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22集

发布时间:2024-11-25 04:05:32作者: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22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三六页:

钞【有三昧兼持咒,有三昧兼诵经,有三昧兼念佛等。今标念境,即是兼念佛三昧,皆助显本性之佛也。或直显,或助显,其致一也。况初学凡夫,障染浓厚,全资胜境,发我妙心,实为修行要术,不可忽也。】

后面这一段开示非常恳切,对於我们修学成就有密切的关系,非常重要。前面说过「直观三道,显本性佛」,这是从理上说的。下面完全是讲修学。

演【有三昧兼持咒者,谓不能直观本性者,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如方等三昧兼持咒。】

由此可知,直接直显心性,通途的法门是禅观,禅宗用「观心」的方法,参话头是其次的,直接的是观心。这虽然观心是直接的,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为什么?一般人心太粗,所谓粗心大意,这个法门就不能用了。禅宗到后来改成参话头,中下根性的人也能用得上,但是有得定的,开悟就很少见。从参话头里面开悟不容易,特别是在近代,几乎见不到开悟的人。像倓虚老法师跟我们讲的,他那个时代比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确殊胜多了,也就是在四、五十年前,社会人心比现在厚道很多,环境也安定很多,参禅都不容易,何况现在!

不能用这功夫,再求方便法,方便法就是持咒。方等修学兼持咒的很多,《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列在方等部。「方等兼持咒」,念佛人有兼持往生咒的,有用这个方法。但是持咒能不能得力,跟读诵、念佛在理论上是相同的,决定是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功夫才能得力。怀疑、夹杂,那是完全不得力的。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告诉我们,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实在讲,念佛在一切法门里最殊胜,它怕夹杂,其他功夫当然就更怕夹杂,夹杂不能成就。现代一般同修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喜欢夹杂,认为非夹杂不能有成就,这个观念是病根。一定要同时学许多法门,殊不知许多法门相克,空宗法门跟有宗法门就相克,譬如念佛是从有门入,同时又学空门的东西,那就相克。禅家,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禅是讲空,净是讲有,这个要知道。所以,不管修学哪个法门就贵在一门深入,从空入也行,从有入也行,你走一门才会有成就;同时走两门,更是空、有不同的两门,非常难成就。

演【法华三昧兼诵经,十六观、般舟三昧及与此经则兼念佛。谓之兼者,以理观为正,事行为助故。】

《十六观经》、《般舟三昧经》、《弥陀经》,这些法门里面,这是讲念佛三昧。有兼诵经的,从读诵可以得到三昧。实在讲,教下用读诵的方法非常普遍,也非常有效果。我们现在许多同修念《无量寿经》,这就是《观经》三福里面所讲的「读诵大乘」。你们在读诵里面得到利益,利益是什么?妄想少、心地清净、智慧增长,这就是消业障、增福慧,从这个地方得到的。诸位一定要晓得,不是真正修行,业障消不掉。什么叫业障,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业障就是妄想。功夫在哪里见?我的妄想真的比从前少,正念愈来愈多。什么叫正念?佛念。我现在想佛的时间、念佛的时间多,多过妄想,这就是真正消业障、灭罪业的成绩。如果你天天读诵、天天念佛,妄念还是那么多,你读诵、念佛没有收到效果。为什么没收到效果?必然是怀疑、夹杂、间断,毛病出在这三方面。果然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他的功夫一定得力。修学的时间短,效果就差一点;要想得到明显的效果,修学的时间一定要加长。如果一天有六小时以上这样的修行,所谓如理如法的修行,大概三个月到半年就有很明显的效果,也就是妄想、杂念少了,心比半年前清净,处事待人接物看得比从前清楚一些,不像以前那么糊里糊涂,这就是修学的效果,修学有了成绩。「心净则土净」,往生才有真正的把握。这个法门是兼念佛、兼持咒。我们这个法门持往生咒,往生咒是佛的密说,你要问它的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是密说。莲池大师作《弥陀经疏钞》,他把往生咒列在经后,显示出显密圆融,净密不二,有这深意在里面。

底下解释「兼」,就是以「理观为正,事行为助」。「理观」是修心,是意业;「事行」是口业与身业。换句话说,修行首先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这非常重要。为什么要事修?事帮助你入理,道理在此地。理、事有关连的,当然那个观要是成就,也就是说你的思想见解完全正确,你的语跟身不必要修,自然就如法,就不会造业,意正!我们身体造作、口的言语,谁指挥它?意识在指挥。意识纯正,身口怎么会有过失?不会有过失。可见得修行著重在修心,要把错误的想法、看法要修正过来。

