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古田法师:如何让我们的慈悲心活过来?
发布时间:2024-04-19 04:05:07作者:佛心网
同体名大悲
比丘尼恒古田法师讲于万佛圣城五观堂
10月15日
庆祝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午斋时
比丘尼恒贞 吕黛丽中译
诸佛菩萨、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及同修们:
今天我们庆祝观音菩萨出家日,观音菩萨以大悲为首,所以讨论慈悲心的特质应该是很合宜的。因此,我今天所要谈的主题就是慈悲及其在我们生命中所占的地位。
首先,我们来看看慈悲的英文字“compassion”,它源自拉丁文,字首“com”表示“和”、“在一起”,而“passion”是“痛苦”、“感受”的意思。从这个字源我们可以说慈悲的原意就是“和他人同一感受”,或“当他人受苦时,同感受苦”。这其中意义很深,这是说一个慈悲的人,不会对于世上的苦难不予理会。正如观音菩萨在听世间音声时,不会掩耳不听苦难的声音,同样的,一个修行慈悲的人,对于世间的一切痛苦灾难感同身受,不会置身于这些问题之外,视若无睹。
从佛法中我们了解到我们和一切众生都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彼此间深刻的关系源自于我们是一体的特性。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跟世上一切不愉快的现象划清界限,自认为可以创造出一片小小的自己的空间,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的快乐与痛苦和他人的经验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过去的一些圣贤对此感受尤深,甚至认为所有人的痛苦都是他的责任。孔子所说的,“看见人挨饿,就像是我使得他没有食物。”正是这种心境,他与其他人密切的相关,令他觉得如果其他人受苦都是他的过失。
大悲是“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中的一项,这四无量心始于慈,仁慈友善地对待一切众生。这种仁慈心,是当见到他人有好事时,便转化成同喜心,为他们感到高兴;当见到他人受苦时,这种仁慈心就转化成悲悯心。最后一个阶段是平等心,将前述同喜、同悲种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加以调节,至于苦乐之间保持一个平和的心境。从这四种心理状况看来,慈悲心原本就存在于我们心中,人人都具有慈悲的能力。
中国的古代圣贤孟子有同样的看法,他指出人人皆具有这种仁慈的本性,基本上都是以一种慈悲心相对待的。他举例说,假使我们见到一个小婴儿爬到一口井边,我们就会非常紧张,会想尽办法去救那个孩子。孟子以这个例子来说明人类彼此间基本上是慈心相待的,或至少有这种想要善待别人的本能,不须经由思考,完全出于自然的反应。当我们见到一个孩子有危险,绝对不会转身而去,视若无睹,但问题是,在目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熏陶,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想尽办法去掩饰这种仁慈的本能及感受。不妨看看现今社会里,都是哪一类的人为大家所崇拜?强悍的人,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人。那些为了赢取自己的胜利,不惜把所有人都踩在脚底下的所谓的“强人”。那些个性温和,将时间花在助人的事上,不求任何报偿或奖励的人,反而被视为懦弱无能,绝非大众眼中的英雄。无论是现代流行文化或商业世界中,似乎都是那些铁石心肠、自私自利的人受到仰慕。
然而这种仁爱之心是我们人人本具的,问题是如何去保有它。我曾听到关于儿童初次观看卡通影片的反应。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卡通片内容相当的暴戾,卡通人物被压扁,打成碎片,捣成烂泥,一种恶劣、暴力甚至恶心的情节会出现。当一个孩子第一次看到这种画面,他的自然反应是,“可是他会痛!那个人受伤了!哎哟!那样一定好难受!”但他转头望望左右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却都在笑,你想他会从中学到什么?“喔!有人受伤是很有趣的事,是一种娱乐,很好玩的,我也应该笑他。”很快地,他就学会了将暴力卡通视为娱乐的一种心态:“那不是真的,是在取悦我们。”这是一个例子。我们从小就是被这种种外境,把本具的仁爱心给麻痺了,所以眼前的课题是,如何让我们的慈悲心活过来?
