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般若心经念佛说
发布时间:2024-12-07 04:05:05作者:佛心网
般若心经念佛说 (第一集) 1994/3/26 美国圣威尔 档名:09-018-0001
诸位同修,这一次从达拉斯打佛七回来,时间也很匆促,同修们邀我利用这个短时间,我们谈一点佛法。时间只安排两次,就是今天跟明天。时间好像只四个小时?四个小时。我们选的题目是《般若心经》。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在这些年当中,我们在每一个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我们极力提倡念佛法门。念佛的人确实一年比一年多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人数虽然多,退转也多,改变的也多。念佛念了几年,他又参禅去了,又学密去了,这种情形我想诸位常常看见、常常听到,这也就是说功夫不得力。
为什么不得力?这个法门,在这么多年来,我们讲了许多次,也讲了很多的经论,知道这个法门在佛法里确确实实是最殊胜、最稳当的一个法门。不但释迦牟尼佛极力的劝导我们,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众生离苦得乐、超越轮回、圆成佛道,也是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共同弘扬的,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修学。如果认真的说,诸佛如来确确实实都是念佛成佛的。这个在理论、事实上,我们都已经见到了。为什么我们学习功夫不得力?往常我们都知道《弥陀经》上所说,修学这个法门一定要具足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实在这三个条件里面都具有高度的智慧,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就不能称之为净宗的三资粮。但是我们说这三个条件,往往把般若智慧疏忽了,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仔细想一想,它真的是高度的般若智慧。因为我们看早期佛讲《华严》的时候,华严会上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普贤菩萨是愿行第一,这两个人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有高度的智慧才会自求,自己选择这个法门;有大愿力,才劝导众生修学这个法门。所以选择这样究竟圆满的法门,确确实实是最高的智慧、最大的弘愿。也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我们选择《般若心经》,跟诸位谈谈念佛法门。
《心经》在中国的翻译,比《无量寿经》的次数还多。《无量寿经》前后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译,《般若心经》有十四次的翻译,还多了两次。现在一般流通的大概有五种。十几种的翻译在《藏经》里面可以看到,流通最多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我们现在采取的就是玄奘大师所翻的。他老人家的翻译,他把前面的序分、后面的流通分都省略掉,所以这个经文是《般若心经》的正宗分,没有序分,也没有流通分。罗什大师的译本跟玄奘大师也相彷佛,也是翻正宗分。但是序跟流通其他法师有,我们在《心经诠注》里面可以看到。民国初年周止庵居士,这位大德,他是在家人,他一生专门研究《般若心经》。我们看《心经》很短,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周居士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专攻《心经》,他写了一部《心经诠注》,可以说是《心经》里面的权威注解。这个本子在台湾流通得很广,我们会里面也有这个本子。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翻成中国意思是智慧,「波罗蜜多」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这个经题上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心」是中心,是菁华,是精要。
佛当年教学的时候,佛门里常说,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将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把它分成几个阶段,古德有这个分法,把它分作五个阶段,好像现在办学校,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这样把它分成几个阶段的话,古德把它分为五个阶段,所以叫五时。第一个阶段是讲《华严》,《华严经》非常特殊,是佛示现成道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俗话讲修行得道了,就是讲成佛了,成佛那个时候讲的。经典上记载,佛是在定中讲的,换句话说,我们一般凡人是没有办法想像的。所以这不可思议,没法子想像。我们看到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哪里知道他在那里讲经,尤其讲这样究竟圆满的《华严经》。华严是佛亲证的真实境界,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看到真相了,我们看不到真相。定中说法,说给谁听?说给那些大菩萨听。我们没有办法进入佛定中的境界,没有法子,可是诸大菩萨有这个能力,他们也入定,定中的境界相同。所以《华严经》是二七时讲的,二七是十四天讲完的,可以说把整个佛法都讲完,十四天都讲完了。
但是刚才说了,这是佛的境界,不是我们凡人的境界。那么佛要教化我们,他要说出这个法门,我们是决定不能接受的,也无法理解的,於是教我们这些人,那就要从浅而深,慢慢的来培养,这就要从小学办起,在佛法里叫小乘教,从小乘教起。小乘教了十二年,像我们现在念书,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然后再进入大乘。华严家分成小、始、终、顿、圆,分五教,期间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这五个时期。开头是小乘,小乘之后,这是进入大乘的初期,叫大乘始教,大乘开始了。大乘讲方等,方是方便,等是平等。由此可知,是有阿含的基础才能够进入到大乘方等,阿含跟方等合起来总共讲了二十年;然后进入第三个阶段,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最后一个阶段是法华涅盘,讲了八年。我们从佛整个讲经时间上来看,般若讲的时间最长,四十九年说法,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了一半的时间,这就说明佛法的教学确实是以般若为中心。所以古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个智就是般若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得度。所以要从信入门,要从智这才得到结果。由此可知,佛法对於智慧非常的重视。
净宗法门尤其是高度的智慧,它跟《华严经》几乎是完全相等。《华严》是以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做代表,我们看净宗经典《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声闻弟子都是以舍利弗做代表。舍利弗在小乘里面智慧第一,大乘菩萨是以文殊菩萨做代表。《无量寿经》一再说明,西方世界大众都是修学「普贤大士之德」;佛在《华严》又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西方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这就好像学校,从一年级到最高的年级都是修普贤行。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於是我们就明白,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因为统统修的是普贤行,四土九品都没有例外。
经上看到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西方世界是个平等的世界,这是跟一切诸佛世界都不相同。因为任何一个佛世界都不平等,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不平等。西方世界平等,我们看到平等是果报,平等到什么程度?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相貌相同,西方极乐世界的相貌完全相同。我们这个地方双胞胎的,仔细去观察,还有一点不同;西方世界看不出哪个地方不同的。所有一切往生的人,跟阿弥陀佛的相貌完全一样,肤色也一样,身体也一样,福报也一样,智慧也一样,这个奇怪,这是妙不可言!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不是说我们难信,许多菩萨都不相信。
相貌相同就是心相同,我们一般看相的人常说「相随心转」,相貌相同,心就相同。真正的因缘呢?给诸位说,是修普贤行。普贤行是平等行,普贤行是清净行。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就是十大愿王,礼敬、称赞、供养、忏悔,一直到回向,这个都是我们天天念的,都很熟悉的。我们今天修这十条不叫普贤行,为什么?我们心不平等,我们心不清净,我们心量不够广大。普贤菩萨的心没有障碍、没有分别、没有隔阂,他的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清净平等的,所以他的果报也就是清净平等的。知道这个因,我们对於果报就相信,因果一定是相应的。十方世界的菩萨修行,都没有达到这样究竟圆满的清净平等,所以果报就不相同,四土九品是有差别的。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但是它没有差别,这是圆满智慧所显示的。
我们真的有智慧了,就有能力选择最好的法门,就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不会被外境所动摇,所以这完全要靠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诸位一定要晓得,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有知识,没有智慧。智慧是从内心里面生的,心生智慧。什么心?
