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四禅八定(一)
发布时间:2024-08-09 04:03:50作者:佛心网
妙境法师:四禅八定(一)
四禅八定 前言 时间很快,上个月,十月五号《金刚经》讲完的,到现在一个多月。四禅八定,是在讲经的时候,有两位居士提出来的问题,当时的时间不够用,所以留待以后--安排在现在来讲这个问题。 甲一、学习者(分三科) 四禅八定在佛法里边,戒定慧里边是属于定学的,学习禅的人是应该要学习的,应该要多多的学习的。我写了一个目次,照这个讲,我一共是分了四段: 第一段是学习者。说学习禅的人,谁是学习禅的人。在我们这个世间上,人是很多的,但是若是分类的话,大约是有三种人,一种是求欲乐的人,一种是求三昧乐的人,一种是求涅槃乐的人。这个乐,安乐,或者是快乐,是人所追求的,在佛法里边来说,就是分这么三种乐,大约地说分这三种快乐。 乙一、求欲乐的人 这个欲乐也叫做五欲乐,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乐,如意的色声香味触能使令人得到快乐,那么就叫做欲乐。追求欲乐的人很多很多的,很多很多的人都是追求这个欲乐的。 乙二、求三昧乐的人 第二种就是求三昧乐的人,三昧乐就是禅乐,禅定的快乐。我们没得禅定的人,在欲上求乐的人,有欲乐的经验;没有得禅定的人,没有禅定的经验。在欲上能得到乐,若是学习禅定,在禅定上能得到快乐,这又是一种乐,禅定的快乐是比欲乐殊胜得很多很多的。得到禅定的人,如果不是佛教徒,得到禅定以后,他的寿命非常的长,到色界顶天色究竟天,他的寿命有一万六千大劫,寿命有这么长。享受欲乐最殊胜的就是欲界顶天。欲界有六天,欲界顶天就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寿命是一万六千岁,一万六千岁,人间是一万六千年他的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这样子他能生活了一万六千年。欲乐最殊胜的就是欲界顶天一万六千年。得三昧乐的人不是佛教徒,他的最长的时间是一万六千劫,可见禅定的快乐,在时间上说也是殊胜的。在乐的本身也强过欲乐,欲乐有很多的苦恼,苦多而乐少,三昧乐就完全是快乐,当然也有多少苦,这是求三昧乐。 求三昧乐的人,为什么他不求欲乐,而要求三昧乐呢?他就是对欲乐不满足,感觉到欲乐不是乐,所以放弃了欲乐去追求三昧乐。在丰子恺画的《护生画集》上,好像有一首诗,诗说:「好花经摧折,曾无几日香,憔悴剩残枝,明朝弃道旁」。「好花经摧折」,这个花,广义地说,所有的色声香味触都是花,如意的色声香味触都是花。「经摧折」,这里这个摧折,就是按佛法无常观来解释,种种因缘的变化,这个好花都破坏了。「曾无几日香」,说是没有破坏,没有破坏,时间也不是很多,时间也并不很长就没有,「曾无几日香」。「憔悴剩残枝」,被破坏了的就是很憔悴的,剩一点残枝,「明朝」就丢到「道旁」去了。这个意思就是所有的欲乐很容易被破坏的,很容易就破碎了,都不是很坚固的,并且追求欲乐的时候很苦,如果没有失败,你追求到快乐了,你还要保护它,保护的时候也很辛苦,防护是苦,如果失掉了更苦恼,防护是苦,保护的时候也是很苦,失坏了还是很苦,并且这个欲乐没有知足的时候,这个无厌足又是很苦的。《法喻经》上有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贫穷的夫妻生活当然不怎么好,当时有一个城市有一个集会,集会他这个太太也要去参加,但是穿的衣服不好,那么就和他先生说,说是你给我买一件新的衣服穿,我就去参加这个集会,说如果你不给我买新衣服,我就不给你作太太了,那么他这个先生心里也很难过,但是没有钱买,怎么办呢?想了很多的办法,就去作贼,作贼去偷东西,然后来给太太买新衣服穿,作贼,做得结果还被人抓住了,也没有成功,所以这个人是很苦的,欲乐是很苦的。所以他要求三昧乐,三昧乐不待外缘。 乙三、求涅槃乐的人 第三种是涅槃乐,涅槃是什么呢?就是佛法里面说的这一切佛、菩萨、阿罗汉,他们那个清净的智慧安住的境界,这个地方是常乐我净,这个地方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在,永久的清净、安稳、不可破坏的。这个乐,若比禅定乐来说,禅定乐就又不行了,因为禅定乐不是佛弟子的禅定乐,也还是有时间性的,到了色究竟天就是一万六千大劫,到了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死掉了,这个禅定也就失掉了,所以这个禅定乐也是不长久的,不是永久的。无色界天,他的禅定就是八万大劫,比色界天更长,但是也有时间性,到了时候就结束了,唯有涅槃乐是永久的,所以佛弟子是求涅槃乐。 各别的说,就是有的人求欲乐,有的人求三昧乐,有的人求涅槃乐,实在不应该这样说。我们欲乐不说,谁是求三昧乐的人呢?就是不满意欲乐的人他求三昧乐,而佛弟子求涅槃的人,也要求三昧乐的。佛弟子里面,初开始的时候分两类,有一类人他不需要得三昧乐,他不需要求三昧乐,他直接地去求涅槃乐,这是一种。第二种就是他先要求三昧乐,得到三昧以后再求涅槃乐。这两种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得到三昧以后,再去求涅槃容易一点,你不得三昧,直接去求涅槃,困难一点,就像你驾驶一个没有毛病的车,很正常的车,你很自在的就到你所到的地方去了,若是这个车有很多的毛病,你驾车的时候,它忽然间失火了,忽然间轮子掉了,那么你很辛苦的,勉勉强强的到你所到的地方去。所以佛弟子求三昧乐,然后求涅槃乐比较自在一点,安乐一点,容易一点。直接求涅槃乐,虽然也可以成功,但是困难一点。 所以总结地说,佛弟子也求涅槃乐,也要求三昧乐。非佛教徒里面,通常的话,就是外道,外道他是求三昧乐的,不求佛法里面说的涅槃乐,因为他不相信,他认为三昧就是涅槃,所以他不再求佛法的涅槃。这是学习者,就是我们佛教徒也应该学习禅定的。 甲二、释名 第二段解释名字,解释这个名字,就解释这个禅和定。禅、定有什么不同呢?禅不是中国话,是印度话,中国话叫做静虑。静,就是寂静的意思,寂静,这个地方没有车声,没有人声,没有一切声音的吵闹,很寂静的。但是这里说寂静不是说外边的境界,说内心,内心是寂静的,这就是所谓定,定的意思。虑就是观察的意思,思虑、考虑、观察的意思,就是智慧。有定也有慧,定慧很均平的,所以叫做静虑。在佛法里面讲这个四无色定,四禅八定这个四无色定,这个无色界的定,他里边定的力量很高深,智慧不够,就是不平均。佛法里面又说到未到地定、欲界定,这个定里边,定的力量很微小,他的智慧比较大一点,也是定慧不均平。唯有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们里边的境界,定慧是均平的,不是说一个大,一个小的,不是一个力量强,一个力量弱,不是那样子,他们的力量很平等的,所以叫做静虑。这样讲,这个无色界天的定就不能叫静虑了,因为他不平均。欲界定、未到地定也是不平均的,所以也不能称为静虑,唯独色界天的四禅才可以叫做禅,才可以称为静虑的。这是禅字,简单的这样解释。 八定,这个定,色界的四禅可以称为定,无色界的四空定也可以称为定,加起来就叫做八定。所以八定里面就有了四禅了,就是已经有了四禅了。应该说四禅、四无色定,应该这样说,但是把它加起来,就说八定,又把四禅又重复一下子,所以叫做四禅八定,实在说就是四禅和四无色定。禅定还有一个名称叫做等持。等持就是平等持心,于一境转,有所成办,所以叫做等持。平等持心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平等,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我们的心有两种行相,一种就是这个心睡着觉的时候昏昧、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这是一种行相。第二个相貌就是睡醒了以后,这个心东西南北、天下古今什么都想,想这个,想那个,做种种的事情,做种种的分别,这是一种行相。这样的行相,站在禅定的立场来说,就叫做不平等。一睡着觉,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也不是好相,睡醒了以后,东想西想,这叫做散乱。若是得了禅定以后,这个平等的心就是也不散乱也不昏昧,这就叫做平等,就是又明又静。明而不昏,静而不乱,这就叫做平等。平等持心,心里面明明了了的,没有昏;静而不乱,心里面很寂静,没有东想西想,离一切想。虽然明了而不乱,不乱,但是可也没有睡着觉,也没有昏,这叫做平等,其实就是定。由这样的力量来摄持自己的心,使令自己的心又明而静,又静而明,这叫做平等持心。 于一境转,就是在一个境界上相续而住,转就是相续的意思,没有断,不是说你在这一个境界上只有一分钟,以后就乱了,或者就昏昧了,那就不是定。