讲到绝对的邪正,只有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个想法、看法是正确的,除此一法之外,不管你想什么、看什么统统不正确,统统是错的。我想弘法利生、想普度众生还是错的,还是打妄想。四弘誓愿明明告诉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我这怎么叫打妄想?佛在经上没说错,是现在你自己都度不了自己,你还能度众生?所以,你发愿度众生叫打妄想,为什么?自己没有得度!必须自己得度之后,你成了佛、成了菩萨,那个时候你起心动念普度众生那叫正念,那不是妄想。想想看,我们现在是什么身分?别人赞叹一声,满心的欢喜,别人骂几句要气好几天,这不行!这是凡夫。人家那个愿是菩萨愿!所以,学佛先度自己重要。度自己就要老实念佛,要老实!你读经、念佛,这是真正正念现前。经声、佛号一放下,妄想就起来了,这很可怕!什么叫「正」,什么叫「兼」,你就明了了。

钞【今标念境。】

这句佛号就是我们所念的境界,这部《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就是我们所念的境界。

钞【即是兼念佛三昧,皆助显本性之佛也。】

「本性佛」是什么?离开妄想、执著就是本性佛。我们今天所念的,目的是把妄想执著念掉,妄想执著念掉,本性佛就现前,本性佛就是真如本性,就现前了。这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

钞【或直显,或助显,其致一也。】

演【或直显下,或问云:直观助显功行不同,证果之时得无深浅。】

这是假设问答,来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或者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直观」是禅家的功夫,「助显」,我们今天持名、读经、持咒都是助显,不是直接的,这就是功夫不一样、不相同,证果自然就有浅深。直观的,证果功夫深;助显,功夫比较浅一点。

演【故云直观助显,虽云不同,直至成功无二无别,方便多门,归元无二故。】

特别是在净宗法门,因为许多人误会这一句名号是属於助行。我们同学当中,这些年来每天读诵大经,听讲净土,对这个问题多少会明白一些,但是没有能真正搞清楚的还有很多人。这句佛号就是真如本性的德号,所以古人讲,能念的心是始觉,所念的佛是本觉,本觉就是自性。要依这个话来看,念这句阿弥陀佛是直显不是助显,跟禅宗里面观心没有两样。观心是直,念佛同样也是直。观心直,大家容易承认,念佛直,他似乎不敢承认,因为他不晓得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自性。禅宗是用「观心」的方法来显自性,净宗是用「念自性」的方法把自性是念出来。禅家看起来,我们这是助显,其实我们本宗真正彻底明了这个真相的话,它是直观不是助显。何况这个法门得到诸佛威神加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之殊胜,绝对不是禅宗直参的那个功夫成就所能比拟的,这是他们不知道!

我们修净土,对於《无量寿经》、《疏钞演义》、《要解》深入研究之后,如果还有怀疑,还认为念这句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是间接不是直接的,那你没真懂得。真正懂得,念《无量寿经》、念《弥陀经》、念这句佛号,是直接不是间接。别人说我们这个法门是间接,是他不理解,他不知道事实真相,所谓难信之法。

钞【况初学凡夫,障染浓厚,全资胜境,发我妙心。】

这是针对我们来讲。

演【况初学下,谓所云助显皆久修上士,理观精纯,但假事为助。若初学凡夫障染浓厚,理观荒芜,全资弥陀胜境,发我灵明妙心,须於四字洪名,全身著倒。故知持名实为修行要术,不可忽也。】

这段说得非常之圆满,前半段是讲文殊、普贤那一类法身大士,他们的确是「理观精纯」,还要信愿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圆满成佛,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这个法门它所摄的众生是圆满究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都在里面。再看看我们这类人,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我们是「初学凡夫障染浓厚」,障是业障,染是染污,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说实在话,我们对於眼前世出世间一切事物,究竟哪是真、哪是妄、哪是正、哪是邪、哪是「是」、哪是「非」,搞不清楚!是非邪正颠倒混淆,这是绝对大多数,这个可怕到极处!自己造一身的罪业不知道,以为自己所作所为的都是正当的,为什么?观念颠倒了。这就是你的心,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从你生下来那一天就开始染污,一直染污到现在,愈染愈浓,愈染愈厚,你怎么晓得邪正是非?不可能。

