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70集

发布时间:2024-11-19 04:05:18作者: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70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0二页:

疏【五教者,一、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以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

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以这个为主。要想了生死出轮回,断见思烦恼,证人空就可以了,这个目的就可以达到。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属於这个境界。比这个高一层的,就是大乘始教,始是开始,从小乘刚刚入大乘。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法修学有次第,也有不依次第。正如同现在教育界也是如此,依次第像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样念上去,按部就班往上提升;也有一些天才,他不须要依这个次第,甚至小学还没毕业他就可以念大学,中学可以不必念,当然这是很少数的人。

在佛法里面确实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虽然从大乘入,一开端就学大乘,多多少少要有一点小乘的基础。如果完全没有小乘基础,那真的是要天才或是再来人,普通人做不到。像禅宗六祖大师,那真正是天才,六祖那种根性的人,六祖之前我们没有看到,六祖以后到今天一千三百多年也没有看到一个,所以那种例子我们不能学。六祖在五教里属於顿教、圆教,他一下就从这里入了,这是我们做不到的。

我们修学虽然一入佛门就学大乘法,而且我们今天大乘还不是始教,我们从大乘终、顿、圆,从这里入门。因此有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用了一生的精神苦修,不但没能入门,连消息都没有,这是真的。学到老了,你问他:你在佛法里头有些什么心得?他说不出来。纵然学禅,没有得禅定;学教,没有大开圆解;念佛,没有得一心不乱。用了一生的工夫,没有成就!我们看到许多人都是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他不懂教义,不晓得自己的根性。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智,我们循序按部就班求学,必定能有成就。

佛法与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修学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循序渐进,慢慢的在求进步。佛法里面把所有的根机分成两大类:一个是善根深厚的人,一个是福德深厚的人。当然有善根一定也有福德,他善根厚,福德差一点,这个情形很多;有的人福德深厚,善根差一点。这两种人都能入大乘法。什么叫善根?善根是讲信解。他听了就相信,信是善根;他一听就理解,所谓「一闻千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善根厚。福德差一点,在行上比较疏忽,真正讲断烦恼,这一项他做的功夫不够;信解他有,行上就差一些。

福德多的人,这是善根少,他能信,解就差了,他没有这个能力,怎样给他讲,他也不能体会,他也不清楚,可是他有福报,福报是什么?他肯行。譬如你叫他参禅,他天天就打坐;你叫他念佛,他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不离口,他能行,这个人就福报大。这两种人都有成就,所以《弥陀经》上给我们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只要有善根、有福德,决定能成就。两种都多,那就太好了,那就是上根利智;两种里面他有一种多、有一种少,都必定有成就,不会没有成就的。怕的是这两种都没有,对佛法半信半疑,又不甚理解,当然更不愿去做,这是不会有成就的。

疏【二、大乘始教。】

始教,大乘的开始,前面它通小乘,它含的有小乘教义,后面通大乘。所以在天台家判教就叫做通教,通前通后;在贤首判教叫始教,大乘始教。

疏【繇第二时,但明於空。第三时定说三乘,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复名分教。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以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及涅盘因诸义类故。】

这是简单介绍大乘始教的教义。『第二时』说空,『但明於空』。由法相宗来说,释迦牟尼佛最初出现是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说四谛法:苦、集、灭、道。说诸法,都是从法相上说,相是有的,这个叫第一时。在第二时里面,依遍计所执,说一切法皆空。遍计所执,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真实的。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已,没有这个事实,所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般若里面的一分空义。

这是第二时,说诸法皆空。

第三时,说遍计性空。唯识里面讲三种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性就是性质);依他起,「他」是外面,许许多多的条件才能现一个现象,这就是佛门所讲的缘起。一切法都是因缘聚合现的这个现象,有没有自体?没有。佛给我们说,人是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就是缘)这些种种缘聚集起来现的相;四大、五蕴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没有了。我们想想看,人有没有呢?人没有,四大、五蕴有。你要是从这个地方恍然大悟,我们人没有生死。所谓生不过是四大五蕴聚合现的相,所谓死是四大分散而已。

