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财不必要多,多是累赘,多了就变成祸害
发布时间:2024-12-11 04:05:42作者:佛心网
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以及自己这一生当中,甚至於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么事?说穿了,「因缘果报」四个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就这么一桩事情。你要不觉悟,你要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没有能力超越十法界,因果报应是十法界里头任何一个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明了之后,自己常常要反省、常常要观照,我从早到晚起的是什么念头?跟人交谈,我说话里面是含的什么意思?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就是因果,现前受的是果,现在造的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是果报现前害怕了,后悔莫及;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乐意承受。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他怕什么?起心动念是恶的,怕这个。决定对一切众生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桩伤害众生的事情,不做恶业。所以他现前得的果报,纵然过去业因不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但是他非常快乐,心开意解,自在快乐,他真得到了。
像什么?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大圣,不是凡人,他一生积德修善,为什么三十几岁短命就死了?在生的时候贫穷,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这又是什么情形?这个不能以普通人而论,为什么?普通人决定做不到。菩萨示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来教导我们的。从迹象上来看,迹象就是凡夫,凡夫论因果,过去生中造作的恶业太重。没有财富是什么原因?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所以这一生物质生活很困难,很辛苦!他有聪明智慧,我们就晓得他过去生中修法布施。他短命,我们明白他过去生中没有修无畏布施。这是什么?这是以凡夫来论,颜回得的果报当然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细心去观察,如果真的是凡夫,他就不可能,凡夫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圣人,不是容易事情。
所以我的看法,我们决定不能以普通凡俗来看颜回。颜回是什么?颜回是佛菩萨再来,为我们众生示现的。就像佛门里面,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佛门里面历代这些祖师大德统统都是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他就用什么方法。但是我们要懂得他度化的对象,当机是当时、当代的那些人;他如果今天示现,那面对的当机者就是我们。他不是在今天示现,他是古时候示现的,那个时代的人是他的当机者。留下来这些事迹,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属於影响的;他能够影响我们,让我们从他的文字文章记载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一些善巧方便,我们从这里面学习的就很多了。所以关键是要善学,就是你会学,你会看,你能体会得到别人体会不到的。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跟诸位说就是一个因果报应,连佛法都不例外。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华严经》,我们在他注解里看到的,《华严》「五周因果」,《法华》「一乘因果」,所以佛法里才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说这个事情。因果何以不空?这在讲席里面我们也讲得很多,第一个「因果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这是它不空;第二个「因果循环不空」,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相续不空」。三种不空:转变、循环、相续。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总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决不能亏待一个人,决定不能占一个人的便宜,为什么?他有报应。於是深明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的人,他一定是以善心善行处事待人接物,他的果报是善的。欢喜布施供养,财布施财用不缺乏。财不必要多,多是累赘,多了就变成祸害。财要什么?要够用,不要积蓄。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积财伤道」,这句话是真的,为什么?你的钱太多,天天想到你的钱,你放不下。尤其是现代的社会,财物怕它有波动、怕它有贬值,怕这个财会失掉,你患得患失的心非常严重,道心就没有了。什么是道心?清净心是道心。你的财太多,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财太多了的时候,你迷在财物里头,你没有智慧。所以「积财伤道」,这句话有大道理在!
如何处理自己的财物?中国有个了不起的人,范蠡,我们中国人在从前社会上是以范蠡为财神。为什么?他懂得生财有大道。现在中国大陆我不晓得,台湾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们就很不懂得,关公与财富好像没什么关系;关公讲义气、讲道义,没有听说关公很会理财,没有听说过。所以现在供奉神明也搞乱掉了,真的叫乱世。
范蠡非常有智慧,你看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这是一个国家从灭亡真正到复兴,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几乎没有这种例子;在自己手上亡国,又能从自己手上复兴,范蠡有大功。
国家光复之后,他不做官,他去做生意、做买卖。这个人前生一定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具足,为什么?他有智慧,他有财富,又健康长寿。我们从三种果德上就能够看到他过去生中的业因,他一定造这三种因。所以他做个小买卖,没有几年发大财了;发大财,他没有想到去扩展他的商业,没有扩展他的生意,他散财布施,把他的财用来救济方方面面这些苦难的人民,做慈善救济工作。财散了之后,自己再从小生意做起,过了两、三年又发了,史书上记载是「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财,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所以中国古人以他为财神,非常有道理。
财如果积,你不肯散,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它不是活的,它是死水。所以社会人不懂这个道理,有财不肯散,有财的人显得非常吝啬,真正肯布施的都是一些穷人。所以穷人肯布施来生得福报,富人有亿万家财,做人很吝啬,来生贫穷。天道有还,不是富贵你生生世世就富贵,也不是贫穷你生生世世会贫穷,看你造什么样的业因,你得什么样的果报。
所以生财有大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想求大财富,你要修大布施。而财用绝不为自己,为自己,这造罪业;为众生,一切都为众生,为众生服务。我有大的财富,我对於众生的服务面就大,照顾的圆满。那么希求大的财富是为什么?希望多照顾世间需要照顾的这些众生,这个心是菩提心,这个心是佛菩萨的心,这个心纯善纯净,不是为自己享受。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样的心才真正是智慧。
一切众生苦难的根源是什么?很少人知道,佛菩萨知道,大圣大贤知道,苦难的根源是「痴迷」,愚痴迷惑,这是苦难真正的根源。由於痴迷,才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转变成六道三途。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怎样拯救一切众生?教学!在中国儒家,你看孔子、孟子他们一生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在佛法里面,你们看诸佛菩萨种种示现,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所示现的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教师。
义务是什么?他们教学不收学费,不求各人的名利,名闻利养统统放下,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为什么要过清苦的生活?因为过清苦的生活就是他的教学。他教众生要放下贪瞋痴,那自己要过一个富裕的生活,学生会怀疑,「你教我们不贪,你自己在贪」,怎么能够让学习的人心服口服?如何能让学生对老师真正的尊敬,真正发心向他学习?老师要不做一个好榜样,那怎么行?所以老师虽然福报是圆满的,真正圆满是他过平常人清苦的生活,大家看到他,安心!
