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妙祥法师: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二

发布时间:2024-08-05 04:03:04作者:佛心网
妙祥法师: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二

●收摄六根为反闻

——我们修道,就是要把这个闻扭转过来,反其道而行之——不闻。

第一个问题:自己没有定力和智慧,看到经论说念佛好,就想念佛;经论说参禅好,又想参禅。请师父开示,平时应该多闻思什么?如何用闻思?应该怎样看待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关系?

这个闻思啊,不是说你看经就叫闻,你用脑子去想就叫思。什么叫闻思?什么叫闻思修?就是反闻闻自性,这叫闻思。平时怎样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么叫闻思修,如果不懂得闻思修,就像六祖讲的,看经被经转。虽然我们看经生起了欢喜,对佛菩萨,对佛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和了脱生死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脱生死,就要反闻。

反闻和经书是怎么样的关系呢?经书讲的是让我们怎样去反闻,经书并不是告诉我们,你应该这么样地去看问题,那样地看问题,是告诉我们怎样用功去反闻的问题。所有的经典都告诉我们这一句话,“要反闻”。如果我们认为经书讲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错了。因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们内心中。只有你内心进行反闻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书里的道理,那只是知见,没有入佛知见,那就是被经所转。

所以说这个反闻是很重要的,我们修行中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念佛是为了修反闻,参禅是为了修反闻。如果懂得反闻,念佛修禅都是一样,甚至每天吃饭、睡觉都是一样。如果你不懂得反闻,就时时刻刻地处在分别心之中,被六根所转。

我们怎样来用这个闻思修,就是怎样来修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闻”。眼睛看也叫闻,耳朵听也叫闻,身上触也叫闻,我们平时不断地在轮回,就是因为我们用错了这个闻,我们追求了一个能闻和所闻。比如说我走道,看到一棵树,看这棵树有多高有多大;或者看到一朵花,开得红不红,鲜艳与否,是否有香气,甚至香气钻到鼻子里;或走到树林里,鸟的叫声非常悦耳;或走到市场,看到了各种的男女相;听到叫卖声和汽车的声音,这就叫闻;或是感受到天气的冷热,这也叫闻。这叫能闻和所闻,这就是六道轮回的现象。

那我们修道,就是要把这个闻扭转过来,反其道而行之——不闻。也就是不闻,就叫反闻。怎样去反闻呢?就是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子不嗅,身子不触,不去分别。比如说走到市场,目光下垂。虽然眼睛不看了,但他的叫卖声往耳朵里钻,这时候你要保持一个念头——不听。或是念佛号,或是集中精力,虽然它声音钻进来,逐渐逐渐地就轻了。也就是说要不听不看。刚开始不看,也很难受,那眼睛它作不了主,控制不了。你想不看,那眼睛它自己就往外看,你就得硬拉回来。刚想抬头,马上把头低下,不瞅;眼角刚想扫一眼,马上要回来。

比如说前面站个人,突然你感觉到你眼睛已经在往他那瞅,已经看到他的鞋了。看到鞋,我不应该看到裤子;看到裤子,我不应该看到衣服;看到衣服,我不应该看到脸。就马上把这个眼根转过来,不去看,这就是反闻。为什么说不看就叫反闻呢?因为我们的六根不断地攀缘,就像这个乌贼用须子到处去触,我们的六根和它一样,到处去攀缘,什么东西都要看,什么东西都要听。不看不听,他就好像不能生存一样。所以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攀缘心。

佛讲,众生为什么有生死?皆因为有了攀缘,有了攀缘就有了生死。当你不闻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不看不听的时候,它怎么能反闻呢?因为你的六根不再往外走了,不再伸得很长很长,它自然就回来了。不是说我使劲往里收,有一个能收叫反闻,不是这个意思。只要是你不看不听,六根自己就往回来了。它不断地缩短,越来越短。今天不看,明天不看,虽然心里很难受,但是时间长了,逐渐养成习惯了,这个眼睛就不抬了,耳朵就不往外听了。功夫做久了,最后就是眼睛见到如同没见,耳朵听到如同没听。就是火车搁你跟前跑,你也没有听到它有任何丝毫的动静,这就是反闻的功夫。要想知道,一动念,马上就知道了那声音;如果想不知道,什么声音也没有,这就是初步反闻的功夫。这只是初步,它并不是究竟。

首先把六根收回。收回六根,收到哪里去呢?因为六根的放逸是一种妄想,如果把妄想灭了,那就是清净本然,那就是我们清净的自性。所以佛讲“性成无上道”,只要反闻,去掉了这个妄想的六根,就会成佛了,也就是见到我们的自性。为什么要参禅?就是用一句话头,把这个六根锁住;为什么要念佛?就是把六根要锁住,这都是在做反闻的功夫。

