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9讲(共15讲)
发布时间:2024-07-16 04:05:09作者:佛心网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看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前面讲的是无住之理,这里引用比喻来校量显示般若无住功德的殊胜。恒河也叫殑伽河,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天堂来河,印度的恒河就像我们中国的长江黄河一样灌溉全国,古时的印度人,包括现在的印度人也是这样视恒河为圣河,如果能见到恒河或者能到恒河里去沐浴其福无量。现在我们的通讯都非常发达,我们看印度人死了以后都放到恒河里,由上游漂到下游,旁边的人就在旁边沐浴,一点都不受影响的,因为他们都把恒河作为圣河。恒河的沙子非常的细,沙子细沙子的数量就会越多,印度人都把恒河当作母亲河,对恒河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佛在说到数量极多的时候,就经常用恒河沙来作比喻。这里佛问须菩提,比如恒河中所有的沙子,那每一粒的沙子都化作一条恒河,会有无量的恒河,这无量的恒河中它里面的沙子多不多?须菩提就回答了,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我们想想,一条恒河中就有无数的沙子,这些沙子都化成恒河就有无量无数的恒河,这无量无数的恒河中所有的沙子,这个数量是无法计算的,所以这里须菩提回答了,甚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我今实言告汝,实言是真实语,不可不信,是为了让人知道,下文持说《金刚经》的福德胜过这里所说的福德,这是真实语。尔所,就是如许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么些的这么些个。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有善根深厚的男子女人,能以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深解佛意,知道佛是要借有为法所修的极大的福德来与无为法所修的福德校量,来显示般若无住功德的殊胜,所以回答,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这个意思我们前面讲过了,不再重讲。上一次是用一个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来校量,而这里是用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功德来校量,虽然同是校量显示般若智慧的殊胜,但是这里所举的有为福胜要多的多,也更显持说此经、持说四句偈这个功德的殊胜。弥勒菩萨说:“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所以这里从语言上看是重复,其实从意义上来说并不重复,言重意不重。可能有的人就会心生疑问,为什么前面不用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来校量显示般若智慧的殊胜,前面只是用一个大千世界七宝,这里有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来校量,显示般若的殊胜,为什么这里才用呢?这是因为前面还没有说到四圣果不作念、然灯佛所于法无所得、还有佛土不严而严、佛身无证而证,而现在从各个方面广说无住之义,为了让大众对此无住之义能生信解,所以这里来举此喻,显示无住持经功德的殊胜。为什么受持如此少的四句偈所修福德,竟然能超过用满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得之福呢?说真的,这个福德确实是不可思议,如果佛不为我们说出这个原因,我们真的是很难相信的。六祖在《金刚经注解》中说:“布施七宝,得三界中富贵报,讲说大乘经典,令诸闻者生大智慧,成无上道,当知受持福德,胜前七宝福德”。
我们从两个地方来说,第一从自度来说的话,如果布施的时候不能做到无住,那么你布施的再多、修的再大也是有漏的功德,有漏的功德,生灭法的嘛,只能得三界中富贵的果报,在天上人间享福,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而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能开智慧,能知轮回可畏,继而求脱离。布施时能够无住而行,行布施不住六尘、不取四相,这样成佛有份。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住而行成佛就有份了嘛,这是从自度来说。从度他来说,布施给人七宝仅能利益人的色身,而为人演说《金刚经》能够让人增长慧命,帮助人解脱生死,所以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受持为人演说此经的人,不但能得如此殊胜的福德,而且其说法之处会有天龙护持,尊重护持的。
好,我们再来看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随说有六种含义。第一是随说之人,就是演说《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的人,无论是僧俗圣凡都可以。第二是随说之机,无论是根机利钝,说法的人可以根据听经人的根机,或深说或浅说,或者深入浅出来说。第三是随说之法,就是不论说多少,也不定章句前后,也可以广说也可以略说,四句偈哪怕一偈。第四是随说之处,这个就更方便的了,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山林还是闹市,只要有因缘都可以说。第五是随说之时,不管时间长短,白天或者是晚上。第六是随说之众,无论是一人也好多人也罢,只要机缘成熟,随时随地都可以说。
当知此处,当知就是警诫大众,警诫之词,不可以轻视的;当知此处,此处就是讲经之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三界之内有六道众生,这里为什么只指出了天人阿修罗?这是三善道的众生,这三善道的众生都应当供养说经之处,为什么没有提到饿鬼地狱畜生呢?这是因为地狱道的众生,由于堕入地狱,我们都知道受苦无穷,嗔恨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刀剑寒热之苦,邪思邪见重,接触不到佛法,不能修学佛道;鬼道的众生被饥渴所逼迫,五百年不闻浆水之名,无心向道;畜生道的众生愚痴成性,无所觉知,也不知道修道。所以只有三善道的众生苦乐交参,才能发心修道,广修供养,所以佛这里举出三善道的众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借助这个人身的机会,赶紧修佛向道,给自己积功累德。
