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越溪居士心得报告,家训—中华传统文化之生机

发布时间:2024-12-04 04:04:12作者: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越溪居士心得报告,家训—中华传统文化之生机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老师、学长,惭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学长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家训—中华传统文化之生机」。

一、家道为立国之基

一千年前,北宋宰相司马光撰写《家范》,开篇就说:凡教在初而法在始,皆在於家。二O一五年,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告诉全国人民,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两人遥相呼应,主席述而不作,继承传统,真是用心良苦!家为国之基,家教为民族文化之生机,教之始在於家,教之终成於家,亦即《大学》所言之「事有终始」。

历代前贤皆如司马温公深谙治家之道,家训之始祖便是颜之推(五三一—五九一)和他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出生於梁武帝时代的建业,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四朝,两次遭遇囚禁,全家居无定所,於公元五九一年卒於长安。因感叹家教乃传承中华文明之要道,故将忠孝友悌的家风、文字、音韵以及文学的家学奋力著述留给后世。公元五七七年,之推一家在北齐遭遇国变,长子思鲁见家中日益贫困,问父亲:家无积财,做儿子的当好好去劳动,供养父亲,为什么还要花大量时间学习经史呢?父亲回答说:「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如果孩子们都放弃学习而谋财富,为父就算是丰衣足食也於心不安。父亲又语重心长的勉励长子:「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緼褐,吾自欲之」。这是一位生於乱世一生力行忠孝却三次遭遇亡国、念念怀念乡土却多次流离失所的老人,在国难家困之时对孩子们的期许,吃糠咽菜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忠孝的家教是统一太平之源

《颜氏家训》成书於隋朝初年(公元六世纪末),分为序致、教子、治家、文章、归心、音辞等共二十篇,内容包括三方面:家风(清白、勤俭)、家学(文字学、音韵学以及写文章)以及家教(儒佛二教及因果教育)。《颜氏家训》开篇便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即忠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这便是《大学》所言:「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先王之道、祖宗家业皆在忠孝,这就是分裂得以一统,战乱得以消弭,太平得以实现的源头。

颜氏为孔门弟子颜回之后,故之推有言:「吾家风教,素为整密。」他深感家门整肃、家风和敬之重要,故用心教育子孙,遂令其皆能承传文化,兼济天下。像颜氏这样重视家教、家学渊源的家族,当时还有许多,琅琊王氏、清河崔氏、兰陵萧氏等都是突出的例子。禀承忠孝之教,在乱世可以承传大道,延续文明;在治可为栋梁能臣,德化一方;在家内则可令家门整肃,其乐融融;在社会则能够和睦邻里,乡土情重。这些家族所传承的修身立德、敦亲睦族以及经世致用的真实学问,隋文帝杨坚深得其益而得以一统天下。隋朝统一之后,旋即天下归唐,创造唐朝盛世的中坚力量,便是这些重视家庭教育的家族。

杨氏的隋朝虽时间不长,但是杨氏家族对於汉唐乃至日后的宋明都有巨大的贡献。临财不苟得的杨震,祖籍弘农,是汉朝的东莱太守。在其孙杨赐的提议下,东汉将儒家经典刻石以传世(即熹平石经),帮助传统经书传承后世。隋文帝杨坚为杨震十四世孙;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即为杨坚之后。宋代学者杨时、江南民间著名的孝子杨庆,皆为汉代弘农杨氏之后代。及至明初建国,杨家又出三位重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追溯起来,也是汉朝弘农杨氏的后代。弘农杨氏如此,宋代范仲淹家族亦如此,他的十七世孙范文程,范文程是清朝开国的元辅、国师,清代国家之规制大多出自范文程之手。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的忠孝之教,的确能够帮助现代社会消灾免难、拨乱反正,帮助人们恢复安定团结。这是今天学习传统家训、力行家训的意义。