当然,方法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法中有那么多不同的法门。如念佛菩萨的圣号,就是带领我们回归纯净本性,有时候甚至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的改变,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我在家乡芬兰有一位很熟的朋友,她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是她仍下决心成为素食者。事后她告诉我,从她开始吃素以后,一般的暴力电影她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连她自己都没料到,这么一个改变饮食的单纯事件,竟然改变了她的感受;她甚至无法忍受看到任何含暴力或杀生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因为改变生活方式而改变了人生观的例子。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位现代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社区活动发起人──叶蕾蕾女士,她的故事就表现了这种慈悲的精神,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叶女士住在费城,是一位画家。最近我看到一卷她的录影带,介绍她在非洲肯亚及美国费城的工作情形,令我非常感动。她住在费城北部一个非常贫穷而危险的区域,充满各种社会问题,十分衰败。叶女士说,初次看到北费城,觉得那是个非常黑暗,令人沮丧的地方。然而她想到道家的一句话说“否极泰来”;最黑暗的时刻,就是黎明将现,最大的改造良机。抱持着这样的宗旨,她在北费城创立了“人道艺术村──怡乐园”。
她开始制作巨幅的壁画,在廉价公寓的外墙上画上巨大的守护天使。她放眼望去,北费城贫民窟街上的那些孩子及贫民,最欠缺保护,所以她认为从绘制守护天使开始是好的,于是她开始画天使。渐渐地附近的邻居都跑来加入她;孩子们来了,她就教他们各种绘画的技巧,让他们一起加入正在进行的壁画,大人们就也跟着一起来了。十多年来,“怡乐园”已发展成一个很大的社区活动了,内容包含有马赛克镶嵌画、灰泥墙水彩画、陶瓷、音乐、舞蹈、剧场等。“怡乐园”的活动让所有附近的区民都参与其中,将一个原本充满罪恶的贫民窟,转化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而美好的地方。“怡乐园”将这些艺术精神的价值观,传递给儿童们,将来他们就不会加入帮派,吸食毒品或犯罪,因为现在他们的生命有意义,生活有内容。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录影带结束前叶女士提到,当初她为什么会发起这项社区活动的原因。她说:“很多人跑来跟我说,‘你实在太仁慈,太好心了,为了帮助这个社区的人,如此地付出。’”而她回答:“我并没有那么好,真的。这不是我当初开始做的原因。我这么做其实是为了一个蛮自私的理由。”是什么“自私”的理由呢?她说:“如果我不那么做的话,我的内在生命可能就死了。”对我而言,这简短的回答震撼力很大。
“如果我不那么做的话,我的内在生命可能就死了。”她深深了解人性,了解人与人息息相关的事实。她知道,如果她忽视每天发生在她周遭的问题,每天目睹的衰败现象;如果期望独善其身,对其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她自己一定会受到伤害,她的慈悲心减损了,她的灵性会因此受苦。因此,她别无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做个有人性的人,她就必须帮助别人,投身其中。
她的谈话证明了当我们对他人的困难伸出援手,不要隐藏或退缩,让自己的慈悲心发挥出来,这样的话,真正获益的并不是接受援助的人,我们自己才是从这种仁慈的举动中真正获益的人。这是两蒙其利的事:接受帮助的人固然得到利益,而给予帮助的人所得到的利益更大。这种利益是无形的,你不见得因此赚更多的钱,不见得因此盛名远播,你的生活甚至不见得会好过。叶女士必定面临过许多的失望及挫折,但她视之为工作的一部分。对我而言,她正是行菩萨道的一个典范人物,对生命及艺术有灵性面的认知,并愿意将它与全人类分享。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不要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活生生的慈悲心种子。我希望透过这个观音七,甚至往后的日子里,我们都能够试着从自身、邻居,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去发掘活化我们慈悲心的方法,令它增长发展并与人分享。上人经常勉励我们的一句话说得很好,“同体名大悲”。阿弥陀佛。
《万佛城金刚菩提海》月刊第3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