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宗性法师:《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

发布时间:2024-07-14 04:02:14作者:佛心网
宗性法师:《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11)

第 11 讲时 间:公历2009年10月30日,农历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这两次都讲了关于死和生的问题,这是佛教对人生的一个基本的判断。唯识系统对生和死的解释要详细一点,上一次我们已经讲了死的问题,死的一些形式有很多种。其中从大致来讲,应该不出三种。一个是寿尽,一个是福尽,再一个是通常讲的非正常死亡。当然后来有很多展开的,善心啊,恶心啊,我们都谈到过了。善心死和恶心死,表示你这生的生命临终之前,根据你这一生自己的修持和你的发心,这个导向来决定。在你临终前啊,他有一些反应。过去佛教里面,从整体来讲,很重视内心世界的修养。关于修持的问题,凡夫众生啊!很容易拿一个标准来衡量。衡量的标准就是活着的时候和你去世的时候。比如活着的时候如果病多可能没修持,死的时候如果病死也不一定有修持。实际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慢慢觉得过去有一些看法。现在我这样看,佛法讲,生和死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只是一个相,这个相里面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讲的这个人的时空观,生命观啊!他不是用我们现在这个眼光,就是我们只注重现在这个阶段几十年的。佛法讲的生死观啊!一定是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就是说我们现生的所有生命的相,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你很多现生的生命体征啊,不见得就是你现生的,有些可能是你往昔、过去、无量劫以来,所造的业力啊,不管是善还是恶,它会形成我们今天自己的生命体征。与此同时,我们今生的言行举止,会对将来你所有的生命体征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今天的生命体征的表象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有些是前世,有些是再前世,无量劫以前,你都可以追溯到很远。所以后面我们会谈到,包括你的生命、你的色身。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异熟果报,按唯识宗讲。什么叫异熟果?就是你业力造的,感受到这个果报。那么这个果报是复杂的,有可能是近期的业力影响,也有可能是是远期的,就是无量劫前的业力综合到今天来了。同时除了这个业力的影响,他当然有好的,有不好的。所以他在这生临命终的时候啊!都会受过去很多因素的影响,过去的影响是很复杂的,除非你有神通能够辨别的清楚。就是你没有证得神通,没有证得天眼之前,你是辨别不清楚的。所以我是不赞同动不动就说,你看那个人病这么多,那个人死的不好,肯定没修行。我觉得这样的结论还是太武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但是呢,他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历史上很多高僧也好,祖师大德也好,他到命终时并不见得有很多瑞像。有些人临命终时也是生病啊什么的,但是你一定要看,祖师大德们,哪怕生病也好,但是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是解脱的。他一定是这个状态,我们今天的凡夫众生啊!他很是着相。这些年来啊!我看过去也写很多传,不管写和尚的传也好,写居士的传也好,一写传,出世前不是放光就是有香,要死之前也不是放光就是有香。我们有些人认为,要死之前没有光没有香,这个人肯定没有修行,生之前没有光,没有香,这个人也是打问号的啊,有问题的人。所以我们讲啊,学佛法要有正信的修行观啊!你不要被这些相状所迷惑,如果被这些迷惑,容易造成你堕落。有啊。有些人觉得你看我生的时候不简单,可能我就不简单了。于是就放纵自己,也不可以。所以我讲,人的生死是一个大问题啊!这里面复杂的因素很多,牵制它,制约它的因素也很多。不是我们肉眼和我们普通的思维可以把它囊括进来的。实际上,佛法里,《瑜伽师地论》里头讲,你自身,就是他临命终时,他有点反应,善心的死,恶心的死。总的说来要告诉我们两条,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善心死,不仅包括这一生的,还包括我们无量劫的善根积累;恶心死,也不仅包括这一生不好的业力,还包括无量劫的业力集中在一起。爆发出来了,总的来讲不管是善心还是恶心,善根积累到临命终时,你的内心是解脱的,不见得有光。内心是解脱的。我常讲,你看《普门品》也好,《药师经》也好,动不动就是你持诵观音圣号也好,药师圣号。犯了罪,给你戴的枷都要断掉,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把你关进监狱都会跑出来。那要是这个样子,观音菩萨、药师佛都这样干的话,还有公理啊?对不对!所以一定要记住,你看他每个下面都是心得解脱。“若人水火焚烧,心得解脱”。就是他哪怕是受再大的痛苦,在我们看来不可承受的痛苦时,内心世界一定是保持平静的,是非常超然解脱的心理状态。这是真正有修行的表现,不是随外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心里面就起伏,不是这个样子,他内心得解脱,所以你看历史上祖师大德也好,高僧也好,哎呀,这些高僧怎么病死的,有的还死的很惨呢!你看有的病死的,有的可能长疮,你看那个戒贤论师长疥疮的,很难受死不掉,都想自杀的。实际上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不能用这些东西去评判。所以我刚才讲的,总的来讲那个善根积累深厚的,临命终的时候自然轻松,就是看起来是比较好的状况。当然你平时善根少一些,积累的恶要多一些,临命终时有一些不好的相状产生,等等。前面讲了这么多,善心死,恶心死,主要就是指这些东西。恶业多,杀业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临命终时,他这一生经历过很多事情,就像我们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出现了,他自然就乱套了。他自然就恐惧,有恐怖的心理。所以我们讲啊!一个人能不能把握就只有两条,一个是看你临命终的时候是不是心无挂碍,还是你临命终时那一刹那是心生恐怖。所以《心经》里面讲要“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注意啊,究竟涅槃不是死。今天人说那个人已经死了,就是涅槃了。不对。涅槃是现生就证得,不是死了叫涅槃。涅槃不等于死,所以我们翻译成寂灭,就是你把烦恼灭了,当下智慧生起来,得清净的心,就是你的涅槃的境界。不是死了才证得涅槃,就是我刚才说,哪怕你现生的生活遭遇很苦,生病也很苦啊,但是你心里面并没有被这些病、被这些烦恼压住。你心在这些烦恼中间,很超脱,这就是涅槃。但这谈何容易啊!那前提是什么?“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前提就是要你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要心不生恐怖,所以我刚才说了两个。看你临命终时是自然解脱,还是心生恐怖。这个很简单。所以有时候考功夫啊,就是在这个地方考的。不是在其它地方的,所以它举了很多例子。