他能相续的明静而住,所以那就叫做定,叫做等持。有所作成办,这个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他能够成就一切你要成就的事情,你想要有神通,有了定以后就可以有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可以,有种种功德,能成办种种的功德,所以叫有所成办。所以这个禅定也叫做等持。也叫做等至,定的势力使令身心安和,得到定以后,这个身体,这个四大很调和,心很平静,由定势力身心安和,这叫做等。至持等位,名为等,所以叫做等至,能到了等的这个境界,所以叫做等至,其实也就是定,也就是等持。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等引,你得到定以后,你能够引发出来种种的胜妙功德,所以叫做等引。名称有很多,还有很多名称,我不讲了。这是解释这个名称。 甲三、明修证(分四科) 乙一、明四禅(分五科) 丙一、初禅(分二科) 丁一、修因(分二科) 戊一、释息名 第三段叫做修证。四禅八定是要我们努力的去学习,去修行才能成就的,说这件事。这里分成三段,第一段明四禅,说色界的四种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第一段就是初禅,因为他在色界的禅定里面,他是最初的,他的次第是最初,所以叫初禅。这一科里边分两段,第一段叫修因,第二段就是证相。我们这样子修学,成功了,就是证相,得到了初禅的相貌,叫证相。 第一段是修因。想要得初禅的因是什么呢?印度话叫安那般那,念是中国话,安那般那念,完全说中国话就是入息、出息念,或者把念放上面,念出入息,你这样修行就是修初禅的因。什么叫做息呢?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这一口气,这个气,或由内向外出,叫出息;由外向里边入,叫入息。这个出入息又分成两种,有内息、外息,内外两种息。怎么叫内息呢?就是我们出息出完的时候,不出了,但是也没有入,中间这一段这叫做内息,这个内息过去以后,息就要入了,入了以后,他又没有立刻的就出,中间又有一段息,这也叫做内息,这两个叫做内息,刚才说的出息、入息就是叫做外息。 念入出息,这个念怎么讲呢?念就是明了不忘的意思,明明白白的没有忘。我心里面想月亮,圆月的光明,这个形相在我心里面现得清清楚楚的,那么这就叫做念。现在不是说忆念这个圆月,而是忆念这个息,使令我们能得初禅定。禅定就是心里面不乱,明静:明而又静、静而又明,这就叫做定。为什么要念出入息干什么呢?就是我们想要得禅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方法叫我们这个心定下来,有个方法让他定下来,有什么方法呢?就是找一个合适的境界,这个心在这个境界上面住下来、停下来,先这样的办法,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境界作我们内心的安住的地方,我们的心很难定的,就像猿猴,它得到树的时候,它就各地方跳,各地方跑,它不能安住在一个地方,老是你用索,用个绳把它绑起来,绑在树上它就不能跑了,它就不会跑的。我们这个心就是猿猴,要用念的方法把他绑起来,绑在出入息算是大树,用念作绳,绑住我们这个心的猿猴,绑在出入息这里,那么他就不跑了,时间久了,他就得定了,是这样的意思。 戊二、释用息方法(分六科) 己一、数 出入息这个方法一共有六种,第一个方法是数。「数」这个出入息,就是计数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出息,数入息,从一数到十。我们在经论上看,印度人分几种方法,就是出息也数,入息也数,从一数到十,是这样数。我们中国古代的大德多数主张数出息就不数入息,数入息就不数出息,这样子。当然,印度的这些大德,主张出息也数;入息也数,但是也有主张数出息不数入息,数入息不数出息,也有的,也是各式各样的方法。从一数到十,你不要数到十一,也不要数到九就停下来,从一数到十。这样子,慢慢、慢慢的这个心他就会静下来,但是听人说这个数息的经验,有的人数出入息,一数起来就很紧张,一数,数、数就喘起来了,很辛苦了,就不能数了,有这种情形。所以天台智者大师他说:数息的时候,这个息有粗的息,有微细的息,这个息到微细的时候你再数,就是出入息很慢的时候再数,他就不紧张,若是我们这个息很粗的时候数,有的人就不合适,这是有这种情形,可是后来也有人想出来另一种方法来数这个息,就是你息粗的时候也可以数,怎么数法呢?一开始的时候坐下来,单跏趺坐,或者双跏趺坐,坐下来的时候,先沉静一下,不要立刻的数,过一会儿你开始数,你一下子数到三,一、二、三,一下子数到三,然后你注意这个出入息三次,出入息一次,出入息又一次,到三次,然后你再数四、五、六,连续的数四、五、六,这个时候你再注意这个出入息三次,完了的时候,再数七、八、九、十,再注意出入息四次,这样子数就可能不紧张,就可能会很自然的就数下去了,这也是一个方法,这是数。 己二、随 第二个方法是「随」,这个随怎么讲呢?就是不计数了,这个心经过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得到了一点成绩,就是心里面很静,自然的这个心相续的注意出入息而不散乱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不用数,不用数就是随,你要知道,这个心知道息的一出一入就好了,不要再计数目了。《清净道论》这本书上面他说了一个譬喻,他说两夫妻,两个人玩秋千,玩秋千的时候,这个太太坐在这个板子上,她这个先生就坐在这个柱的旁边,来推这秋千,这一推,这个秋千就是在摇动,一来一去,一来一去,一来一去的时候,这个先生坐在这里,它去到那边去,他也不管它,它去了那边也不管,就是经过中间的时候他注意。那么就是这个数息的人,这个随息的人的时候,这个息的一出一入,一入一出的时候,你不用分别它是出是入,就是在经过鼻端的时候,这个息由鼻入到脐,由脐出到鼻,由鼻出到外边去,经过鼻头,鼻端这里,就是注意鼻端这里,他这样讲。这就叫做随,也不妨这样子试一试。 己三、止 数、随、「止」。这里边有一个特别的事情,假设我们这个数,数得很合适,然后又用随的方法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特别的境界,什么境界呢?就是渐渐、渐渐,这个息很微小,很微小,到时候没有息了,没有息了,就是这个人坐在这里,静坐在这里,感觉到没有息出入了,会有这个境界。会有这个境界,怎么办法呢?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这是好境界,这个好境界这个时候你不要起来,有的人若不知道,可能会起来,我要去问我师父,怎么会没有息了呢?断了气了吗?怎么回事呢?你不要动,你还继续坐在这里,坐在这里,你还注意鼻端这个地方,你自己在想:女人怀孕的时候,初怀孕的这个小孩没有息的,死人没有息,到无色界天的人也没有息,到第四禅天的人也没有息,我现在是欲界的人,也不是初投胎,我又不是无色界天的人,我怎么能没有息呢,我是有息的,不过我的智慧迟钝,我还感觉不出来就是了。你还注意这个鼻端,他就会有息的,那么你就坐在这里这样想、注意,注意,时间或长或短,就有息了,但是这时候有息,和以前可不同,有其他种种的境界。有什么境界呢?可能会看见这里有一个大莲华,或者看见一个月亮,看见种种境界。实在这个说法,这是《清净道论》上讲,这个说法,这个没有息的这个境界,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清净道论》没有用这个名字,等到再有息的时候,从这里开始就到初禅以后的境界了,所以这个境界是个好境界,那么这样讲,这是深的境界。一般的人可能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数、随,这个息一直的是有,没有说不有,没有到那个境界,就是一直的有息的时候,但是息也很微细的,很微细,这个时候你可以不数,可以不用数息,不用数息,怎么办呢?就是止,第三个方法,数、随、止。止,「止」在什么地方呢?心里面不再去思惟这个息了,心也可以停在鼻端,就是注意这个鼻端,或者是注意这个脐轮,就是心停在肚脐这里。肚脐这个地方和丹田的部位还不同,丹田是另一个部位,丹田是在脐以下,说是一寸三分,这以下,这个脐不是那个部位。或者注意地轮,就是你静坐的这个地面,注意地面也可以。《俱舍论》上,他说也可以注意脚趾头,那么就停在这里不动,那叫做止。数、随、止。 己四、观 没得禅定的人,止的时间久了,可能会昏沉,就打瞌睡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就不要止,这时候应该「观」,就心里面思想,想什么呢?