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56集
发布时间:2024-11-20 04:04:34作者:佛心网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七十四页:
疏【若据平等法门,非垢非净,则欣厌无地,折摄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备历轮回,头出头没,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发奋励,求愿出离,而复遮其欣厌,欲令直悟自心,是犹田蛙井鲋,不与之水,而反责以冲霄,只益沈沦,於事何济。】
这是解释前面的第三因缘。佛法是平等法,但是在平等法里面,佛为我们方便说出许许多多不平等的法门,这个所谓不平等是我们肉眼凡夫看到它好像是不平等,其实是平等的,为什么?它是从平等性上建立的。这段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为什么看到不平等?因为我们心不清净,我们是以凡夫的知见看佛,佛也是凡夫;佛眼睛看我们众生、看凡夫都是诸佛,这是不一样情形从这个地方发生的。所以讲真实话是平等。
平等法里面没有垢净,如果说我们娑婆世界是一个垢秽的世界,极乐世界是个清净的世界,这个话是方便说,真实说里面没有,决定没有这个情形。不但染谈不上,连净也没有,为什么?染净是相对建立的,没有染,哪来的净;没有净,当然也就没有染。这些全是从我们自己心地里面迷悟而生的现象。觉悟了,彷佛一切清净的,染污的时候,好像一切是秽恶的,这都是众生错误见解而生的幻相,不是真相,真相是平等相。
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佛与大菩萨的境界叫一真法界,那个是真的;十法界不是真实的,十法界都是方便说。不要讲六道凡夫了,连佛也是方便说,为什么?在一真法界里面无佛无众生。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因为对众生才说一个佛,对佛才说一个众生,没有众生也就没有佛了,没有佛也就没有众生了,这个意思正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清净心里面一物都没有,那才叫真清净。如果觉得我已经很清净,好了,你那个清净心多了一个清净,这个清净就是有物,这个清净就是不清净。这个东西是什么?就叫做无明。
《楞严经》说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怎么来的?无明是几时生出来的?佛经里面常讲:无始无明。这个话说得非常有味道,无始就是没有开始。因为没有开始,所以无明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如果真有个开始,这个事情就麻烦了,那就不容易断掉,所以迷没有开始。悟是本来有的,迷没有开始,换句话说,迷完全是虚妄的。
平等法,这个是真的,纯真无妄。我们要问,平等法在哪里?我告诉诸位,如果你在境界里用真心,不用妄心,我们现前的境界就是平等法。什么叫妄心?妄心是生灭心,我们现在心一个念头起来、一个念头灭,这个念头生灭叫生灭心。生灭心是虚妄的,这个我们当下就可以体验。譬如我们现在见色闻声,我们不用生灭心,行不行?不用生灭心,我们对外面境界看得清不清楚?听得清不清楚?一样看得清楚、听得清楚,那就是真心。
真心,譬如《楞严经》上,它是在六根里头用眼根做一个比喻,眼根见色,眼根的见性就是真心;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心。用真心的就是平等法界。用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眼睛见外面的色相,第一念是真心,没起分别,没动念头,这是真心。到第二个念头,妄心起来了,起了分别、起了执著,所以第二念就迷了。第一念不迷,第二念迷了,往下愈迷愈深,见到喜欢的,贪心起来了,不喜欢的,瞋恚心起来了,一连串相应的心所连带生起来,妄心已经是虚妄的,连带的心所是更虚妄。诸位要知道,喜怒哀乐七情五欲那是妄中之妄,我们真心里头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
诸佛菩萨他们跟我们不相同的,就是他完全用第一念,他没有第二念。这个第一念就叫一心,我们这个法门修一心不乱,直接修一心。这个法门殊胜之处就在此地,它没有拐弯抹角。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时刻刻能保持第一念,那你不久就作佛,就成佛了。正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第一念保不住,一接触,第二念快速生起来,立刻就迷了,就起分别执著,就起贪瞋痴慢。对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不是真的,妄的,妄的想不生,它偏偏要生,我们怎样止也止不住它,烦恼就在此地,病根也就在这个地方。
这个法门教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就是念头起来了,不管什么念头,这个念头是善念也好、恶念也好,总而言之,善恶都不是正念,都是无明里面的东西;正念是无念,无念外头境界又清清楚楚,活活泼泼它又不是死寂的。那么用什么方法?就是用一句佛号把它代替了。这句佛号是什么念?还是个妄念。清净心里头哪里有阿弥陀佛?所以这个一念还是个妄念,它的方法就是用一个妄念取替一切妄念,以一念止一切妄念,用这个办法。
