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五章(1984)
发布时间:2024-11-15 04:05:21作者:佛心网请掀开经本第八十面,第六行:
解【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这是解释「与大比丘僧」,大比丘上面介绍过了。『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印度梵语,『具云』,就是完全的读音,叫「僧伽耶」。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把这个尾音都省略掉了,单单称一个僧,这个字是外文音译过来的,我们中国字里面原本没有,现代的话讲外来语,从印度过来的,它的意思叫『和合众』。『此翻』,「此」是我们中国,此翻这个意思就是和合的大众。在佛法里面,四个人以上共住就称之为僧团,就是一个团体,可是这四个人在一起一定要遵守理事七个条件,如果这七个条件没有做到,那个不叫僧团,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那个不叫做僧众,那是一般的凡夫大众。
僧众一定要做到以下的七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修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今天所讲同志,志同道合,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些住在一起的人(四个人以上),大家心目当中都是要求无上菩提。『无为解脱』就是经论里面常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以这个为目标的,所以说是大的目标、方向完全相同。
我们修行在一块共修,一起共修过团体生活,所以『身同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一起,他从鹿野苑五比丘,那个时候最初是六个人,释迦牟尼佛自己一个加上五比丘,最初六个人建立了佛法,以后发展到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样大的团体,他们都在一起。「同住」就是同在一起修学,因为最初的僧团并没有像现在的道场,没有寺院,他们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像游牧民族一样,走到哪里,晚上找一个有树林的地方,在树底下去打坐,这一夜就过去了,最初是过这样的生活方式。到后来,佛陀到处讲经,知名度高了,到处有人请佛去讲经说法,请佛去当然要供养,这个供养,佛法里面只有四事供养。
这个四事第一就是饮食。饮食,佛并不是叫你送东西给他们吃,佛还是托钵,每天带领大众到外面去托钵。第二种是衣服,出家人生活很简单、很朴素,所以衣服很少,如果破旧不能穿了,要供养衣服。第三是卧具,出家修道的人还是人,所以还是要跟我们一样过正常的生活,他晚上还是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我们这边是有铺盖,印度那个地方热,所以他东西要得少了,所以他有三衣一钵就够了,他这三衣晚上就可以当被子来盖。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具,我们现在拜佛用的具,实际上这个具是什么?是垫被,铺在地上睡觉的。衣服白天可以穿,晚上当被子盖,这是在印度热带的气候,这些没有问题的,是做得到的,是供养卧具。第四是医药,有病供养他医药。这是佛给出家人订的制度,四事供养。
这次这个情形比较特殊了,他是接受国王大臣的供养来到舍卫大城,祇陀太子与须达多长者这两个人合作供养了一个场地。这一点诸位必须要记住,供养场地,这个场地的所有权是属于祇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的,佛在这个地方是暂住而已,而不是说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了,送给你们这么多人了。他们这么多人都出了家了,如果再把这个地方送给他,又等于是叫他还俗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的。
所以佛教到中国来之后已经不采取托钵的制度了,都有寺院丛林,而且多半都是国家建立的,这些地方叫做「十方常住」,他这个财产是属于公有的,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这是佛法。如果这个地方的财产是属于某一个法师的,这个法师已经还俗了,因为出家是一个人出世俗之家,出田宅之家,他已经是离开了,统统舍弃了,现在又有了,他不就又回去了吗?出家的意义就失掉了。他出了自己的家,在外头又建立一个大的家,这是很大的错误。所以「同住」是同在一起,同在一起修道。