还是想这个息,想这个息,如珠中缕,想我们这个气息的出入,就像我们手拿的念珠里面那条线似的,我们周身毛孔都有息,周身有息出入,遍身都有息出入的,这个息在身体里面就像那个珠中缕似的,这样观察。这个息入到身里头,息一直的能到脚趾,周身的毛孔都有息出入,这样观,这是一种观。也可以观我们心念的起灭,心里面有什么想,思想什么也可以观,观心,数、随、止、观。 己五、还 心里面想多了,也是要散乱了,就止、观、「还」,「还」就是回来,回来再数、随、止,还,是回来,再回来你不要观了,再回来,再数、随、止,这样子。旧的翻译叫做还,而新的翻译,玄奘三藏的翻译,他不翻作「还」,他翻作「转」,这个转在这里讲,它的意思就是进步了。你数、随、止、观这样子修行,你的程度进步了,你的境界进步了,不是一般的境界了,由一般的散乱心到了得到禅定的境界了,或者深的境界,或者是浅的境界,有进步的意思。若是翻作「还」,就是你观完了以后,你再回来止,回来数、随、止,你止了一个时候再观,观完了以后再止,这样的方法也是对的。 己六、净 这样以后,结果你心里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乱,明而静、静而明,明静,这就叫做止、观、还、净的「净」,叫做清净。你若是昏沉了,就不清净了,你打妄想了,也就不清净了,也没有其他杂乱的妄想,也没有昏沉,那叫做清净。你不断的这样修习,就得禅定了。这个修因就讲到这里。 丁二、明证相(分三科) 戊一、证欲界定相(分三科) 己一、粗住 第二个是证相,就是你有了成就的相貌。这一段里边分成三段,第一段是证欲界定的相貌,第二段是证未到地定的相貌,第三段是证初禅的相貌,分这么三段。本来我们的题目就是四禅八定,我们直接讲初禅也可以,但是同我们一般的散乱心中间有个距离,就是有欲界定、未到地定的距离,所以把这两个定也说明它。 第一个是证欲界定。这个「证」在这里来说,就是成就的意思,你成就了欲界定了,这就是在一切禅定里边最开头的一个定,最浅的一个定,最微小的定力。这一段分成三小科来说,第一科是粗住,第二科细住,第三科明得失。「粗住」,这个「住」就是释名的时候,也就刚才说修因的时候,你由这个数、随、止、观、还、净这样子修习,心里面没有杂念,也没有昏沉,平等持心,有明了而又很寂静,寂静而又很明了,也没有昏沉,也没有散乱,你盘上腿这么静坐下来,这一下子坐两钟头的话,一直的是明而静、静而明的,没有昏沉也没有散乱,这就叫做粗住。 己二、细住 第二个细住。怎么叫做细住呢?就是你由粗住这个程度,继续的努力静坐,继续的静坐,要精进才可以,我一天就坐半小时,不可以,不行的,就坐一小时也不可以,要多坐才可以。那么继续这样坐,坐久的时候,定的力量就强了,到时候有什么感觉呢?感觉这个身体是在这儿坐着,但是这个身体如云如影。如云如影,这个云在天空里这个云。我以前在香港大屿山住过,大屿山到了秋天以后,晴天多,但是春天、夏天这个雾特别多,高山上尽是雾,我从那雾里面走过,就等于是从云里面走过。说身体如云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感觉有这么一个粗重的身体,不是这种感觉,感觉这个身体还是有,好像没有似的,心里面好像无障碍的样子,但是感觉有身体。如影,就像太阳照出一个影似的,这个影是有这个影,但是这个也是无障碍的,就是静坐的时候,明静的境界继续的进步,感觉这个身体若存若亡的样子,还是有身体,但是可不是那么粗重,很虚空的样子,无障无碍的样子,这个时候就叫做细住,这个定的力量又进步,比粗住强得多了。这个时候,其实用功的人,静坐的人,若有这么一个境界,也就算是不错了。 己三、明得失(分二科) 庚一、从外缘失(分二科) 辛一、向人说 第三明得失。有这个粗住、细住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个什么感觉呢?有持身法现出来。有持身法,就是坐的这个时候,在粗住的时候就能有了,细住当然也是有,就感觉有个力量,帮助你这个身体自然的能够正直,端身而坐,坐在那里,自然的有这个力量,感觉很好、很轻快,这是好的。这个持身法有好有坏,坏的就是这个持身法一来的时候,身体很强硬,很强硬,很拘束你,很不自在,这个持身法走了的时候,它谢落的时候很疲困,很疲倦的样子,很不舒服,这不是好的持身法。持身法有好有坏,现出来这个相的。 明得失怎么讲呢?就是得到这个粗住、细住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发生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因为你这个时候比一般人不同了,就愿意讲一讲,告诉人家,啊,我静坐怎么怎么的,同人讲,你一讲,你这个粗住、细住就失掉了,你不能向人讲的,你不能向人说,你定的境界,你不能说的,这是一种。就是不说,愿意现出来定的境界给人看,也是能失掉这个粗住、细住的,这是一种。 辛二、有事缘相坏 另外,你静坐的时候,若是有的人他不知道保护你,他随便的发出声音打你闲岔,他感觉也没有什么声音嘛,但是静坐的人不是的,不同,静坐的人,小小的声音他感觉就是很大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心里面就愤怒了,坐在那里,就来了烦恼,你这个人打我闲岔,愤怒!如果轻微的,不要紧,如果你很愤怒,你的粗住、细住就破坏了。我们在店里面买东西,那个胶袋(塑胶袋),那么东西很柔软的,好像也没有什么,但是静坐的时候,那个人在旁边把那个胶袋拿出来迭一迭,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声音嘛,但是静坐的人感觉声音很大的,声音都是很大的,那就是打闲岔。所以《瑜伽师地论》上讲:你修定的人,你一个人独住,不要同人一块儿住,有这个事情。这也是容易破坏你的禅定的,这是一种。 庚二、内论得失(分四科) 辛一、希望心 第二种:常会有希望心。自己得到粗住、细住的时候,自己又有妄想,哎呀,我要得禅定了,啊,我要做大菩萨,我要去度化什么什么,做什么大功德,就打妄想,你这一妄想就破坏,也破坏了,把自己的定就破坏了,也是自己不对。 辛二、恐怖心 也有的人,一坐下来心就很静,自己就害怕。我还看见一个人,他就这么说,叫他用这个方法静下来他就害怕,他就不敢坐。所以有种种的妄想,有恐怖心。 辛三、重爱 或者得到一种境界大喜,哎呀,欢喜得不得了,也会破坏自己的禅定。重爱,他爱着这个境界得不得了,也是不好。 辛四、疑悔 再就是疑悔,出了禅定不坐了,心里面就疑惑,我还能不能得到呢?不能得了吧,老是这么疑,这样后悔,也能破坏这个禅定的。 这叫做「失」,要除掉这些,你不要这么样的多心,你就是出定就是出定,入定就是入定,不要顾虑那么多事,不要打种种的妄想,那么你这个定慢慢的就会增长,你会进步的,你多有这些顾虑,就破坏了自己了。 欲界定是我们静坐初开始经过的境界,还不是容易成就的,成就了以后,很容易失掉的。我们得到了细住,坐在这里,这个身体若有若无的样子,好像很舒服,但是你出定以后,你同人家谈话,谈了几个钟头以后,你再静坐,没有了,就失掉了,所以很容易失掉的。 戊二、证未到地定相(分二科) 己一、明证相 第二种证未到地定的相貌。分两段,第一是证相,第二明得失。未到地定证的相貌是什么呢?成就了未到地定是什么相貌呢?这个未到地定怎么讲呢?「未到地」就是没有到初禅,这句话就这么讲,就是在初禅以前的境界,也是超过了欲界定以后,欲界定以后,初禅以前的中间的这个定,这叫做未到地,也叫做「忽然湛心」,这个「忽然湛心」在经论上我们没看见过这个名字,但是这个名字从那儿来的呢?是我们中国汉人古代的禅师取的名字,我们古代的汉僧得过这种境界,得过这种定,取个名字叫「忽然湛心」,这个忽然湛心现在不用解释。 第一段明证相,得未到地定的相貌是什么呢?由前面欲界定这个细住一坐下来的时候,心里面很寂静、很明了,继续这样努力的去静坐,就是修这个念出入息,继续的这样用功,继续用功,时间久了就进步了,喔,这个境界变了,变什么境界呢?忽然间不感觉有这个身体了,前面是感觉如云如影,现在连影也没有了,这个身体没有了,坐的这个座位也没有了,里面的身体,外边的房子什么,统统都没有,只有这一念明明了了的这一念心在这里,其余的统统都没有了,这就叫做未到地定。这个境界也是很好,超过了欲界定,若是有的人不明白,没有学习过禅波罗蜜这个禅的事情,没有学习过,他静坐到了这个境界就误会,说我得无生法忍了,是大菩萨境界了,容易有这误会,实在这不是,这是未到地定。这里面也有深浅的不同。 己二、明得失(分二科) 庚一、定心过明 庚二、定心过暗 第二明得失。怎么叫做得?怎么叫做失呢?我们先说失,就是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如果你虽然不见到这个身体,身体没有了,座位也没有了,这个地方统统没有了,犹如虚空的境界,当然,你在这个境界上这样就是很正常。