你们仔细去想想,从前的社会跟现在社会不一样,现代社会讲民主自由开放,观念上不相同。从前是属於专制封建的时代,一般人民看到作官的人、看到富贵的人,怎么样?远远的躲开,不敢接近,这是那时候的社会。释迦牟尼佛示现过一种清贫的生活,一般贫苦的人看到释迦牟尼佛都很愿意跟他接近。如果释迦牟尼佛要过很富裕的生活,接受很厚的供养,那大概只有一些达官贵人,我们今天讲上层社会的人会跟释迦牟尼佛接触,中下阶级的人都不可能来接触、接近佛,他普度众生就要打了折扣。所以他过的是贫贱的生活,才能普度!
这种现象,实在讲在今天还有,不过没有从前那么样的分明。我们在新加坡,诸位晓得新加坡有位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四岁,还在为一切苦难的人服务。许哲居士实在讲,她可以过很富裕的生活,但是她不肯。我们问她,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生活稍稍改善一点?她每天吃一餐,吃的生菜,喝的是自来水,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垃圾桶里头捡来的,从来没有买过一件衣服,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垃圾桶捡来人家丢弃的衣服,她捡来洗洗干净,能够合身的就穿,不合身的改,都是自己来,自己动手。为什么过这个生活?她说「我往来的人都是这么苦的人,我如果要是穿著得很好,他们不敢跟我接近」。你从这一点,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为什么过清贫的生活,为了普度众生!
出家人身分、地位高了,贫穷人不敢接近。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这是出家人里面身分地位高的,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不敢接近他。对他很尊敬,但是不敢接近他,好像他有威德。而实际上,章嘉大师非常慈悲,平易近人。他也常常感叹,因为他的地位,许多人不了解,不敢亲近。
我是有这个缘分,当时有一位内蒙古的亲王看到我学佛,为我介绍这样一位好老师,我就跟他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慈悲谦虚,令人亲近之后永远怀念他。很多人不晓得,连忏云法师对他都有误会。以后我跟忏云法师一段时期,跟他讲起章嘉大师,他非常后悔,他也有缘去亲近他,但是因为听说他好像是个政治和尚,因为他是当时政府的资政,所以不愿意亲近他,机会错过了,以后知道后悔莫及。那是我们初学,不知道!如果章嘉大师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过一种很清苦的、很平凡的生活,那接触他的人就多了,他度的众生也就广了。他把普度众生这个事情交给我,我来替他做。
所以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确实他有意义,他的用意很深,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这是他的诸力、他的智慧,差别当中有无差别,方便有多门,善巧方便,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三卷) 2002/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663
平等就太重要了,我们为什么平等心不能现前?因为平等的前面是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怎么会平等?不可能平等;换句话说,平等的基础是清净。在佛法里面,成就清净心的是阿罗汉,得到平等心的是菩萨,他有次第的,后面那个觉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成佛。所以,清净是善,平等是定,觉是开智慧了。我们今天修行要以什么为目标?要以清净心为目标。我们要想得清净心,你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心不清净,有名闻利养的心,他不会清净,有贪图五欲六尘的心不会清净,有贪瞋痴慢疑,心不清净。那我们就知道,阿罗汉的清净心是怎么得来的,清净心是多么可贵,清净心生喜悦,那个欢喜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所以菩萨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哪来的?清净心来的。现在世间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他没发现,这种欢喜、快乐、自在,六道轮回里头找不到。古人说一句话说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人贪图世间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他以为得到这个东西是快乐。这在佛法叫世味,就是世间的滋味,如果跟法味相比这差太远了。法味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所生的喜悦,那是法味。
不但世间五欲六尘那是染污,严重的染污,那是烦恼。从五欲六尘得到的快乐,我们在佛法常常把它比喻什么?比喻服毒,打吗啡,那是刺激,哪里是快乐?它不断的在提升你的欲望,欲望没有止境,你痛苦没止境。你今天拥有亿万财产,你快不快乐?不快乐。为什么?嫌少。好,那再给你十亿、百亿、千亿,还是嫌少,给你万亿还不够,没有填满的时候,那你就苦到底了。谚语说得好,「知足常乐」、「回头是岸」,只要回头你就乐了,你要不回头你永远苦下去。可是真有人回不了头,回不了头的人苦一辈子,虽然有那么多,他从来没享受过,他没有快乐过,只有麻醉,一次一次的麻醉,到最后变成麻木不仁。死后哪里去?阿鼻地狱去了,是这么个果报,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无一不是过著清贫的生活,这个里头有乐趣。清净、清高,他享受的是无为之乐,用我们现代话来说,他享受的是大自然之乐。每天生智慧,不生烦恼,每天做的功夫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将来到哪里去,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也知道十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法味浓於世味,尝到法味的人再不会去尝世味,他把世间那种五欲六尘之乐抛弃得远远的,不再去沾染。生活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清净不染,你说多自在、多快乐!和光同尘显示出生佛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这里头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质直柔和、代众生苦,这种生活多有意义,多么的美满!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一集) 201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