下面第三个,云何无记心死?无记心就是死的时候无所谓善心,也无所谓恶心。

申二、释

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就是我们刚才讲了嘛!善心和不善心。就是你临终时,以前善业的力量让你整个思维都是善的力量起作用,它一幕一幕的出现在眼前。你就有欢喜愉悦的境界嘛!还有一种呢?不善心的。不善心的就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整个一幕一幕的都是恶的、不善的力量在起作用。那么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起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忆,一种是他忆。什么是自忆呢!就是我们讲的你自身的力量很大,善也好、恶也好一幕一幕的出现了。他忆啊,有的像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助念。就是他临命终时想不起来了,他旁边有个人提醒一下,他又想起来了。那个助念啊!我常讲你一定不要把你的买卖都压在那个助念上面。所以很多人都是这样,说你要好好念佛,他说我念一下就够了,将来你们帮我念一下就行了。这个很危险。尽管助念有作用,但是作用的前提是人家帮你助念的时候,你的念头还能够起来。问题就在于,别人在旁边帮你助念的时候,你的念头已经失掉了,那就根本就不起作用,所以为什么设一个助念呢?实际上是佛的智慧和方便。就怕你到时候,自己的力量不够,再帮你加一把火。但是你不能光指望有一个人给你搭一个梯子来啊!所以这个地方讲啊!

