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相信自己临命终时有运行?
发布时间:2024-12-03 04:04:35作者:佛心网凭什么相信自己临命终时有运行?〔按〕最近一段时间,有几位佛友走了。虽然他们学佛的年头都不算短,态度也很虔诚,但是他们在走的时候,对于死亡似乎都还没有做好准备,求生的欲望很强,寄希望于医生,心力孱弱,根本提不起功夫,对佛菩萨也似乎没有信心,手忙脚乱的。学佛本是为了了生脱死,可是,在他们临终的这一刻,却并没有真正地派上用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通过深入的观察,我发现,在很多修行人的心目中,都隐藏着一个非常微细的妄想。这个妄想就是:不自觉地和没来由地相信,自己临命终时,运气会比别人好一些、会发生奇迹。至于为甚么会与别人不一样、会发生奇迹,自己也说不出根据,反正是很自信,或者说有那种感觉。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虚幻的感觉,消弱了修行者对死亡的警觉,以至于在修行上得过且过,懈怠放逸。
说实话,凭什么相信临命终时,自己的表现就会比别人潇洒一些?凭什么相信美妙的奇迹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凭什么相信特别折磨人的病痛不会落在自己身上?凭什么?
凭自己比别人聪明?凭自己身居高位?凭自己比别人有钱?凭自己是出家人?凭自己是大和尚?凭自己佛学知识比别人渊博?凭自己身体比别人健康?凭自己比别人更能干、更有人缘?凭自己捐的款比别人多?我看都靠不住。对于这些世间的有为法,阎王爷并不在乎。《普贤菩萨行愿品》中不是讲得很明白吗: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唯有真实地发起了出离心,真实地修行,你才有可能走得潇洒。相反,如果一味幻想,不肯下苦功夫,偷心不死,自欺欺人,或者表面上打着修行的旗号,暗地里却沉醉于名闻利养──如果是这样,即使人家都把你当佛来恭敬,终究免不了要当一回落汤螃蟹。雪峰义存禅师有一首偈子,说得很好:
光阴倐忽暂须臾,浮世那能得久居;出岭年登三十二,入闽早是四旬余。
他非不用频频举,己过还须旋旋除;为报满城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
〔此处的朱紫道、佩金鱼,均指当代权贵。〕
修行贵在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不存幻想。如果当下不能发生奇迹,那就不要幻想临命终时会发生奇迹;如果当下不能做到正念分明,那就不要幻想临死时突然能够正念分明;如果平时不能做到佛号不断,那就不要幻想临终四大分解、痛苦异常时能提起佛号;如果当下不能作主,那就不要幻想临终时能作主。修行不能有丝毫的赌徒心态,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对未来的幻想上面。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了生脱死的希望寄托于当下,这才是唯一可靠的!
愿我们在夜静更深之时,多多扪心自问:我有什么本钱打发得生死?
────────────────────────────────────────
〔按〕本文是中国河北省柏林寺2008年4月出版《禅》双月刊(总第104期)之「编者小语」,内容发人深省,唯当年不曾贴于该刊网络版上,或有因此而缘悭者,编者深感可惜,故恭录全文,附上相关文献,稍作辩析,印送结缘,原文无标题,本标题是编者依文意加上,以利流通。现该文已补贴于网络版上,读者可上网查阅(http://chan.bailinsi.net/2008/2/2008217.htm)。
《阿含经》的念佛方法
主题发表人:如意 2006/2/6 下午05:03:24
贴于台湾「佛网」网站www.buddhanet.com.tw「净化情欲版」
文章来源:狮城潮音
────────────────────────────────────────北传佛教念佛法门的普及,这是众所知识的了,俗语「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可为左证,将之说成是中国佛教的共修法门,也不为过。纵观大乘佛教,无论显宗,还是密教,不管修禅,或是学律,各宗派中,除了如三论宗的唯识学者,和禅门临济宗的一些禅者,不标明依净土念佛法门外,其余诸家大体上都以「学依自宗,行归净土」为自家修行和接引信众的指导原则。由于念佛法门在北传佛教里颇为盛行,所以一般的学佛者,会认为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教特有;其实小乘佛法中也有念佛的思想与方法。在小乘佛教根本经典,四阿含经的《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中,世尊都有讲述念佛的法门,从中可以追溯佛教最原始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的修持,源于梵语buddhanusireti「佛陀那息勒帝」,原意是「忆念佛陀」,后来随着佛陀教法的不断演绎,逐渐发展,演变成忆念佛身功德、观想佛身相好、执持佛名圣号、实相念佛等多种的修持方法。北传中国佛教的净土念佛思想,是起源于后汉时期支谦译出《般舟三昧经》后,之后随着净土诸经的不断传入,充实了净土念佛法门的内容,遂成净土念佛法门一大体系。经过净土宗历代祖师及他宗诸大德的大力弘传,促使净土念佛法门盛行教界。在原始佛教经典里,虽然没有讲道阿弥陀佛,也没直接提及往生净土一事,但有修念佛等行法的思想和方法在里头却是事实。
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罗译出的《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记载:佛在迦昆罗卫国尼拘律园中,对释氏摩诃南说:「(佛弟子)因为能够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又言:「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佛道,安稳涅盘,彼于学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盘。」修六念法是指:(一)念如来事、(二)念法事、(三)念僧事、(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此中第一念,念如来事者,即是念佛之行事。经文云:「谓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嗔恚愚痴心,其心正真,得如来义,得如来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险众生中,无诸挂碍,入法流水,乃至涅盘。」依经所明,通过修习念佛等法,不起贪嗔痴心,于如来法,得大法喜,觉受乐而定其心,从而无所挂碍,得大解脱,其最终之目的能令行者命终之后,「不生恶趣」并且「终亦无恶」,此既意味着得生善道,而「终亦无恶」和「乃至涅盘」的殊胜果报,更显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