这个意思里面还含着有很深刻的意义在,同住就是不能离开,你想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跟释迦牟尼佛一辈子,佛住世的时候,他们一天都没有离开。而且这些人里面,可以说每个人法缘都非常殊胜,如果走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人很喜欢舍利弗,「舍利弗尊者,我们这里给你起个大庙,你到我们这儿来,你离开释迦牟尼佛好了,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教化我们」,那舍利弗,行不行?看这个地方不错,这么多人拥护,跟释迦牟尼佛告个假,我脱离你了,我另外去开个道场去了,行不行?不行,那就不叫同住了。到一个地方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许可,讲完了之后,马上还要回到僧团里面去,这叫「身同住」。现在难了,现在出家人如果外面是因缘好一点,殊胜一点,哪个地方有个道场,心马上动了,就跑掉了,这样一来就破坏了僧团,僧团这个六和合破坏了,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好多人不晓得这个事情。人家好好的僧团,他在外面起个道场把人家拉几个过去,把这个僧团破坏,果报不得了,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道场都是在家人建立的,请法师来讲经,讲得很好对我们这一方众生有利益,就多请他讲几部经,决不是把这个道场给他,一给他等于说就把他拖下阿鼻地狱了。那个道场是什么地方?那个道场是火坑,就把他拖下去了。出家人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你听说哪个出家人,他还有房子,还有土地?你查遍大藏经,没有这种出家人,可是现在有了。现在有了,跟从前不一样,从前那些出家人绝对不承认现在这些出家人是出家人,为什么?你有房子、你有田地、你有财产,你根本就没有出家,你已经成家立业了,这个里头的因果很大,无法避免。所以诸位千万要记住,某个出家人很不错,我们大家买个房子来供养他,好了,你把他拖下去了,你将来也是堕地狱,大家一同入火坑,你干的是这个事情。建一个道场请法师来讲经,这是对的,像舍卫国,你看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建这个讲堂请释迦牟尼佛来讲经,请这么多比丘住在这个地方庄严道场,这个对的,这是正法。
第二条『口无诤』,大家在一块共住,决定没有争论,「诤」就是现在讲吵架。出家修行的道场,清静庄严的道场,那一吵架了,贪瞋痴慢都增长了,与道就相违背了,那不叫做道场。「口无诤」,没有争论。
底下一条,第三条『意同悦』,「意」是心理,我们常讲法喜充满,大家在一块,心情都非常的愉快。第四条是『见同解』,见解相同,这一条在事和合的六条里面是最重要的一条。如果我们的见解都相同,当然没有争论了,自然就法喜充满,这是非常重要的。凡夫个人有个人的见解,大家在一起,那个见解怎么能够相同?诸位要晓得,这个见解是烦恼。五种见惑,见思烦恼都断掉了,见解就相同了。所以佛门里面并不是说我们把自己的见解舍弃,都要依佛的见解来作我们的见解,这就有强迫的性质,这不是佛法,佛法绝不强迫人,佛法绝不勉强人。佛法告诉我们,你的见解是错误的见解,不是正确的,正确的叫智慧不叫见解,化见解为智慧,这是正确的。
所以你看《法华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明他出现的目标,「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就是佛知佛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见解是什么?佛没有见解,把所有一切的见解统统放下,心地清净,像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都能够把所有的一切分别、执着、妄想统统舍离掉了,见解就相同了,这个高明,真正叫我们心服口服。绝不勉强我们,你一定要怎么做,你一定要信什么,佛不是的,全部都舍掉,身心清净。佛自己也舍掉,佛的学生们统统都舍掉,每一个都是以清净心在一起相处。所以这个见,身见、偏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贪、瞋、痴、慢、疑,见思烦恼统统舍掉了,这叫做「见同解」,见解相同,意见就相同了。