但是有的人在这个时候有不正常的境界出来,什么境界呢?简单说有两种,假设你在夜间静坐,忽然间看见太阳,啊,虚空里很光明,看见这个境界,有这个境界;或者是在夜间静坐的时候,看见墙外头,看见有人到厕所去,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你看有这个事,虚云老和尚就是有这个境界,在禅堂里夜间静坐,有人到厕所去,中间有很大的距离,也有很多墙,都有房子,但是他在这儿坐着的时候就看见。有人说这就是得天眼通了,是不对的,不是天眼通,这就是未到地定里面一种邪相,这是不对的;或者见到种种的光明;或者白天静坐的时候,眼睛虽然闭上,就看见星辰了。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我们很难看见星辰的,但是他静坐的时候就能看见,实在这也不是好境界,这是失,这是不对的。说:得,你要知道这个境界是不对的,不要爱着它,应该把它去掉,怎么样去掉呢?我们这里不说,后边再讲。 这是明证相、明得失,这是未到地定。我们刚才解释禅的时候说它叫三昧乐,有乐,到了粗住、细住的时候,心里面还没有乐,但是也很轻快,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乐就增长了很多,但是还不是很广大的,还不能称为禅乐的。另外,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这里面还有很多事情,在这里没有讲,等到初禅的时候再说,还有很多事情的。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现在再说一句,为什么叫欲界定呢?就是我们这个欲界的身体,我们现在这个身体不是色界天的身体,我们是欲界人。佛教里面划分的区域分成三种,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是在欲界,我们这个身体是欲界的一种果报,我们想要得初禅,就是跳出去欲界到色界天去,是这个意思,但是现在这个定的境界虽然由粗住到了细住,但是始终还是有这个身体存在,始终还是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没有灭,没有空,所以叫做欲界定。 未到地定他还没到色界定,但是已经把欲界的身体空掉了,你在这个定的境界继续的进步,不感觉有这个身体了,就把这个身体没有了,所以就超过了欲界定,还没有到初禅,虽然超过了欲界定,可是还没有到初禅,所以只是空的境界,就是欲界和色界中间的境界。经上讲:得到未到地定的人,如果他这个时候死掉了,他到什么地方去呢?就是他到欲界顶天―—他化自在天去,他生到那个地方去,如果我们相信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由他这个愿力也可以到佛世界去,因为他有定的功夫,心有力量,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他念阿弥陀佛的话,阿弥陀佛放光接引,他就去了,他自己还是不能去的,要阿弥陀佛来接,他才能去。这是证欲界定和证未到地定这两种。 戊三、明证初禅相(分二科) 己一、明初禅发相(分四科) 庚一、明初禅发相(分二科) 辛一、八触 第三段证初禅相,正式说明初禅的行相,你得到初禅是什么相貌呢?这里分成两段,己一明发相,这里分成四段。己二是辨支相。发相就是初禅的境界现出来了,叫做发,由你继续静坐的功夫进步,初禅的禅定现出来了,叫发。这里分成四小段,第一段是证明初禅发相,正式说初禅定现出来了,初禅现出来是什么样子呢?未到地定的时候,你在这里坐,这个身体没有了,座位也没有了,这个房子也没有了,犹如虚空的境界,心里面在那里寂然不动,这个境界明明了了的。得到未到地定以后,容易得初禅,初禅容易得,未到地定不容易得的,很难的,当然有的人也可能容易的,也不完全一样。就在这个没有身体这个犹如虚空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这个境界继续不断地用功的时候,你的功夫进步了,喔,忽然间你就感觉有了身体了,身体又有了,这个身体什么样?也是如云如影,感觉有身体了,如云如影的那样子,在这个如云如影的时候,就有八触现出来,有八种触,一个是动,就是里边动,外边不感觉动,外边不动,就是身体里边动。这个动,有的人先从头顶开始,然后渐渐的普遍到全身,有的人先从腰这里开始动,有的人从脚感觉那里有动,慢慢的遍至全身。 天台智者大师他说:从头开始动,他有可能会退,有可能这种定会退掉;若是从脚开始动,向上动,他的定就容易进步,向上进步的;若是在腰部先开始动,表示你这个禅定在这个时期能住下来,在这个禅定要住一个时期的,也不会退掉,也不容易进,有这种说法。我们中国古代的禅师多数是,不全是,多数是先有动,有动的感觉,但是我们读《瑜伽师地论》,他说是先有重触,轻重涩滑,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先有重,感觉这头顶先是重,有重的感觉,有重的感觉一现出来的时候,这个身体里边有轻安风;或者是有动触;或者是重触,有八种,也有的地方说十六种的,其中总是有一种,有一种感觉以后,这个身体有一种轻安风,就是里面有风,叫做轻安风,这个风在里面一动的时候,你感觉快乐,这个快乐是非常的美妙,它渐渐的遍满全身,逐渐的遍满全身,如果没有失掉,逐渐的遍满全身,有殊胜的快乐,这叫做八触。八触,可能这个禅师也可能就发一、两种,或者发了动触完了以后,又发了重触;或者是感觉得到了热,或者是凉,其中有几种,不一定是完全都发出来的,完全发出来,好,不完全发,也可以说是初禅的。有的人全发,有的人不全发的。发出来以后,因为修行的事情,这个禅定是有深有浅的,你静坐一开始发出来以后,你这一坐你可能坐几小时以后,你出定了,出定了,你有什么事情做完了,你又静坐,又发,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你这个定的力量就加深了,就深妙了。 这个触,头一次是动触,第二次也可能是重触,也可能是热触,那么你不断的这样子入定,就可以完全发,那么叫做具足住,这叫初禅具足住,你就是圆满,得大自在了。出禅也自在,入禅也自在,住在禅里也是自在的,叫做具足住。发到这种时候,这个坐禅的禅师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受了很多的辛苦,这一天有这么好的成就,有这么殊胜的快乐,心里当然是很欢喜,和以前完全是不同了,那么他得到初禅以后,他这个时候这个果报,这个身体是欲界的,但是他这个禅定是色界的,不是欲界的。底下还有十种功德,我们下一次讲。 初禅发相,上一次讲了一半,另外还有一半没有讲。修禅的这位禅师,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继续不断的修行,继续不断的静坐,他会得到初禅。上一次说过,初开始静坐,能够达到未到地定不是容易,若是已经成就了未到地定,再继续向前进步到初禅就不难了,就比较容易,说是容易这个话也是对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欲界这个地方。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这个地方是个多难的地方,是个多事的地方,是多烦恼的地方,所以得到未到地定以后,到初禅是容易,但是其中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第一段说证明初禅发相,上一次说过,这个未到地定的境界是在静坐的时候,这个身体没有了,不感觉到有身体的存在,犹如虚空似的。这个境界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可是这个禅师在那里静坐,他自己内心的感觉是那样子,但是别的人看见他,他的身体还是在的,并不是没有。那么他由这个境界继续的修行,也可能很快,也可能要几个月,或者一年不一定,就从没有身体之中,又现出来了,又感觉到有身体。但是不像我们现在没有定的人这么样的感觉,我们感觉这个身体在这里,但是未到地定的人,由没有身体又感觉有身体那个时候的那种感觉,和我们现在不同,就是他感觉有身体,若有若无的样子,所以说如云如影,感觉这个身体就像云似的,像影似的,有是有,但是好像无障无碍的样子,这个时候就是初禅开始的境界。 在坐禅的书里边,现成的有两句话,头一句:事障未来。这个事,事是什么呢?事就指这个身体说的,这个身体他障碍未来,这个未来就是未到地定叫未来,也叫未至定,也叫未来禅,都是未到地定的异名。有这个身体的存在,你静坐的功夫就是没有达到未到地定,你静坐的功夫一定是要感觉到这个身体空了,没有了,如云如影也没有了,这个时候才是未到地定的。