这句阿弥陀佛,除了代替一切妄念之外,它还有两种功德:一种功德是提醒自己的正念,因为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换句话说,常常提醒自己要觉不要迷。觉心是不动的,觉心是清净的,迷才妄动。所以念这句佛号能提醒自己,我的心怎么又动了。第二种功德,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这一尊佛,他的名字就叫做阿弥陀佛。他在因地当中就像经典里面所说的,他曾经发愿,他在这个世界建筑这么一个修行的道场,欢迎十方念佛的同修都到他这里来进修,他有这样的一个愿,而且他这个道场建成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念他这个佛号就与他有缘了,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参与这个道场来共修。
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这个道场的殊胜庄严,以及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历劫修行的状况,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是真正了解,不但对西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而且对往后的修行,自己也确确实实有把握有信心,这样的修学才真正达到离苦得乐,真正达到法喜充满。这种喜悦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所以这个法门是直接求平等法,直接修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同时存在的。
其实法界没有真妄,真妄是从我们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我们用真心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真的,就是真的法界,一真法界,平等法界,里面没有净秽,所有一切相对高下的统统不存在,这个叫平等真法界。我们这个一念心才动,真法界马上就变成种种不平等的法界。佛给我们讲真实话,境随心转,而不是我们的心随境界转。我们用真心就见到真法界,用妄心就见到四圣六凡。但是真法界是永远不变的,四圣六凡是会变的,随著我们心在变。
那么这要讲到我们修行功夫了,禅家讲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在哪里?性是什么样子?明就是不迷了,明与无明相对建立的。我们现在的心是无明,无明才生烦恼,才生出种种障碍,才变现六道轮回,这都是无明里头变现出来的。如果无明去掉,明了,明心,心里面这个无明去掉了,你这个心恢复到明,换句话说,觉而不迷了,这叫明心,一明心就见性了。性是纯真无妄。性是什么?没有一样不是性。六根六尘六识总是法性,正如同古人所讲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一下识货了,你才晓得所有的器原来统统是金。古人把这个器比喻作相,现象,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把金就比喻作性,性跟相是一不是二,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的本体就是性,性的相状就叫做相。所以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是一不是二。
我们今天迷了,把性跟相分开家,著了相,著相不见性,毛病在此地。譬如我问你,你家里有没有黄金?没有!实在是没有。你有没有镯子、戒指?这个很多很多!很多,这个不是黄金是什么?著了相,镯子、戒指、首饰很多,黄金没有。我们现在凡夫就迷惑到这个程度,把现象分了家,这迷惑颠倒了。所以见了性的人,他的生活非常活泼,非常自在,所以叫解脱,叫自在!他认识了真正的自己。而且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是非常奇妙的境界,我们没法子理解的。所以佛经当中常用比喻,希望你从比喻里面去体会、去悟入。
佛经当中常用作梦来做比喻,梦境比喻的确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的时间很短,所以你一醒过来之后晓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假如这个梦很长,你不会觉得那个梦是假的,你一定认为它是真的。因为它时间很短,你醒过来想想梦里面的事情,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你有没有再想一想,这梦从哪儿来的,你要追根究底去研究一下,这个梦是你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能变现的那个心就好比是性,所变的梦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依正庄严森罗万象。梦中的山河大地、虚空、许许多多的人物,从哪里来的?都是你自心变现出来的。