真心生智慧,妄心就生妄想,这个要知道。真心是清净心、真诚心,我们儒家也讲诚意、正心。诚意就是我们佛教讲的真心,儒家讲的正心就是我们佛法讲的般若智慧。诚意是心之体,正心是心之用,真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什么叫诚?过去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他对於诚下了个定义,他这个定义下得很好,跟佛法里讲的完全相应,他说「一念不生叫做诚」,换句话说,心里有念头就不诚了。凡是念头都是妄念,有念就不是真心。所以真心离念,这个话很难说,也很难体会。我什么念头都没有,它是不是真心?佛说那不是的。什么念头都没有,心里头无想,这个无想真的修成叫无想定,将来生到四禅的无想天,变成外道了。所以离念是离妄念,它还有正念,正念要没有了,那就不行了。什么叫正念,什么叫妄念,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得很清楚。妄念就是分别、执著、妄想,这个叫妄念。什么叫正念?正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真心是明了的,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你要说离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他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不是正念,这不是真心,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无明,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这个是真心。诸位听的时候要仔细,你要不仔细会听糊涂了。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那怎么叫没有念头?诸位想想,我现在样样都知道、样样都明白,我这是不是算正念?这不算,你算是妄念。正念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样,镜子照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它没有。佛教给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这是真心。真心不起用的时候,它就那么清楚,但是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人家来问,这一问它就起作用。别人来问的时候,这里面有分别、有执著,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不起作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起作用的时候还是一面镜子,他有没有分别?他自己没有分别,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你们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毛巾。这是毛巾,就分别了、执著了,这个分别、执著是因为你们叫它做毛巾,我随你们说的,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智慧。如果我真的执著这是个毛巾,我也迷了,也不是真心。
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佛给我们说他一个字也没说过,谁要说佛说法了,那叫谤佛。说了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道理,他所说的完全是随顺众生分别执著而说的。如果你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跟佛见面就一句话也说不出了。佛无说,你也无听,那叫真般若,那个才叫真说。可见得佛跟我们说的不是真说,我们也不是真听。这个理很深,事非常的稀奇,但是我们如果细心去体会,可以能够领会到里面的义趣。所以智慧是佛法任何一宗、任何一派、任何一个法门修学的主要的课程,最主要的课程。净宗是大乘的菁华,当然更不能够例外。经文一开头: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由此可知,《般若心经》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实在讲,佛说般若说了二十二年,真的只讲一句话,就是《心经》前面这一句: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这么一句,二十二年就说这一句。现在我们中文经典里面,部头最大的就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是玄奘大师翻译的,总共有六百卷。六百卷的《大般若》,你问他说什么?可以说就是这一句经文的注解、解释,就说这么一句,这一句是般若的总纲领。我们今天利用这四个小时,好好的来看看这段经文。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的名号,最初出现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有参访观音菩萨。在华严会上称观自在,在法华会上称观世音。《华严》跟《法华》,在佛教里面都属於大乘经。大乘经里面还有最殊胜的,叫一乘法。一乘法在整个经典里面只有三部,只有三部称为一乘经,一乘经就是成佛的。《法华经》上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就是大乘、小乘,三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一乘就是讲成佛。这三部经,第一部就是《华严》,第二部是《梵网》。《梵网经》,很可惜我们没有能够完全翻出来,只翻当中的一品就是「梵网菩萨戒品」,只翻了这一品。现在梵文的原本也失传,所以《梵网经》只能够在汉文经典里面看到这一品,其他古德注疏里面有引用《梵网经》的经文,这个在古德注疏里面可以看到一些迹象。第三部就是《法华经》。所以一乘经在佛法里面是被大家重视的。
菩萨这两个名号,称「观自在」是说他自己修行,用这个名号;称「观世音」是菩萨教化众生。「自在」是从智慧上建立的名号,「观世音」是从慈悲上建立的名号。慈悲一定是以高度智慧做基础,这个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没有智慧,感情的慈悲,那就麻烦大了,在佛门常讲「慈悲多祸害」,那就是慈悲没有智慧,结果就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灾害,所以它一定是以智慧为基础。
本经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观」。我们平常在生活当中,眼接触外面的境界,我们叫看,我们叫看见;耳接触外面的境界,我们叫听见,耳根对的境界是音声;鼻根对的境界是气味。所以六根对的境界,佛法的名词叫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境界的名称。通常我们用的术语是见闻觉知,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觉我们都称为觉,心里的念头我们称知,称见闻觉知,在菩萨就用一个字,用「观」。这个「观」跟底下讲「照见」,都不是一个单纯眼对色的境界,耳对音声也叫观,也叫照见,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用一个字。通常我们用六个字做代表,这就是分别执著。在高度智慧里面,分别执著离开了,所以就用一个字。这与我们一般见闻觉知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差别就在分别执著。离开分别执著就叫做「观」,就叫「照见」;有分别执著,就叫做见闻觉知,差别在此地。
要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像《楞严》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很透彻,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就是见闻觉知;离开心心所,就是不用心心所,那就叫观,就叫照。这种说法说得的确清楚,的确是明了,可是我们做起来就非常非常的困难。因为我们不只是这一生,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我们都用的是心意识,用成习惯,现在叫我们不用,没有办法,舍不掉。心意识的现象是什么?识是分别,意是执著,第八识是心,是落印象,我们见色闻声都会有很深的印象。要离心意识,简单的讲,我们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这个难。佛菩萨他们六根对外面境界,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心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平等;观就是觉。实在讲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它这里用一个字,观。所以人家用的是这个心,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用这三个心就是此地这一个观字做代表。我们凡夫跟菩萨用的不一样,我们就是有分别、有执著、落印象,落印象是清净心受了污染,心就不清净,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菩萨得自在,我们不得自在,我们有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不会观,我们会分别、会执著、会落印象。
大乘经里面说得很好,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心意识是不觉,觉就没有了,觉了这个东西就没有。大经上常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佛法对於宇宙万物的形成做了一个说明。宇宙万法从哪来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无际的虚空,无量的这些星球,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从哪来的?科学家在探讨,哲学家、宗教家都在那里研究,一直到今天都不能叫人有个很满意的答案。实在说,这些大科学家、大哲学家没有深入佛法,佛在三千年前早就把这个答案宣布出来,是从无明不觉变现出来的,从这来的;觉了之后,这东西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从比喻上说的。迷了有这个东西,觉了就没有了,觉了好像梦醒之后就没有了。宇宙万物都是我们真心本性迷了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梦幻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不是真实的,所以你不可以去执著它,你执著那你就错误了,它不是真实的。