『戒同修』,「戒」是讲行持上面,戒里面最根本的是什么戒?给诸位说不是五戒,也不是杀、盗、淫、妄这四个根本戒,根本戒是三皈戒,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五戒、十戒,大小乘所有戒律,都是修三皈戒的,所以三皈戒为修行的根本,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觉悟,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觉悟,觉而不迷,这叫做「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见解不是邪知见,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净而不染。这三条叫做三皈戒,这是佛法修行的大根大本。五戒修的是觉正净,十戒还是修的觉正净,一切大小乘戒律统统修的是觉正净,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这是佛法根本戒法。大家都是修觉、修正、修净,这就叫「戒同修」。
末后一条叫『利同均』,「利」是供养,就是刚才讲的四事供养,在僧团里面是平等的,是平等法没有偏重的。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特别赞叹「普供养」,是以清净心平等供养大众,这是无量功德。对于「别供养」,特别供养某一个人的,佛不赞叹。不是没有,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为什么?众生总是凡夫,他对某一个特别有缘分,他特别喜欢,他专供养他一个,有,可是佛并不赞叹,而赞叹修普供养的人,为什么?心地清净平等。这叫做僧团。
除了僧团就是大众在一起一定要遵守理事七个条件,这是叫做基本的戒律,这七条当中缺一条就不是和合众,就不叫僧团,每一条都做到了,这个地方叫僧团。僧团是诸佛菩萨所护念,天龙八部善神所拥护,有护法神护持,为什么?有法。你有什么法?有这七个条件就是法,大家都遵守就是有法。除这个之外,大众在一起要实行羯磨的制度才是僧团,如果离开了羯磨那就不叫僧团。但是羯磨与这七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不实行羯磨制度,这七条决定做不到。羯磨是什么?羯磨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开会,就是会议,所以佛法自古以来,它是讲民主的。你看在几千年前,世间是帝王专制的时代,但是在僧团里面它讲民主,所以这七条才能够做得圆圆满满,称之为僧团。这个地方我只讲到此地,不再多说。请看底下:
解【千二百五十人者。】
这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这些常随众是从哪里来的。
解【三迦叶。师资共千人。】
『三迦叶』原本是外道,在当时他们在社会上,乃至于在国际上,都是相当有名望的,不但有很高深的学问,在修行上也有相当的功夫,都是修外道的。他们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这三个人有一个人有五百弟子,他有一个团体;另外两位,每一位有两百五十个学生,他们三个人合起来,连老师带学生有一千人,详细诸位可以看圆瑛法师的《讲义》,我在此地不耽误这个时间。
解【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
『身子』就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跟目犍连也是外道,他们两位每个人也有个小团体,这团体一百人,所以他们这两个小集团一共有两百人,连「三迦叶」一共是五个小团体。五个小团体,他们亲近释迦牟尼佛,听释迦牟尼佛讲经非常的佩服,于是自己就皈依释迦牟尼佛,拜释迦牟尼佛为老师,跟释迦牟尼佛学道。他们几个人一发心去皈依释迦牟尼佛,他底下那些学生,老师既然拜佛作老师了,于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了。从前他们是师生关系,现在都变成同学了,所以这个一千二百人是这么来的。另外还有一些少年班,有些很年轻的:
解【耶舍子等。五十人。】
这五十个人年岁很轻,都是小朋友,善根深厚,见了佛之后也不愿意离开佛,也是发心追随世尊,追随那些师兄弟们,所以『耶舍子』他们有五十个人。这里头还少了五个人,最初鹿野苑的五比丘,所以总人数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为了说一个整数,把零头省略掉了,所以经论上常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人,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解【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这些人在释迦牟尼佛的会下都证果了,但是证果果位有浅深不等,最低限度证小乘初果,差不多十之八、九都是证阿罗汉果,极少数证的初果、二果、三果,极大多数的是证阿罗汉果,所以他们对佛的恩德非常的感激,发心作佛的常随众,就是一生不离开佛陀,这是把人数的来源说出来了。圆瑛法师注解里面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说得很详细。再看下面经文:
经【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解【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
这句经文是说明他们真正的地位。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普通人,都是『大阿罗汉』,着重在这个「大」。「大」是指大乘,大乘阿罗汉跟小乘阿罗汉差别就太大。我们先来说说「阿罗汉」的意思,阿罗汉是印度话,梵语,它也含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应供』,意思是说他有资格、有道德,应当接受天人大众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这就是『乞士果』。你看在修行因地上的时候就是「乞士」,比丘,比丘是因,如果拿现在学校的制度来比喻,做学生,比丘就是学生,阿罗汉是学位,好像他得到学士学位,毕业了。学士学位得到了就好像是证阿罗汉,没有拿到这个学位之前就称比丘,那是学生,阿罗汉是个学位。
因地,就是乞士自己修行成就了,就应当接受人天供养,为什么?他是人天真正的福田,众生要种福到哪里去种?供养佛、菩萨、阿罗汉,这就是种福,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现在佛也不在世间了,菩萨也不在世间了,阿罗汉也不在世间了,到什么地方去修福?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说供养佛、菩萨、阿罗汉叫修福?正是因为诸佛菩萨、阿罗汉在世间教化众生。明白这个道理了,现前世间弘法利生的这些善知识,无论是在家、出家,你供养他、请他说法、请他教学,就是修福。
第二个意思叫『杀贼』。有些人不求甚解,看到这个注解里头阿罗汉「杀贼」,「学佛的不是持戒?不杀生?怎么阿罗汉还要杀贼,开杀戒了」,这是个误会。此地的「贼」是指什么?指烦恼。断烦恼是比喻「杀贼」,阿罗汉将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烦恼有贼的意思。我们的智慧、功德不能够现前就是被烦恼障碍了,所以把烦恼比作贼,断烦恼就好比是杀贼。因中持戒断恶修善,果中就是断一切烦恼,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无生』。因中,这是在六道轮回里面有生有死,生死疲劳,轮回不断,到了阿罗汉就好了,从此以后,真正的证得了永生,没有生死轮回,「无生」。真正的超越了三界六道,这就是『怖魔果』。所以阿罗汉有这三个意思,在小乘是最高的果位,所以也称之为「无学」,好比他所修学的东西都修满了,他毕业了。
大乘「无学位」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这是大乘的无学位。所以这个地方叫「大阿罗汉」那就不是小乘,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法身大士倒驾慈航来示现的,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是众生有福报能感应这么多佛与大菩萨来示现。
下面有一个小注,罗汉有三种:『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什么叫做「慧解脱」?慧解脱阿罗汉是小乘,诸位要记住,阿罗汉就是学位里面最高的。小乘就是慧解脱的果位;中乘就是修十二因缘的辟支佛,就是「俱解脱」的阿罗汉;大乘菩萨就是法云地的菩萨,是「无疑解脱」阿罗汉,都可以称之为阿罗汉,他们的程度浅深不相等。譬如你念书接受教育有学位,大学毕业学士学位,研究所毕业的有硕士学位、有博士学位,「慧解脱」好比是学士,「俱解脱」好比是硕士,「无疑解脱」好比是博士,都称作无学,统统称作阿罗汉,这个地位浅深差别不一样。
「慧解脱」是在因中修四念处,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否则的话,没有办法证得解脱。解脱就是我们今天所讲大自在,这是要靠智慧。四念处里头叫真正开智慧叫自觉,真正的觉悟,第一个觉悟就是「观身不净」,所以对你自己的身体不要过分的爱护。为什么?你要处处都爱护你这个身体,这是增长我执,佛法叫你破我执的。你一定要晓得身是不净之物,我们要利用它作为修行的工具,不要过分的去重视它,要充分的去利用它,这是对的。太爱护了,把它保护住了,不肯去用它了,一点价值都没有了,这个诸位要晓得,要明了。你是个机器,像我们这个录影机,我们得到了就要充分去利用它,如果过分的爱护它,舍不得用它,把它装在箱子里头,藏在那里当宝贝一样,过上三年就没用处了,作废了。你想想看你这个爱护就错误了,要充分的去利用。你这个身体怎么样保护、怎么样爱护,到了一百年还是要死的,结果这一生空过了,什么也没办到,这个身体充分去利用,利用它来修行,这「观身不净」。