四大,聚是它,散也是它,它没有生灭;今天科学家讲物质不灭,跟佛法讲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没有生灭。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都是聚,聚的时候现个相,散的时候相就灭掉了。所以相有、相无,这个是事实;如果说生与灭,这个不是事实;就是聚散是个事实,在聚散里头找不到生灭的意思。所以讲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佛门讲「了生死」,了是明了,彻底明了生死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搞清楚了。真正搞清楚了,生,你也不会贪生、也不会怕死,知道生死不是真实的,只是我们一个错误的看法、错觉,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产生一种错觉,错觉里以为有生死。这是讲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圆成实」是圆满成就。所谓圆满成就,眼前这个相没一样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性是真实的,因此相也是真实的。古人举个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的,器是假的。我有一块黄金,我今天高兴把它塑成佛像,金佛像;我明天不喜欢佛像,再把它塑成小猫、小狗;相不一样了,金在不在?在。现的佛像是金,现的小狗、小猫还是金,没有变,样样都是真实。所以佛门讲明心见性,明是心里没有迷了,破迷开悟了,悟就是光明,你所见到一切万事万法没有一样不是真如本性。明心就见性,性在哪里?没有一法不是性,全是性变现出来的。好比是金与器一样,你恍然大悟了,哪一个器不是金呢?你到银楼看金器,样样都是的,没有一样不是的。森罗万象、宇宙人生统统是自性变现之物,没有一法不是自性,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境界就叫做圆成实性。这些都是说的大乘教义。

『第三时定说三乘』,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不许定性阐提成佛』,这是教义里不赞成的。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这种人不能成佛。其实,那个没有善根的人是不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当然是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哪里说是心外还有一法能建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佛在这个阶段没有究竟说,为什么?众生的根性、程度还不到;说了他怀疑,他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在这个阶段,教义只说到此地为止。《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佛讲真话了,一阐提也能成佛,这才讲到究竟圆满。大乘始教没有讲到这个问题,所以说『未尽大乘至极之说』,这叫做「始」,这是大乘开始。同时在这个阶段当中,佛讲有成佛、有不能成佛,讲这些,叫做『分教』,分教就是有分别,叫大乘分教。

『所说则广谈法相』,譬如《百法明门》所讲的,「心法」讲八个,八心王,「心所有法」,我们今天讲心理作用,五十一种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也是属於心理作用,但是它是间接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作用。这种间接的作用,拿现在话来说,完全是一个抽象概念,决定不是真实的。心所有法是依他起的,是依心王而起;二十四个不相应,你找不到依哪个起来的,甚至它所依的很多,但是它决定不属於某一种法,它是从许多法里面产生一种错误的概念,所以事有理无。譬如时间,我们讲几分几秒,好像事情是有,我们约会我叫你几点钟到这儿来,我们现在讲经七点半讲到九点,事上有,理上确实没有。时间观念是从地球自转一周而来的,把它分作二十四个小时,一小时分成六十分钟,是这么分的。就在地球上,地球自转一周时间长短不一样,如果诸位到南极、北极,你去看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它六个月白天、六个月晚上,二十四小时怎么分法?你就没法子分了。你坐上太空船,飞到太空离开地球,这个地球上时间观念没有了。由此可知,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

空间也是如此,我们讲四方,四维上下东南西北。现在晓得地球是圆的,我们往东方走,东方走一走回来了,从西方回家了。所以方位也不是真的。我们在台北,基隆在我们北方,新竹在我们南方;如果我们到日本,基隆也是我们南方,不是我们北方,究竟确定的方位在哪里?没有,没有方位。这都是为了我们在生活上便利假设的,实际上没有,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事上有、理上无,我们要觉悟。觉悟之后也不坏这些世间法,为什么?大家用起来方便,我们约几点钟到此地,到时候大家就来了。虽然是假的东西,它有用处,可是你不能执著,你要执著一定有,那就错误了。像这些法,时间、空间,在《百法》里都属於不相应行法。色法就是物质,分为五根六尘这十一类。六根里有一个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所以意根归纳到八心王里面。所以色法只有十一类,心法有八类。这都是讲的「广谈法相」当中,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

『少及法性』,它很少谈法性,纵然说法性,意思还是法相里头包括的,换句话说,从法相上附带说一点法性。像《百法》就非常显然,一百法里面有九十四法讲法相,后面六个无为法,那是属於法性;讲到法性的只占到百分之六,讲法相的占百分之九十四,这个很显然的它属於大乘始教。『其所云性,亦是相数』,这刚才说了。『以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及涅盘因诸义类故』,它讲到生死涅盘都是依生灭八识来讲的,这个讲法不圆融。法相宗里面讲真如是凝然不动的;不像圆教,圆教里面讲的真如活活泼泼,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始教教义讲真如就是清净不动,它不随缘,这就是依生灭八识。依天台家讲法,八识有四种:生灭八识、无生八识、无量八识、无作八识。可见得一个名词有许多的说法,小教有小教的讲法,始教有始教的讲法,终教、顿教、圆教,各有各的讲法,意义不相同,浅深差别很大。