颜之推的长子思鲁因父亲教诫而继续学习经学、文字学以及佛道,以务先王之道。四年后,思鲁生子师古,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传承文字学,整理五经,成为唐代经学大家,唐太宗的军国政务等重大诏令皆出於师古之手,名重当时,果然绍家氏之业,不负祖父之望。七世孙颜真卿,以甲等登进士,是中国著名的孝子忠臣,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更是一代书法大家(见图一,颜真卿的书法:《自书告身帖》)。颜之推的三子游秦也是才学兼备,将其对《汉书》之研究尽传於侄子师古,助其注《汉书》以传世;他还帮助唐高祖拨乱反正,令原本强暴寡礼的廉州(今河北境内)因他的德政而敬让大行。颜氏一家对於国家治理以及传承学问方面的贡献,可谓善述父之志,弘演往圣之王道,绍隆祖宗之家业。

如何在现代弘扬忠孝传家、谨言慎行、家门整肃、立身扬名的优良传统?如何让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能像杨氏、范氏等家族一样,代出人才,为天下苦难众生做出真正的贡献?恭敬学习传统家训是必要的,但是要想真正落实还要远效颜之推,发心为往圣继绝学。全心全意慈悲爱护家人,像颜之推一样,扎好德行的根,扎好文字学学问的根基,在家则敦伦尽分,在外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毕生改过迁善、积功累德,胸怀天下苍生。中华传统文化是圣贤的教育,传承者必先改变气质,让自己成为圣贤君子,诚如司马光所言:「不如积阴德於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不能忽视因果教育和文字学教育

《颜氏家训》重视因果教育及文字学的传承,这是很值得恭敬学习,是持家、立国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不重视伦常因果,则离散败亡在所难免;若无文字学的基础,古圣先贤的教诲难以正确理解。经教之不解,真理则不彰;不能明理,则无从落实;於日常生活中不能亲证经典所言,则学习徒具形式,风俗为读书人所败坏,传统竟被学者背弃。前车之鉴,警示今天学人务必老实、听话、真干。今天中国虽屹立於世,但其传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精神还没能好好传承,周代之王道,汉唐之恢弘、盛清之道德学问还不为人知。这都在提醒我们读书人要直下承当,不仅要至诚祈请祖宗加持,即便幼时失教也要痛改习气,务必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做出来,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在家中落实因果教育,落实文字学、经学的基础教育。

近代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屡次特别强调救度乱世必须从家庭教育、因果教育著手,「家庭教育,因果报应,乃现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极要务。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以因果报应,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凭何法,皆无救药」。大师特别强调母亲需要在孩子年幼时,「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可见因果教育的影响之远之深。是以中国每个城镇都设有城隍庙,其庙中的十殿阎王就是因果教育,深知因果者连一个坏念头都不敢起,更何况是造作!其教化力量之大不可轻忽,更不可以迷信等闲视之。

同样的,早印祖一千五百多年的颜之推,也以因果教育为家训。他举出许多当时的真实案例,令子孙明了因果之可畏,帮助他们抵御外界的巨大诱惑而不敢造次,端心正意,趋吉避凶。并且颜之推特别强调祭祀要用素,若杀生祭祀,反而是拖累祖先,增其罪业,与他死后一个世纪才译出的《地藏经》完全相应。颜之推在「归心」一章,备言杀生果报之惨烈,故其子孙有好生之德。三子游秦为官,他的仁爱、谦和令当地人大受感动,人民唱山歌赞扬他,「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

除了因果教育,帮助子孙打好传统文字学的治学基础是《颜氏家训》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忽视文字学、经学的流弊,说之不尽。为此,毕生潜心教学的朱柏庐先生,於十七世纪初撰写《朱子治家格言》,提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与颜之推遥相呼应。纵观历史,每当疏忽因果教育和文字学教育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会凋零。因此,通过在家庭教育、幼年教育中落实传统文字学、经学的基础教育,可以帮助家中年幼的孩子毕生坚守修身齐家,经世致用,就能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转变世风日益西化的势头,逐渐恢复传统文化大家庭、大家族的传统,使其成为承继传统之载体,果能如此,完善的家庭教育必能成为国家长治久安之重要基石。

二、颜之推传承家道以成就太平

尊敬的师父上人教导我们,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落实在孝亲尊师。颜氏的家教端在於此,颜回不贰过是尊师重道,之推一生流离失所,却依然念念不忘慎终追远,为了让父母的坟墓改葬在家乡,甘冒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这是孝敬;他给儿孙起名,皆示以不忘本:思鲁(寄怀旧乡)、愍楚(志思故国)、师古(以古圣先贤为师),这是追远。