“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他这个地方啊!指的是既不是善心作用,也不是非不善心起作用。所以我们很多人说,哎呀!我睡一觉醒了,就不知道了,就死了。可能在普通人看,这种死比较理想,也不受苦嘛!但是按佛法看,这个叫无记心死。并不见得是好的,无记心嘛!也没有什么痛苦,善的力量也没有,恶的力量也没有,睡一觉就没了。所以我们很多学佛法的人,讲睡一觉就没了,脑溢血,睡一觉就没了,那不见得是好的呢。所以你要发愿,我临命终时那真是心无挂碍,心得解脱。是吧?那才有本事,过去用功夫的大修行人真是很多的,说几点钟死,就几点钟死,不多一分不少一秒。说走就走,说来就来,那就是善心死,善心的力量。那过去讲了嘛!宋朝的时候有一个驸马,叫李遵勖,参禅的。他和杨亿有一点关系,可能你们搞古典文学的知道,有一个人叫杨亿,知道吧?宋代以后,李商隐他们以后,有一个写诗的叫西昆派,杨亿就是西昆派的,原来有一个《西昆酬唱集》就是他们这一派的。他们几个人关系都很好,都是搞禅宗的,都是参禅的。北宋的时候,有一个禅师叫汾阳善昭。汾阳嘛,我估计大概就在山西一带,他住在那个地方。这个人很了不起的,他老骂那些人不用功。据说有一次他出去,坐在船上,嘴巴歪了。他的侍者就说他:“哎呀,你看我让你少骂人,你偏要骂人。你看孽障现前了吧,嘴巴都歪了。”他说:“喔,嘴巴歪了。”他就把这边打一耳光,他就正了。不用扎针灸喔!今天扎针灸都要几年。这些相都是假的,我给你说。因为他很有道德,很有影响嘛!这个李遵勖啊!他修了个庙,就想汾阳禅师去住持这个庙。记住啊!过去修庙子不是和尚修啊!过去是那些居士、地方官员修好了,去请和尚说法。现在搞反了,是和尚修了庙子请你们来。是的啊,过去和尚不是负责修庙的,修庙的都是你们这些人的事情。所以李遵勖修好庙了没有和尚,要请一个有道德的和尚去,就想起了那个李遵勖。就派使节去请他。请了三次都没有去,汾阳禅师很有个性的,他不去。这一次,李遵勖派人去请他,就下了命令了,说你这一回再请不来啊,回来就要杀你的头。他晓得和尚很慈悲,他就说:“师父啊!这次再请你不去,我们家大人就要杀我的头了。”这个和尚一听这样,我不去就要杀死人了,就不慈悲了,那我就去吧!那个人也知道,不出这一招呢,和尚也不会去。他说:“你先回去,我一会就来。”请他的人就回去了,给李遵勖报告说:“禅师一会就来,我已经请动他了,他这次来了。”完了,要走之前,汾阳禅师就给大家饯行啊!就和庙子里面的大小和尚吃饭,吃饭的时候就问:“李遵勖修了一个庙,要请我去住庙,我已经答应他了。你们谁跟我去啊?”有一个和尚就站起来说:“和尚我跟你去。”他看了一眼,说:“你能走多快,要走快呢,好远的呢!”那个时候没有飞机啰,要走路的。他说:“我每天要走四十里。”禅师说:“不行,赶不上啊,哎呀太慢了。”一会又站起来一个,说:“和尚我跟你去。”和尚说:“你能走多快?”他说:“我每天要走八十里。”老和尚说:“哎呀,你还是太慢了,跟不上的。”隔了一会,又站起来一个人说:“和尚,我跟你去。”说:“你每天走多快呢?”说:“我每天要走一百二十里。”这快了吧,比骑自行车可能要快一点。完了汾阳禅师还是说:“慢了,跟不上的。”40里不行、80里不行、120里都不行,我估计走200里也不行。后来有一个侍者,小和尚说:“和尚我跟你去。”汾阳禅师问他:“你能走多快呢?”他说:“和尚到那里,我就到那里。”禅师说这还差不多,可以去了。结果话一说完,两个人就都不动了。一看怎么呢?一摸鼻子两个人都走了。和尚到哪儿,我到哪儿,你不出气,我也不出气,都走了。后来李遵勖在家等啊!一等也不来,二等也不来。就派人去看。结果一看呢,哎呀他都走了,李遵勖后悔死了。他说我把他逼死的啊,我要是不去请他,他就不死了嘛。所以我刚才说,善根积累,心无挂碍,心得解脱的时候,他是生死自在的,所以按佛法讲,这个才是佛教追求的安乐死,才是解脱境界。不是说我睡一觉就没了,那不行,那是无记心死的状态。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这下面讲的嘛,既非安乐死,也非苦恼死,这个地方的安乐不是我们现在的安乐死啊。现在打一针就安乐死了,不是那个。这个安乐死就是我刚才讲的生死自由、内心解脱、没有苦恼,这个才叫安乐死。下面那个“亦非苦恼死”,也不是那种痛苦而死,就是这个无记心的状态。这上面这三种就是讲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这个分类分很多种,前面分的寿尽、福尽、不避不平等啊。不避不平等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横死、凶死。凶死的,我们讲了很多。不定是马踏车伤哦,不定是墙压死哦,还不仅是这个哦,马踏、车伤、垮岩把你砸死了,这上面讲了很多了,你自己去看。还有胀死的,吃饭吃多了的,还有饿死的,吃饭没的,还有吃饭不消化的,等等等等都算是。往下呢,又继续对死的很多问题展开来说。