古德有个好处,从小念圣贤书,圣贤书所教的,就是洗涤这些染污而已。你在社会上染,他慢慢给你清洗,这个清洗也洗不干净,但是总是染污少一点了,我今天染十成,洗七、八成,所以对於一切事理这个衡量总还有一点标准。不像现在,圣贤书统统不念,一脸漆黑,没镜子,还以为自己脸孔很漂亮。圣贤书就是个镜子,叫你一照,唉呀!原来我这么丑陋!现在镜子丢掉了。从前念圣贤书,就是他有一面镜子常常照照,自己还有反省一下,现在这东西不要了,将来堕到阿鼻地狱,还不晓得怎么堕的。阎罗王来审问你,我做多少功德,还跟他辩,还跟阎罗王两人吵架。阎罗王不怕,你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那个地方都有记录,将来帐本一摊开,你自己去看,你才会觉悟,到那时后悔来不及,那是已经定罪了。所以,不读圣贤书就不得了。

中国从前念书人,至少《四书》都能背诵,这是最低限度。诸位想想,多重要!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同学们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於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学佛更不必说,学佛我们的志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我们对於一切事物的想法、看法、做法像个佛吗?佛是这样想法吗?佛是这样看法吗?佛是这样做法吗?诸位能常常这样想,这叫回光返照,能够回头,佛门常讲「回头是岸」,怎么回头?这叫回头。常常回头,常常去想想、检点检点,我们才会清醒过来,把染污清除一点,回一次头,染污就轻了一些。造作一切业的时候,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自然会收敛一点,不敢放逸。这是讲到凡夫。

「理观荒芜」,因为心性迷得太深,思想见解统统属於邪知邪见,哪来的理观!观是观照,观照统统失掉,没有了,现在我们凭什么修行?你要是知道这个事实,才晓得近代这些祖师大德教给你,佛门里你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原因是没有理观。如果理观具足,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会有成就。你今天没有!「理」就是理智,纯凭感情用事,理性没有、智慧没有!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情识在支配你,这个太可怕!在这样一个状况之下,你要不学这个法门就没救。这个法门有依靠,完全靠弥陀的境界,就是依靠这一句阿弥陀佛。你读诵,就依靠著一部《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依靠这一部经,首先要熟,这是我教给诸位的方法,先把它念熟,这是第一个阶段;熟透之后,要依照经典来修行,这是第二个阶段。你不熟,你没有标准修,熟透之后,你时时刻刻想得起佛在经里面讲的教训。我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不是佛这样说的?佛要不如是说,我这个念头违背佛的教训,赶快息掉;这个念头符合佛的教训,这是善念,我们可以做,可以积功累德,断恶修善。

经典,特别是《无量寿经》,讲得详细、讲得很多!我们起心动念对一切众生这个念头像不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弥陀的愿心,我们的愿心跟他一样不一样?依照他的愿来修正我们错误的意念,那你经不熟不行,要熟!这是先劝诸位念熟,然后用经训修正我们思想见解行为,这样才能得到读诵的真实利益。你不读诵,不熟;换句话说,你永远没有那面镜子;熟透了,这面镜子拿到手,常常照自己,修正!哪里有肮脏的,洗洗刷刷,有个镜子做标准。没有这面镜子,你决定不知道你丑陋的心行,你无从修改。

佛在经上说,障碍读诵果报在阿鼻地狱。障碍读诵,你把别人一面镜子去掉,你自己不要镜子,那你是自作自受,你还把别人这一线希望断绝,你果报不在地狱,谁堕地狱?黄老居士在注解里面引经据典给我们写出来,一切经里面特别是这部经,这部经在末法时期它真能救人,你要是障碍,换句话说,你把众生的法身慧命断掉。这个过失,说老实话,你把整个佛教灭掉,那个罪过没有阻碍人读诵这个经的罪过大,没有!这个经是直接教人成佛,把人成佛的因缘断掉,还叫这个人六道轮回,这怎么得了!所以自己不读,决定不能障碍别人,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记住。我讲清楚了,将来你再障碍,你堕地狱,你以后不会骂我,不会说「这么严重的事情,你为什么当时不告诉我」,我已经告诉你了,那你还要做,那就没有法子。我是讲清楚了,告诉你,你还要做,那就自作自受!