若是有这个身体,那个就是他障碍未到地定的现前,未到地定没有现前,所以叫事障未来。性障根本,等一会儿讲,现在说是从未到地定到初禅的时候,就是在那个没有身体的感觉里边,又现出来如云如影的身体来,这个时候开始到初禅,到了初禅的时候,有广大的轻安乐,未到地定的时候,就是有轻安乐了,我们没有得定的人,忽然间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你感觉轻安乐是不得了的快乐的,但是未到地定的轻安乐,和初禅的轻安乐还不能比的,初禅的轻安乐是更广大的,更普遍的。这个轻安乐一现前的时候,简单的说,这就是初禅出现了,这个禅师他达到初禅的境界了。 上一次说有八触。轻安乐,它初开始出现的时候,这叫八触,就是八种感觉,这八种感觉里边一定有一种感觉的,或者是动,在身体里边有动的感觉,或者是有痒,或者是冷,或者是暖,或者是轻,或者是重,或者是涩,或者是滑,这八种感觉。这八种感觉里边一定有一种,这个感觉一出现的时候,轻安乐就出现了,轻安乐一出现,一开始是一个部分,在身体里边一个部分有这样的感觉,就有快乐,它还渐渐的普遍到全身,它不是一下子就全身都动,不是一下子就全身都感觉快乐,它是渐渐、渐渐的普遍到全身的。假设一开始的八触里边,假设是动,那么这个动的感觉他不是永久在身体里边,他还就过去了,过去了,你这位禅师继续的静坐,也可能就开始有痒的感觉,或者有涩的感觉,或者是有滑的感觉,这八触里边,他过去了一种,他有可能又来了第二种,可能又有第三种、第四种。有的人是这八种感觉都有,一样一样的都会发现的,有的人就出现了一两种,或者三种、四种、五种、六种,或不具足,不是一定。不管是具足不具足,都是初禅,都是这个人的功夫到了初禅的境界了。这是初禅发相的一种。 辛二、十种功德(分十科) 壬一、定 另外一种初禅的功德,叫做十功德,十种功德,这十种功德也包含这八触在内的,这是全面的说的,把初禅的功德全面的说出来就是有这么多功德。定,当然初禅就是禅定,出现的时候,心里面很寂然不动,寂静,没有其他的妄想。 壬二、智 智,初禅一现前的时候,八触一现前的时候,他心里面这个智慧很灵敏,不像没有定以前那么样的迟钝。假设没有禅定的人,他的智慧也很灵敏,但是若得到禅以后,他是更灵敏,这个心更是灵动的。 壬三、空 空,这个空是什么呢?空就是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我们有贪瞋痴慢,各式各样的烦恼,得到初禅的人,这个烦恼没有了,没有烦恼的时候,他那个心有另一种感觉,就是很空洞的,叫做空,这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是说这个初禅的人,就是刚才说他这个身体如云如影,有若无的样子,就叫做空,也叫做空的。刚才我写出来那两句话,叫做事障未来、性障根本。这个「性障根本」在这里面说呢,什么叫做性?就是贪瞋痴的烦恼,叫做性,你有贪瞋痴的烦恼,就障碍你得初禅。在身体上的变化来说,就是刚才讲过的,欲界定到细住的时候,感觉这个身体像如云如影的样子,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如云如影的身体也没有了,犹如虚空,犹如虚空以后,渐渐的进步,又出现了如云如影的身体了,这时候到了初禅。这是在身体方面前后的变化这样解释。在烦恼方面来说呢,就是这个修行人,他这个贪瞋痴的烦恼一直的存在,他就没有得初禅,初禅就没有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烦恼虽然还有,但是很薄,这个贪心也有,瞋心也是有的,各式各样的烦恼是有,但是很薄,很软弱,这个烦恼不是很刚强的,就是烦恼微微的动,他如果正念一出现的时候,这个烦恼就没有了,很容易折伏,很容易使令内心清净,这未到地定是这样境界。到了初禅的时候就没有了,这个贪瞋痴就是指欲界的烦恼,到初禅的时候,欲界的烦恼就没有了,欲界烦恼没有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这个心空空洞洞的,所以叫做空。 壬四、明 明,他这个心,心里面很明亮的,不是黑暗的。等一会儿,这个地方还要解释。 壬五、善心生 善心生,得到初禅的时候,这个人他发生了很多的善心,好的心理,是什么呢?就是对于这一切的贤人,这一切的圣人,这一切的大阿罗汉、佛菩萨的信心增长了,他感觉到由自己得到初禅的感觉,就比量的可以知道这一切的贤圣人有殊胜的功德,所以他对于这一切贤圣人的恭敬心就提高了,非常的恭敬一切的佛、菩萨、大阿罗汉,这一切的圣人,所以善心生。 壬六、喜 再其次,有喜。他得到初禅的时候,心里面欢喜,心里面很快乐,这个喜。 壬七、乐 乐,等一会儿还有解释。 壬八、解脱 解脱,解脱就是刚才说,他没有烦恼了。 壬九、柔软 柔软,就是得到禅定这个人,他这个性格非常的柔和,不是那么粗暴的。 壬十、相应 相应,就是这么多的功德,在他这个禅定的心里面相应而不失掉,叫做相应。 有这么十种功德,这个时候叫做初禅发相。正明初禅发相我讲完了,你们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以下问答,因录音时未录入提问题者之问题,故只有 师父的回答。) 答:这种境界是在禅定里面才有,这个禅师他入定的时候,就出现这个境界,他一出定以后,他这个境界不完全有,不完全有,刚才说过,这个烦恼是没有,出定了以后,这个轻安乐还继续的存在一个时期,你不静坐了,你下来经行的时候,你这个快乐还是有,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渐渐、渐渐的消失了,这个乐没有了。可是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十种功德里面的有柔和、解脱,没有烦恼。如果他不是圣人,说他没有烦恼,还不是究竟没有的,他如果若不守规矩,他也可能会退掉的,这个禅定也可能会退掉,不是说究竟坚固的。得到初禅以后,你要继续不断的常常入定,常常的再修习。这个初禅也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渐渐的能深入,渐渐的坚固才能得到自在。得到自在的意思,就是你随时可以入定,随时愿意出定就能出定,入定自在,住在定里面自在,出定也自在,这时候你这个初禅的功德才圆满的。 初得到初禅的人,都不是那么自在,有的时候想要入定,可能不能立刻就入定,因为要把这个心,你不入定的时候,这个心就向外攀缘,向外攀缘的时候,说我现在要入定,要把心收回来,收回来你很自在,随时可以收回来,那么这是很好,住在禅定里面也感觉自在,我要出定就出定。有的时候,你的功夫不对劲,想要出定不能出定,这就是不自在。 这是圣人,禅定有凡夫禅定,有圣人的禅定,现在说这个圣人,这么多的阿罗汉都是有神通的阿罗汉。 龙王来供斋,供粥,用粥来供养这些阿罗汉,它要做这个功德的时候,它这个消息,可能它不是有心保密,金翅鸟知道。还有一个王,叫金翅鸟王,这个金翅鸟王它就是以龙作饮食的,它这个两个翅膀在大海里面这么一搧动,这海水就分开了,海底下这个龙就现出来了,现出来,这个金翅鸟抓过来就吃,金翅鸟是这么厉害的。这个龙王,它要来供斋,用粥来供养这些大阿罗汉的时候,这个金翅鸟在天空里面就这么想:说这个龙王供粥,等到它出来的时候,我就抓过来吃。它心里这么想,这么想的时候,龙王出来供粥的时候,这个金翅鸟就下来了,下来,这个时候,这个阿罗汉不是凡夫僧,也不是没有神通,这都是有神通的阿罗汉,其中有一位叫佛护长老,这个佛护长老一下子就是现出神通,用神通变化一个大山,就抓住这个龙王的胳臂就跑到山里面去,金翅鸟从天空下来的时候,就触这个山一下子,就飞回去了。这件事我们若不细去观察,就是阿罗汉现神通就是了,其实这个事也不简单,有神通,你不一定在紧急的时候就能现出来。这个问题就是你要得定自在,有禅定,你还得要自在,就是那么短的时间内,你能够入定,入了禅定以后才能现神通。阿罗汉如果不入定就没有神通,所以在短的时间,在危急的时间,你能入定,能入定,能现出神通来,这就叫做定自在。 这个定自在从那儿来的呢?就是得到禅定以后,要不断的修习,常常的练习,常常要入定的。《涅槃经》上,《大毗婆沙论》上也都提到,你得了禅定以后,你不常入定,你有可能就退掉了,就没有了,你想入定就没有定,不能入定了,就失掉了,所以要常入定的。所以这个定的境界,要入定以后才能有,不入定的时候,一部分有,一部分没有的。喜乐,要入定以后才能有,出定以后渐渐就没有了,是这样子。有了禅定的人,因为他没有欲界的烦恼,他有定的功德,虽然不入定,但是他的身体和没有禅定的人的感觉不同,就是不那么粗重。 各位也可能会听说过,就是有人供千僧斋的时候,想要知道一千位的出家人来受供的时候,有没有圣僧来,怎么才能知道呢?有没有圣人的大比丘来应供,怎么办法才能知道呢?就是散花,就是新鲜的花散在这个吃饭的座位上面,每个座位都散上去,等到吃饭这件事完全完了了,出家人统统走了,这一看,看这座位上,当然每个座位都要有人坐才行,你看座位那个花,还是很新鲜的,还是和原来一样,没有压扁,那就是有圣僧来了。