既然是你自心变现出来的,我要问问,你那个梦境当中哪一个不是你自己?你梦中有你自己,没错是自己,除自己之外,所有的人物是不是自己?还是自己,自己变的!梦里面山河大地是自己变的,梦里面虚空也是自己变的,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所以一个真正明心见性的人,给诸位说,他的人生观、宇宙观跟我们不一样,为什么?他会真正体认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他自性变现出来的一切法。
六祖开悟的时候,他向五祖说他自己悟入的那个境界,他只讲了五句话,五祖就给他印证了。就是讲自性的功能,自性就是真心,真心的功能,「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与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应,本来清净,不是修来的。本来就清净,现在清不清净?还是清净,决定不染。你要说染污,染污是方便说,假的不是真的。好比我们说云彩太厚把太阳遮住,今天没有阳光,云彩真的把太阳遮住?没有,云彩距离太阳远之远矣,太阳太大,云彩怎能遮得了它?这是方便说。迷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自性确实不迷,本来清净。
他又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智慧、一切德能、一切才艺,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这叫性德,不是修德。「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个意思尤其不可思议,我们讲有来有去,其实不来不去,没有来去,正如同《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有来去,这是讲真话;来去是你看错了,是你迷惑了,没有来去。末后一句说的尤其是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像我们作梦一样,我们变梦中那么多境界,它能生、它能变出来。
因此,一个觉悟的人对待一切众生,他用平等心,他用的是大慈悲心,为什么?因为自他不二,利他就是自利,他与自不是两个人是一个人,是自性里头变现之物。所以佛的慈悲,叫做同体大悲。尤其《华严》讲得明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是同一体,无情众生还是同一体,我们从梦境当中能体会到这个事实。我们第六意识在睡觉的时候变现出梦境,我们的真心迷了之后,就变现出宇宙、星球、无量无边的世界、一切的众生,原本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自己变现,自己可以受用。觉悟了,那有清净的受用;如果迷惑,那有很苦的受用。譬如地狱、饿鬼、畜生也是自己变现的,变现到那里面去受苦,这是迷得极重的受用。佛菩萨,尤其我们看到《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那是觉悟的受用。这是两种不同的受用,说不同的受用,还是我们凡夫境界里面所看到的。
真正觉悟的人,天堂跟地狱的受用一样自在,为什么?因为他自己晓得,自己知道,所以他的受用是平等的,在一切境界里面决定没有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是迷的人才有,悟的人没有。所以悟的人这个受叫正受,佛经里面称之为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正受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没有苦乐忧喜舍,这个受才叫做正受。所以他这个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这是讲平等法界,是平等法门。
平等法跟谁说呢?要跟法身大士说,这是统统都见了性,跟他们讲他才能理解,因为是他们的境界。没有明心见性的,我们也只是听说有这么一说而已,毕竟不是我们自己境界,我们没法子达到。这就说出为什么经典里面要讲苦乐,要讲这两个世界不相同,叫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可见得这些话全是对我们凡夫说的,我们要晓得这是佛的方便说。但是这种方便说,对我们有真实的利益、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在平等法界里面当然欣厌也没有了,染净也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折摄呢?当然用不著谈了。这是先说真的,然后再把这个境界拉回来,说到我们现前的境界。
现前我们是生死凡夫,这是我们自己要承认的。生死虽然是虚妄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好像作梦一样,我们觉得这是真的,没有看出是假的!在梦中,你自己也不晓得你在作梦,梦里面有苦有乐,你一样要受。如果在作梦的时候,一下晓得,我现在在作梦,梦是假的,那你在梦中可以大做其梦,你很开心,梦中游戏!梦里面有只老虎来吃你,没有关系,我就喂它一下,就发个慈悲心!你也就不在乎了。为什么?你晓得都不是真的,老虎也不是真的,是梦变的,自己也是梦境变的,所以你就肯了,你就不在乎了。你不知道那是梦境,你就生恐惧心,就生烦恼了。所以,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不一样。我们现在不觉,不觉就是有生有死,而且生死的确是最大、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叫生死大事!