现代科学,实在讲它的成就也真正令人佩服。科学家说明,我们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过去我们还把一切法分成两大类:心、物。佛法也是分心法跟色法。《心经》里面讲的五蕴,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心法,现在人讲的物质跟精神两个范围。物质现象是什么?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它只是一种波动的现象而已,这个说法跟佛家说法非常接近。波动是什么?就是佛家讲的无明,无明是动相,无明是妄动,无明不是静止的,无明是动的。科学家今天讲的波动的现象,就很像经上讲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变现出来的。科学进步对於佛法实在讲帮助我们理解,这是其他宗教里头所没有的。所以它是个波动的现象。
《金刚经》上说的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给我们这样看法,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话都教我们对於一切万事万物不要分别,不要执著,离开分别执著,我们对於事实的真相就能够看到了。《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这个话佛不常说,只在《华严经》上说过、《圆觉经》上说过。本来是佛,本来成佛,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变成这个样子?会变成六道轮回?会变得这么苦?这又是一回什么事情?佛说我们迷了。他讲的是「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把我们这个病根说出来了。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有妄想、有执著,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妄想、执著就是迷,妄想是分别。佛以后在经上给我们讲二障,二障是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恢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成佛,它本来是佛。
这两种障,一个叫所知障,一个叫烦恼障。所知障从哪来的?就是从妄想分别来的;烦恼障从哪来的?烦恼障是从执著来的。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破二障而已。对这个二障的根源、它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根源是分别,根源是妄想,根源是执著。我们今天讲修行,修行要知道修什么,就是修的这个东西,如果我们的分别、妄想、执著一天比一天减少,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一天比一天淡一点,我们的修行就有进步了。果然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淡薄,一个月比一个月淡薄,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淡薄,你就是真的菩萨了。我们现在很多同修受了菩萨戒,不一定是菩萨,你自己认为是菩萨,诸佛菩萨不承认你。你如果真的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了,你虽然没有受菩萨戒,诸佛菩萨承认你是真菩萨。为什么?你真的在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烦恼轻、智慧长。你的烦恼一天比一天轻、一年比一年轻,烦恼少了,智慧就长!智慧不要求,因为烦恼把智慧障碍了,所以烦恼去掉,智慧自然就现前,般若智慧就是佛道,佛道不是求来的,是这样来的。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理、事明白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应该怎样用功,怎样功夫就会得力。功夫得力,一定要学佛、学菩萨,要学佛菩萨,要用观照的功夫。禅宗特别标榜这个功夫,禅宗修学用功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观照」,观照就是练习,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练习不用分别心、不用执著,先练习这个。在生活当中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是什么?分别、执著、妄想,那是错误的行为。这个功夫用久了,功夫得力了,就进入第二个阶段「照住」,照住就是我们平常讲他得禅定,得禅定叫照住。照住久了,这个功夫成熟了,第三个阶段叫「照见」,照见,就是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照见。这是功夫三个阶段。可是诸位要晓得,禅宗到照见的时候,才真正解决问题,了生死、出三界。如果没有到照见,只照住,那还不行,出不了三界,将来,我们俗话说,人死了以后他到哪里去?他到四禅天去了、四空天去了。那是定中的境界,他得定,他没有开悟、没有见性,出不了三界。
诸位要知道,照住(就是得禅定)已经相当不容易!我们看一个人入定,盘腿面壁能够三个月、半年不出定,能够坐那么久;入定半个月、一个月是小定。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虚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十天、半个月,《年谱》上常常看见的。定中的时差更大,《年谱》上有一个记载: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虚云老和尚在山上住茅蓬,是在腊月的时候,就是农历十二月,哪一天没有记载,他煮芋头,锅里煮了芋头。在煮芋头,还没有煮好,他老人家就在打坐,就入定了,这一定也不晓得定了多久,年过过了。年过过了,附近寺庙里面:虚老和尚怎么好久没有看到他,过年也没有到这里来?於是到茅蓬去看他,看他的时侯,他还在入定。这人家用引磬在耳边敲,叫他出定,他就出定了。出定,看到他们人来了,就招待他们:我刚刚煮的芋头还没好,现在开锅看看,那个锅里头都发霉了,怎么回事?人家告诉他说,他在定中感觉才几分钟,实际上已经过了差不多二十天。他定中感觉不过十来分钟的样子,你看看定中的时差多大。
这就是说明我们要了解事实状况,禅定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解决问题。一定把这个功夫再提升,提升到照见,那才解决问题了。你知道这是多么难的一桩事情!所以佛法真正讲修行做功夫,是要断烦恼、要开智慧。烦恼习气断不了,不管你用的什么功夫,禅也好,教也好,戒律也好,密也好,都出不了三界。这个问题严重了。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开设这么一个法门,不断烦恼也能出三界,也能够圆成佛道,诸位要晓得,无量无边法门里面,这个法门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个就是念佛往生不退的法门,只有一个。你们千万要记住,没有第二个,想离开这个法门再找第二个法门,也是一生当中成就的,那你就迷惑颠倒了,你不了解事实真相。
唯独这一个法门,所以一切诸佛都赞叹,一切诸佛都弘扬,一切诸佛都劝人念佛往生净土。我们看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都是明心见性的,都是到照见功夫的人,还劝这些人求生净土。这我刚才说过,我们是没有能力出三界,那个照见五蕴皆空的人,他有能力出三界了,有能力出三界,为什么还要往生净土?这是个问题。没有能力出三界,求生净土有道理。有能力出三界,生到华藏世界亲近毗卢遮那如来,为什么还要往生?普贤菩萨劝那些人往生,毗卢遮那佛也没有生气,也没有说:你这个菩萨太坏,把我的徒弟统统都度走,都劝走了。毗卢遮那佛没有说这个话,不说就是默认、就是承认,普贤菩萨做得对,没做错。原因在哪里?如果我们细细去看大乘经你就晓得,华藏世界等觉菩萨成佛,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还是要用很长的时间,愈是最后是愈困难。
佛讲三大阿僧只劫,这是讲修行。三大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只劫可以证到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换句话说,好像我们读书一样,在第一个阿僧只劫,你可以念到三十个年级,从一年级到三十个年级,一个阿僧只劫读完了。第二个阿僧只劫,只能念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只能念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只劫,实际上是菩萨位次满了。成佛,还要往上去,还要费功夫,按照这个程序来说,等觉到成佛,恐怕也得要一、二个阿僧只劫,要这么长的时间。文殊、普贤聪明,他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去怎么样?时间缩短了,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没几天他就成佛了。这是文殊、普贤,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华藏世界的后补佛,为什么也要往生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理由在这个地方。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视这个法门,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法门。