又据东晋时期,瞿昙僧伽提婆翻译的《增一阿含经》卷一(十念品第二)记载: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对众比丘说,当修十种法,并广布此十法,十法分别是:(一)念佛、(二)念法、(三)念众、(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佛陀叮嘱弟子,以念佛为第一的十念法,「当善修行,当广流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得沙门果,自至涅盘」。十念法首条念佛的修法,《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第三)是这样记述的:「(于念佛时)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谵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涯底,无所挂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更坠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俱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自至涅盘。」
从经中所述的念佛修法来看,和大乘佛教净土宗,早期盛行的念佛修法中的观想、观像念佛,没有多大差别。阿含经的念佛方法是忆念佛的功德庄严,佛是无上菩提的成就者,佛身庄严威德自在,具足十种尊号,得一切种智,慈悲无比,从忆念到仰慕,进而全身心地以佛为归依处,由此启发甚深信佛之心,求愿修行佛法,以期依佛所教,得大解脱,乃至涅盘。这就是经中所明念佛等修法的力用,按经中所讲,依如来教,正心静坐,专意念佛者〔编者按〕,所得果报是「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而且「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至于「除诸乱想」和《阿弥陀经》等净土经教所谓的「心不颠倒」如出一辙;若要说不同,那只是《阿含经》的念佛结果是「自至涅盘」,而《阿弥陀经》等净土经教是「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下转第4页/……)
─────────────────────────────────────
〔编者按〕
作者在阐释经义时,将经中原文「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一段缩写,理解成「正心静坐,专意念佛」,此番作略,看似漫不经心,却为尔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现象,提供了写照。
净土宗人,持名念佛,求生极乐莲邦,宏愿恢恢,颇堪赞叹,独惜知见有误,每每畏难取易,难忍不忍,以为单一念佛可也,不须盘腿,若见人趺坐用功,辄以禅宗目之,甚至讥为执身;偶尔盘坐,触受稍有违逆,便制出「修心而已,岂在于身」观念,立刻「举手投降」(放脚撤退),谁知数十年口念弥陀,因身不正故,心常散乱,身障炽然,心乱不一,至老病死诸苦最终现前时,手忙脚乱,落得一场败阙。
须知「正身正意」四字,内含调身之义,不可以「正心」两字笼统带过,「结跏趺坐」更绝不能解作「静坐」。静坐,一般理解为安静地坐下来,身体没有特定姿势,可以随意散坐;结跏趺坐则不然,须将双趺(两脚脚背)架于两大腿上,即俗语所谓之双盘坐,倘若单架一趺,只可称为「半跏趺坐」,俗语是单盘坐。(详见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
跏趺坐,乃佛及佛弟子之独特坐姿,是佛教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坐之威仪, 《阿含经》里,在在明载,佛陀教弟子用功修法,先决条件都是结跏趺坐。我辈学佛,无论修习何种法门,若要有所成就,都应当谨遵佛教,莫检便宜,勿贪容易,须依法勉力而行;倘若随顺一己习气毛病,阉割原典圣意,无异自欺欺人,终而自误误人,到一事无成之时,便生怨谤,谓佛法不灵,自招无间罪愆。
(……/上接第3页)
佛陀教化众生,是应机施教的。正法时期,上根利智者,闻法即悟,修行证果;末法时代,学佛众生,慧浅障深,施以方便教法,以令得大解脱。依据念佛功德相好,来成就修法。是佛陀体谅根性不利、信念薄弱的众生故,须以方便教法教化之,而说此殊胜的念佛、念法、念僧等修法。《十住毗婆娑论》说:「(念佛法门)是佛为心情怯弱的众生,所作的方便说。」《大乘起信论》也认为:「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教以「专意念佛」,由此「摄护信心」,修持念佛、念法、念僧等
法,便可得度。这的确助长学佛者修证佛法的信心,让学佛者深信,仰仗三宝之力,必能离苦得乐,乃至究竟解脱。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有多处教导弟子众,修念佛等法:卷20(第554经)为重病缠身的词梨聚落主长者,和(第555经)的八城长者等,讲述修念佛等法可除病苦;卷30(第857经)、(第858经)对难提长者、(第859经)对梨师达多弟兄,说修忆念佛事等法;卷35对将要行于旷野中的商贾,说行持念佛等法,可度脱旅行中的恐怖,乃至在卷35(第981经)中教导独宿野外的比丘,受持念佛等法,可以克服内心的恐惧而得心安。由此可见,念佛、念法、念僧等修行方法,是佛陀教法中较常用的一种,可直接而又方便地修持,成就快而稳当。因此之故,修念佛等法,自然成为一般学佛者乐于受持的修行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阿含经中的念佛方法,是开佛教念佛法门之先河,大唱易修易证之妙行。佛陀于经中所开示的念佛、念法、念僧等修法,令众闻而思修,修而证果。这一教法,的确殊胜无比。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小乘的念佛方法,但是谁又能肯定大乘念佛法门不是在这基础上奠定的呢?
撰写此文,并无意将小乘佛法的念佛等修法,等同于大乘的念佛法门,只是想让学佛者,大略了解南传佛教阿含经的念佛方法而已,并以此证信佛陀一代时教中,念佛法门的无比殊胜性。(全文完)
(上文现仍载于「显密文库」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