底下这几句讲生死的根源。『迷心逐境』,这四个字就是生死的根源。你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祖师为我们一语道破,我们的心要是不迷,不逐外面的境界,就没有生死。
演【迷心逐境者,不知心之本空,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是谓迷心。】
迷心就是生灭心。
演【不识境之本寂。】
『境』是外面境界,『寂』是空的意思,当体即空。
演【随逐六尘,对境造业,是谓逐境。】
「迷心」是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逐境」是不了解外面境界,内外通迷,所以才有生死轮回。佛法的教学就是把这两种迷关打破,内外都觉。刚才我说的许多话都是讲心,心是清净的,心里面一个妄念也没有,真心里头没有妄念。境界,跟诸位讲,当体即空。不是说等这个境界消失才是空的,不是的,当体就是空。
但是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证实这个境界的真实相,为什么不能证实?我们的心不空,所以你看那个境界好像是真实的,也不空。几时你自己心空了,外境也空了。心空、境空,《华严》里面讲:事事无碍。这个墙在此地,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当然可以通过,为什么?我们这个身是空的,当体即空,墙也是当体即空,空与空不相妨碍,神通的原理就是如此。我们今天为什么通不过?我的身体是真的,墙壁也是真的,通不过去!这个确实如此。
过去求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教我们实验。他说:你在作梦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觉得我在作梦,如果觉得这种情形,你就可以做实验,梦是假的,墙壁也是假的,我身也是假的,碰一碰看能不能过去?果然一碰就过去了。为什么?因为你晓得都是假的,假与假不相妨碍。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个身观成空、观成假,也没有办法把墙壁观成空假,所以你一碰,碰得头破血流还是出不去。真正到这个境界,就穿过去了。我们为什么穿不出去?因为你有心,你有个念头在,真正到无念就行了。所以这个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能力。
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虚云老和尚有这个经验,圆瑛法师也有这个经验。圆瑛法师在《楞严经讲记》序文里面讲,有一次他在寮房里面静坐,他把门关起来,不让别人打扰。坐了一会儿,忽然想起一桩事情,他就出去了,但是他并没有想到那门是关著的,他就走出去了,走出去之后回头一想,我没有开门,再一看门果然是关著,他怎么能跑出来?在那一刹当中,他没有念头,他无心无念,他就过了。这个其实并不是神通,他没有这种能力的。在无念之下,把身忘掉,门也忘掉,门关著没有开,他就出来了。如果他有一念,念到这个身,念到这个门,他必须开门才能出得去,门不开他就出不去。你们想一想,是不是境随心转?
心随境转是凡夫。今天在报纸上看到银行行员监守自盗,那都是吃了神棍的亏,被外境所转。风水命相有没有?真的有。那些可以随自己的心改变,相随心转。你心里改变,相就改变,命也改变,风水也改变了。只有愚痴的人才会拿钱给风水先生帮他改风水。能不能改得掉?绝对改不掉的。从哪里改?从你自己心地里面去改,那是真正能改掉。不但那些人没有能力给你改,天神鬼神、诸佛菩萨都没有能力帮你改。佛菩萨把这个原理告诉你,是要你去改造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佛法里面决定没有迷信,所以首先你要建立自信心,从迷心里面去开悟,然后在境界里面自在的受用,不必去追逐。所谓自在的受用就是你心能安於境界,富贵安於富贵,贫贱安於贫贱,这就是道。要改善我们自己环境,必须从内心里面去改,才有真正的幸福,而不求助於一切鬼神,这才是正法。我们是失去自信心,到处求鬼神、求佛菩萨,这统统是迷心逐境,决定不能超越生死轮回。
『头出头没』就是在六道里面升沈,造善业就三善道受生,造恶业就三恶道受报,善恶之报丝毫不爽。一般讲,人在四十岁之前受前生业力影响大,四十岁之前的果报是前生的。有些人年轻时候发达,那个福报是前生的。如果他发达的时候胡作妄为,不干好事情,中年以后逐渐就会衰败,甚至晚年潦倒不堪,非常的可怜,这一生没有修!福报是前生的,这一生要是真正修得好,他的晚年好。所以四十以后是今生的力量大,前生的力量很薄弱。所以在四十岁是很大的转变!晚年好,是你今生所修的,年轻时候好,你前生所修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是自己创造的,自己建立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不但恶事不能做,恶的念头都不能起,所以这个法门教给我们起心动念都换成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来修我们的清净心,修我们的平等心。