刚才说了,我们这个世界成佛要三个阿僧只劫,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观经》上告诉我们的(《观经》我们在这里讲过),下下品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十二大劫就花开见佛闻实相法,发菩提心。十二劫跟三个阿僧只劫不能比,时间太短太短了,十二劫就花开见佛闻法发心。换句话说,十二大劫,他到达什么程度?闻法发心,那是初住,很快就能证八地无生法忍,不需要一大阿僧只劫。你想想看这个时间是多快,简直不能比,这下下品往生的。我们同修,你不往生则已,你要往生决定不是下下品。为什么?下下品是杀父亲的人、杀母亲的人,杀父母、破和合僧、无恶不作的,我们虽然造很多罪业,没这么重。换句话说,大概是下品中生,也许我们有分,下下品绝对不是我们。下品中生的人,六劫就花开见佛、闻法发心,时间就更短了。所以像文殊、普贤那样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达那里就成佛,他为什么在华藏世界去待那么久的时间?这个帐要会算。在一般严格的来说,我们往生大概都是下品上生或中品下生往生。下品上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大概都是在差不多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是算我们这边的,我们到那里去一个多月,就等於一般菩萨在此地修一个阿僧只劫。我们只要费一、二个月的时间就超过他们一个阿僧只劫。你要是把这里头的事实真相搞清楚,你会算这个帐,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你就真的坚定了,什么人来劝你,你都不会动摇了。今天人家说这个、说那个,一说心就动了,你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是完全不了解,你才会动摇。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哪有比这个更稳当的,哪有比这个更快速的!所以这个是真实智慧的选择,真实智慧的决断。
我们现在要问,禅宗里面观照、照住、照见,我们净土宗有没有?有。只是名词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功夫的层次完全相同。而且我们用的方法,比任何一个法门的方法,真的要巧妙,巧妙得太多了。净宗法门只用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念的人很多,三岁小孩都会念,真正明白阿弥陀佛那个人就不多了,太少太少了。我们常看到经上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到底怎么不可思议不知道,如果真正知道不可思议,你的信愿行一定都会达到上上乘,与文殊、普贤确确实实没有两样。也就是说,我们智慧和其他的德能比不上文殊、普贤,这信愿行,我们跟普贤菩萨,跟文殊菩萨,确实是无二无别。我们到西方世界的成就,一到西方世界成就就跟普贤、文殊平等,为什么?因平等,果当然平等。
这句佛号,古人做了一个详细的比较。大家在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可以看到,他把古人这个比较都抄在这个注解里头。隋唐的大德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比较,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哪一部经第一?这一比较,大家几乎都公认《华严》是第一。《华严经》讲得最圆满,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后面还做示范,善财五十三参是给我们做示范,表演给我们看,如何把佛法的理论、方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五十三参,包括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人家是怎么个修学法,他所得到的效果,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哪一种行业,所得到的效果,是自己个人幸福快乐、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这个是修学的效果。你看人家怎么个修法,我们今天修行叫盲修瞎练,真的搞错了。人家修行是生活,这个要懂得。绝对不是说,我们今天一天一定要念多少经,要念多少咒,要拜多少佛,不是搞这个。诸位仔细去看五十三参,他们是日常生活、是处事待人接物。人家那个佛法是活的,活活泼泼,是生活的佛法。我们今天的佛法,实在说个不客气的话,是变成宗教的佛法。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是生活的佛法,不是宗教的佛法,现在佛法变成宗教,所以真正的利益好处我们得不到,变成宗教的迷信,这不切实际。
《华严》这算第一经。古德又把《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到最后的圆满是归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才得真正究竟圆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时成佛,这个不可思议!《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的归宿。我们今天再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一共是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里面哪一章第一?再追,当然是第六章,第六章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净宗的中心。第六章第一,第六章一共是四十八段,四十八愿,哪一愿是第一?古大德也公认,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说的是什么?十八愿说的就是佛号,十念必生。从十八愿里面,我们明了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功德真的不可思议。这个才把佛号显示出来,它在整个佛法里面是最高峰。换句话说,四十八愿就是解释这个名号的,《无量寿经》是解释四十八愿的,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解释《无量寿经》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一大藏经是解释《华严经》的。你这么上下一看,这个才真正明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才真正晓得。
这句名号,蕅益大师在念佛开示里头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所说一切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一句没有漏掉。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都在这句名号之中,可以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也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所以你念这句名号,这一切经都念到了,一切咒也念到了,一切法门都在其中,一样没有漏掉!这是我们认识名号的价值,认识名号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据的地位,我们为什么选择持名,这说得出一番道理出来。文殊、普贤也选择这个法门,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我们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法门选择之后,我们信心坚定了、愿心恳切了,这个就是高度般若智慧的选择。所以念佛,执持名号,我们平常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是真的你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没有人知道!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道他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他不晓得,所以他会动摇。这个人说:「那个地方有神通,那个地方有感应」,统统都跑掉了,不知道自己念佛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晓得。不晓得自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信愿持名的时候,跟观自在菩萨完全相应。你说冤枉不冤枉!
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是禅宗里面的观照;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禅宗里面的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里面的照见。我们讲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用这个名称,禅宗里面用观照、照住、照见,名词不一样,境界、功夫完全相同。如果讲功夫,我们比禅宗方便,比禅宗更容易得力。禅宗得力是相当之难,为什么?禅宗是从空走,可以说完全没有依靠。我们是依靠这一句名号,这就方便多了。所以一定要晓得法门殊胜,知道我们是在干什么。
平常怎么观法?这个要跟诸位说清楚,这就是修观自在。我们自己要想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过得很美满,你就要懂得观自在;你不懂观,你就得不到。这个观就是念佛,所以比禅宗方便。禅宗教你观,那个方法很复杂,也很难做,当然这个观得力更不容易。我们净宗方便,就是这一句佛号。怎么观?这个观,刚才讲了,离心意识就是观,也就是说,离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观。我们有这句佛号太方便了,妄想起来,赶快「阿弥陀佛」,马上转成阿弥陀佛;分别起来了,一样转成阿弥陀佛;执著起来,也转成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不管什么念头,好的念头也好,坏的念头也好,这个念头一起来,马上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就是我们净宗的观照,所以比禅宗方便。
禅家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什么?念是念头。善念也好,妄念也好,无论什么念头,念头一起来,我们立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第一个念头是妄念,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个念头,阿弥陀佛不是妄念,刚才讲了,阿弥陀佛是不可思议性德的功德,是自性里面的功德,不是平常的功德,而且是性德圆满的名号。用这句名号,把我们自性圆满的功德唤出来,是这么一个方法,这叫念自性弥陀。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怀疑。有人来问:我们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到底是一个、是二个?我们念阿弥陀佛,到底是念自性弥陀,还是念他方世界的弥陀?那个怀疑,疑心不断,这个是麻烦。佛在经上讲,疑是菩萨很大的障碍。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净念自自然然就「都摄六根」。