没有禅定的人,这个身体就是很粗重的,你有什么东西,你那个花放在那里,他一坐下来就压扁了,那就知道那不是圣僧。圣僧他有圣道在身体里头,他这个身体如云如影,没有重量,姑且用这句话来说,就是没有重量,你看他也是坐在那里,但是没有重量,什么东西都是原来样,那个花没有变。所以说是他出定以后,他心里面也是在见色闻声这样分别,但是他的身体可是不同的,还是不同的。 庚二、简非禅之相 庚二简非禅之相,来分别分别不是禅定的行相。刚才我们讲,说是未到地定这个时候,这身体是空无所有的,就是一念灵明的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这样子,这样子,渐渐的又出现了如云如影的身体,这个同时就有动的感觉,感觉身体在动,但是有的人,我们看见那个人坐在那里,他还伸手,他那个身体在动,在静坐的时候,他在动,他是不是得初禅了?其实没有。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在欲界定的时候,这个人也有这种触,有动,或者是痒,或者是冷,或者是热,或者是轻、重、涩、滑这些都有的。我到加拿大去,就遇见一个居士,他说他静坐,心若散乱就没有事,心若一静下来,这个手动得很厉害,并且还下了座,像打太极拳似的,一套一套的这样打,他心里面都明白,等到把这些打完了,然后又坐下来,他有这个境界。也有动的这些事情,这个是不是初禅呢?不是的,那个不是禅。 它有各式各样的感觉,就是不但是初禅有这个八触,就是前面这个未到地定、欲界定也是有的,也有这个触。那么它和初禅有什么不同呢?和初禅的这个八触有什么不同呢?就是没有十种功德庄严,很明显的一样,就是初禅的时候,没有贪欲心,没有贪欲心,实在来说就是没有男女的欲心了,其他也不欲,世间的五欲的这个贪心都没有了,这个初禅的境界。你现在静坐的时候,也有动的感觉,或者是有冷的感觉、热的感觉,你是不是也没有(欲)了?那么就可以知道你得没有得初禅。得到初禅的时候有那样的八种触里边在活动的时候,同时有广大的轻安乐,你在欲界定粗住、细住的时候没有轻安乐,所以简非禅之相,那个不是禅定,不是初禅之相。 问:那不是初禅,那叫什么? 答:触有几种触,一共有四种,也可以说五种。第一种就是病触,就是身体这个四大有点问题,四大有点问题,一静坐的时候,因为第六识一静下来的时候,第六识的活动弱下来了,这个病相就现出来,就会动,各式各样的情形。有的人感觉冷,就是他的地水火风这个水大有点问题,水大实在若是按中医来说,这个冷触其实就是肾脏有点问题,就是有病。说这个动,动就是风大,地水火风这个风大有一点问题,风大在中医来说就是肝,风是木,木主肝,就是肝有点问题,有动。地水火风各式各样的五脏六腑有点问题,他静坐的时候就现出来,这叫病触。第二种就是魔触,你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魔王这个魔鬼来同你捣乱,你一静下来的时候,他跑到你身体里面去作怪,叫你这样子那样子,这叫魔触,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的。 第三种是盖触,盖触就是烦恼触,盖就是烦恼,烦恼能盖覆你,使令你不能得道,不能得禅定,这个也是障。你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触,就表示你要有什么烦恼,或者贪烦恼盛,或者瞋烦恼盛,或者高慢的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这是一种。再来一种是治病触,这是比较好的,就是你身体有病,你一静坐的时候,它会现出来什么样的境界,能自动的治疗你的病,还有这种情形,这是好一点的。最后一种触就是初禅的触,这是静坐人的目的,想要得禅定的,那是对的,不对的问题就是病触、魔触、和盖触。一般来说,人多数是病触,多数是因为身体里面这个地水火风有点不调和,所以它是这样子,但是你若不静坐,它还不现出来,你去看医生,医生说你很正常,没有病,就是医生看不出来的,你就不那么严重。那么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呢?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如果出现了这个触的时候,就是你心里面明白不明白,心里面很明白的时候,你控制它,你作意:不要动,或者出声也可以,不出声也可以,舌头不动,说不要动,控制它,慢慢它就不动,因为它是在意识软弱的时候出现的,你心里面一强起来,就把它镇伏住了,就没有事了,还是不动好,不要动。 问:不动,那么我呼吸是从鼻子 ......? 答:你若没有作意,没有其他的方法加在里面,不是你意识主动的变化,你里面气多,它可能在里面动(你有看过天台智者大师关于静坐的书吗?没有看过)。你就观想把它排泄出去。我们这个身体还是以心为主,心下命令,你心来引导它,从一个地方排泄出去,那么就没有事。当然在你现在还没得到初禅以前可以这样做,心里要安,这个身,四大要安,要调和,里面不要有冲突。佛法静坐的目的就是调心,心若调了,身体就调了,佛法的静坐是以心为主,不是说我为了身体健康要去静坐,但是你静坐,身体就会好一点,是这样子的。……身体四大调和了,静坐也有帮助。 问:那不算贪吗? 答:也不算贪,也是合法。 问:若是病触,能跟别人治病,可以不可以......? 答:三明六通、八解脱,禅定到了什么境界,没有说阿罗汉天天给人治病的,没有这个事情的。 问:可是会有妨碍啊,对修行会有障碍。 答:对,是会有妨碍,并且也不是能完全有效的,不要说是我们有一点功夫,还是凡夫,就是佛都不能够百分之百的,我决定把你的病治好了,不能的,因为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业力,各有各的罪业,不是那么回事的。 简非禅之相。前面说这个动,这个八触,在没有得初禅以前的人,在欲界定粗住、细住、未到地定也都会有的,也都有,但那不是初禅,所以不能误会这件事。 庚三、明禅发因缘(分二科) 辛一、善心功德力成就 庚三发因缘,就是初禅成就的因缘,这个动、痒、冷、暖,这个触来了,身体快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会这样子呢,什么原因呢?当然第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你对于禅定有信心,有兴趣,我不怕辛苦,我能放弃其他这些妨碍定的事情,我都放弃了,我能专心在一个寂静的地方修行,你不断的努力,我也不怕腿疼,也不怕腰疼,那么你长时期的努力,只要你的方法正确,那么你就成功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辛二、色界五阴住欲界身 第二个原因,为什么身体会动、痒、冷、暖、轻、重、涩、滑呢?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是欲界的人,但是我们修禅定得到初禅的时候,这个初禅不是欲界法,是色界天的一种事情,你得到色界初禅的时候,色界的地水火风跑到你身体来了,那么色界的地水火风和我们欲界这个人的地水火风一合起来,你就感觉到动、痒、冷、暖、轻、重、涩、滑了,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才有的,这是纯在物质上这么说,但是这也不纯是物质,也有色界天的初禅的受想行识,在我们欲界的受想行识里边和合起来了。那么总起来说,就是色界初禅的色受想行识,和我们欲界这个禅师的色受想行识合起来,所以你会感觉到动、痒、冷、暖、轻、重、涩、滑,会感觉到快乐,或种种的感觉的。这个发的因缘就是这么回事,不是无因缘的。 庚四、辨邪正之相(分三科) 辛一、正相(十种功德) 庚四辨邪正之相。这个禅发出来,我们欲界这个地方是个多烦恼的地方,多是非的地方,所以我们想要从欲界跳出去到色界很不容易,所以得到初禅的时候,有邪、有正的不同。有的人很顺利,一下子得到初禅了,很好,很正确,一点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很好,但是有的人不是的,他的麻烦事还很多的。 问:有人说初禅是否一心不乱? 答:初禅是能一心不乱的,但是有程度的不同,因为他没有欲界的烦恼,他想寂然不动是能的。得到初禅以后,他若念佛很快的就见佛了,就得一心不乱了,就是念佛三昧。 辛二、邪相(分十科(十双)) 壬一、触体增减 辨邪正之相,这邪正之相有十双的不同。怎么叫做正,怎么叫做邪呢?刚才我们讲那十种功德,那就叫做正。怎么叫做邪呢?邪就是有魔鬼来了,有魔鬼入到这个禅定这个人的身体里面来了,同他捣乱。这个也约十种功德来说,第一种就是触体增减。触体增减是什么呢?