第二「观受是苦」。「观身不净」,你能够把身见破了,能破见惑。「观受是苦」能破思惑,觉悟到我们所享受的只有苦没有乐。你要认为世间享受有乐,那你叫迷惑颠倒。你今天三餐吃得很舒服,吃得很自在,你很乐,假的。你一餐不吃的时候就饿得不得了,可见得饮食是治你那个苦的,一餐没得吃就饿得很苦,吃一点东西,这个苦解除了。哪个人不是个病人?害的什么病?害的是饿病,你知道吗?到时候就得要吃,不吃的时候,病就发作,没有一个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不要吃,不饿,这是健康,不要睡眠,不疲倦,这是健康。工作几个小时要去睡觉,这是病,怎么不苦?苦是真的,乐是假的,是你自己看错了,所有的受统统是苦,并没有乐。不但在人间是苦不是乐,人间,经典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清楚,苦苦、坏苦、行苦,逼迫身心,是你自己把它忘掉了,没有觉察到,这叫迷惑颠倒。色界天人虽然没有苦苦,他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人连身体也没有了,他在三种苦里面,前面两种没有,但是他有行苦。三界统苦,三界里面没有乐,这是要觉悟。我们今天讲受点苦是应该的,你要想不受这个苦,唯一的办法,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是只有乐没有苦,我们这个世界是只有苦没有乐,这都是讲的真话。
第三「观心无常」。这个心就是念头,我们这个念头一会儿生一会儿灭,从早到晚不晓得有多少个念头生灭,无常的,无常就是假的。「观心无常」就是叫你觉悟,你现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叫常住真心,永远不变的,那是真心,凡是有生灭的,这叫妄念,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第四「观法无我」,这是完全破所知障。前面这个三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统统是破烦恼障,后面这句破所知障、破法执。一切法无我,「我」当作本体讲,或者当作实质讲,一切法都是假的,决不是真实的,「我」可以当真实讲。就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法是真实的,统统是虚妄的。你要把一切法都当作真实的就错了,一切法当体皆空,所以一切法了不可得,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就是你这个身也了不可得。
现代的科学昌明,我们这个人身,身体里面细胞的新陈代谢,一秒钟当中就有多少细胞死掉了,又有多少新的细胞生了,可见得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妄,都不是实在的。现在科学家了解了,七年我们身体的细胞全部换新了,一个旧的都没有,七年是个周期,新陈代谢全部都换过,试问问哪一个是自己?确实无我。所以我们自己这个身,自己都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没有一法可得,连这个身也不可得。你也没有办法止住细胞的新陈代谢,没办法止住它,这是我们要觉悟。
所以他这个观,观成之后,他能够断惑证真,他能够证小乘的阿罗汉果,所以离开了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所以称之为「慧解脱」。
「俱解脱」,他在因中修「共念处」,也就是修种种的禅定三昧,比前面那个方法要高一层。所以小乘阿罗汉确实断了见思烦恼,但是他的见思烦恼的习气没断。譬如说他真的证阿罗汉果了,他心里头确实没有瞋恚心,真的没有,心情是清净平等的,可是有的时候还会发脾气,为什么?习气。他是不是真的有瞋恚,没有,习气还在,所以习气不容易断。辟支佛把习气也断了,所以叫「俱解脱」,连习气也断了。菩萨就更高了,不但见思烦恼断,见思习气断,尘沙无明也破了几分,所以对于一切法真正的无疑。「无疑」就是正信,像马鸣菩萨所造的《大乘起信论》,大乘佛法里面,「信为道源功德母」,他的信心建立了,决定没有怀疑了,这称之为大阿罗汉。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解【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这是把这些人本来的面目给我们显示出来了,是些什么人?都是『法身大士』。「大士」是大菩萨的通号。到什么样的地位才有资格称大士?你看我们中国人通常称观音大士,观音是等觉菩萨,当然没有问题。通常称大士是地上菩萨,初地以上称大士;三贤位的菩萨称开士,明心见性,开悟了,开悟了称开士;十地菩萨称大士。经里头不是常说「菩萨摩诃萨」,菩萨是开士,摩诃萨是大士。但是在圆教,给诸位说,初住以上就称大士,因为圆教的初住就是别教的初地。《华严经》里面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华严》是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子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此地把他们本来面目显示出来了,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平常人,各个都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声闻」是小乘人,故意装的,不是真正的小乘,故意做给我们看的,好像唱戏一样,释迦牟尼佛演主角,他们演配角。