所以要晓得怎么观,观就是把所有念头都换成阿弥陀佛。在这里,我再要贡献给同修们,念佛不在口头上,口头上念,有口无心,那个没有用处。心上真正有了佛,那才叫念佛。所以「念」是今心。中国文字妙不可言,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这个念字是会意。中国的文字结构是六书,六个原则,它是会意。你看这个字,体会它的意思,今心,现在的心,心上真正有了,那叫念。所以不在口头上,心上真正有了,我们俗话说心上人,你要把阿弥陀佛变成你心上人,那你是真的念佛。
我今年年初在台北,有一个同修来告诉我,说他念佛念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问我怎么办?我就说你得要放下,佛堂里头常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打佛七当中常常提醒:放下万缘,一心专念。我说你要放下。他就告诉我,他说:法师,我什么都可以放得下,我就是孙子放不下。他那个孙子是他的心上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第一个念头会想到他孙子。所以我就告诉他,你把你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往生,那叫念佛。
诸位一定要懂得,不是说我一天要念多少声佛号,你看古人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寒山、拾得还讽刺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有口无心,心上人他是另外有,他口里喊佛号没有用处。像刚才那位老居士,他虽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他孙子放不下,临终还被他孙子牵跑了,他还是不能往生。心里头真的有,这叫念佛。你要不把这些事实真相、道理搞清楚,你很不容易做到,你心里回不了头;你真正了解这是真实的,唯独这个是真实,唯独这个能解决一切问题,你才会真正的向往,真正的想得到,就是这一句名号。我们的信心、愿心,都建立在这个佛号的基础上,然后念佛。
我在马来西亚教大家一个念佛的方法,非常适合於现代人用功夫。功课时间短,次数多,这一堂功课只要一分钟,你不能说我没有时间做。一天要做九次,就是次数要多,时间要短,十念法。从前那个十念法,是一口气叫一念,这个是前清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他提倡的。他这个十念法,是教我们很忙的人、工作繁忙的人,用这个方法做早晚课,十念法,一口气叫一念,十念。我今天教给大家的十念法,不是这个方法,是十句,比他那个更简单,就是十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堂功课就圆满了,你看一分钟,简单!这十句佛号当中决定没有夹杂妄想。诸位要晓得,时间长了,会打妄想,会夹杂;时间短,就没有妄想,把精神集中,十句佛号里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我们有真正的信心,没有怀疑。非常符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符合这个原则,完全符合,时间短,就是十句。
早晨起来,洗脸刷牙之后,家里供的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就这十声佛号;如果没有佛像,面向西方,面向西方的时候,求这个感应,就是这十句,时间很短就做完了,这第一堂。第二堂,吃早饭的时候。吃早饭的时候,平常我们念供养咒,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其实念供养咒都是有口无心,没什么用处的,没有用处的。不如我们在吃饭之前,合掌念十句阿弥陀佛,这第二堂课。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第二堂。上午上班的时候,你坐到办公桌要工作之前,合掌念十声,时间很短,第三堂课。下班之前,工作完了,收拾完毕,也合掌念十声。下班念一次,中午吃饭的时候一次,下午上班一次,下午下班一次,晚饭一次,晚上睡觉之前一次,一天九次。一天九堂功课,一堂不可缺,每一堂功课只要一分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时间短,次数多,这个效果比你早晚课念上二、三个钟点,效果还要好,力量还要大。心里真正有佛,一天念九次,九次唤醒,念念不忘,这个效果比平常用功夫容易得力。诸位试试用这个方法。我在马来西亚,同学们听了之后用这个方法,两个星期以后告诉我:法师,效果非常好,很容易得力。对於现代人,繁忙的工作,是非常适用的一种修行的方法。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做。
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继续再谈。明天这部经,我一定把全部交代出来,决定跟我们念佛法门水乳相融,密不可分,才晓得我们这一句佛号真的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小事情。
般若心经念佛说 (第二集) 1994/3/27 美国圣威尔 档名:09-018-0002
诸位同修,昨天我们将《心经》第一段做了一个概略的报告,这个经的重点就在第一句。经,佛法里面讲的有教、理、行、果这四大类,教是教学,理是理论,行就是实践,所谓果就是从实行当中证实教理的正确性,这就叫证。换句话说,前面教、理、行合而为一的时候,一而三、三而一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叫做证。教学的重点是在行,行就是日常生活行为,如果不能把这些理论变成我们实际的行为,那么这个教学就是我们常讲的玄学,不切合实际,佛法最重要的是讲究修行。
这个地方,这部经第一个就是观,『观自在菩萨』。接著底下就跟我们说『行』,唯有行,后面才有『照见』,照见就是证。观这个里面就是教、理,在实行当中你才能够照见,才能够发现事实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五蕴皆空」,这个时候一切苦厄都没有了。一切苦厄是迷在五蕴里面才有苦,才有许多的烦恼,我们讲生死轮回、无尽的痛苦是迷於五蕴。五蕴真相大白之后,不但一般的苦楚没有了,就是生死轮回也没有了。向下的经文就是前面这一段的解释。当然经文少,解释都是从纲领上来说,细说都在《大般若经》里面,那就说得非常详细了。纲领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对於理论认识了解它,那是大经好,说得很透彻,说得很详细;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抓纲领是最重要的,就是愈简单,我们做起来就愈方便。像昨天我跟大家讲的十念法,这非常方便,愈简单,那个效果愈显著。修十念法的时候,虽然时间很短,诸位要晓得,那就是观照。这十念还是观照,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叫真正的用功夫,那是真正的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不但念佛如此,佛给我们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念佛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一种,一种是观照,一切都是观照,问题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不得力,关键在这个地方。用功如理如法,就是合乎理论、合乎方法,用功得力,观照功夫就非常的明显。我们明了这些事实,才真正知道佛门里面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既然平等,没有高下,我们选择这个法门,心就会定了,其他人修学与我们不同的法门,我们听到了,我们见到了,我们起尊重心,不一定要学他。他在那个法门得利益,我在这个法门得利益;他在那个法门开悟、证果、成佛,我用这个法门也开悟、证果、成佛,没有两样。最忌讳的是三心二意,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改学那个,那个麻烦就大了,那个到后来结果是一事无成,一样都学不好。所以修学贵在一门深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门深入就对了,就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实在讲就是明心见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这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见性,也就是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里面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度一切苦厄』,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大涅盘,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灭,四谛里头苦集灭道,涅盘就是灭,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灭苦厄,都没有了。这一句就是证大涅盘。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证大菩提,菩提是智慧,圆满的智慧。可见得整个佛法,一句话都说尽了。有人说佛教经典太多,你给他讲,不多,你看,就这么一句,就讲完了。细说呢?细说那很多,说不尽;简单的说,一句话就说完了。