譬如说是这个人这时候静坐是个动触来了,这个动触就是他静坐在那里,他自己感觉动,但是别人看见他在那里坐着是不动的,是这样子,不像我们现在没有得初禅的人,只是欲界粗住,多数是欲界粗住的境界,也会动,别人看见他身体也动,手也在动,脚也起来了,不是那样子的,这个初禅的动触一现出来的时候,他内心里面感觉动,外面还是不动的。这触体增减,现在说是邪相,那就不是正相,他那个动就不得了了,就是刚才说身动,手也起来,脚也起来了,就比画起来了,这是叫做增;减就是动触来的时候,应该渐渐、渐渐的普遍到全身,有十种功德出现才对,他不是,他动触来了,顶多没有几分钟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也没有喜,也没有乐,连这个触都没有了,那么这个人坐在那里就是根本没有滋味,就完全失掉了,这叫做减,触体增减。所以有的人修行,他这时候不那么顺利,有这个境界的。 壬二、定乱 第二个是定、乱。触一来的时候,应该是心里面寂然不动,很自在的,很快乐的,但是他不是,他一来了定的时候,身体为定所縳,定好像一个大绳子把他绑起来了,他很不自在,是这样子境界。我们来了定,有定的人,心里面明静不动,很自在,他不是,为定所困,他想要出定还不能出,就不自在,心里就不能作主的,有这个境界,这是一种。乱,本来是禅定,动触来了是禅定的功德,他不是,一来了,心里面乱,他心里面东想西想,妄想很多、很杂乱,这就不对了。 壬三、愚智 智。他这个动触这个境界一出现的时候,他不是灵明智慧的那种境界,他这个人糊涂了,愚痴颠倒,他心里面不是那么一个正常的,反倒是糊涂,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愚痴,很呆的样子,这是愚。智,就是这个动触一来了的时候,他的智慧很大,有种种的邪知邪见出来,有这种境界,不正常。我在香港的时候,遇见一个人,他穿的衣服是在家人的服装,看这个人的精神非常好,气色也非常好。我随着一个老法师去看他,我倒不认识他,和老法师一说话的时候,一说到一个道理的时候,他这个辩才真是不得了,但是完全不讲道理,但是他那个不讲道理,说得无穷无尽的,无穷无尽的能说出来那个事情,就是他那个智慧是一种邪智慧。这个定,得到初禅的时候,如果遇见这种境界,就是这样子,他没有正知正见,就是邪智慧,很锐利的,很灵敏的,所以这叫做愚智。 壬四、空有 空、有。空有就是初禅发(相)现出来的这个人,本来是在没有身体的境界,又出现了如云如影的境界,这个如云如影的境界出现了以后,它又没有了,如云如影又没有了,就是身体是空无所有的境界,空无所有的境界,他就认为是证了空定了,这也是不对的。有,本来是有了这个身体,感觉像如云如影那样子,他不是,感觉像木头似的,像个石头似的,像那样子,他想要出定不可以,不能自在,你想要怎么样动不可以,这个身体像木头,像石头那样子,像木石那样子块然直住,就是住在那里那种死板的境界,他不能自在。我看见别的人,有人坐禅出现了这种不自在的境界,你想要出定不能出定,不行,那位大老师也是,这是神凝气定的前相,神凝气定以前现出这种相。空有这个有,感觉这个身体像木石那样子块然直住,这样有,不得自在,这实在是不对的。 壬五、明暗 明、暗。动触出现的时候,上一次在讲未到地定明得失那个地方说了一点,譬如说夜间他在坐禅的时候,他就像白天一样看见太阳了,万物就跟白天一样,隔着多少个房间,看见外边,什么什么都看见;在白天坐禅的时候能看见星辰,他有这种境界,这叫做明,这是不对的,这实在是邪法。暗就是这个动触一出现的时候,他就像坐在黑暗的房子里面似的,没有灯,就是黑,心里面就是这种境界,这是一种解释。另外,这种动触一出现的时候,他就像睡着觉那样子,什么都不知道了,一无所知,等到他醒过来了,他还不知道刚才做什么事,都不知道,这就叫做暗。 我听别人传说,台湾有一个银行的什么总经理静坐的时候,有这个境界,一坐下来的时候,就像到了黑暗的房子里面去了,什么也不知道,心里面有恐怖、害怕,后来也没能找到人,找到一个法师解释,解释的也不满意,就跑到道教里面去,这个道教的人不知怎么解释的,以后就不知道了。所以静坐有种种事情的。 壬六、善恶 善、恶。这个动触,快乐的境界一出现的时候,他不能够寂然不动,不能这样子,他就想到,哎呀,我要去行菩萨道,我要去讲经说法,我要劝人为善,他就想种种的这些散乱善法的境界,他这样一思惟,就破坏了他的禅定了,善。恶,就是初禅的境界一出现,喔,他没有善心,就是无惭无愧,生出来种种的恶心,他有这种境界。 壬七、忧喜 忧、喜。一静坐,动触出现的时候,他心里面不快乐,他忧愁、忧恼,就是要大哭才行,就是流泪不止,要哭,要这样子,忧愁。喜,心里面大喜得不得了,要唱歌,要跳舞,不能坐在那里,起来就是要舞起来,这样子。我们看《楞严经》五十种阴魔里面,就是说的这样子。 壬八、苦乐 苦、乐。动触一出现的时候,本来是快乐的,他周身都疼痛,有这个境界。乐,周身一乐的时候,他就快乐得不得了,贪着缠绵,为这个乐的事情心里面不得了,不能够安闲自在,爱着这个乐很厉害。 壬九、縳脱 縳、脱。本来得到初禅的时候,是没有欲界的烦恼了,他反倒是贪心、瞋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很厉害,縳:系縳,为烦恼所系縳。脱,就是他得到初禅的时候,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是好境界,喔,他认为这是得了圣道,得大解脱了,他就是佛了,得大解脱,生增上慢。得到禅定的时候,有的时候,有的人就是这样子,看别的人,你们拜那个佛,那是木头的嘛,那是纸,我就是佛,你们拜我,就是有这种人。 壬十、强软 强、软。就是得了禅定以后,心里面刚强得不得了,认为你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不是,我一念之间就成佛了,就是刚强得不得了,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刚强得不得了的时候,心情不自在,像刚才说的出定、入定不自在,你想出定不可以,想要入定也不可以,你自己不自在的,这是强。第二是软,就是这个人得了这个动触一出现的时候,心里面很软弱的,你赞叹他一句话,他受不了;你若是责备他一点,他更受不了,一点也担不得沉重,犹如软泥,不堪成器。得到动触的时候,这个人他不刚强,他软弱得很,犹如软泥,不堪成器,你把它作一个碗,作一个盆,不行,作不住。就是得到禅定的时候,这个人就好像什么也不能做,那就是特别的软弱。 辛三、降魔方法(分六科) 壬一、预备降魔咒 这叫做十双,这十双都是魔鬼来捣乱他。刚才说明暗,人一坐、一入定的时候,就像入到黑暗的房子里面去似的,就像是睡着觉似的,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到醒过来,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刚才做什么。天台宗南岳大师他说,他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是魔鬼蔽其心识,把他的心识蔽住了,所以什么也不知道,是这么回事。这十双,总而言之,都是不正常,就是魔鬼来捣乱的,这都是邪相,不是好法。这个文是说初禅的时候,戊三证初禅相,分两科,第一科明发相,发初禅的时候,有的时候有邪有正,约十双来明它的邪正相。但是这件事,不但是初禅,就是未到地定也是有的,欲界定,修欲界,静坐到欲界定的时候,粗住也有这种境界,粗住、细住和未到地定都有这种境界的,不但是初禅,因为欲界这个地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恩恩怨怨的关系很复杂的,你若想修行的时候,正好你那个怨家他是鬼神,那么他就知道,和你过不去,你想要修行他知道,他就向你捣乱。 若是静坐,我们有心要静坐,我们一看这样讲,我们还静坐不静坐呢?所以这件事,佛菩萨大慈大悲,都给我们准备好了,我们若想要静坐,应该要把大悲咒念好,念大悲咒能降伏这一切的小鬼。欲界天的魔王,他现在不捣乱,他要捣乱,我们是很难,他现在不捣乱,就是其余的这些小鬼神,或者和我们有怨仇的这些鬼神,可能要捣乱的。我们念大悲咒,一般的这些捣乱的鬼神,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有怨仇的,或者你欠他的债,你欠他的命债,你和他有像大海那么深的怨仇,那就难一点。念大悲咒这是一个办法。 壬二、诵金刚经 第二个应该念《金刚经》,因为念别的经太长,我们可能没有那个时间,念《金刚经》,我们简单说两个好处,一个是你多少也会明白点《金刚经》的道理,你一有问题的时候,你思惟无我观,修无我观,修无我观的时候,就能解除这些问题,这是一个。第二个,念《金刚经》,金刚神能护持你,释提桓因也来护持你,那么也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壬三、预备镜子 第三个方法,我们静坐的时候,后边预备一个镜子,预备镜子有什么好处呢?