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这一生当中才成佛的,他在《梵网经》上说出他成佛到这个世界来示现度众生,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他老人家久远劫就成佛了。所以他这些学生,乃至于护法的那些外护,那些居士们,像波斯匿王、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都是法身大士。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萨再来的,示现作国王身来护持佛法,要不然怎么能够同心协力来弘法利生?志同道合,跟诸位说不简单,前面我们讲的理和同证,不容易。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诸位,你们读历史,你们去观察每一个朝代在兴起的时候,就在开国的时候,他建立一个朝代,建立一个国家,你去看看几个人,不到十个人。你打开中国历史,这几个人同心同德就能建立一个王朝,就能够绵延几千年,同心同德难,不容易。
所以佛教化众生,建立佛法,要没有这么多佛菩萨再来,办不到。「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有一些示现在家,有一些示现出家,这样才能够成就教化众生,弘扬正法。示现作声闻,舍利弗过去是金龙佛,须菩提是青龙陀佛,都是倒驾慈航的,装得挺像的,原本还装个外道,然后再从外道里回过头来再去学佛,作释迦牟尼佛弟子,其实都是古佛再来,都来捧释迦牟尼佛的场,来捧场的,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我们读这些经文应当要觉悟、应当要效法。
『证此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不思议法」在此地就是讲念佛法门,特别是指持名念佛。后面六方诸佛都赞叹,他们这些人各个都是从念佛成就的。所以才肯:
解【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从』是追随的意思,这都是示现,追随释迦牟尼佛。『转轮』就是教化、教学,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弘扬佛法。『广』是广大普遍的以佛法利益大众。『人天』包括了三界六道,三界六道是以「人天」为首,人天、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佛在六道里面随类化身教化这些众生,这些法身大士们每位都是像佛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分,去帮助这些众生。在菩萨当中,『众所知识』,名气最大的观世音菩萨,我们中国人与观世音菩萨特别有缘分。
这一次我从美国回来,妙因法师供养我一幅九莲观音像,我已经把它裱好了,挂在这个后面。这是石刻的,这一张是从石碑上原拓下来的,这是原本原拓下来的。这个碑是明朝时候刻的,大概距离现在有五百年,他从大陆上带出来,相当不容易。
我在美国三藩市遇到他,这是第一次见面,他拿这个来供养我,我带回来之后悬挂在此地让大家看看。我们想把它发心影印,每一位同修家里都可以供养。影印印这么大,恐怕在家里没地方挂,印的时候可以把它缩小一点,这么大当然是很庄严,现在公寓房子都很矮,像这么大的像,挂着之后不好供养,看看我们把它缩成多大,诸位看了之后,我们就来发起影印。印的时候,这个颜色很庄严,还是印这个颜色,印黑色,相当庄严。这张像画得也好,刻得也好。这里讲「众所知识」。下面我们把经文念下去,这是列上首名:
经【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长老』这个两字是一直冠下去的,『舍利弗』是长老,『目犍连』也是长老,『迦叶』亦是长老,所以这个字就省略了,每一位尊者都是长老。在此地结集经的人,将当时参加法会的这些大众,这个人数相当之多,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常随众,除他们之外,这些居士长者们的人数就很多了。每部经里面都会把这些代表的人物列几个,这列几个人不是随便列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列这几个人是代表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代表这部经的,所以你一看到它列的那几个人就晓得这部经的性质。这个东西好像开会一样,你看到这次会议,看到出席的是什么人,就晓得他们是来开的什么会,所以有这个意思。会看的人一看到这前面列举的是哪些人,就晓得这部经是什么意思,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相同的,你看哪部经上都说与「千二百五十人俱」,部部经上都有的,但是列的名字不一样了。