供养有两种。第一是事供养,就像我们以香花、灯烛、幢幡、衣服,佛经当中提到的四事,经常提到的四事供养,衣服、医药、饮食、卧具,这都是事供养,还有包括合掌礼拜,这都属于事供养。第二种供养叫做法供养,就是通过读经听经,明理之后如法修行,为他人演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甚至危及到生命也不舍菩萨行,也要行菩萨道,不退失菩提心,这称为法供养。这里的供养包括了这两种,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包括了这两种。我们对塔庙都有一定的误解的,我们来解释一下,佛塔是供养佛舍利之处,庙含有貌的意思,就是外貌的貌,就是供养佛像的地方。我们不可以离开塔庙的,因为我们见到佛像了就会反闻闻自性的,通过佛像就能把我们的性德完全的引发出来,知道我们的性德和佛等无差别的,这个庙是供养佛像的地方。能说能解能行金刚般若的人般若在心,就是此身之内有如来法身舍利犹如佛塔,心内有如来法身犹如佛庙,这就是供养塔庙。供养塔庙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像我们这地方有迦叶佛的舍利塔,里面也供奉释迦佛的舍利,供养两尊佛的舍利,我们好多居士都去绕塔,在大雄宝殿里我们都能拜佛,这个我们都能知道。但是对于说经之处大多忽视,不知恭敬不知供养,所以这里佛举塔庙为例,来说明说经之处和塔庙是一样的,皆应供养。《大般若经》中说:“帝释每于善法堂,为天众说般若波罗蜜时,有时不在,天众若来,亦向空座作礼供养而去”,帝释代佛讲般若经,有时不讲经的时候,天众从这路过,天众来了也向讲经的这个地方来礼拜,我们后面会讲到,犹如佛在是一样的。对说经之处我们讲了尚且如此恭敬,那对说经的人就更应该恭敬了,但是这个讲经的人千万不能着相,不能存有我应该受大家恭敬,我为大家付出了多少,不能住心的,有住了,皆不是无为法。六祖说嘛,“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涂,有何利益”。师父常用此经来警示自己,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做自己应该做的,做完以后就像空花水月,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心无任何的挂碍。我们讲经的法师,不仅是讲经的法师,我们做一切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才和佛的教导相应,这样才是受持此经。所以听经之人不可不存恭敬心,而说经之人应远离名闻利养,我们再说都不可以着相,听的也不可以着,讲的也不可以着,都不能着相,就是这样。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何况一词,显明尽能受持读诵整部《金刚经》的人,更胜于上文中所说的随说之人,这个好理解,虽然这里只说到了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也包括其中了,因为这部《金刚经》是为大乘者说,大乘必然是自利利他的,所以也包含了为他人解说。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上就是指的佛的法身,法身清净圆满,我们说嘛,圆满法身毗卢遮那佛,清净圆满,无漏无为,世出世间没有一法可越其上,这是最上。第一就是指佛的报身,佛的报身万德庄严,殊胜无比,众圣之中堪称第一。希有就是指的佛的应身,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世间希奇少有,所以称为希有。最上第一希有就是说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又能为他人演说全经的人,能够受持能够演说的人,必能圆满成就佛的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能够圆满成就三身。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所在之处,这一句就给我们说了三宝具足,我们看,经典这是法,即为有佛是佛宝,若尊重弟子就是僧宝。《大般若经》中说:“般若所在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即为有佛,此处乃有文殊普贤等,非止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大弟子”,就是《金刚经》所在之处就有佛在,佛所在处就有这些助教的,帮助菩萨教化的这些诸大弟子围绕,帮助佛教化的来示现的这些大菩萨们也都在围绕,所以《金刚经》所在之处非常的殊胜,当然应该恭敬供养。
我们在开始讲正宗分的时候讲过,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就是从第二分到第十六分,这是它的第一部分,第二分到十六分是开示降住其心、彰显般若的妙用,那么到这个地方,开示降住其心就介绍完了,从下面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到能净业障分第十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这四分是讲般若妙用,就是彰显般若的妙用。
好,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须菩提听佛讲《金刚经》所在之处则佛在,而且持说此经功德非常的殊胜,所以请佛开示经名以及如何奉持,让现在及将来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佛开示此经的名字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里佛用金刚来比喻般若,以金刚的坚固、光明、锐利来比喻般若的体相用,我们一个个的来解释。般若之体就是实相般若,实相无相,不可破坏,就像金刚坚固不坏,般若之体金刚坚固不坏;般若之相这是文字般若,能照一切理,照有则有妙,照空则空真,照中道则中道圆融。就像金刚的光明能破一切的昏暗,这是比喻般若之相;般若之用就是观照般若,能断一切的烦恼,触我,着我了,触我则我丧,丧命的丧,般若之用了,有我了,则我照空了,触我则我丧,触法则法亡,触空则空灭,能空四相、破二执、断三惑、显三空、证三德,就像般若的锐利能坏一切物。佛用金刚来比喻般若,让大家对于般若之义更容易明了,自然能到彼岸。用金刚来比喻体相用,般若的体相用。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须菩提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经名,佛答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第二个是如何奉持,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是让人因名会义,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也就是从经名上领会般若之义。