颜之推写家训可以说是在忧世伤生中写就的,这是读书人念念不忘家国的赤子之心。他所处的时代,中原地区出现胡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西化,孝悌忠信的教育被大大忽视了。即使是汉朝的天子,也会觉得好玩而喜欢穿外国人的衣服;许多原本是汉人聚族而居的地区也以胡人文化为主导,不重视家教,轻视五伦五常。待到西晋灭亡,士大夫家族纷纷移居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已沦为胡人统治而几乎全盘西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术、典籍的收藏以及礼乐的传承都需要仰赖世家大族,琅琊颜氏、清河崔氏以及兰陵萧氏等文人家族成为继承传统的主要依靠。

隋朝一统天下,饱经风霜的颜之推已步入晚年。他非常渴望隋朝能够让四海重归清平,便立即上书隋文帝,「考寻古典,制礼作乐」,以弘先王之道,开万世之太平,并且郑重介绍了梁朝的礼乐,言其颇有可取之处。颜之推做为梁朝旧臣,提出这个建议是有著现实依据的。而梁朝礼乐最可称赞之处,便是重视雅乐、重视讲学,故梁朝皇子皆博学,昭明太子著《文选》传世,梁元帝每逢节庆必亲自讲学。若隋文帝重视雅乐,在天下大兴讲学,而非鼓励征伐,则天下归心,隋末之丧乱亦可免矣!然而遗憾的是,从汉亡至隋朝再次统一,已经历了三百年的乱世,文帝没能看懂颜之推的奏摺,未能听从。之推亦感叹,「今虽混一,家道罄穷」。

「人不知而不愠」,是儒家的君子之风。之推晚年,对国家重要的建议虽然遭到皇帝的拒绝,但他却依然孜孜不倦,不知老之将至。为官,念念不忘忠孝,传承王道;持家,念念不忘祖宗教诲,怀念乡土,志传家学,力弘家道。纵然一生流离失所,自叹「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容身」,就算生不得返乡,死亦无法归葬,也要拿出精卫填海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敢怨天泣麟,转而更加认真的撰写家训,期待清白家风代代承传。他在自传中说,「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摧以云亡。瀍、涧鞠成沙漠,神华泯为龙荒。作羽仪於新邑,树杞梓於水乡。传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这是说在乱世,真正的王道早已被人淡忘,《小雅》的正声也几近失传,原本是中华文化中心的河洛地区,如今已沦为文化的沙漠,整个神州大地面临著西化的威胁。我们家虽然背井离乡,但是依然可以在新的住所中做德才兼备的好样子,为国家培养更多良才,让品行高洁的家风世代传下去,代代子孙都能不忘守礼、守规矩。可见对颜之推而言,继承古圣先贤之学问、延续传统之家风家道便成为他一生心之所向、容身之所,故他毕生以继承传统、弘扬家道为己任。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存心,颜氏家族以其家学渊源,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见图二,琅琊颜氏家族宋朝之前的谱系简表)。

从颜氏家族由春秋至唐代的谱系简表中可见两点:甲、古人所言,忠孝传家远,真实不虚。由此可以推知,我国之所以人口繁盛,国力日益强大,全赖祖宗有德,冥冥之中护佑子孙。今天国人若不能抓紧每一寸光阴,恭敬学习传统文化,修身、齐家,真的是对不起祖宗!乙、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因果教育以及传统的文字学教育对家族之昌盛以及国家之兴旺太重要了,这一点,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不能忽视,普罗大众也要引起重视。惟其如此,国家乃至世界的盛世再临,人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就是家教、家风、家道能够於成就国家治理、时代昌盛的原因所在,如果大家庭皆能如此,世上必多圣贤君子,太平盛世自然可成。

