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一向专念是往生正定业
发布时间:2024-10-16 04:05:19作者:佛心网
以我们凡夫的知见总是认为修的越多越好,但弥陀化身善导大师的观点正好相反,苦口婆心劝导众生一心专称弥陀名号。善导大师就最容易被误判的《观无量寿经》在《观经四帖疏》中做了判定:观经目的是为引导圣道门进入净土门,再由要门导归专念弥陀佛号。
【1、善导大师判正行助行和杂行,专念必定往生,杂行稀有往生】
【善导大师楷定五种正行】
五正行即:1、读诵正行(专读诵净土三经)、2、观察正行(专观察极乐依正庄严)、3、礼拜正行(专礼阿弥陀佛)、4、称名正行(专称弥陀名号)、5、赞供正行(专赞叹专供养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分五正行为正定业和助业】
五正行中以称名正行为正定业,其余四种(读诵、观察、礼拜、赞供)为助业。助业只是方便手段,目的仍是为了引导众生归入正定业。
【善导大师把五正行之外通称为杂行】
除此正助二业,其他众行虽名是善,通名杂行。(须善会其义,非排斥其他善行,只是其非往生之行而已。若将其作为佛子份内之事,不以为往生之业,则非杂行)
【善导大师判杂行者千人中难得三、五个往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
【善导大师:为什么杂行者往生概率这么低】
何以故,乃由杂缘动乱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为什么正定业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又云:「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法事赞》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
善导大师《观经疏》节选: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馀诸善,悉名杂行。”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动乱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大师
——————
【2、慧净法师对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有关正定业的开示】
善导大师于「深心释」之中谈到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
「二种深信」如前所述,而「就人立信」即是就释迦、诸佛等满足大悲之人所说的以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弥陀本愿的救度法门是释尊所宣说,十方诸佛异口同音所证诚,此等诸佛都是悲智圆满之人,其所言说,丝毫无误,无可置疑,皆可信受;若是菩萨等因人,智行未满故,其所言说不足信用--这便是「就人立信」。故大师作结论说:「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此名就人立信。」
此释迦、诸佛所说之念佛法是乘佛愿力之法,是名号全现之行,以此行业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便是「就行立信」。
大师在此说明「行」有二种,一是「正行」,二是「杂行」。此就往生净土之行而言,以向于西方净土的弥陀之行业谓之「正行」;与此相对的,以此土入圣的圣道万行回转趣向于往生净土谓之「杂行」 。
「正行」有五种,所谓「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如次:
此五正行又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二种,亦即前三后一是助业,第四之称名是正定业,大师如是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大师又说:
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杂行是与正行相对而言的,因此约之可说有「五种杂行」,推广之则有无量杂行;无量杂行亦谓之「诸善万行」。五种杂行如左:
读诵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
观想杂行:为往生极乐而想像极乐净土以外的依正。
礼拜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称名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称念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名号及咒语。
赞供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赞叹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善导大师说: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种,如左:
「正行五得」: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
「杂行五失」: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
列表于后:
本来五种杂行也好,诸善万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从行业的性质来讲,杂行是属于圣道门、难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圣的行业;而正行是属于净土门、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证的行业。此二者的性质、利益完全不同,大师为了详细区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并举出「二行得失」,有褒贬废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贬杂行,而劝导实践正行、舍弃杂行。
此「正杂二行」之判是净土门的判释,杂行以圣道门而言不名为杂,然而来到净土门,因为不是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业,必须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为杂。犹如直达车,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达车,便须到处转车,回转趣向于目的地,否则永难到达。凡与弥陀无关的行业,即使专修一行,亦名为杂,仍须回向方能往生。
原来是修圣道门的人,想在此土入圣证果,因此以六度万行为其因行;然而毕竟自觉烦恼强业障重,以自己之力无法圆满六度万行诸波罗蜜,无法在此土证果,因而发愿求生极乐净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为回向。若一改其圣道门行业,舍杂行归正行,舍杂修入专修,则不用回向,因为是纯粹极乐之行体故;而杂行非纯极乐之行,是广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随其业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万别,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极乐之果,故谓之杂。然而虽可回向,也只能胎生,不能化生,因为不是弥陀本愿真实行,乃是凡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且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蒙弥陀光明摄护。故大师于《往生礼赞》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于《般舟赞》言: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杂行不生之事,大师于《法事赞》卷下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念弥陀专复专」即是「正定业」,亦即大师所说的: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定业」有二义:即「正选定之业」,与「正决定之业」。前者是就弥陀而言的,弥陀于二百一十亿的诸佛誓愿中选舍一切诸行,不为众生往生之因愿;独选定念佛一行,作为众生往生之因愿,故名为「正选定之业」。后者是就众生而言,众生信顺此愿,称名念佛,则往生决定,故名为「正决定之业」。
「正定业」之文解释:
「一心」即是本愿之「三心」。
「专念」即是本愿之「十念」。
「弥陀名号」就三心而言是「所闻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称所念」。亦即信者信弥陀本愿,行者行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的「不问」二字贯通前后,故不问行住坐卧即是不论时处诸缘,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亦即不论时处诸缘之时间长短,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故下文言: 「念念不舍」。此「不问时节久近」即是本愿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愿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大师在此之前的「就人立信」说: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此「不问罪福多少」即是不论众生之机,亦即不论众生的身份如何,出家在家,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众皆不论,只论愿生称名;而「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都应专念弥陀名号,长命之机则尽形寿称名;短命之机则乃至七日一日、临终之十念一念,亦得往生,无一念之疑。因此,可知往生极乐在于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往生之业因既已满足,则随其报身长短,尽形寿一心无二心,信心无疑心地专念弥陀名号,不论行住坐卧的时处诸缘,不论时节久近的时间长短。昙鸾大师说「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亦即往生之业因在「乃至十念」之专称弥陀佛名即已完全决定,此古德亦谓之「平生业成」。