这是说一般人,他在六道生死轮回当中,他不觉悟,他不想出离,这些人在数量上占大多数。所以闻佛法这个因缘相当不容易,佛在经典里面一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就有出离生死超越轮回的机会;你要是不闻佛法,这个机会就得不到。世间人不闻佛法的,他只晓得生天好,这是最上乘的,等而下之,他就准备作鬼,想做一个有福报的鬼。生前晓得年岁大了,怎么办?多烧一点纸钱,准备将来死后当鬼的时候好用。他在饿鬼道已经存财产,已经在那里替自己预备,将来堕落鬼道能不能去享受?很不可靠。这都是愚痴!明明有六道,为什么死后打算作鬼?为什么不想来生再得人身,再享人间富贵,而甘心情愿去作鬼?这都是愚痴!更等而下之的,还有地狱、畜生。所以要晓得六道轮回之可怖,真正恐怖。生天不容易,能够有生天的资格,就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那就是修这个法门,带业往生,修其他的法门很难。
现在是末法时期,可以说这个世间邪知邪见已经充满这个社会,这在学佛人来说是很大的困扰,也是很大的障碍,你不容易成就。今天连一个清净的道场,我们都见不到。所谓清净道场,专修一个法门,决定能成功。如果一个道场有几种法门,纵然常常讲经,讲的不是一样的,各种经论都讲,这个道场就不清净。古人讲经的道场,专弘一部经,一部讲完,从头再来,那叫清净道场。
我们传记里面看到,清凉国师讲《华严经》。《华严经》分量真大!他老人家一生讲五十遍。我从民国六十年开始讲到今年七十五年,我一遍还没讲完,他老人家五十遍怎么讲的?人家那个道场殊胜,一天讲八个小时。从前寺院里面修行,那的确不一样,人到那里去住上三年一定变样子,为什么?人家功课一天是十六个小时,八个钟点讲堂上课,这是解门,八个钟点修行,修行通常是两种:一种是念佛,一种是参禅。念佛的是念佛堂,参禅是禅堂,八个钟点在禅堂静坐跑香,八个钟点听经,剩下的时间是吃饭、洗衣服、睡觉。所以,他没有时间胡思乱想。
一天八个小时,我们算一算,一年行!一部《华严经》可以讲得圆满。一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下来要三千个小时,所以一年是恰恰好。他老人家讲五十遍就是五十年,他的寿命长,活一百多岁。大部经如此,小部经也不例外。净土宗有许多祖师一生专讲《弥陀经》,讲几百遍,那也不例外。像智者在天台专讲《法华》,「九旬谈妙」,后人传为美谈,单讲《法华经》经题就讲了三个月。从前道场一部经讲完从头再来,我们现在也效法古人,《弥陀经疏钞演义》一遍讲完,从头再来,我们这个道场就讲这部经,星期天大家在一起共修念佛。我们这个道场总算是一个清净道场,诸位一定要好好的来维护,非常的难得。
不请外面法师来讲,这是有道理的,一请怎么样?把大家的信念扰乱了。他另外讲一个法门,另外讲一个方法,我们听了怎么办?到底是学还是不学好呢?所以别人一来的时候,我们的功夫就间断,功夫里头夹杂、不纯,对我们修学成就上有很大的妨碍。因为这个原因,决定不可以请别人来讲。同时,我决定不能讲其他的经典,只能讲这一部,使大家一心一意来修学,这样你才会有成就,你的成就才快。能够死心塌地由这个法门来修学,三年的时间必定成功。
可是说到这个地方,诸位也不要害怕,决定成功,「那我到这里来三年就要死了,这还得了?」赶快打退堂鼓,不要来了。三年成功,跟诸位讲,就是三年你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去那就随你便,这个自在!你喜欢早点去,行,去得成!喜欢再多住几年也行,这叫生死自在,这叫真正了生死。生死自在,三年的时间足够用了;我们三年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功夫间断、夹杂,不专心,没有认真修学。所以一定要警觉,知道轮回真苦,要求愿出离。
佛祖把我们现前的状况看得清清楚楚,以这个方便法门劝勉我们,要厌离娑婆(就是要离开六道轮回),要欣求极乐。但是这个只是方便法,真实法呢?一定要叫你悟入平等,这个是真实法。这个法门跟其他大乘法门不相同的处所,它是把修行过程分做两部分。首先叫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时候我们还是人天的身分,并不是就成佛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夫,还是人天身分,因为生到那一边是凡圣同居土;到那边之后,再教你证入平等法门。所以它分为两个阶段,这个不同於其他大乘法门。其他的大乘法门要在此地就要证入平等,譬如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才能超越生死轮回。可是在这个世间要把自己境界提升到这么高,决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理上是讲得通,事实上做不到!