我们末法众生全靠这部经、全靠这句名号,全身靠倒,那就会起作用。这个作用是念到身心清净,身心清净就是「发我灵明妙心」,把自己的烦恼、妄想、知见(知是知识,见是见解),统统都念掉。六祖在《坛经》里讲的,真心是什么?真心是「本来无一物」,你心里有一物,那是妄心,不是真心,把真心里面拉拉杂杂的东西统统念掉,使心里只有一个佛号,这就对了。「故知持名实为修行要术」,实是真实,决定不是假的。古人讲这个法门,真中之真、圆中之圆、专中之专、顿中之顿,这是赞叹到极处!修行要术,「要」是重要、精要,「术」是方法,最重要的方法。「不可忽也」,决定不能疏忽。底下一段讲念法:

疏【明念法者。】

前面是讲境界,这是教我们对於这个法门、这个理论有正确的认识,认清楚了,我们就不怀疑,建立了信心,愿心。这一段要讲修行的方法。

疏【谓既闻圣号,要在执持。执者,闻斯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

念法,就在「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讲修行的方法就这八个字,特别要紧的是执持名号。名号大家晓得了,「阿弥陀佛」四个字,当然要紧的就是「执持」这两个字。什么叫执?什么叫持?这先给我们解释。什么叫执?『闻斯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这就是执的意思。

演【闻斯受之者。】

「斯」是指这部经,你听到这部经所讲的,你要完全接受。

演【谓闻斯殊胜法门,通身领荷,直下承当。】

这是「执」。佛给我们讲这部经,我们听了之后完全接受过来,一生就照著佛的教训去做,这叫「执」;不能照这个经典去做,这就不叫执。有人误会,以为每天把这部经念一遍就是受持。念一遍、念十遍也没用处,没照做!口里面念,心与行都不相应,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喊是大声念,喉咙念破了也没用处,一天念一百部都没用处,要做到!我跟同修们讲,第一个阶段「熟」;第二个阶段「要做到」,不熟就做不到。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时时起心动念,这个念头一动就晓得,佛经上怎么讲的,我应不应该动这个念头?我应不应该有这个行为?这叫修行。经不熟,你就没有标准,你怎么修法?你没有法子修。这叫做「通身领荷」,领是领纳,就是接受,完全接受过来,荷是担负,接受是自利,担负是弘法利生,不但我自己要这么做,我要劝别人这样做,自行化他,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专修专弘,「专修」是领纳的意思,「专弘」是荷负的意思,这个担子我要把它挑起来。「直下承当」,自己要承当起来,不能推给别人。

演【勇往直前,不为他岐所动。】

「他岐」是岔路、歧途。决不被动摇,不但不被世间法所动,世间法是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绝对不动心,为什么?担负起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这个重担,还有什么闲情去干涉这些事情?不但世间法不动心,佛法其他的宗派、其他的法门遇到了也不动心,这样才行。不能说遇到禅,禅不错,我也去参几天禅;遇到密,密也不错,我也跟他去念几天咒,那就坏了,这个执就没有了。执持不容易!世出世间一切法展现在面前如如不动,不取不舍,这叫执。

疏【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妄故。】

这叫『持』。「持」是保持,「执」是接受,接受过来之后要保持。

演【谓领斯殊胜法门。】

「领」就是执的意思,也就是接受,我接受这样殊胜的法门。

演【终身依付,念念不离,与生俱生,不至中道而废也。】

所以,你一定要认识这个法门的殊胜。为什么大家在这法门里面或有或无、时念时断?名号真实的功德你不知道。你要是知道真实的功德,你怎么可能放弃?不肯放弃。大家不知道名号真实功德,信了,那个信心也是或有或无,一会儿相信,一会儿就不信了,愿行都不切,这样你的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愈来愈怀疑,愿行愈来愈退转,毛病发生在这个地方。所以为你讲解,研究讨论,详细说明是建立信心,把这桩事实认识清楚,这样你才晓得,这才是我们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情,是我们生命当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你真正认识,你才理解,生活才充实,你自己会真正感触到,我一天、一个小时、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我的生活非常踏实,人生才真正快乐!从前没搞清楚的时候,日子是醉生梦死,不晓得为什么活著,活著究竟干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很可怜的事情。人生当中,他怎么会得到快乐?