三、教育是文化之生机

颜之推一生,目睹过多次国家藏书尽焚於战火,感叹举国南北皆无大型藏书之所,斯文由此丧尽;也目睹过许多家族,因为举家南迁而亡失家谱,亦亡失其家学,遂不敌世风日下而家风败坏。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没有了长善救失、成圣成贤教育,就没有了文化之传承,没有了传承,本性本善就会迷失,社会风俗则难以淳厚。他在《家训》中回忆,梁朝在全盛时,社会上精英家庭的子弟,只知道穿华丽的衣服、涂脂抹粉、车接车送,而不知道继承其家学。这令颜之推对故国梁朝感到非常的担忧,为其次子起名为愍楚(即志思故国),其爱国爱乡的情怀,此中可见。

这也许就是梁朝虽文化高居六朝之首,但却国祚短促的原因所在。梁朝虽然重视雅乐正声,宫廷重视讲学,皇帝都有很好的文化教育,但是朝廷却未能在民间弘扬圣贤教育,帮助国家实现见和同解。做为国家栋梁的世家大族,往往因为离开乡土,聚居在城市,而未能传承家教、家学。南朝多仰赖商贸,复因重商而忘记勤俭,崇尚奢靡。年轻一代因失家教而变得轻浮,因私心日长而无法维系家和,原本一族共居的大家族,因此分崩离析。家族的败亡,带来国家的灭亡,明乎此,便能看到颜之推不计千辛万苦而作《家训》的良苦用心,真的是「太平盛世,教学为先」。

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主要方面,学校、社会教育是辅助。以梁朝为例,家庭之所以无法继承勤俭之家风,则在於家学之不继。所幸的是,颜氏家族在千里南下,又因梁亡而举家北迁,在颠沛流离之际,依然保持其家风、家学,全在於颜之推苦心坚持,不敢忘本。据颜之推在《家训》中记录,颜家的晚辈,「晓夕温凊」,即早晚问候长辈;「规行矩步」,即步从容、立端正;「安辞定色」,即神态安定、言语得当。族中的长辈对晚辈则「赐以优言」,即劝谕策进;「问所好尚,励短引长」,即帮助他们长善救失;「莫不恳笃」,都非常恳切的教育后代。这样的传统文化大家庭,多么温馨,多么美好!

这就是传统文化大家庭的育幼,所有的家族长辈对晚辈都怀著一颗真正的爱心,用高度的智慧言传身教,予以教导。所以颜之推一生,都因为背井离乡,目睹人民失教、生活困顿,益发怀念传统文化的大家族,怀念家族对他的关怀、爱护以及提携,念念都期望将这样的家风、家教永远承继下去。他说:「慈兄鞠养,苦辛备至」,追思兄长;「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他报恩的方式便是撰写《家训》,以期圣贤家学传承不坠,清白家风由此护佑家中晚辈,继而整个家族化导一方。

现代教育界,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不仅是家庭教育,更是家族教育;不仅包括了人格养成的教育,更有学问方面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这是《颜氏家训》显示出来的重要信息,这种教育模式非常值得现代人予以高度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缺乏家训这样的记录,而西方的学校教育也从一开始就离开了家庭。例如号称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王朝,在十一世纪时,各地专门教授贵族、精英子弟的学校增加了,成为现代学校的雏形。(见图三,在公元十一世纪,在拜占庭王朝的一些行省和都城开办了许多的学校,帝国政府将其置於私人资金的控制下。)西方的学校教育是与家庭教育脱节的,学生就学的地方是一些财团所支持的公共机构,而非家庭,所教授的资料主要是知识、技能,而不是修身、齐家、治国之大道,并且拜占庭王朝的皇帝并不重视学校教育,这与传统中国大相径庭。遗憾的是中国於二十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度,由家庭来办学的私塾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式学校,并且像九百年前拜占庭王朝的学校一样,以教授知识、技能为主。原本是上行下效的教育,旨在转凡成圣的教化,转而成为求入名校、求获学位、继而求得工作。遂令传承了五千年、一万年之中华文化,竟然在全民都识字、个个都上学的信息时代,无以为继,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反思。这是《颜氏家训》对於这当代又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结语

《颜氏家训》,不仅仅是一部家训,更是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设教之缩影,它大约定稿於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五八O—五九O),被后世推举为家训第一书。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方面,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本《家训》全部都有,传统文化的学术、道德文章此书也有所涉及。这部书给当今社会的启示是: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是立国之基础,社会长治久安之保障,这个教育从胎教开始贯彻终身,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圣贤君子。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内容有三:用於修身立德的伦理、道德教育,用於断恶修善的因果教育,以及传统学术的基础教育(文字学以及基础的经学)。这三个方面,既是一个家族家风、家道、家学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得以代出人才,实现治世的必经之路。