参禅,什么叫做禅?你首先要搞清楚,怎么参法也要搞清楚,决不能盲修瞎练。禅的定义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谓参是离心意识,这决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心意识是什么?简单的说,「识」是分别心,我们在一切境界见色闻声不用分别心,就是离识;「意」是执著,末那是执著,人我执、法我执,在一切法里头没有执著,离开执著就是离意。心就更难了,「心」是什么?落印象。你们想想看,见色闻声不落印象,你能不能做到?不容易!离心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就是清净心,这才叫参。我们能做到吗?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真的不动心了吗?如果还动心,换句话说,你连初禅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三界里头你还在欲界。你对五欲六尘还起心动念,你那个禅就不会成就。纵然有一点定,那个定叫未到定,没有达到初禅,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正法跟邪法,实在讲不难辨别。正法里面没有贪瞋痴慢,心是清净的。邪法里面有染污,带著贪瞋痴、名闻利养这些东西。他自己功夫再高,还有求名求利的心,还有拉信徒的心,还要搞热闹的心,那都是假的、骗人的。心地清净,随缘而不攀缘,这是正法。首先要辨别,我自己所修的是正还是邪?别人修的,搞正搞邪与我不相干,他的事情!我自己有没有走在邪道,这个与我关系太大了。所以辨别邪正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
我们想一想自己的根性,有没有资格去学禅?我自己想一想,我没有资格,为什么?在五欲六尘会起心动念!那些学禅的人,他们是很高,我对他只佩服,他能做到,我做不到,我绝对不欺骗自己,我还是老实念佛,求一个带业往生。禅宗没有带业的。密我也懂得一些,我也不敢学,为什么?太高了,学不到!章嘉大师传我一个咒子,我就做不到。他传我一个六字大明咒,我想你们很多同学都会念,会念没有用,要做到才行!那个咒不是一念就灵,要自己的心与咒相应。所以密法讲相应;不相应,口里面像唱歌一样,没用处。
六字大明咒的意思是:保持我们身心像莲花一样一尘不染。「唵」,唵是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这是外国文法,以中国文法来说:保持身,意就是心,像莲花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五欲六尘代表六凡,泥上面还有清水,水代表四圣;十法界都不沾染,不但不染六凡,连四圣也不染,换句话说,世出世间统统不染,那是什么?一真法界。念这个咒要把自己境界提升到这么高的境界。所以密法,口要诵咒,意要观想,手要结印,三密相应。
我想想这个法门太麻烦了,不容易做到,没有念佛方便。所以许多法门仔细去体验一下,这个法门方便,这个法门稳当,它是决定不落空。因为其余的法门必须到相当的境界,心真正不染尘,才能超越。我们这个法门不需要那么高的境界,只要能把烦恼伏住,烦恼没断,伏住就行了。伏烦恼,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断烦恼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法门是有道理的,这个法门真正是普度。
所以祖师一再在此地劝勉我们,我们就如同『田蛙井鲋』,鲋是鲫鱼、小鱼,井里面的,我们现在是这种根性。这种根性的人,那赶紧给它一点水,它在里面能喘一口气,能活得过来就好了,跟大鹏金翅鸟不能比!这就是我们自己要认清自己的根性,还要认清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我们在无量法门里面,选择一个适当的法门,适合自己根性,又能在现实环境、生活环境里面没有太大的妨碍,这样修学起来就容易了。这个法门特别讲苦乐两种不同的境界:
疏【於是无苦乐中。】
『无苦乐』是一真,这是本来的。
疏【示苦示乐。】
『示』就是示现。
疏【苦以折伏,乐以摄受。】
我们从苦的境界里面省悟过来,而接受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摄受。
疏【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
这是佛说法用意之所在,激励我们。我们真正对现实环境了解,才发心离开这个世界。
疏【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
精进与懈怠,这也是两个对立的。人为什么会懈怠?你这个工作没有兴趣了,当然就会懈怠。如果那个工作你很有兴趣,不要人督促,你日夜都不间断!