“应该怎样看待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关系?”什么是戒?摄心为戒。你用反闻的功夫就是在持戒,持戒就是在反闻。有的人认为这个持戒不重要,我就反闻重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持戒就是反闻,不让你贪恋,不让你追求,就是要断你六根。为什么要吃一顿饭?就是要断你的这个贪欲心——你的舌根和你的味觉。因为这个味觉和舌根都是不断地利用食物在打着妄想,它在攀缘,所以说这个就是生死轮回。我们严持斋戒,日中一食,就是要收回这个六根。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如果你这个反闻的功夫做得好,在过斋的时候,进去是凡夫,出来可能是圣人”。所以说反闻对我们十分重要,反闻和戒都是一个意思,戒就是反闻。

我们展开反闻首先要从戒开始,如果对一个物质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六根也就是在放逸;如果对物质你能够控制了,有了戒的行为,也就有了六根被收回来的结果。所以说戒是束身,它把我们放逸的六根都控制住。戒是收六根最基础、最有效的办法,没有戒就不可能产生反闻。有的人说:“我可以做功夫,我不看,但可以不守戒。”这就是个矛盾,你这面好像是在做功夫,但是那面又被物质和环境所转。这就是没有反闻功夫。

只有有了反闻,我们才会有了真正的思。闻思修啊,什么叫思?也就是不思而思。不是用脑子去考虑、去想叫思,不是用这个思惟去思,那是在放逸你的六根,因为你在用意根。你意根的使用,还是在轮回之中。只有不去思了,才是真正的思。你能够这样做,就会产生定力,就会生起智慧。用反闻的功夫,不思而思的用心方法,这就是修。

修什么?无所得——没有所得,那就是修。如果你认为有所得,那你还是没在修。因为佛法的道路像虚空一样,没有相貌,没有阻碍。如果你认为你在修,或你有一个“修”字,或是你有所得,你就在这个道路上,自己又设立了一个障碍,自己又弄了一个化城,就修不动了。只有我们能够放下能得和所得——我们修什么?就是去掉毛病和习气。因为佛性不从外得,它没有生灭,本来就是现成的。如果有生灭,那就不是佛性。既然没有生灭,它也不会增和减,不增不减,所以它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修。

那我们这个修指的是什么?就是去毛病习气、严持戒律、修禅定、念佛等等,也就是反闻和思——不思而思。只要我们功夫做到了,智慧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对这个用功的方法一定要注意,不在于你修多长时间,关键就是在你的用心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离了脱生死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个问题就讲到这。

当然了,这个问题要大家回去以后努力,得靠功夫一点点地锻炼,一点点地摸索,这才行。首先要从戒律开始,你记住了,首先要从无我开始。怎样无我?那就是依教奉行。说你,批评你,表扬你,都不允许起心动念,从这开始。从什么开始?从不怕苦开始。要有一个,就是累死了,我也心甘情愿,从没有丝毫的怨言。因为人最可怕的就是回避体力劳动。一有体力劳动,就有了想法,认为这个是累所造成的。一个累都克服不了,就说明这个妄想还是很大的,还有它的贪欲和贪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雪山六年的苦修?就是要断这个贪欲。经过六年的苦修,在菩提树下才成佛道。所以我们也是用苦修来了脱生死。不是苦修没有意义,苦修是非常好的一个办法,只是我们回避了最好的办法,而且想另找一条便宜的道路。你记住,天下没有便宜可找,如果你认为有便宜可找,你的心已经不老实了,你就不能闻思修了。只有心老实,不管什么样的困难我都去做,虽然身体没有劲,我也要努力。按要求做到,身体虽然累了,但心不累,这样你才能前进。

●忏悔业障

——真正的忏悔不是口头表达,是发自内心并且身体力行的改过。

第二个问题:怎样忏悔自己的业障?业障能不能忏悔掉?怎样写忏悔日记才是合格的?

“怎样忏悔自己的业障?”那就是真心忏悔。不是说我想一想,跟别人说我忏悔,只是口头上忏,没有真心去忏,这就不行了。

“业障能不能忏悔掉?”业障是能忏悔掉的。关键是你忏悔得深刻不深刻,忏悔到哪个地步。你光说忏悔,表面上说了“忏悔”这个词句,但内心并没有忏悔,这就不行。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话:“悔,能把肠子悔青了”,就得有那种心态。忏悔的时候,就像肠子要悔青了一样,痛哭流涕,痛不欲生。有的说“我流泪”,流泪是正确的。有的说:“我不光流泪,连鼻涕也流出来了。”那更是正确的。忏悔的时候就得有这么个心才能察觉自己的毛病,只有这个心才能深入,才能破除我们的障碍,也就是破除我们的业障,只有这样忏悔才能见光,这才能消业。