众生因为不明般若,处处着相,不能脱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佛教导众生用金刚般若,在割不断处来割断,在舍不下的地方能舍,在放不下的地方能放,这就是奉持,所以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是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有的经文后面还有一句,是名般若波罗蜜,现在有的流通的版本中,还有是名般若波罗蜜。依照《乾隆大藏经》鸠摩罗什的译本中呢,没有这一句是名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这里依照《大藏经》中鸠摩罗什的译本来讲解的。我们看还有一种本子就是叫古本,我们查阅了窥基大师、六祖他们用的本子是古本,我们现在用的本子是《乾隆大藏经》当中的鸠摩罗什的译本,好,我们把这句经文再给大家再读一遍: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佛一直在讲离一切相,而在上一句经文中,却又让大家依照般若波罗蜜这个经名来修持、来奉持,那有的人问,这不是着相了吗?我们看下面,所以者何,这是为什么呢?佛在这里加以解释: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这句经文是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师在《金刚破空论》中说:“金刚般若,破惑,惑无不尽,照理,理无不显,体即非破非显,以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诸法皆般若故”。就是说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里也是这样,这个即非般若波罗蜜,应当从般若波罗蜜中去做,它不是两回事,简单地说,就是当即名字以离名字,我们依照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经名去奉持,心中还不能执着这个名字相,所谓空在有中,不是灭有以明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心里执着这个名字相,那就是取法相了,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怎么能说是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所以我们刚才解释如何奉持的时候,师父就留尾了,留尾巴的尾了,师父留尾了,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名字相,有我人众生寿者,这就不是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了。我们听经也是这样,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心缘相,用清净心去听,多听,自自然然的你的般若智慧、你的真心也就显现了。你非得要用执着的心去听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是什么意思,甚至带着分别心去听这个讲的好不好,那个讲的对不对,说真的,你这就是在着相,着相只是世间的学问,还是生灭法,和金刚般若波罗蜜不是一回事,那你听经听的再多只是给你种下了阿赖耶的种子、学佛的因缘,但是和觉悟是两回事的。
好,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从这段经文往下,佛以金刚妙慧扫除一切圣凡执情,以彰显般若离相的妙用。这一段经文讲的就是离言说相,这里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吗?我们依六祖的注解,佛问的是如来说法心有所得吗?也就是佛说法的时候执着说法的相吗?须菩提知道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所以他回答,世尊,如来无所说。大家一听到这个都糊涂了,明明如来在说法,怎么无所说的呢?这个无所说的意思大家不能理解为沉默一句话不说,无所说的意思就是如来虽然说法,但是心无说法的执着,心里无所得。我们一听经都作笔记,我们一听经就把他牢牢地执着在心里,有所住了。所以我们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就是用清净心去听。这里佛说法也是这样,如来虽然说,但是他心里无住,所谓终日说而无说,所以佛入涅槃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请佛再转法轮,佛就问文殊菩萨了,“汝曾见我转法轮耶,吾成佛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他心里没有一丝的执着,一丝不挂,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般若离言说相,正如《黄櫱心要》中说,“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你们终日闻何曾闻,我们不执着言说相,不执着文字相,以无所得的心来修,才能证无生理成无上道。你要是会听经,听经都能成佛,六祖就是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放下,开悟了。你们天天听天天做笔记,有的法师说,请把笔拿出来做好笔记,开始做笔记,大家都慌慌的去做,我们都落的什么?落的文字相。但是听一定要听,讲也要讲,但是一定要知道,是从心里要无着,没有一丝的执着,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不能执着语言相,不能执着文字相,就是这样。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里讲的是离依报之相。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化众生的国土,也是佛说法之处,佛教化之处,不但佛所说之法是无说而说,就是佛教化的国土也是幻妄不真。佛这里举出了依报,是为了让当机者和大众于法法之上会取般若,离一切差别之相而见平等实相,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真如。所以佛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多不多?须菩提回答甚多,佛开示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是这个世界散为微尘,微尘本来没有,是将世界分散而有的,它分散的,本来不存在的,我们的微尘本来也是不存在的,它是因为分散而有的,也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的,当体即空。