譬如在学校里念书,那个课本念了,假如这个东西太深,不容易理解,你念了没有味道,就懈怠不想读了。你看小说,叫你不要看,晚上还要偷偷的看,看到天亮还不疲倦,为什么?你觉得那个有兴趣。凡是合你的兴趣,你就把疲倦给忘了,自然就精进。如果这个东西你不理解,你就觉得很乏味,就没法子精进。因此我们学佛,对这法门必须培养兴趣,兴趣从哪里培养?理解,真正理解就有兴趣了。所以,没有兴趣,提不起佛号,都是对它缺乏理解,对它认识不清。真的认识清了,像古来那些祖师大德,人家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他那十万声怎么念的?兴趣念的,不疲不厌。假如我们累了,没有精神,几句佛号一念,精神就恢复了,确实如此!那是真正有认识,真正明了这里面的意思,所以愈念愈欢喜。经典也是如此,你真正要是入门,在这里面看出味道出来,比小说的吸引力量还大,这是我自己体会的。
我读经百遍千遍都不厌,我看小说能够看十遍二十遍,二十遍以上不想看了,它的力量就那么大!这是讲著名的小说。有些写得差一点,一遍看了不想看第二遍。中国四大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著名小说我能看上十遍,这是我小时候念小学看的,我念初中就不看了,那个兴趣就没有了,它就不能再吸引我了。今天看佛经就不一样,佛经是一遍有一遍的味道,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有悟处,这个才法喜充满,这里头的意思没有止境的。
从初发心我们就读这部经,一直读到等觉菩萨还念这部经,愈念愈有味道,愈念愈晓得这里面意思无有穷尽,所以就不会懈怠了;你念的时候里头没有味道才会懈怠。你没有念出味道,不要怕,绝对不是开头几遍就能把这个味道念出来。好像吃饭吃菜一样,平常要慢慢细细的来品尝,囫囵吞枣决定体会不到味道。要细细的读,耐心的读,你才能发现这里面的趣味,才真正有悟处。
疏【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度生,法自应尔,生彼国已,见佛闻法,得无生忍,方悟此心本来平等。】
这是第三个因缘。这段大意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在这个世间搞生死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就是如此,而且也习惯了我们现在这个生活方式。其实六道轮回仔细想很可怕,为什么?来生不会比这一生好,太少太少了。轮回,下一次不如上一次,为什么?你们诸位想想,这个道理不难懂、不难体会,我们每一生所造的罪业有多少?生生世世累积,有增无减,你往后的日子好过吗?不好过。
这种罪业,跟诸位说,消不掉的。佛门讲消灾,有消灾的方法与理论。可是现在大家都误会了,以为在佛门里面拜拜佛、念念佛,搞一个经忏佛事,我这个灾就消掉了。如果罪业重,请几个法师拜《梁皇忏》,罪就消掉?哪有那么简单!我看不但灾消不掉,灾上还要加灾难,为什么?错用了佛法,实实在在是难,不明理!望文生义,三世佛都喊冤枉。灾从哪里消?清净心。罪从心起将心忏,你心迷、心染污就有无量无边的灾难,而我们这个迷与染一世比一世严重,所以很难觉悟!心清净了,心觉悟了,灾难就消除,道理在此地。这些问题往后在这个经典注疏里面还要详细的来讨论。
今天我们初闻,『乍闻净妙』。听说西方有这么一个世界,有这么一个处所,我们才发起求愿之心。底下是比喻,『此』是指我们这个世界,『大火聚』比喻烦恼、比喻罪障。『彼清凉池』,彼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凉自在的一个处所。『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这是劝我们应当要觉悟,发心离开娑婆求生极乐,这个方式依旧是一个方便法。『方便度生,法自应尔』,这是理所当然的一种方便法门。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说老实话,这才是正式的修行。我们今天修西方净土算不算修行?不算真正修行,只算是在预备考学校而已。到学校才正式上课,现在做预备功夫。真正学佛,跟谁?跟阿弥陀佛学,到西方极乐世界学,不是在此地。此地我们唯一的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能达到西方极乐世界,而这个目标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完成,决定做到。真正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的人,我们亲自看到的,真有人去了。我在学佛过程当中,我跟诸位说,我看到五个都是在家人,那个一点都不假,不是靠人助念往生的,是他预知时至,无疾而终。靠人助念的那未必,那个要打问号,究竟他是不是真去,谁也不敢说。死了烧出舍利或者留肉身,只能证明他修行有一点功夫,不能证明他往生。真正的舍利是坚固而不会破碎;如果这个舍利拿铁槌一敲就碎,这不是真实的。必须是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这个才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紧。
『见佛闻法,得无生忍』,悟无生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理一心不乱,也是西方四土里面的实报庄严土,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时候你就成为法身大士,与华严会上那些菩萨没有两样。这个阶层,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完成。所以净土法门跟一切法门最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分为两个阶段来修学:一个阶段是现前取得西方净土,另外一个阶段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才成就。其他法门跟这个不一样,他要在此地成就,这就非常非常之难。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