“怎样写忏悔日记?”那就是我们有了问题,一点都不覆藏,马上写上。写上日记以后,要反复地看。不是写完就完事了,本子往那一合就不管了,要反复地看。今天写日记,明天还要看,后天还要看,连续地看,也就是连续地忏悔。说第二天又加了一条怎么办?那就加在一起看。忏悔几天以后,过一段时间还翻开重新看一看,这样忏悔才广泛,才深入。我们就会永远记住它,效果就非常好。

通过几个居士对写忏悔日记的感受——一个天津居士,他说忏悔了一个多月以后,心里特别地广阔,像没有“我”一样,特别的欢喜和自在。还有一个鞍山居士,当老师的,他说:“我忏悔以后,就是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都不能不捡。本来按照习惯来讲,我可以不管它,但我已经忏悔了,回头就得把它捡起来,不敢不捡。”通过忏悔,一点坏事他也不敢做,好事呢,必须得做。否则的话,“如果我不做,还得写忏悔,就对不起自己了。”所以他做了一两个月以后,说:“我的心量就像虚空一样,非常的广阔,也非常的愉快,没有什么可贪恋的。”他和这位天津居士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就是说这种忏悔的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咱们一直要求大家写忏悔。写忏悔你不要光覆藏了,写完了不给别人看,谁看都可以。

虽然有很多的事情怕别人知道,就是因为怕别人知道,所以我就给它暴露,暴露以后,就不敢做了。要这样写忏悔日记。

●无我真自在

——有我相,就有了生死;无我相,就了生死。

第三个问题:怎样才能无我相?

也就是不自私,有牺牲精神。怎么样才是不自私?比如说进这个门,你们俩人同时在走,一个从里面出,一个从外面进,当相遇的时候,如果想修无我相,你就给他让路,给他开门。岁数大的,甚至是小孩我也给你开门,我让你先走。这就是修无我相。不是说等遇个大事情,有火坑我直接去跳,那叫修无我相。那个机会很少,有时候你这一辈子也遇不到一次,遇到了还不知道你跳不跳呢。所以说平时你不做,到时候你不能跳。我们平时就要培养无我。

我们寮房里居士多,有的汗味比较重,有的脚臭,他就忍不住了:“这谁的脚这么臭?”那你就没修无我相,就有了我相。要怎样去修?应该不要怕,还欢喜地接受。当你接受了,欢喜和理解了,有时候这个味就变了,它就不臭了,而变成了一种清净,而且能治你好多病。为什么能治好多病?因为有我相,就有了生死;无我相,就了生死。了生死就不被物质所转。所以说,怎么样无我相?当表扬你的时候,你就像没听着一样,“不是在表扬我,他是在称赞戒律,称赞常住,称赞三宝”,这才行。当批评你的时候,你知道,这是帮助我,这是在成全我,这是菩萨行为。同时也应该知道,谁在批评我——能批评和所批评都是虚妄的。这样才能无我相。

要讲起无我相,有很多很多,不详细讲了。主要一个,不能发脾气,这个很重要。特别是要经得住考验,我们来出家,不能今天挺好,明天就起烦恼,后天就要退道,大后天就要跑。他就认为没有意思,不如回家去玩去。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有了我相,他老跟着自己的心情去走,这就是我相;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走,这就是我相;跟着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走,这都是我相。

过去啊,听我母亲讲过一个故事:说在山东的时候,一次俩人下地,都是年轻人。下地的时候,前面这个人拿锄头往肩膀上一搁,这锄头一下把后面人的脑袋就给打了个窟窿。当时血流得很多,后面那个人就顺手在地上拿一把土,泥巴,就糊在脑袋上,说:“没有问题,没事!没事!”在情况突然来的时候,没有生任何气,而且还安慰对方:“没有问题,没有事。”这就是无我相。

我们要是被碰一下,就说了:“你看你这人,怎么不加小心,你不知道抬东西怎么抬啊?你看把我脚砸的、把我手碰的。”有时候嘴不说,眼睛也要瞪一瞪,这就是有了我相。还有的人,身体有点病,就小病大养,这就是有了我相。特别是有病,给自己创造休息条件的时候,不能假借条件养起来,该干的不干,该做的不做,那就是我相。无我相就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条件,只有一个心,就是真实。换句话说,有一分力,我要尽一分力,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也要去努力,这才能无我相。第三个问题就解答到这块儿。

●坚固道心

——严持戒律是发菩提心的根本。

第四个问题:怎样才能发起究竟坚固的菩提心?如何使其坚定不移而不致于退失?