所以佛说诸微尘,这个是随顺世间俗谛而说的,不坏假相;如来说非微尘,这是依真谛而说,微尘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也就是说,微尘没有自性,当体即空,所以说是非微尘;从真俗二谛圆融,空有不着,中道实相上来说,所以佛又说,是名微尘。微尘既然如此,世界也是这样,世界又是由众多的微尘所和合而生,积聚而成的,所以世界也是因缘和合而成,和合而成当然没有自性了,当体即空。如来说世界,这个是从世界的形相上来说;非世界是从世界的空性上来说;是名世界,这就是从空有不二的中道妙理上来说。所以说,无论是小到微尘还是大到世界,既不能执着它有,又不能执着它空,空有不着,才能见到实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是从佛的正报身,刚才是依报,这从正报来讲的。三十二相是应身佛,是佛在因地修福所成的正报身,我们常说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佛的三十二相是以修福为因感得的果报体。由于众生大多执着自己的正报身为实有,我们都是执着我们的这个报身为实有,佛不知须菩提是否已经领会到般若离相之用,所以这里举自己的正报身为例来试一下,来看一下须菩提他领会了没有。须菩提已经领悟到佛的应身虽然是相好庄严,但是也是有为的生灭之法,也是因缘和合而成,不是实有。如果对佛的三十二相存有所得的心,还是着相了嘛,那怎么能见性呢?所以须菩提这里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的,三十二相见如来还是执着了,执着了相有,还是执着了,因为他是相有性空的。
好,我们来看下面怎么解释的。
何以故,这是为什么呢?下面须菩提来解释。如来说三十二相,是指佛为度众生所示现世间的三十二相,这三十二相是显有,因缘和合;即是非相,三十二相是佛修福的因缘所成,有生有灭,没有自性,当体即空,这个是显空;这三十二相虽然不是法身实相,却是依法身理体所起的妙用,因为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用相即,所以说是名三十二相。也就是说,如来说三十二相是显有的,即是非相是显空,是名三十二相是显空有同时的中道实相。大家能听明白的,我们来总结一下,世间的一切诸法,大到世界小到微尘,包括佛所说的法以及佛的三十二相,凡是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相,相有性空的,没有自性。这一切的诸法又都是依法身理体而起的妙用,就像《心经》当中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样。这一切的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假相,没有自性,但是这一切诸法又都是依法体理体而起的妙用。就像我们刚才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通过现象,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你就会见到诸法实相,它都是依我们自性的理体而显现出来的,自性理体的妙用。所以我们只要不执着一切诸法有,也不执着一切诸法空,非常的关键。你不能执着有的,我们现在好多人不执着有了,他执着空,但是空有都不能执着,那么一切的诸法无非常住法身。正所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么般若离相妙用也由此而彰显。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我们世间人最看重的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生命,我们的身命。佛在前面以布施七宝来与持经的功德校量,布施七宝的功德很多,但是还是属于外财,相对于我们的生命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身命是属于内财,布施就更难了。我们看到好多的居士,在有病的时候都来找师父,师父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了,只要能让我的身体好,让我还能多活几年。所以我们看,布施在关键的时候,他为了保命还能去布施外财,财物外财,但是你叫他布施生命这就是非常难的了。所以这里的校量是更进了一层,用生命来布施,就像水涨船高,更显持经功德之殊胜,也表明离相的妙用。这里说了,如果有人以恒河沙等的身命来布施,这个数量是非常多的,布施身命但是妄心不除、四相不空,还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仍然还是生灭法,还是生死的因,所修福报再多,也只是在天上人间享福,而且我们刚才说了是生灭法,生灭法有生就有灭,那他也有福报享尽的时候。如果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为人演说,不但自己能够离相无住,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也能帮助别人了脱生死,成就佛道,所以持经之福超过布施恒河沙身命所修之福。所以我们说佛恩浩荡超过父母恩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有时都说,佛恩我看不到,怎么能超过父母恩?父母把我养育成人。父母恩也很大,给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养育了我们这一期的身体,但是只是这一期,我们还是要生死轮回的,佛恩给我们是什么?法身慧命,让我们能够了脱生死,成就佛道,所以佛恩浩荡,所以持经之福超过布施恒河沙身命所修之福,就是这个意思。六祖大师说:“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仍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一除,言下成佛”,由此可知,持经的福德是太不可思议的。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只是受持经中的四句偈,功德就超过了以恒河沙数的生命来布施,这太难以让人置信了。我们做个比喻,比如世间皇帝的玉玺,玉玺的大小只不过是方圆四寸大的一块玉,上面只有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寿命的寿,既寿永昌,这八个字,但是它的作用有多大呢?能够统治全国,封官命爵,安民施政。也就是说,这八个字就可以掌握天下黎民的幸福安危,那怎么可以以上面文字的多少而怀疑它的作用之大呢?同样的道理,虽然只是受持经中四句偈,但是可以让人了生死,成佛道,转凡成圣,那功德当然是不可思议了。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