这些邪的鬼神他来捣乱这些事,他都不现出他的本来面目的,他的面目不让你看见,他就变化另一个面目,变化一个年轻的孩子,或者是一个女孩子,或者是个男孩子,或者变出一个年纪大的一个长者,一个老头或者是一个老太婆来同你捣乱,可能叫你生贪心的办法,或者叫你生瞋心,或者叫你恐怖,反正就是这些叫你生烦恼的办法。这些鬼神,他能变化出另一个面目同你捣乱,他不愿意你看见他的本来面目的,但是我们有办法看见他,就是用一个镜子,这个镜子放在那里,他不能变,这个镜子里就把他的本来面目现出来,他不能变,他一看见这样子,他就跑了,他不敢同你捣乱,所以预备一个镜子。古代预备一个镜子可能不那么方便,现在很容易。你后边也预备镜子,前面也预备,旁边也预备镜子。因为他和你一对面的时候,镜子就现出来,他先自己看见,所以他就跑了。这都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禅师的经验,我们读《瑜伽师地论》没有这个话,中国古代的禅师告诉我们,预备一个镜子,它是一个方镜,四方的镜子,这个都没有关系,现在的镜子很大,更是有用。 问:镜子应该多大? 答:就说我们小孩子读书,你由小学开始读书,幼稚园不算,从小学读书,小学、中学、大学,你得到博士学位,你要用多少时间,你要用多少心力、精神你才能成就。现在你想要,这件事是欲界的事情,现在要超过欲界拿到色界天的功德,这叫上人法,修禅静坐这是上人法,这是超过人以上的一种功德。我一天就坐半个钟头,你想要有成就?我刚才说过魔鬼有两种性格,一种是魔鬼有恶的,恶的这些魔鬼,当然魔鬼都是恶的,他看见别人修善法,他就嫉妒障碍,就来破坏你,来捣乱,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有的这些鬼,他和你前生有点问题,和你前生有过纠纷,他有怨恨在心,他想要报复,如果你要修行,你的功德高深了,他就不敢接近你,他不能报复了,趁着你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赶快的来找你,是这样意思。 问:(缺文) 答:要离开尘劳的事情,修行的事和尘劳的事是两件事,离开了尘劳的事情,单独在寂静处修行,就是容易进步的。我想你是有特别有善根的人,你如果能专心的离开了这个尘劳的世界,清净的这么修行,你很容易有进步的,人就是有善根,但是你在尘劳的事情,今天这个人同你来往这个事,叫你生贪心,过一会,那个人同你吵架,那个人又同你有什么纠纷,人要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修行,你很难有成就的,你非要离开才可以。 问:普通人喜欢静坐,但是不知不觉就入了邪相,就是着魔了,又不能自主,自己又不能从魔鬼的圈套里面跳出去,那该怎么办呢? 答:他自己受魔鬼的系縳,束縳住了,他自己没有办法出来,他应该多读经论,应该去访问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经律论你不读,你又不去问别人,学一学,那么就没有办法,除非那个魔鬼他说:我不捣乱了。那么可以,不然的话,你没有办法。 问:八触,提到动的时候,到初禅境界的话,动的话,是自己感觉有动,而外人看是没有动。我想请问是不是其他七触也都是这样子。譬如说凉的话,是自己觉得是凉,但是别人看到并不觉得凉,或是暖的话,是心里觉得暖,别人不觉得暖? 答:是的。 问:那么这样的话,是不是如果拿温度计去量的话,就没有差别?如果再引申来讲的话,是不是说是自己觉得热,假如说是冬天的话,穿很少衣服都觉得不冷,还是说自己心里感觉是热,但是还是穿很多衣服,因为温度没有变化。 答:我们先说这一样,温度冷热的问题,在没得禅定的人有这种现象,就是他不静坐的时候,他和一般人就是一样的,但是若静坐就不同,静坐的时候,他就会热,热,这个时候就是得要减少衣服,你若用温度计来量他,他就是温度要高一点,平常这是可以量的。若得定的时候不同,得到初禅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他里面这个身体不是欲界,当然这个身体,欲界里面的这个人,他的色受想行识是欲界,他是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我们用这个地球上的知识所假立的这些各式各样的机械,可以去计算他,可以去量他,他得到禅定的时候,不是欲界了,是色界,是色界的色受想行识,到了这个时候,他外面表现出来的完全是正常,他心里面有殊胜的境界,不能用欲界的东西去量,这是我这么分别,不能用欲界的东西去量,你量他,也能得到一点消息,但不一定会正确,也能得到一点消息,或者他的温度高,或者他的温度低,但是那个高低,不能用欲界人的知识去分别的,这是我这么想。因为他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地水火风,是不同一点。我们欲界这个人的身体,尤其是我们地球上欲界这个人,身体重量是很重的,色界天上的人的身体特别高大的,但是没有重量,他也有地水火风,但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所以你说是要用温度计去量,我想可能不合适。 问:(缺文) 答:刚才那位居士用功的方法有问题,有事情的,如果你闭关用功七天,你专心读《法华经》,专心念佛,或者是拜佛,这些散乱心的用功,这又是一回事。说是我要打禅七,我要打十个禅七,我现在是修三止三观,我是寂然不动,静坐这又是一回事。一般的散乱心用功,着魔的情形少一点,魔鬼来捣乱的情形少一点,就是有的时候,可能不严重,就是他来捣乱,就完了,一会儿就走了,就没有事了,不至于说得精神病,没有那么严重,除非是有冤业在,那个情形就不同了,因为那个魔鬼他恨你,他一定要把你搞得死去活来的,他才快乐,那么你本身不能抵抗他,你可能就会得精神病,怎么怎么的,这不一定的。 问:这个神经病来了以后,别的人怎么样解救他呢? 答:别的人给他念念《金刚经》吧!或者能好、可以,或者不一定的、不一定。这个我再简单说几句话。 我以前说过这一件事,这里面可能有人不知道,我在加拿大在多伦多,我遇见一件事,就是有一个香港大学毕业,他是香港的学生到加拿大留学,是香港来的同学会的会长,这个人不相信佛法的,后来他被一个鬼捉弄得要死要活,他又念毛泽东语录,也无效;念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也不行。后来他遇见他的朋友有信佛的,说是你现在是鬼来迷惑你,那些不行的,你要去找出家人。那么就找性空法师、成祥法师来想办法,这两位法师说是我们念大悲咒,大家一起念,一念的时候,鬼就离他远一点,别人看不见,就他能看见,这个鬼就离他远一点,不敢来搞他。但是若不念大悲咒就不行,不念大悲咒,鬼还是来搞他,他后来又来找法师,说这怎么办呢?不念就不行,我不能老是念嘛,还要读书,还要做事情嘛,这时候来问法师,说念佛,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大家帮他念,一念这个鬼就离他很远,不念,不念还不行,还是很苦,还来找法师,法师说我们念《法华经》,读《法华经》,大家帮他来读,这一读,这个鬼无影无踪,看不见。从那么以后,他就信佛了,他就天天读《法华经》,所以读《法华经》不可思议。 问:那么这个鬼对他很好嘛! 答:是的。若是没有这个鬼,他还不信佛的。 问:(缺文) 答:不应该给他,不能给他。 问:那么业力永远牵扯不完? 答:你同他讲道理,可以的,因为什么呢?我欠你的命债为什么不还呢?应该还他嘛!应该还嘛!不能还,怎么不能还呢?因为你现在得到人身,我们能够对佛法有点信心,这个时候这个人身很宝贵,你用这个人身还他,你很不合算。因为以前你欠他命债的时候,可能那时候不相信佛法也不一定,那个是无所谓的。你应该同他讲道理,我现在相信佛法,用功修行,我这功德送给你,请你暂时不要同我要债。 问:是不是等你修行好了,我就再也要不到了? 答:我修行好了,我还债。你可以告诉他:「我修行好了,我还债。」他也可能会同意的,那么这个事情就和平解决了,你不要说不还债。 当然你讲道理他也不听,那么他若一定要同你要债,你也可以不给,你就是努力的念佛,念大悲咒,念《法华经》,就能抵抗住,还是能抵抗的。 问:是不是不够慈悲呢? 答:这不是不慈悲,我们这个命还给他,他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他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好,只是他解解恨。这个主要就是现在我们相信佛法,可以种善根,你现在把这个生命给他了,将来能不能遇见佛法,能不能修行,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