因此它讲生死与涅盘,无始以来一切法由於有六道轮回,由於有十法界,所以才有涅盘的证得。「界」就是因。其实要是讲真话,《华严》里面讲得最圆满,讲涅盘,涅盘是本有的;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本有的,我们今天虽然是凡夫,我们本有的涅盘没有失掉。佛在《楞严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六根的根性就是不生不灭的,六识有生灭,它这个教义就建立在此地。生灭八识,因此它才建立个有涅盘可证,有生死可了,这是大乘始教。往上一层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盘;「生死涅盘等空华」,这是平等的。这是说始教的教义。终教教义就高了。

疏【三、大乘终教,繇出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称实理故,复名实教。】

这是大乘教义的最后,也是最高的说法。这才说出『定性』,定性是指阿罗汉,『阐提』是没有善根的人,这些人都能成佛,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个教义才是究竟圆满。佛说法实在是用尽苦心,因为一切法的真实相本来是说不出来的,能说得出来的都不是真的。如果你要从说出来的这些言语文字上去找你的真性,要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决定得不到的,为什么?你会迷在文字、言语里面,你得不到真相。你要想得到真相,言语文字好像是指路碑,你寻著这个方向,但是要舍离言语文字,这样才有可能悟入实相。这是佛教学正当的方法,真实用心之所在。

如果从文字表面上去求,充其量你不过是止於大乘始教而已。终教的教义要悟入,要离开言语文字,但是也不能不要言语文字。好比我们走路,指路牌很重要,不能不要!但是那个路牌并不是说就是这个地方。我们从外县市到台北,到达台北界线上「台北市」的牌子,以为自己已经到台北了。那牌子是台北吗?不是!如果把牌子插在别的地方,那台北在那里了,那个不是的。但是它能指引你到达目的地。佛的言语文字,经典亦复如是,你要晓得它的性质。所以《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执著,才能找到你的真如本性。

『中道妙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不能把它看作两桩事情。《心经》文字虽然少,意思非常的深,对这个道理说得很透彻。譬如经上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讲法相,空是讲法性,这就说明法相跟法性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你要见性,在哪里见?在相上见,离了相,哪来的性!譬如黄金,金比喻性,金器比喻相;我要黄金,你拿佛像来,我不要佛像,我要黄金;你换成一块金砖来,我不要砖头,我就要黄金;拿一大堆金镯,我不要镯子,我要黄金;你的金从哪里拿来?你决定找不到,原来这些相就是金!你明白这回事,我什么都要,佛像也要、砖头也要、镯子也要,什么都要,为什么?统统是黄金。

见了性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法性,统统是自性,叫明心见性。人要到这个境界,他心在一切万法里面自然就平等了,为什么?全是自性,一性无二性。生佛平等,自己与诸佛平等,与一切众生平等。心地清净,为什么清净?他一切法里头没有取舍了,他晓得都是自性变的,取舍没有了,心清净了。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同体慈悲心,知道一切万法是自性变现的,一切万法是自性建立的,他怎么会不慈悲呢?所以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万法与自己同一个本性,所以这个慈悲心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没有任何条件的,这是见性,见性成佛。见了性,我们就叫他做佛,这是佛法的真实义。

『定性阐提』,就是定性声闻、定性阿罗汉,他也能回小向大,也能成佛作祖。阐提是没善根的人,没有善根的人,他没有遇到缘,遇到缘,他的善根也能显发,他也能成佛。这是大乘佛法至极之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何况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说得更圆满、更究竟。『故名为终』,这是大乘终极之说。『称实理故』,讲的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理体。

【所说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

这是大乘终教教义,对於法性上说得多、讨论得多,法相上就说得少;相是假的,性是真的。

【其所云相,亦会归性。】

纵然是讲法相,譬如讲三世、讲五阴、讲世间、讲出世间,这些统统是假名;又说「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这是这个阶段的教义。

