堕入地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禅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茍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
元珪禅师说道:「我以悟得无生法忍,本来就无所生,您怎可以让我死哉?我视我身体与虚空等齐,我的身体又与您身体合一无别。您说能让人死亡,那您能让空死亡,或让自己死亡,若能才可以生死 于我。若真的您能坏空,或坏您自己,但我已悟得不生不灭法,守住本性入寂无着。您还不能做到这个境界,怎能生死于我呢?」看来元珪禅师已亲证无生法忍,忍自性不生,既然自性圆成,怎能妄执一切因缘法,当然能解脱自在矣!
按语说:「我从本以来,已认识不生灭法,故无所谓生,汝那能控制我死?我视身体与虚空等齐(色空不异),视我与汝同一体(众生同体),汝能够坏虚空与汝自己吗?若能才可以生死于我。进而言之,尝若汝能坏虚空及汝自己,但我已悟得佛性,了悟体性本无所生、亦无所灭,此不生不灭法,已离生死,汝又那能控制我生死呢?」行者悟得脱离三界缚,就要有这样的知见,也能确实做到一切因缘法等齐无生法,这是真正佛法的解脱知见,修证即得。
岳神见师有广大智辩,乃稽首乞受五戒。
岳神化人见元珪禅师有善辩之才,大辩之智,乃信服稽首禅师,希望禅师能为祂授五戒,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岳神若能守住五戒完善,当能出生为人,或直生天上。佛教正法者即严守戒律,五戒、十善是得人天果报之理。当然要能证解脱,还得学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等,依经论来调心,始能悟得解脱三界。
按语说:「岳神乍闻佛法,认不可思议,乃乞求受五戒,以便度世。」岳神未曾听闻到不生灭法、脱离生死之法,有幸闻此无生道理,乃发起善心,求受三皈、五戒,往后可能不再依其喜怒哀乐,而乱生死于人了。
(2006.07.24.撰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