展开来说嘛,你看哈

午二、广善不善2 未一、忆念差别2 申一、随强忆念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

那个小字,对粗的字做解释。

于多曾习力最强者至余悉皆忘者:此中不说或他令忆。由多曾习力最强故,唯随自忆,他无堪能令自忆故。下文翻此,义可准知。

这里要知道,“补特伽罗”是印度话,还是古印度话,不是现在印度话。翻译成今天的话叫“数取趣”。数就是数学的数,取就是取东西的取,趣就是趣味的趣。实际上,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生死轮回。为什么呢?佛教讲,人的生死,在这一趣,在那一趣,整个在六道里面。不是这种,就在哪儿?不是在人道,就在哪儿?就在剩下的五个里头。你怎么那么没信心呢,不在人道就在畜生道,还有五个嘛。总的来讲,在没有解脱之前,都在六道里面转过去转过来,就叫数取趣。数就是多次,表示数量;趣就是六趣,六道轮回;数取趣就是在这个里头不停地选择,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要么转过去转过来,所以叫数取趣。这个地方就是泛指有情众生,我们只要每个有情众生,不管是人也好,天也好,地狱也好,饿鬼也好,都是这个状态,所以这个地方的补特伽罗就是泛指每个有情众生,再换句话讲,就是指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命,你我他都是。所以,“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些人修善法的,有些呢不修善法的,所以这里就是泛指的所有修行的、还有不修行的这些有情众生。将命终时,就是快要去世的时候。“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就是你快要去世、临命终的时候,自然忆先所习善,忆就是回忆,两种情况,一种在临命终时,回忆你以前修的善法的力量大,它就起作用,所以你脑子里面想的全是好的,出现的全是好的景象,好的景象多嘛。比如修净土的,阿弥陀佛来啦,走到哪个地方啦,还在那个地方停了一下,接我来了。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修心地观经里头要讲修十六观,你们看过那个修十六观吧,什么观落日哦,观阿弥陀佛的形象。他为什么观这些相,就是修的善法。他临命终的时候,哪里来的阿弥陀佛啊,是不是极乐世界来个阿弥陀佛啊?那也来,你自身现的阿弥陀佛的形象,你自身就去掉了。所以,这里你自己修的,积累的,到时候他自己起作用。你学过百法,他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那个别境心所,你们这里面好多没学过百法,那个百法里头,别境心所里头,哪一个心所?念心所嘛。你那五个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对不对?那个念心所怎么解释的?“于曾习境,持令不忘”就是念心所。什么叫“于曾习境”,就是你过去经历过的境界。持令不忘,总是在脑子里面翻过来,回忆回忆回忆,在你脑子里面就扎根了,这是曾习境持令不忘。那么这个地方讲的“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都是这样子的,就是曾经经历过的,他不停回忆不停回忆。所以这个就是,你记忆力从哪里来,就跟这个有关系,你学东西从哪里来,就跟这个有关。你光是经历一次是不够的,除非有些人是过目不忘那种。他必须是非常高度集中。就等于在墙壁上划杠杠一样,你力量轻了嘛多划几次,你力量重了嘛使劲划下去,那一道痕就深了。只是多搞几次力量轻一些,你一次划成功的力量重一些。那么念心所就是对曾习境,对过去心理持令不忘。