《华严》里面教给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从这能体会得到。可是那个一,一是什么?这一点不能不清楚,它这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如果是专一,这法就不平等,就有高下了。它一是任一,任何一个一,都一样的。所以一门深入是任何一门,并不单单指特定的某一门,不是这个意思,是任一。这是从通途上说,就是一般来讲,事实确实是如此。为什么在任一里面,诸佛如来偏赞净土?《心经》这里面讲的是通途法门,不是讲特别法门,是通途法门,是讲一切万法的原理原则,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佛菩萨为什么偏赞净土?偏赞净土有道理,因为通途法门都要断烦恼才能证真,你看这个地方讲的,一定要到照见五蕴皆空,你才能度一切苦厄,那个照见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说实在话来讲,现在一万个人当中,大概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功夫顶多只能做到观照,照住都做不到,照住是得定;照见那是见性,明心见性,那更不可能。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根性不行,我们的环境也很不利於修行。为什么?环境对我们的诱惑太大,一般人禁不起诱惑,心会随著境界转,这就是搞轮回。
你为什么不能得定?参禅,参禅的人很多,你们看到几个参禅得定的?不要讲开悟,那不必说了,参禅得定的。过去几十年,民国初年的时候,倓虚老法师他有一个录音带,打佛七,佛七的开示录音带,湾区这边有流通,他老人家的许多著作我们在此地也能够看得到。这个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天台宗的祖师,他老人家说过,他一生当中看到参禅得定的,他说有,他见过。从参禅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说一生当中不但没有看过,听也没有听说过,你就晓得多难。得定,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没有超越六道轮回,还在轮回之中,换句话说,没有解决问题,一定要照见,这问题才解决得了。
修行人到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什么地位?天台家判教:藏、通、别、圆,照见五蕴皆空在别教里面讲是初地菩萨。你只要修到照见五蕴皆空,你就是初地菩萨,在圆教里面讲就是初住菩萨。《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是属於法身大士,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证一分法身,破一品无明,无明不破,没有办法照见。所以我们从这段经文里面,这是大乘的真正成就了,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
对我们来讲,我们的业障很重、习气很深、烦恼很多、妄念很多,再加上现在社会,现在真的,古人讲花花世界那是形容词,现在是真的花花世界,每天都在受污染,电视就是一个最大的染缸,在那里污染。报纸、杂志、广播,我们六根所接触的这个环境,比起从前不晓得严重到多少倍!从前那个社会非常纯朴,我们虽然没见到,但是像我们这样的年龄,想一想抗战时期,想一想我们初到台湾。我们初到台湾,民国三十八年,台湾人口六百万人。一般人在街上走,穿木屐,我也穿过。生活非常纯朴,街上看不到东西,人情味很厚,人与人确实有个亲密的感触。大家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那时候真的有,彼此帮助,纵使陌生人都很热心的来帮助。我们初到台湾,路不认识,迷了路,随便问一个人,他都很热心的告诉我们,有的时候他会带我们一同去,陪到一同去。现在不行了,现在你问的时候,人家理都不理你了。你看不过是三、四十年,这个社会风气完全变了。
再往以前来设想,愈往前去,人口少,生活简单,心地纯厚。在古时候,古大德教学,在那样的社会状况之下,还怕有妨碍,把道场建立在深山里面,交通不方便,到道场去要走个三、四天,走路上去,没有交通工具。所以俗话常讲,「无事不登三宝殿」,谁有工夫到那边去?那样的社会都还想方法来防止污染。祖师大德们要是生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那不晓得做何感想了。现在这个寺院建在深山,不行,交通工具太发达,车一开就上去了。电视、广播无孔不入,摆个电视机,深山里头打开,跟现在社会,没有离开社会。你就晓得现在修行,比从前难到什么程度。所以现在难,不容易得定,开悟就更不必说了,不容易得定。定都得不到,换句话说,我们无论怎么修,修得再好,来生如果说是很幸运的话,可以得个人身;天很难,欲界天都不容易去;最容易去的,三恶道。不要认为是念佛、学佛,学佛人照样堕三恶道,俗话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不是假的!所以修行,修了一生,修了一辈子,最后修到三恶道去了,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正因为有这么许多困难,所以诸佛如来才教给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选择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的好处在哪里?不要照见,不要照住,只要有观照功夫就行了。这我们可以做得到。照见是开悟,明心见性,照住是得定,这个难!不需要,观照在净宗里面就是功夫成片,这个我们努力一下确实可以做得到。什么叫成片?这是昨天跟诸位说了,我们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其他一切忧虑牵挂统统舍掉。诸位要记住,是叫你心里面不要有牵挂,不是叫你事上没有。在事上,你有家庭,你有事业,你要认真努力去做,心里面不要牵挂,心清净。有人就问:我心里不牵挂,我的事情怎么会做得好?这个你就不懂了,心地要没有牵挂,你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圆满。为什么?没有忧虑、牵挂的心,那个心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有忧虑,有牵挂,那是迷情的心,迷情生烦恼,生错误的知见,你的事情怎么会做得好?你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晓得,佛教给我们修学真的有好处,真正带给我们大利益。所以佛家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做了,那你就把佛的意思错会了。佛教你身心世界放下,是从心地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没有妨碍。诸位要知道,《华严》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没有妨碍,妨碍是心,是从心地放下,这个就对了。下面这一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到这里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是讲五蕴的空相。『色』是物质,物质不是真的;『受想行识』是心理现象,也不是真的。「受」是享受,「想」是思想。「行」是念念不住的意思,行就是不住,它不停,不能够停住,这个叫行;譬如我们一个人,从生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月比一月老,刹那刹那老,它不停。我们常讲青春不驻,它不能停在那个地方,如果能停就好了,人人都喜欢十八岁,我们永远就十八岁,它不停,这叫行苦,这个叫行。「识」,唯识里面讲的阿赖耶识。这四种都是属於心法,识是心之体,受想行是心的作用。所以这个心,就是你的妄念一个一个生灭不停,这是属於行,妄念生灭不停。
为什么说它是假的?佛法真跟假的定义,简单的说,真它是永远存在,永远不变的是真的;如果它不是永远存在,它是暂时的存在,它是刹那在变化的,这个就不是真的。根据这个定义,我们观察一切万法,人有生老病死,他的存在最长也不过是一百年而已,活一百岁的人还不多。一百岁之前没有他,没有这个形相,一百年之后也没有这个形相,可见得这个是暂时的,是暂有,不是永恒的有,不是永恒的存在,何况这个身确实刹那刹那在变化。现在科学家为我们说明了,我们进佛堂这个时候,在这里坐上两个小时,出去了,我进来的时候那个我,跟出去的我,不是一个我。我们生理的细胞新陈代谢已经换了不少,这个在刹那变化。所以这个有就叫做幻有,佛经里称作妙有,妙是奇妙的意思,本来没有,现在有了。有,实际上还是没有,现代科学家所说的波动,这个说得非常相似。心也是属於波动,物质这个色相也是属於波动产生的现象,确确实实它不是真正的存在。这是空的意思。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这个空解释什么都没有,那是错误的。这个空是有,有是有这个形相,有这个作用,没有它的自体,没有它的本体,所以佛经上把它比喻作梦幻泡影。佛在经上用梦幻来做比喻说得最多,大小乘经典里面常常见到。所以空不能把它当作无讲,空是有,有形相、有作用,没有自体。所以从体上讲是空的,从相上、作用上讲是有的,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空就是有,有就是空,这个是比较上难懂一点的。如果把它分成两个,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我们很容易懂;空跟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体是空的,相、用是有的,是这么一回意思。
底下这四句说明物质的真相,『色不异空』,不异是色跟空不是两样的,是一样的,『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说明它的的确确是一不是二。这四句话不好懂,我们还用比喻来说。古德常常用金与器做个比喻,把金比作体,体是空的,器是相。我们用黄金,金是体;我们用黄金做个项炼,项炼是相;我们用黄金做一个茶杯,茶杯是相;我们用黄金做一个佛像,佛像是个相,金不变,相可以随时变,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色就好比是相,空就好比是金,所以说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不离开器,器也不离开金,用金跟器做比喻,这句话的意思就比较好懂了。如果我们用金、器来念这四句,色是器:「器不异金,金不异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这就好懂了。从这个比喻体会宇宙的实相,真实相,它是这么一回事情。
心理的体用也是这样的情形,像底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我们把句子念完整来,那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於到底下「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这说明了宇宙人生,色法是宇宙,心法是人生,这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道破了。了解事实真相,然后我们才明了佛为什么叫我们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才欢欢喜喜的接受,才认真依教奉行。佛说的是对的,我们的分别执著错了。分别执著,东西实在有,是可以分别、可以执著的,它没有!梦幻泡影,有什么好分别,有什么好执著的!