要想有究竟坚固的菩提心,就严持戒律,因为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有了戒才能生起无上菩提,因为戒能生长各种功德,没有戒一切功德不能生长。首先我们从戒律开始,只有这样,我们的菩提心才会真实,才会长远,才会坚固,而不被外境所转,也不会退失,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戒律,你所谓的菩提心也就是浮在表面上,风雨一来,也就丢掉了。只有严持戒律才能生长菩提心,这就是佛法里的一个大秘密,又是公开的问题,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密中之密,就是戒能生起菩提心。为什么要严持戒律?就是为了生起菩提心,只有这个心才能了脱生死。

所以说,我们想了脱生死,首先从戒律开始。严持戒律,一丝一毫不能马虎,不能找方便,找开缘,投机取巧都不行。不管别人在不在都不允许有半点取巧之心。戒不是戒别人,是戒自己,戒自己那个心。只有这个心有了戒相,逐渐就会发起菩提心。当这个菩提心发起来的时候,它是无相的,是遍虚空的。生起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就会愿为一切众生舍去生命。

好,这个就谈这些。

●关于老年人出家及受大戒

——佛在世的时候也有规定,规定六十岁不能受大戒。

第五个问题:师父,为什么六十岁不能受大戒?

这是佛协规定。佛协规定到六十岁不给受大戒,这是中国的规定。佛在世的时候也有规定,规定六十岁不能受大戒。为什么不能受大戒?因为在弘法利生方面已经有了障碍,再一个就是拖累佛教。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身体好,上进心强,努力修道,他也可能能活一百二十岁,或一百四十岁,那他正年轻,是吧!这时候可以考虑,不是说没有希望。

第六个问题:师父,老年人出家有十种不利,请问哪十种不利?

这个具体的先不讲。简单讲一个,就是老年人出家以后,这个年轻人就没有信心了。居士一看有岁数大的,认为这是老修行,都去向他请法。年轻的出家好几年了,反而给排在后面去。所以这个年轻人他就没有信心,说:“你看我这出家多少年,也不受尊重。”有这么个想法,这对僧团不利。还有哪些不利?那以后再说。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好处,一个是信心坚定,一个是吃过苦,也知道今天来之不易。年轻人就是光知道好,好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不过老的也有这种情况,到病苦来的时候,就谁说的也不听了,扭头就跑:“我就不管了,谁说什么,劝我也不听。这眼看岁数大了,我得把这个身体搞好了脱生死去,病重要,我得顾身体去了。”光顾身体了,这也是一个弊病。

另外,还有这个岁数大的,出家以后身体有的不行了,就需要照顾,有的时候刚出家就得配个侍者。比如说,比师父还老,所以弄得就麻烦,就是弘法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岁数大的发心出家得多考验。确实符合条件的,咱们也考虑剃度;不行的,就年轻咱也不考虑。

《净心诫观法·诫观晚出家人心行法》 唐·终南山沙门 释道宣撰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不受呵责。

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绮语所摄。

三者,见师僧过,起嫌恨心,烧灭功德,修三恶道。

四者,轻慢他人,自谓丈夫,身心刚强,不从折伏。

五者,举动造次,威仪不整,高语大笑,无所畏忌。

六者,喜好瓶钵,衣服鲜华,心无实德,贪求利养。

七者,心想散乱,忆俗时事,增长烦恼,不能如法对治。

八者,笑他破戒,自谓清净。拘着相貌,不达真理。专愚执见,诤论取胜,未具五德。畜养沙弥,唯贪其力,无心教授。

九者,不摄诸根,身疲神倦,放纵睡眠,不念明相,夜数恶梦,诸天不护。

十者,创入佛法,莫沾道味,忧虑疑惑,情思还俗,嫌薄三宝,反怀悔恨。既自还俗,憎出家人,轻贱行者,成阐提业。

此之十恶过患,是地狱、畜生、饿鬼正因,汝当省察,名为净心。

偈曰:

俗气力方强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犹守本时性

不解将护他 造次强是正 自谓最精炼 七支未必净

喧喧逐讲论 不肯修戒定 已说十种过 若犯须除屏

身无一德行 沙弥度三两 有过不肯呵 犯罪不与杖

破斋犯僧前 污戒恶名响 人天渐渐希 三途转增长

唯教作福法 无轨令人仿 自身如小儿 况能调刚强

处众好斗诤 恒怀嗔恨想 四辈不恭敬 眷属宁钦仰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对这些问题,大家要细心地琢磨,不是讲过就完事了,听了:“啊,挺好!”过去再一问,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因缘不太容易,因为大家这一夏天尽干活,不断地努力,用福报才培养出今天这种说法的因缘,大家一定要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把它记录下来。记不下来,互相问一下,讨论一下,完了回来把它吸收进去,这样对我们修道就比较有利了。

好,今天就到这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