【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成立诸义类故。】

『如来藏』就是自性清净心,『八识』就是阿赖耶的本体。「依如来藏八识」,就像《楞严》上所讲的,《楞严经》是大乘终教,讲到如来藏性,讲到第八识,第八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而如来藏的作用就是八识,体用是一不是二。从作用上讲,八识;从本体上讲,如来藏。所以,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体是不生灭的,八识是生灭的,转八识成四智,四智是不生灭的。这就是生灭跟不生灭是一不是二,生灭里面有不生灭,不生灭里面有生灭;就是体里头有作用,用里面有体。好像我们照镜子,镜子本体是不生灭的,镜子照的那个相有生灭,中国人照是现中国人相,外国人照是现外国人相。现相有生有灭,它变化的;镜是体,不生灭;生灭跟不生灭是一不是二。

能变宇宙人生万法的体性就是如来藏,它是真的;所变出的幻相,这个相是假有,也叫妙有,不能说它没有,它有。有,为什么说假有?因为这个「有」常常在变化,不是永远不变的。永远不变的,那就是真有,如来藏性是真有,它永远不变。所变一切相,这相是暂有还无,千变万化,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有,不是没有!它不能永远存在就是了。凡所有相都是刹那变化,不会停在那里的。你明白这个真相之后,我们在一切假有里面,在妙有之中,你可以受用。

譬如我们现在得这个身,这身相是假有的,我们晓得它刹那在变化,人绝对不是一年一年衰老,不是的,是一刹那一刹那老!不过是你自己不能觉察,到你七十、八十,你才「哎呀,我怎么这么老!」其实不是那个时候才老的,一个钟点比一个钟点老,一分钟比一分钟老,一秒钟比一秒钟老,刹那刹那在老!人,说穿了没意思,从生下来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条路,往哪里走?往坟墓里面走,一分钟都不肯停,真叫精进!干别的事情他会停下来不干,这个事情他永远不停的。你要是真正看穿了,人没意思,这个就是觉悟。觉悟了事实的真相,不管这个世间贫富贵贱统统走一条路,生下来就往死亡这条路上走,一天一天接近,一分钟一分钟接近,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了生死,了是明了,明了之后要脱生死;脱生死是离开,这个高!了脱生死是两桩事情,了是学问,脱是功夫。脱是摆脱、舍掉,那是功夫;了是学问,明了事实真相。了而不脱不行,一定要把它摆脱。佛法就是教我们了脱生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晓得自己虽然是有生灭,可是自己也有个不生灭,我们能把生灭的摆脱掉,去修那个不生灭,你就成功了。

怎么修法?所谓修就是应用。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我们从早到晚待人接物用什么心?用生灭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用这个心。我们用生灭心,就有生死、有六道轮回,这就有苦。佛菩萨也一样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他不用生灭心,他用什么?他用不生灭的心,所以他就不死,他就能了脱。不生灭的心跟生灭的心是和合在一起。《楞严经》上讲得很详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这个,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念,真心离念;有念的,那是妄心。八识有念,真如本性、如来藏没有念。

所以,佛教我们待人接物要用什么心?用真心。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真心,这里头没有生灭。你说没有生灭,我眼睛还能见,怎么不能见?一张开眼睛一样见,见的时候你没有起心、你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试问问你还见不见?见!这个时候你所见的叫真见,真心见,就是见性见。境界里头才一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那是八识见;当你不起心、不动念,一切境界决定是平等的。才一分好、丑,好丑是什么?是八识里头的,妄心里头有的,真心里头没有。为什么?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就晓得,我那个真心舍掉了,用妄心了,用生灭心了。

所以佛菩萨见色闻声跟我们用的不是一个心。我们用眼识见,用第六意识见,用耳识听,用第六意识听,全都落在意识里头。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落印象,打妄想。佛菩萨不用心意识,不用第六识就是不分别,不用第七识就是不执著,不用第八识就是不落印象,所以他那个心叫清净心,人家那个本事就在此地。相上来讲没有两样,我们穿衣吃饭,佛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我们有应酬,佛菩萨也有应酬,跟我们现实的生活没有两样。

诸位如果再看看《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佛菩萨,他们表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跟我们现实社会有什么两样?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不一样的就是用心不一样,他们待人接物,甚至做生意,不用心意识,他用真如本性。用心意识赚钱赚得不多,用真如本性赚钱无量无边,为什么?称性的福报现前了,你真性里面本有的智慧、福德统统现前,那个宝藏是无量无边!所以,用真心比用妄心殊胜得太多。用妄心不能了脱生死轮回,用真心就了脱生死轮回。