事实真相说穿了,不但宇宙人生是梦幻泡影,佛说一切法也不例外。这正是佛门常讲,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弘法利生,所谓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建立,建立道场,什么道场?水月道场,水里面月亮影子;大作梦中佛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大作梦中佛事。这是真的,一点不假。这就是说明了,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要去执著,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也没有,都不是真的,虽不是真的,从这些幻法里面你去体悟真实。所以真的东西说不出来,也指陈不出来,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旁敲侧击,我们自己要知道去领会、去悟入,那就对了。
所以佛在《般若经》里,《金刚般若》就讲得比这里多,「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谁度的?自己度的,你自己悟了,你自己得度,佛不能帮助你悟,佛也不能度你。众生,一切众生都是自悟自度,到你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悟了;度一切苦厄,你就度了,这是自悟自度。实在说,诸佛菩萨不过是把他自己自度自悟的经验告诉我们而已,提供我们做一个参考,让我们有一个榜样来修学,佛对我们的帮助只限於这个阶段。所以开示悟入,佛只能做到开示,悟入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他没有办法帮助我们悟、帮助我们入。
下面一段,我们再看底下: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把世间一切诸法说尽了,也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全盘托出,说尽了。佛说法他的原则是应机说法,也就是说,要看众生的根性,要看众生的程度,要看众生现前生活环境,这些是他说法先决的条件。於是他所说的一定契机,契机就是很适合听众的程度,很适合听众的需要。佛没有一句废话说的,句句都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所以佛法才会受到一切众生的欢迎,一切众生的爱好。
众生根性不相同,这就是对於一切法迷悟浅深不一样,有些人对於色法迷得深,对於心法迷得浅,迷得深那就要细说,迷得浅的,稍微提一下他就明了;有些人对於心法迷得深,对於色法迷得浅;有些人是心法、色法统统都迷得很严重的,这是举例而说,大别有这个三大差别,佛说法就不一样了。譬如讲五蕴,我们一看,他心法说了四个,说得多,色法只说了一个,这一定是迷心的人很重,迷色的人浅,这讲五蕴。如果是相反的,心迷得浅,迷色迷得重的,佛就讲十二处。十二处讲六根、六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个统统是属於色法;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也是色法,色法说了十一个,心法只说一个意,六根里面意根是心法,心就说得很简单,色就说得很详细,这说十二处。如果两者迷得都重?佛就说十八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心法里面说了七个,六根里头意根是心法,六识是心法,意根加上六识,心说了七个,色法说了十一个,两边都说得很详细。这是完全看听众对於色心迷的浅深,佛说法就不一样。这一段里面讲了十二处、讲了十八界,我们明白佛为什么这样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就把一切法都包括,这个一切法不限於我们这个地球。实在说,尽虚空遍法界,包括一切诸佛刹土,也不出这三大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讲三科,不出这个范围。所以这三科就把虚空法界里面一切万法都包括尽了。
这些法的真相是什么?佛在此地讲『诸法空相』,这一句是纲领,一切法的真相是空相。佛门常讲「万法皆空」,就是根据这个意思说的,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不是说万法皆无,这一定要看清楚的,不可以说万法皆无,是讲万法皆空,空跟无意思不相同,体空、相有。为什么说它皆空?因为一切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我们很难懂。我们看到一切万法都是有生有灭,都是有垢有净,都是有增有减,这是我们凡夫看的。这个看法看错了、想错了,我们把事实的真相看错了、想错了。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不生不灭。其实这一句是底下这几句的总纲领。
什么叫做生?生是从前没有,现在忽然有这个现象,这生了;灭,灭是从前有,现在没有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叫生灭。佛说我们没有见到真相,只看到现象,没有看到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他老人家告诉我们,是缘聚缘散。缘聚的时候我们不晓得,以为那是生;缘散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以为它是灭,其实没有生灭。这个道理很深,假如我们真的搞明白、真的清楚了,我们会得一个很大的快乐,什么快乐?生死没有了。一般人对於死很恐怖,这恐怖没有了,远离一切恐怖。下面讲「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恐怖真的没有了,晓得什么?晓得我们没有生死,没有生灭。在楞严会上,波斯匿王听佛说法,他明白这个道理,他非常欢喜、非常快乐。因为常常忧虑著生老病死,常常放在心里很痛苦,结解开了,知道没有生老病死,都不可得。
我们现在要说明什么叫缘聚?什么叫缘散?佛给我们讲,一切万法都是因缘生的,因缘所生的就不是真的。《中论》里头说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是佛说的,那就叫空。譬如毛巾,这是个相,它是缘生的,我们看到是有,佛看到是空。怎么是空?把这个线头打开,一拆开一条,拉长时它是一条线,原来是一条线聚集成一条毛巾。佛眼睛看,没有看到毛巾,看到线,没有看到毛巾,它是聚的;线再一分析,里面是纤维;纤维诸位再分析,现在科学家分析,就分成分子、原子、电子,分的时候他看到是那些东西。这是缘聚,才有这个相,哪有生?拆开来的时候,毛巾没有了,灭了,是缘散了。这是缘聚散而已,并不是这个东西真的有生灭,缘聚缘散。
《金刚经》上,佛说的尤其是明了,佛讲这一切万法,小说到微尘,大说到世界,那个世界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世界是讲现在的宇宙,无量无边的星球,佛说一合相。《金刚经》上说「一合相」,一就是我们现在讲基本的一个物质,是这个基本物质排列组合不同。我们现在讲方程式,排列的不一样,这样组成分子,分子再组成物质,一切物质统统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的现象,所以这一切相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在佛眼睛里面,这一块石头、沙土跟我们讲的金刚钻,佛看完全是一样的。为什么?它基本的物质相同,只是组合排列不一样而已,所以它的价值是相等的,不会有差别,不像我们现在金刚钻价值那么昂贵,石头根本没有人要。都是一合相,只是它里面的排列方式不一样。
现在我们要问,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宇宙的这些现象谁排列的?没有人知道。於是人就打妄想,大概一定有个神在那个地方排列、在那里制造的,所以就变成神造宇宙,神造万物。神到底在哪里?虚无飘渺,从来没有人见到过;神是人幻想出来的、推测出来的,不是真正有的。佛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解释,宇宙万有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心是能造,宇宙万法是所造;心是主宰,佛菩萨不是主宰。《华严》十玄门里面有一条讲「主伴圆融」,主到底是哪一个?不是专一的,也是任一的。譬如我们讲阿弥陀佛是主,所有一切十方诸佛都是伴,像大会里面他是主席,其他人都要听他的,一个主。如果说释迦牟尼佛为主,阿弥陀佛也是伴,也站旁边。所以这个主是任一,不是专一。我自己是主,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伴,这是事实,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个个都是主。主,主宰宇宙,主宰人生,所有一切都是你自己变现的。
这个事情,佛在唯识经论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唯识是科学,是高度的科学。宇宙,真实说,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宇宙,我们大家都坐在一起,各人是各人的宇宙,各人是各人的世界,不会说两个人相同的。所以,宇宙人生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同在这个境界里头,这个就是说明变现有相似的,我变出来的境界,跟你变出来的境界,现在有相似的境界,其实绝对不是一个。譬如这两盏灯放的光,我们看的光是一样的,其实各是各的光明,你这个灯熄掉的时候,它这个灯光就没有了,彷佛是这个情形。所以世界是自己变现的,十法界是自己变现的,一切诸佛是自己变现的,一切菩萨也是自己变现的,一切众生还是自己变现的,除了自己之外,无有一法可得。这是真相。