什么叫持令不忘,就是不停地拿出来想嘛。所以那个念佛,他为什么一定要让你修十六观,不停地观不停地观,并且还要观极乐世界,观八功德水,莲池,要观阿弥陀佛的形象,还要观白鹤、鹦鹉、孔雀,观了那么多。把极乐世界描绘得那么好干什么?说给你看的嘛,你一向往,你就天天想啊想啊。你天天想他,你自然内心现的就是那个相,你天天想坏的,你到了最后内心现的就是那个。所以说过去有个禅师,他开始是个杀猪匠,天天杀猪的,恶不恶,你看杀猪的天天笑着说:“猪,我杀你啊。”没有,那杀猪的是恶的,说:“你还叫,还叫我再给你一刀。”他一定是恶相,但他后来出家了,很快,相貌就变了。所以人家后来就写四句话嘛,“昨日罗刹身”,就是原来他是罗刹的样子,杀猪的嘛:“今朝菩萨面”,出家了一修行,慈悲心一起来,相貌变了,看起来像菩萨的样子,“菩萨与罗刹,不隔一根线。”就是连一根线那么点的差别都没有,为什么,就是都是你那一念心啊,哪有差别,都是从你一念心起来的。关键看你那一念是嗔恨心还是慈悲心。你嗔恨心一起,罗刹;慈悲心一起来呢,菩萨。隔不隔一根线吗?当下就是,哪里还隔呢?所以你这个相啊,所以为什么修净土的,他一定要修那十六观,所以你别觉得那净土法门好修,不容易。今天那些修净土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菜又跌价了,油又涨钱啦;还有的就是图完成任务,念多少,三万,念完了。念完了,走,打麻将。你是把它当任务来完成,修行不是完成任务啊,不是像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到粮食站去卖粮食,统购。给你下了任务的,有订单的,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不是那样子的。修行是念念都在用功的,他开始一定规定一个方法,让你走上这个路以后啊,这就要成为自然状态下。什么叫自然啊,你比如自然回忆那个善与不善,那个力量已经很大了,对不对。你现在力量已经很大了。哎,你不认得我啦,我们三年前见过面呢,你想一想,是不是哦,这种就是属于什么?是自然吗?不自然,想不起来,半天还在是不是哦,不能确认。可是这个人如果在你面前很熟悉,天天都是,哎呀今天又看到你了。他马上很自然的第一反应就回忆起来了,他还不会去抠脑袋,是不是哦,谁作证哦,没有。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他善的力量已经到了习惯状态,所以我常常讲,修行是什么?念佛法门怎么叫成就了,我说当念佛成为你的习惯,你就成功了。可是我们今天很多念佛啊,老实讲是散心。当然你要鼓励他哦。散心念佛比不念好,你要这样想哦,你不能给别人没有信心也麻烦啦。念佛,啊好好好,多念多念多念。都是那么念,但是这个念是有质量的。所以我想啊我们人也是这样的,我好像原来给哪个地方讲开示,他们没有整理这个。当修行成为习惯,我围绕这个好像讲过一段。可是我们今天不容易办到的,我们今天常常是上网成了习惯,打手机成了习惯、吃麻辣烫成了习惯,可是这个修行就搞不成习惯,那就麻烦了。所以唯识宗里面讲熏习,一定要串习,那个串就是你们吃的那个串串香那个串,串习就是全部连贯成一起了,成了习惯了。所以过去丛林的老修行都是这样,你问他:“吃饭没有?”“阿弥陀佛。”“到哪儿去?”“阿弥陀佛。”“睡觉没有?”“阿弥陀佛。”“生病了吗?”“阿弥陀佛。”“感冒了吗?”“阿弥陀佛”,他全都是阿弥陀佛。他为什么规定这样子,我看他全跟这个有关系,他就是把这个修行落实到每一念的当下,让他成为习惯。所以我原来在昭觉寺,老和尚守电话都是。那个时候都是公用电话,都是一个,接完电话,他就跑去喊啊。他接电话:“找谁啊?”他找谁,接了,哦。他一边走一边念,那时候我师父做当家,找他的电话就多。他每天接完电话,说找智毅师的,他就边走:“智毅师的电话,阿弥陀佛、智毅师的电话,阿弥陀佛”,走到半路上,人家就问他:“你干什么呢?”他:“哎,谁的电话呢?完了,谁的电话呢?忘了。”所以,这个你要真把它弄成习惯就不容易。“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这个地方应该是两句话,就是“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和“或自然忆先所习不善”,那是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不管是回忆善还是不善,他自然都能够回忆起来,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习惯。他成了习惯动作了吗,他才能够自然回忆起来,你想他已经成为习惯了,这个力量多大啊,就是惯性的力量,习惯思维。还有“或他令忆”,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自己还没有成为习惯,但是别人在旁边提醒一下,他就想起来了,是吧,他是这样的。