《金刚经》上只有一个须菩提,没有提别人,你就晓得须菩提代表是什么,他在佛的弟子当中,有名的「解空第一」。一看到这部经上只有须菩提,那这部经是讲空的。今天我们在弥陀法会上看到有十六位尊者,这代表的意思就丰富。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法门太妙,无论哪种根性的人都得利益。
「长老」在佛法里面不是随便称的,他是要有地位、有声望、有学问、有德行,还要有财富,为一方大众所敬仰的,这样的人物才能称之为「长老」。这十六位尊者,我们不能够一位一位细细的介绍,诸位要晓得,这里面的一位一位的这些故事,你就可以看圆瑛法师的《讲义》。
解【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舍利弗尊者代表智慧第一,小注里『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这是大师解释得很简单。「德」是智慧德能,「腊」是戒腊,出家的年岁要高总得有些年岁。『身子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身子,他代表智慧第一。『目连尊者』代表神通第一。这个里头有很深刻的用意,这是说明净土法门的殊胜。你说你有很高的智慧,你的智慧能不能比得上舍利弗,舍利弗还得修净土法门,还修持名念佛法门,这是劝一些有智慧的人,轻视净土,不肯修学持名念佛的,拿舍利弗做个榜样。你说你有神通,你的神通比不上目犍连,目犍连修念佛法门。谈的是这个意思,各个人都是劝修的。
『饮光尊者』就是『摩诃迦叶』,『身有金光,传佛心印』,这是称中国禅宗的初祖,印度禅宗二十八传到菩提达摩,到我们中国来,是中国的初祖。你看禅宗最初的老祖宗,他是修念佛法门的。『文饰尊者』,议论第一,辩才无碍,这就是『摩诃迦旃延』。舍利弗的舅舅,辩才无碍,你说你有辩才,你能跟他比吗?他也是学念佛法门。叫『摩诃拘絺罗』,翻作『大膝』,他的膝盖很大,所以人家称他作「大膝」。「摩诃」是大的意思,「拘絺罗」就是膝盖,他是『答问第一』。『离婆多』就是『星宿尊者』是『无倒乱第一』,《阿弥陀经》里讲心不颠倒,他是正知正见,觉而不迷。
『继道尊者』就是『周利盘陀迦』,这个人非常迟钝,换句话说,最初非常的笨。释迦牟尼佛教他念条帚,念条,帚忘掉了,念这句帚,上句条忘掉了。你说你笨,不能学佛,你那个笨大概比周利盘陀迦还聪明多了。最聪明的人念佛,最笨的人也念佛,都成阿罗汉,都成就了,没有一个不成就,十六位尊者是代表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同时这一位尊者也有一个特别的意思,就是代表专攻,「周利盘陀迦」是专修一个法门而成就。所以如果我们比较迟钝一点,不怕,我们以他做榜样,一门深入,必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根性利的人可以多学几门,根性钝的人最好是一门深入,这是周利盘陀迦示现,都是些法身大士示现榜样给我们看。
『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就是『阿难陀』,是佛的堂弟,又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多闻第一』,博学多闻「阿难陀」第一,他也修念佛法门。『覆障尊者』,这是佛的太子『罗睺罗』,『密行第一』。『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我们注重他的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天文学家,他通达天文。『善容尊者,寿命第一』,他在佛的会下大概是有一百六十多岁,那么大的年岁还学佛,还精进,还学念佛法门。『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就是『阿[少/兔]楼驮』,『天眼第一』。
『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这是说明这十六位尊者在这个法会里面代表的是些什么,有聪明的、有愚痴的、有福报大的、有非常清寒的,这就是说明一切根性的众生都可以学佛,都可以修这个法门,而且都有不可思议的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段里面末后有几句意思还没有尽,我们留到下一次再补充,再给诸位把它补充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