总之,在这个响应习主席的号召,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时代,恭敬学习传统的家训,尽快在每个家庭中恢复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

以上是不肖弟子越溪学习传统家训、努力落实家训教导的一点浅陋的报告。真的是幼时失教,习气深重,圣学很难入门,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教导。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我们听了越溪的报告,确实深深感到像她自己所说的,这个情形现在社会上普遍,很少能看到例外,就是我们从小真的是失教。我们这一代还沾到一点边缘,可是很不幸的遇到中日战争。这八年的战争,让我们流离失所,离开家乡,在江南逃难,没有机会读书,也没有经济力量去读书。所以在那个时候国家很难得,办了国立中学,国家原来是不办中学的,指示教育部办了国立中学。国立中学就收这些流亡学生,这些逃离战争的学生。我到抗战胜利前一年,有机会进入这种学校。这种学校不要缴学费,而且管吃管住,一切生活费用都是国家来负担,给我的启示也非常大。

因为我们遭遇到失学的痛苦,所以当时就想到,很小时候就想到,如何能叫学年的儿童不因为家庭经济这些事情而失学,那怎么办?学校应该全是国家来办,国家花钱养兵保卫国家,要养这些学生,那是治国的根本,我觉得比养兵还重要,所以国家必须要担负起来这个教育的责任。教育经费从哪里来?我那个时候就想到,国家可以设立一种特别的教育捐助,就是教育税收,用百分比,你的工作百分之十,要缴纳给国家做为教育基金,穷人缴得少,富人缴得多。这个教育基金是对全国学生能够普遍的受益,从小学开始,就是你进入学校到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全是国家培养你。这是我好像十几岁的时候想出这么一个点子,没有想到,前年我到斯里兰卡去访问,斯里兰卡好像做到了,他们的所有学生入学,衣食住行都是公费。我曾经问过总统,我说你们国家的财务上的开销是不是第一个是教育?

他说对的。我说现在许多国家都把这个最大的开销放在军事武备上,你们国家用在教育是正确的。所以他们全国没有失学的学生,这让我看到很欢喜,我们小时候的这个梦想,没想到看到了,真有人在做。

越溪这份的报告很有启发性,不但对社会有贡献,对整个世界都有贡献。人要不教,问题真严重。左丘明在《左传》里说,「人弃常则妖兴」,常是五常,如果五伦五常都没有了,这概念没有了,这人跟畜生没有两样。畜生跟人不同在哪里?人受教育,畜生没受教育;人懂得伦常,畜生没有伦常。所以他说弃常,放弃仁义礼智信,这个社会就是妖魔鬼怪了。我们看今天整个世界,仁没有了,仁是爱人,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仁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没有了,多可怕!中国千万年来,保持这个社会就是爱,亲爱,那个根就是父子的亲爱。由父子亲爱衍生出对於人类的爱,对於动物的爱、植物的爱、山河大地的爱,都是从父子有亲衍生出来的,这个没有了,怎么得了!现在人真的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不讲信用,想尽方法骗人。左丘明这句话,说明则妖兴那是什么世界?我们学佛的人一想,畜生、饿鬼、地狱的世界。你看现在是不是?都出现在这个社会上,多么可怕,多么可悲!

我们不幸生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一点良心还在。我们对於中国传统的东西热爱向往,总想多学一点,希望它能够发扬光大。早年,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载体是汉字,搜集在《四库全书》里面,乾隆皇帝做了一桩好事情。《四库全书》是手写的,总共只有七套,在战乱期间当中毁掉了三套,现在只剩了三套半,有一套残缺不齐,有三套完整的。如果将来的战争是核武战争,会完全毁灭掉。台湾只有一部,在台湾的读书人,大家在一起聚都谈这个问题,怎么样把它保存下去,用什么方法?那现在就是翻印,大量的翻印。难得,这应该在二十年前,第一次翻印印了三百套,《荟要》印了二百套,《荟要》世界书局印的。