“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那么这个尔时指什么时候?临命终的时候,“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这个指的哪个时候?就是你自然回忆,或者令他回忆,为什么能够自然回忆呢?就是于多曾习力最强者, “多曾习力”就是对过去的境界不停的回忆、不停的提醒,于是达到一种很强的力量,就是刚才讲成为习惯、成为一种自然思维。我们过去出家,情况就不太一样,那个时候丛林的习气不太一样。那时老和尚哪个地方手被锥了一下:“哎呀,阿弥陀佛!”可是我们一般人哪个地方手被锥了一下都说:“哎呀,我的妈呀!”这里面就看出念头在不在。过去老和尚都这样子的,哪怕打个呵欠,都是“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打个呵欠都是阿弥陀佛,这个是什么原因呢? “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他只记得阿弥陀佛了。“余悉皆忘”其它的念头都没有了,这就是“大乘已愿”嘛,禅宗里讲的;净土就讲“念佛三昧”,对不对?所以佛法都是通的,不要分你的、我的,禅的、净的,什么密的、显的,都是一个,都是一个套路,所以不要分成这些各自。我历来不大主张分,所以人家经常问我“你修什么?”“我是学佛的。” “问修什么法门?” “我是学佛的呢。”他还要问。哎呀我说你这个脑袋也太木头了,你管那么多干嘛,都是佛说的啊。修什么法门啊,还有你自己的法门啊,没有!都是佛说的。修什么法门啊?学佛的。所以现在人家问我“学哪一宗?”“学佛!” “学哪一宗?” “学佛的!”佛没有宗的,宗都是后来人搞的。现在不要搞的象过去练武术还有门派,一会儿武当的,一会儿峨眉的,还有青城的,那就成了世间上的知见了。要知道祖师们当时立宗派不是人我知见,可是今天我们有些人就搞成人我知见了,我的师父他的师父有我的师父就有他的师父,他的师父修行好你的师父修行不好,完了,开始打架了,麻烦死了。佛法里面就讲“空的!”所以学佛法我今天主张要圆融、要打通。法门都是通的,弄不通那是你自己没有智慧。所以千万不要站在这个法门说那个法门不好,不可以啊,那是谤法的,罪过啊!你看我从来不说哪个好与不好,关键是你自己适应的都好。像吃饭一样,你自己吃的不消化,你吃什么都不好。所以这个都看个人的。不然谤法的罪过可是不轻的。谤佛谤法谤僧啊,简直是大罪过的。所以我谈到这个地方就讲,“于多曾习力最强者”,不管禅也好、净也好、密也好、显也好,都是这个功夫,打通一片的。为什么会打通一片?以“多曾习力最强者”,它的力量太大了,成了一种习惯啦,把其它的念头都占掉了。很简单啊,你看这儿有块地盘,你放个杯子在这个地方,你放个杯子,其它的东西还能放么?还能不能放?不能啦。除非把这个位子挤开,才能又放东西。人的念头就是这样啊,对不对?你不让他想这个,他就要想那个。所以佛法都是对治法门,对治你的那些烦恼的。我老讲,文化大革命是学了很多佛教的东西的。我去那个小庙出家的时候,那个地方原来是大队的办公室,后来竖了几个菩萨就开始修庙子啦,那办公室都是六十年代末拆了庙子修的。那上面写的“农村这个阵地不是社会主义占领,就是资本主义占领”,我一看,这个话还很有道理的。我们这个内心世界,你不是烦恼占领就是智慧占领。其它的还有什么吗?没有啦。所以你的脑子里头不是阿弥陀佛占领,就是麻将占领。很简单,是吧?