念佛法门就是教我们用真心的方法,怎么用法?只要你起心动念,那个妄心一发作,马上换成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给诸位说,半真半妄。阿弥陀佛不是纯真,为什么?纯真,真如本性里头没有阿弥陀佛,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还不是纯真的。不是纯真的,为什么要它?用这一念来止一切妄念,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在理论上来讲跟禅家的观心、参话头没有两样,那我们为什么不用参话头、不用观心?这里头又有一个道理,有一个事实,用观心、参话头完全要靠自己,自己不能到见性,换句话说,你就出不了轮回,你还是生死轮回、你还是迷惑颠倒。用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呢?我功夫到不了这个地方,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我到西方世界去,我至少可以脱离娑婆世界的六道轮回。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它没有六道,只有人、天两道,没有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比我们这里好多了。我们这里是六道轮回,它是二道轮回,何况又能常常亲近诸佛菩萨,在修行上得了很大的便利。念阿弥陀佛比参话头好就好在这个地方。

这部经属於顿教,里面带著终教、圆教。在五教里面,《弥陀经》是属於终、顿、圆三教所摄。

疏【四、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说真性。】

『顿』是顿超。马鸣菩萨《起信论》告诉我们: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离一切妄念,就没有一切法可得。这就是顿教的意思。

疏【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无渐次故。】

没有次第。有心就是凡夫,无心就是佛。无心,你要是听错了意思,从今以后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这样成就的无想定。无想定行不行?不行,无想定的果报在四禅天,还是六道轮回。无心是无妄心,不是无真心!释迦牟尼佛住世教化我们,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我们问他有没有心?他要没有心,这些佛法、这些道理、这些方法,从哪里说出来的?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真心的自然流露,没有妄心。妄心是什么?分别、执著、妄想。无心就是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无这个心,跟无想定完全不相同。真正能在一切万法当中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这个人就叫做佛。

佛心平等,凡夫心不平等;凡夫他有分别执著妄想,所以他心不平等。他在一切万法里面,他有好恶,他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这是凡夫心;佛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一切万法当中佛心是平等的。佛看到一个恭敬、赞叹他的人,和一个毁谤、侮辱他的人,甚至杀害他的人,佛看他们两个人决定平等。不能说「这个对我好、那个对我不好」,起这一念是凡夫,这个不是佛。修行,行是错误的行为,思想也是行为,心理的行为,心理行为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只要有这一念生起来,立刻要觉悟:我错了,这是我错误的行为,我要把它修正过来。

修正过来是什么?我对一切境界平等心、清净心来看待。做不到呢?那就见到欢喜的,阿弥陀佛!见到讨厌的,阿弥陀佛!大家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平等!没有两样,统统阿弥陀佛,这样就好,用这个方法来修。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念阿弥陀佛是最巧妙的方法。读到经文后面,你会看到这是妙不可言。当你分别、执著、妄想起来的时候,统统用阿弥陀佛取而代之,这就是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再能发愿往生,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真的是一生成佛。所以在顿教里面决定没有次第。

而《弥陀经》,不但是顿教,顿教里面的第一顿教,这个话是窥基大师说的。窥基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第一代祖师,他给《弥陀经》注解,叫《弥陀经通赞疏》,一开端判教,就判定《阿弥陀经》是顿教,而且是顿到极处,至圆至顿,为什么?一日到七日就成就。你想想看,哪一个法门七天能成功?只有这个法门七天能成功。这个成功是讲:修学这个法门,七天可以证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用这个方法,七天可以成佛;它不是讲往生,七天成佛。这个法门比任何一个法门都快,许多人都不晓得,不了解。

七天能成佛,七天难道不能往生吗?往生比成佛容易太多了。成佛一定是要理一心不乱,往生只要功夫成片就行,只要这一句佛号能把分别执著妄想压下去就行了,有这样的功夫就能往生;但是成佛不行,这个功夫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再向上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得定,叫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乱,是从定中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法门不可思议,真正能救度一切众生,真真实实的救自己、救众生。如果你们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应当要发大心,一生专修这个法门、专门弘扬这个法门,希望把这个法门普及到全世界,让人人都有机会能够闻到。