《荟要》是《全书》的精华本,乾隆那个时候六十多岁了,开四库馆来编辑这套书,他怕他寿命没那么长,看不到,所以让当时的总编辑纪晓岚在《全书》里头选择好的、精华的东西,选一套先编出来给他看,这就是《荟要》。所以《荟要》是皇上自己看的,只有两部,一部在摛藻堂,乾隆的书房;另外一套在圆明园,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毁掉了。所以只剩下一套,孤本,在台湾。我们都担心这个问题。印了两百套,那就好多了,分藏给各地世界上许多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可是量还是少,两百套,《全书》,三百套。量太大了,没人买,人家买了不能看,所以没有买的兴趣,量太大了,没地方放。我对这个事情非常著急,比别人都著急。所以遇到第二次,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一百周年,台湾政府要求这两个书局再版,这两个书局的老板都来找我。我听到之后非常欢喜,所以我就跟他们预约,我说《全书》我预约一百套,《荟要》我预约两百套。十方对我的供养,我没有干别的,我就买书。这些书送给全世界大学图书馆收藏,纵然世界有灾难还可能留下几套,这个事情问题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来了,谁能读?所以我就想到文字学。我们现在要尽全心全力来培养文字学的传人,他们自己能读《四库全书》,有这个能力读,承传下来,发扬光大,还要传给后代,我们全心全力做这一桩事情。所以我们在马来西亚建一个汉学院,在香港也有一个汉学院,印尼回教大学他们也要办一个汉学系,也就是汉学院的意思,目的都是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目的在此地。这个我都全心全力支持他们,年岁这么大了,还要出去访问,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

要救这个地球、要救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大家知道的《群书治要》。这唐太宗编的,是《四库全书》的精华篇,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晋代(晋朝),经史子里面有关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文字,把它抄出来编成一本,这就是《群书治要》。唐太宗也是读书不多,他是将军,十六岁就打天下了,带兵打仗,二十七岁做皇帝。所以我相信他念书不多。统治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来治?需要学问、需要道德。中国自古以来政治是德治为第一,礼治是其次,法治是更其次。所以它能长治久安,人民能够享受到幸福。这部书出来之后就变成唐太宗治国的宝典,文武大臣统统要读。

唐亡了之后,这部书不见了,在中国失传了,被当时在中国留学的日本留学生带回去了,他们识货。也好,曾经在日本造成千年盛世。四百年前,他们接受了西方科学技术的文化,把这个东西疏忽了。所以今天日本虽然强盛,但是就像中国人所说的为富不仁,他们的国家不幸福、不安稳,也是心浮气躁。所以我都希望他们要恢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这种教育。

汤恩比说得很好,他说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世纪,就是东亚文明。东亚文明中国是主,它还有三个卫星文明,跟中国文明是息息相关的,那就是韩国、日本、越南,这三个国家跟中国大概在战国时代就往来了,两千多年历史,完全吸收中国文化。它们没有文字,以后虽然造字,日本的文字完全照中国字造的,他们读中国书,他们学习汉字,韩国也是的,越南也是的,都是二战之后才脱离中国文化这个影响。但是这一脱离损失太大了,中国汉字里头有哲学,有道在里头,有文化、有艺术,趣味无穷,那现在一改完全没有了。在过去他们读书人都念文言文、都学汉字,所以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汤恩比说,这三个国家要跟中国联起来,这三个国家跟中国要合起来的话就能影响全世界。他的话说得正确,没有说错。他晚年唯一就是这么一个希望,希望能够实现。在今天我们看到习主席的领导,他的言论、他的作风,他这些政策,确实看到汤恩比所说的有可能兑现。那就是中国要统领全世界,不是武力,不能打仗,打仗是全世界毁灭,不是经济贸易,也不是政治,是什么?《群书治要》。中国传统文化带领全世界的安定和谐,人人都能够享受到幸福,盛世。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认真努力,尽到我们自己一分责任、一分的使命,帮助国家复兴,帮助全世界的和谐安定、幸福美满。

你这一篇,下面还有一篇,我觉得都非常重要。这个要放在我们的网路上,希望在网路的同学大家一起来学习。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三O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