就这么简单的。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搞的这些标语还很有点名堂的。“斗私批修一闪念”,你想啊,一闪念就斗私批修,就等于在那你那个念头里,一闪念一点私心都没有,这是最高的修行人啊,这是文化大革命发明的。“斗私批修一闪念”,就是在一闪念的时候不能有私心呢,就要检查。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六十年语录》,每一年有个流行的语录,斗私批修就是那一年的语录,最流行。我看见有个人开会检讨,当兵的、部队的,他去开会迟到了三分钟,就开始检讨了,就开始上岗上线的检讨了,“我要检讨了,要斗私批修啦。”他一上来开会一发言就说:“我迟到了三分钟,我深刻的检讨起来呀。哎呀,那真是罪过。我为什么迟到三分钟呢?因为我在洗衣服,所以迟到三分钟。可是我为什么会洗衣服迟到三分钟呢?因为我想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穿出去别人看到我漂亮。”别人看到漂亮,这不是有私心不是?他一层一层的检讨:“为什么别人看到我形象好呢?因为我想往上爬。”你看这不是又有私心?“为什么想往上爬呢?往上爬待遇好。”想贪好这也是私心,推到最后三分钟推出三十个私心来。你说这个是不是修行啊。我们说修行有这个功夫啊,你早就成佛了。你们那些年龄大的不都经历过吗?你们当年斗私批修,批过没有?哈哈,这是我最近看的,我看的还很有趣的。我说这些人简直就是大修行人,不知道开悟没有啊。你说他真还这么批下去恐怕我们今天修行就办不到了。你今天到那个地方迟到三分钟,你说“哎呀,对不起,今天堵车了!”你都把责任都推在堵车上,你都不会自己承担,你不会说我今天出门晚了、干什么去了,不会检讨自己的。“因为堵车啊,所以我来晚了!”这是我举例子的话。如果每一件事情你都能这个样子检讨,嗨呀,恭喜你啦。真的是,你看他每一念每一念都是那样搞,他的力量大不大?当然大啊,所以脑子里就只有那个念头。其它的,“余悉皆忘”,其它的念头全部都没有啦。让其它的念头都没有立足之地,都把它赶跑了。所以佛法就是对治法门。有烦恼,你说“我烦恼的不得了。”你越想它烦恼,它就不烦恼了么?你就自己搞你自己、它搞它的,慢慢把你的根据地扩大,它就小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下面的小字就不解释了。“此中不说或他令忆”,或他令忆就不说了,其实也是一样的。“由多曾习力最强故,唯随自忆,他无堪能令自忆故。”这个“由多曾习力最强”,只是说自愿力,不是说别人祝愿是可以达到这个样子的,达不到这个效果啊。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什么意思呢?“若俱平等曾串习者”,“曾串习者”刚才讲了,就是指对过去的东西或佛号也好不停的反复。“串”就是反复的意思,串就等于穿珠子,你看一颗接着一颗,就是不停的、反复的来念。什么叫“俱平等”,这个主要是讲的没有其它的第三个东西进来、永远都保持这一个状态。所以下面说“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唯此不舍”就是一直在这个念头上,没有转移目标。“不起余心”就是没有其它的心念。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