底下几句把受持的意思圆圆满满的给我们道出,「念念不离」,这就是不间断,「与生俱生,不至中道而废也」。念念无间,无间决定不夹杂,夹杂一定间断。你打个妄想,就会断一会儿,把妄想夹进去。果然这个佛号念念无间,妄念怎么能渗透得进去?所以,执持名号,「执」的意思就是不怀疑,「持」的意思就是不间断、不夹杂,这才真正做到执持名号,这是念佛的秘诀。

钞【执持分释如上。】

这两个字分开来讲,像前面所讲的,什么叫「执」,什么叫「持」。

钞【单言持,则摄执。

这两个字分开来讲可以,合起来讲也可以。单单讲一个,不管讲哪一个,讲执,执里面包括持;讲持,持里面包括执。所以不管怎么说法,意思都是圆满的。

钞【总之为专念不忘意也。】

『专念不忘』的意思。

钞【又持复有数种。】

这个持有几种。有很多同修不了解,常常来问,我们念佛,到底是出声念好,还是不出声念好?不出声可不可以?有人说出声念佛才能往生,不出声就不能往生,还有这些说法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出声念要力气,一天到晚念,气力不够怎么办?此地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明白,念佛有很多种的方法。

钞【一者明持,谓出声称念。】

出声,大声、小声都没有关系。古人说:大声见大佛,小声见小佛。那好!没有声音,佛就不见了。这种说法确实是古德说的,但是经上没说,所以你要记住「依法不依人」。祖师大德为什么这样说法?他是应机说法。他讲这个话,他是对什么人讲的,他专对他说的,不是对一般人讲的。有些人妄想昏沉特别重,叫他大声念,他妄想就念掉了,小声念,他妄想还是涌现,不能断,这就叫你大声念。现在说老实话,你大声念会吵到别人,人家来干涉你,可是不是大声,妄想的确赶不走,愈念妄想愈多,这也是个麻烦事情。所以我就教一些同修,你们用随身听,随声听开到最大的声音,用耳机,那个声音就真的妄想什么都没有,完全听的是佛号,别人也听不见,也不干扰别人;那个声音震动著你,什么声音你都听不见,就这一个佛号,妄念也起不来,这方法好。大声、小声都是治病的,你需要大声的时候用大声,需要小声的时候用小声。

钞【二者默持,谓无声密念。】

『默持』是不出声音的,就是我们讲的默念,口也不动,换句话说,心里面念佛,在形相上看不出来。有些同修,家里反对他学佛,家里不敢摆经书,我就教给他默念,不要出声。在什么环境里面用什么方法修行,就没有障碍了。『默持,谓无声密念』。别人不知道,这个方法用在不学佛的家庭,用在你上班的时候,上班时候有一点空闲你就默念,这个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会妨碍你。

钞【三者半明半默持,谓微动唇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

这个我们念佛人叫『金刚持』,密宗里面也叫金刚持,就是口动不出声音,这个方法非常好,为什么?能够持久。出声音念不能持久,伤体力。不出声音,久的时候容易昏沉,念到佛号也没有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金刚持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口动,甚至手上掐珠,动而没有声音,能持久。

这是讲念有这三种,三种效果完全相同,没有高下。功夫的浅深是你在念佛时会不会有妄念,妄念多,功夫就浅;妄念少,功夫就深。当然开始念的时候一定是有妄念,开始一念就没有妄念,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人,如果是凡人一定有妄念。妄念起来不怕,你要像参禅一样照顾话头,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使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去理会妄念,妄念随它起,根本不要去理它,这样妄念慢慢就少,佛号渐渐就得力。有些人妄念来的时候害怕,愈想把这个妄念伏住,愈想是妄念愈多,那是决定伏不住的,这是在方法上错误。

钞【又或记数持,或不记数持,具如密教中说,随便皆可。】

记数、不记数都没有关系。有些人主张记数,有些人不主张记数,其实记数与不记数是因人而异,因为这个功夫是要摄心的。我记数能摄心,这个方法对我就很实用;不记数也能摄心,我就不需要记数,使我修学更活泼、更生动、更深入。修行总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你才能得到法喜。功夫与生活不能相应就得不到法喜,会觉得修行很苦;能跟生活打成一片,你就觉得修行很快乐。所以,像这些地方不必去执著。手上拿念珠,它有两种作用:一个是记数的作用;一个是提醒的作用,他不记数,不记数为什么拿念珠?提醒自己,怕自己把佛号忘记,看到念珠就想到我要念佛。有记数、有不记数,个人有个人的方法,只要功夫得力就好。

钞【而各分事理。】

持珠或者口念、默念,这里面都有事、都有理。

钞【忆念无间,是谓事持。】

事上没有间断,这是『事持』,我这句佛号没有间断过。

钞【体究无间,是谓理持。】

『理持』就是前面所讲的直观,不是事念。事上确实他没有在念,但是他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他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他的思想见解跟阿弥陀佛的思想见解统统相应,这叫做理持,这叫『体究』。事上虽然没有念这句阿弥陀佛,他的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一致,没有两样,这是理持。