此「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正显示弥陀佛力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着。或有执着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或有执着福多罪少,尚可得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为除此等疑执,故言:「不问罪福多少,但能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然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执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亦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放言「我实他力行人,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辈,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恶凡夫,则生惭愧忏悔,心存谦卑柔软,而思弃恶行善,如善导大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又既知弥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则应谢恩报恩,如同善导大师言「学佛大悲心」,而悲愍众生、利乐有情。
「念念不舍」有二义,即「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念念」二字就弥陀而言是光明刹那刹那摄取念佛众生,就众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受弥陀救度之人,直至临终,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称名,而是尽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这是弥陀所选定,众生信顺之,往生便已决定,故言「顺彼佛愿故」。
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在此更特别用「专」之一字,有融化读诵、礼拜等诸行归于专称佛名之意。
「是名正定之业」是显示专称佛名正是往生决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是显示专称名号是相应于阿弥陀佛之第十八愿。
以这几点来看,大师之意不在就前三后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称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有「就行立信者」之句,这是标目,标目在于指出本文的旨归,而其旨归正是在于顺彼佛愿之正定业的称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称名一行」,并非指五正行。
然而,既然说不问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则很明显地不论何时何地何缘,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也都必往生,故大师于《往生礼赞》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既然乃至临终之机,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可知并非以称名累积功夫,以自己称名之力往生,是本愿名号之力使信愿念佛之人往生。
以此顺彼佛愿的称名为正定业,则往生之业因具足,前三后一的助业自然也融化于称名之中;当然尚未具足信心,未成为正定业的称名之前,助业即是方便行,助成信心的方便;一旦具足信心,蒙佛救度,则任运称名,称不认称功,助不执助相。
「正助」亦有君臣、主伴之义,以称名为主位,礼诵等随顺之,因而分为正助,恰如龙动云随、君来臣侍的风貌。然倘若以为一心专念不足以往生,须助业补足之,因而五种正行兼修,以求往生,这很明显地带有自力,古德谓之「助正兼行之杂修」,亦谓之「助正间杂之杂心」。这是由于未通达助正有方便与真实的关系而将两者并重的兼修之,故说「虽无修杂行的专修,却有修正行的杂修」。
以上大师分辨「杂行、正行、助业、定业」,而劝导不问行住坐卧的称名,有舍杂归正、舍助专定的废立之意。
前面曾谈到「五种杂行」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却不一心信顺弥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弥陀佛以外的诸佛菩萨、其他法门,不知此等对往生来讲都是无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弥陀一佛。由于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杂,故言「杂行」,劝应舍弃。
当然读诵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五祖正确解释净土三经的论释,不算是读诵杂行;又阅览有关因果的经论,有助于机的深信,也不算读诵杂行。
至于「诸善万行」,以勤修此等诸善,以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极乐,仰仗修善之力,这种心态便是自力之心;以这种自力心所作的诸善便是杂行。当然行为是善的,应该众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师贬之,嫌为杂行,要人舍弃。这绝非舍弃行善。善不可舍,所应舍的乃是自力之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一切所谓的杂行之诸善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至于「杂修」,即是助正兼修,这当然是心向阿弥陀佛一佛的行业;然而以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业是方便,唯有正定业才是真实,才是往生因种,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这便是自力心;以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为「杂修」。当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愿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师贬为杂修,劝人舍弃;这绝非舍弃五正行,而是舍弃自力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从来被贬为杂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此「就行立信」之「行」既是顺佛愿的正定业之称名,而此称名不是行者累积自己称名之功,不是以称名之力祈求往生;往生资粮在弥陀之名号功德,而此称名乃是名号功德的全现,信受称念即得往生;因此「就行立信」不外是「机法二种深信」中的「法深信」的内容。大师于「法深信」说:「决定深信(立信),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就行,念佛即是乘彼愿力)。」又〈玄义分〉说:「南无者即是归命(立信),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就行,名号即行)。」愿力名号,一体异名,信愿力即是信名号,信名号即是信念佛。就弥陀而言,即是本愿名号使人往生,故言「本愿名号正定业」;就众生而言,即是信心念佛得往生,故言「信心念佛正定业」。名号、信心、念佛,一体异名;名号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既然心中信受本愿之名号,自然口中亦流露本愿之名号,此亦即是大师于《往生礼赞》所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在此可知「名号正定业」、「信心正定业」、「称名正定业」亦是一体异名。
阿弥陀佛往昔广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本愿名号救度众生,唯有信者得生;大师于「三心释」之始说「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三心即是一信心,故亦可说「信心以为正因」。往生之正因在此信心,有一因无二因,此信心正是「就行立信」之信,唯此一信一行,更无二信二行,唯以信弥陀本愿的称名念佛作为正因,故言正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