乐着戏论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说,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又说: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因力无间得生。今此命终,望彼当生,是故亦说由二因力。由此命终,彼方得生;由彼当生,此便命终。死生相续,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说由二因力。戏论因者,谓名言种。由无始来乐着无义戏论,妄分别故,熏习成种,能生所依、所缘诸差别事。业因,谓即业种。由净不净业造作增长熏习力故,能感五趣异熟自体。无始时来,生死流转,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说。

乐着戏论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说,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又说: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因力无间得生。今此命终,望彼当生,是故亦说由二因力。由此命终,彼方得生;由彼当生,此便命终。死生相续,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说由二因力。戏论因者,谓名言种。由无始来乐着无义戏论,妄分别故,熏习成种,能生所依、所缘诸差别事。业因,谓即业种。由净不净业造作增长熏习力故,能感五趣异熟自体。无始时来,生死流转,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说。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就是你临终的时候,有两种增上力能让你生命结束,有哪两种力呢?“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等下面文字看完,再来说。“乐着戏论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说,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死和生的关系就像称称一样,天平秤,你这头重,它那头就翘起来;你这头轻,它那头就翘起来,同时的。“又说: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因力无间得生。今此命终,望彼当生,是故亦说由二因力。由此命终,彼方得生;由彼当生,此便命终。死生相续,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说由二因力。戏论因者,谓名言种。由无始来乐着无义戏论,妄分别故,熏习成种,能生所依、所缘诸差别事。业因,谓即业种。由净不净业造作增长熏习力故,能感五趣异熟自体。无始时来,生死流转,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说。”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你生也好、死也好,都是由业力来储存的。那么业力是怎么造成的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乐着戏论因”。这里面讲了一个,看到没有?“名言种”,可能不大懂,我解释一下,这个《摄大乘论》里面讲的是最详细的,我大概讲一下名言种是什么东西。

名言指的就是名称概念。唯识宗想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四寻思观就是修“名唯是名、事唯是事、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名言中的“名唯是名、事唯是事”,什么意思啊?我手里拿的东西是什么?杯子。杯子在哪儿啊?在手上。都这么讲的。但是佛法的智慧告诉你,我们的思维都是戏论的,为什么呢?我现在把杯子放下去了,你没看到杯子啦是吧?杯子到哪儿去了?你脑子里现在这一刹那还有杯子这个形象在你脑子里,对不对?所以这个名言种是什么呢?实际上杯子只是一个名称概念,这个具体的圆柱体、不锈钢的,在佛法里把它叫“事”,具体的事物。再加上有了“杯子”这个概念,这两个碰到一起了,所以我们看到它都叫做杯子。所以杯子实际的概念和名称跟这个不锈钢的东西是两码事,可是今天我们凡夫众生都把它搞成一码事了,搞成一码事以后这个问题就成了名言种。所以今天开悟的人不能说,那个东西不是杯子。你说那个家伙不正常,其实他一个人才不正常呢。因为他知道这哪里是杯子吗,是杯子吗?不对!你说它是杯子,不对!说它不是杯子,也不对!说与不说都不对。所以干脆最后释迦牟尼佛就不说啦。不说对不对?也不对!都不对。所以佛法就看你在什么状态下说了。所以杯子是个概念。名言种指的什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