钞【下当详辩。】

事持、理持在底下还有详细说明,在「一心不乱」这一段。莲池大师解释「一心不乱」这一句,占全部《疏钞》八分之一,因为这是功夫里面最重要的。

钞【以是为因。】

这是修因,这个就是净宗的修行。

钞【后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你得到的结果,也是你修学的成绩。一心不乱里面有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理一心也各有浅深次第不相同。

钞【亦有事理,其不解此意者,以念佛是被钝根,参禅乃能悟道。初机闻此,莫能自决,不知体究念佛,与前代尊宿教人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故谓参禅不须别举话头,只消向一句阿弥陀佛上著倒,妙哉言乎。】

这个意思也是直接的告诉我们,念佛是最高明的参禅,禅宗不承认,他为什么不承认?他没搞清楚!搞清楚之后,才真正了解,原来念这句阿弥陀佛是甚深微妙的禅宗功夫。『其不解此意者』,对於这个义理、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没有了解的,於是他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念佛是释迦牟尼佛度钝根的人,而参禅是度利根的,都以为自己的根性很利,不甘心做钝根人,其实那个根是最钝的。往往我们听了这些说法,就怀疑了。很多念佛的同修,听到参禅的人说几句,他不念佛了,他参禅去了;遇到密宗上师说了几句,他不念佛了,他念咒去了。这叫没搞清楚,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你遇到真正善知识,就不是这个教育法。

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章嘉大师,他是密宗上师,是中国密教四大喇嘛之一,黄教的。宗喀巴大师的弟子,达赖、班禅、章嘉、哲不尊丹巴,这在中国边疆是四大佛教领袖。我们有幸遇到他,他没教我持咒,他教我学教,在经典上下功夫,这是正确的。不是像一般金刚上师一见到你,赶快来灌顶,传授你、教你一个法门,你就修学,修一辈子也不能成就。真正善知识,他是观机,他要指出一条正路让你走,希望你将来能得结果,他不会害你、不会欺骗你,这是真正善知识。昨天有一个比丘尼来找我,她在承天寺出家两年,现在已经离开那个地方,想找地方住。我问她:你为什么出家?她说不出来。糊里糊涂出家,这怎么行!最近常有人想到我这里出家,我就问他: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你想要出家?说了很多道理,我听了之后,统统不是出家的理由。我说:那些在家都能办得到,用不著出家。出家难,不容易!我分析给她听,最后她开悟了,还俗了。

目的要纯正,僧团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大家在这里住,向著共同一个目标方向来努力,大家在一块住得很愉快!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方向,各怀鬼胎,大家相处,这个日子多难过!所以要晓得,人与人相处不简单。一个家庭几个人,还有血缘的关系,尚且处不好,何况一个团体这么多人,过去什么关系也没有,而且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一起。你家里面,上班的去上八个钟点班,回来的时候,一天只有几个小时相聚,还吵吵闹闹的;这个都不要上班,又不要出去,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一起,不吵不闹,不容易!我们对於任何寺庙团体、任何法师,不能毁谤、不能批评。我只能提供这个意见,让你自己多想想,你到僧团这么多的陌生人,你能跟他相处吗?能在这里面相安无事不吵架吗?不容易。

眼前这个社会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多听了几个人,就没有办法决定我这一生想学什么、想走哪个法门,就糟了!你一生跟定一个老师,还有一条路可走,结果那是老师要负责任。你要是几个老师来指导,多听几个老师,那你就无路可走,这个很重要!所以真正善知识时时刻刻点醒我们。

『不知体究念佛』,体究是功夫,也就是「理」念,理念跟禅宗完全相同。过去真正过来人,他教人就不一样,就是此地所讲的『前代』,前代是古时候;『尊宿』,「尊」是指这一般大德们,禅宗的大德们,『教人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体究念佛跟禅宗这个参究在理论上、方法上都相同,所以就直截了当教人参禅不要参别的话头,「念佛是谁」就行了,念不念?念,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念了就想想「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提起这个疑情。『只消向一句阿弥陀佛上著倒』,这就行了。

演【古云:南无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等,是也。】

这都是出於禅宗大德之口,过来人才晓得念佛无异於参禅,比参禅的功德更大,比参禅的果报更为殊胜。这不可不知!知道了,将来接触禅宗不会被它动摇;同样的,接触任何宗派法门自己都能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是慧,你照见,世出世间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如如不动,这就是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