世界上有多少人想修的,没有机会、没有接触到;外国人不认识中国字,没有人给他介绍,他不晓得。如果语言隔阂能打破,把弥陀法门介绍给外国人,我相信这是外国人最欢迎的,因为简单容易。搞禅与密,那是讨好外国人,因为外国人喜欢奇怪的东西;开始一窝蜂来了,搞了二、三个月,觉得你没有真正东西给他学,他又退心了。实在讲,不如把念佛法门好好的教给他。你愿意学,就这一部《弥陀经疏钞》,从头到尾详细讲一遍,一天讲一个半钟点要讲两年,有得学的。两年讲一遍之后,从头再讲一遍。我们这个经如果一天讲两个钟点,讲一遍要一年,讲五十遍要五十年,他决定能成就。说、听的人境界都不一样,第一遍是第一遍境界,听第二遍是第二遍的境界;讲的人是遍遍不同,听的人遍遍有悟处,他怎么不欢喜?当然法喜充满。这是顿教!禅没有这个快,密也没有这个快,要想快快的成就,老实念佛,抱定这部《弥陀经》就够了。

疏【五、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

第五种是圆教,圆是圆满。前面四种教义全部包括在其中,一样也不漏。『统该前四』,前面四种是由浅而深,但是它们彼此不能互摄,所以不圆满。圆教,圆满的,它把前面四种统统融会贯通,都包括在一起,浅的里面有深的,深的里头有浅的,这就非常之妙。有次第又有圆融,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也不碍圆融,这个就是圆教的教义。

疏【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故。】

『所说唯是无尽法界』,这是《华严》的教义,将一切法统归一真法界。法界只有一个,法界只有真实的,没有虚妄,所以叫一真。一就是真,二就是虚妄,所以《华严》讲一真。我们这个经讲一心不乱,也是讲一,一心能入,一真是所入。怎样才能入一真法界?一心就能入,二心决定不能入。从这上来看,你就晓得这两部经的关系,《华严经》讲一真法界,《弥陀经》讲一心不乱,所以证得一心不乱就证得华藏世界,就入《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跟《弥陀经》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能入、所入不二;能入是一心,所入是一真,确实是一不是二。「无尽法界,统唯一真法界,分为事理等四法界」,清凉大师把它区分为四类:「事法界」,完全讲事相;「理法界」,有事当然有理;「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是大自在。我们今天处处都有障碍,为什么?不能圆融,不晓得事实的真相,所以处处都有障碍;真正圆融自在,确实是事事无碍。

『性海圆融』,圆融不碍缘起,法相就是法性,法法相即,法法相入,这是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的境界。『帝网重重,主伴交参』,这是比喻,帝网是讲帝释天,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宫有罗网的装饰,网孔当中都系一颗明珠,明珠都放光,光光相映。我们没有忉利天宫那么大的福报,但是现代科技也相当可观,千万盏灯光光互照也非常的庄严,跟这个意思是相彷佛的。『无尽无尽』,彼此互照,这个境界显示出无有穷尽。

疏【以上详如华严玄谈中。】

「性海」是讲理法界,「缘起」是讲事法界,「圆融无碍」是讲事理无碍法界,「相即相入,帝网重重」是讲事事无碍法界。详细的说明都在《华严》注解「玄谈」当中。

疏【恐烦不叙。】

如果讲《华严经》这一段的意思,那要很长的时间,在此地就不多说了。诸位要想多了解,你可以参考《华严经》。《华严经疏论纂要》,这是《疏钞》跟《合论》的节要,是《华严经》入门的典籍。

疏【言顿教摄者,如后义理中辩。】

这部经是属於顿教,后面在义理里面再详细的来讨论。

疏【亦通前后者,通前终教,以一切众生念佛,定当成佛,即定性阐提皆作佛故。通后圆教者,亦义理中辩。】

定性的声闻,没有善根的众生,只要他一念回心就能往生,这是大乘终教的教义。在《往生传》里面,我们看到张善和,那真正是一阐提,一生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杀牛为生,天天杀生!临命终时,他看到许多牛头人,长的样子像个人,牛头,来向他讨命,这是地狱相现前。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知道有因果报应,那些牛头人都是他一生杀的这些牛来向他讨命。他喊救命的时候,刚好有一位出家人从他家门口经过,问他:你为什么喊救命?他说:许多牛头人来讨命。这位出家人就点几支香叫他拿在手上,大声的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拼命大声念,念几声之后他告诉家里人,牛头人没有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他走了。临终十念,念佛往生。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临命终时回心转意也能往生。先说这部经成就人的稳当、快速,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快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