如果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想想作梦,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当梦醒的时候想想,刚才梦中境界还满清楚,还都能够记得,这梦中境界从哪来的?都是自心变现的。梦境的时间短,几秒钟而已;这个时间比较长一点,能够有几十年,有这么长,这几十年跟几秒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从梦境里面体会到人生,人生如梦!人生实实在在是一场梦,既然是一场梦,有什么好分别,有什么好计较,有什么好认真的?你在里面分别、计较、认真,错了,自找苦恼。真相搞清楚了,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欢喜,逆境也欢喜,你就过得很幸福、很快乐。你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就能够自由自在变现这个环境,也就是说,在境界里做得了主,这是佛菩萨,这是觉悟的人。凡夫心随境转,在境界里做不了主,觉悟的人在境界里可以做得了主,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境界里做得了主,这就幸福,就自在,观自在。
我们讲真能做主,我们想不老行不行?行,确实可以做得到。他为什么会老?刚才讲了,所有一切万法,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随心所转,年岁大了,常常就想老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天天想老了,这个老就加速度的老,很快的就老了。哪个地方有点病痛就想到我病了,这个病就一天比一天加重,为什么?从心想生。如果我们在心里把老这个念头拿掉,根本没有这个念头;病这个念头拿掉,根本没有病的念头,那就恭喜你,你就不会老,也不会有病,为什么?你心里没这个东西了,境界里头绝对没有这个事情。
现在医学里头也非常重视讲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他知道有这些现象,但是他还不能究竟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佛在《无量寿经》上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佛跟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就相信了,我们信得过,为什么?有理论的基础在。西方世界的人为什么永远不老?因为他没有时间观念,我们有时间观念,有岁月迁流,有这个观念,就把我们搞老了,使我们变老了。这一切都是自心所变的,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心理一定要健康,一定要清净,一定要平等。《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只要做到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真的就得自在了。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得到清净平等觉?用念佛的方法。我昨天教给大家十念,一天九次十念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可以修成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得到了,果报就是无量寿庄严,所以无量寿庄严是果报。
这是说明为什么『不生不灭』,就是缘聚缘散,缘聚的时候没有生,所以缘散的时候也没有灭。我们讲生灭都是一个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实际上没有生灭。生灭既然不可得,『垢净』当然也没有。『增减』,佛法里面常说「无明减一分,菩提就增一分」,这不就增减了吗?实在说,这是佛的方便说。换句话说,「生灭、垢净、增减」这些现象,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就没有了。在六道里面讲、在十法界里面讲能讲得通,它有这个现象存在;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一真,真!十法界、六道是妄。
迷妄里面讲有,真实里面讲就没有了。《心经》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换句话说,他是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境界,他们境界里面没有,因此五蕴就没有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五蕴没有了。五蕴没有,这是讲人我空,破了我执,人我空。『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讲的是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句讲的是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这就是说的法也空了。我执破了就超越六道,三界里面生死没有了;法执要是破了,变易生死也没有了,变易生死也了不可得。
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生死有两种,这两种生死都尽了,都没有了。「分段生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像我们人这一生,从生到死这是一个阶段,这是讲六道轮回里面生死现象。「变易生死」是刹那在变易,非常的微细,超越六道之后,六道生死粗相没有了,变易那个细相还继续存在。变易,一直到成佛才没有了,才完全断尽。变易,实际上讲没有生死的相,用生死是形容它苦,生死是苦相,形容它苦。这个也不太好懂,我们举个例子说。譬如我们读书,我们今年读一年级,明年就升二年级,今年一年用功夫也受了不少辛苦,到明年念二年级,念二年级,好像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他受一番辛苦,他境界提升一层。像菩萨,这讲法身大士,证得法身,证得法身到成佛有四十二个阶级。譬如念书有四十二年级,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到四十二年级就成佛了。每提升一个阶层,修行有苦,他要修,这个叫变易生死。变易不像我们生死这种粗相,不是这个现象。
下面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是说到法身大士。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无明也不是真的。菩萨断无明,有两种现象,一种是顿断,一断一切都断;一种是分断,一品一品的断。就像我们现在念书,通常上学,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按顺序去读,有一种天才儿童不需要,他的悟性很高。好像我听哪个人说,最近报纸上有个消息,说大陆上有个天才儿童,四岁上大学,这个是特殊的天才。我们一般四岁还在幼稚园,人家四岁已经读大学,这个属於天才。所以佛法修学有这两种,这两种因缘很复杂。虽很复杂,佛在经典里面都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才的出现。因为佛的说法不是讲一生的,还要讲过去生中的因缘,明了过去生中所修的,对他这个天才就不稀奇了,就知道人家过去那个善根非常之深厚,所以才有这种情形。这就是有渐断、有顿断,有这两种。顿断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以他才能够顿断。假如真有这个东西,顿断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无明也不是真的。
佛说法,实在讲也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只是我们粗心大意,没有听懂佛的意思。无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这在佛法里面属於根本的大问题,根本的大问。佛为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佛,为什么会变成众生?佛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使我们变成凡夫。那再问,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几时一念不觉的?我们现在发心修学,照佛的说法要修三个阿僧只劫、要修无量劫,才成佛。再试问,成佛之后,会不会还有一念不觉,又起无明?这些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佛在经上都有详细的说明,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问题在《楞严经》上,《大佛顶首楞严经》,问的人是富楼那尊者,释迦牟尼佛解答。诸位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读《楞严经》去,这个问题我不能跟诸位说明,说明了没有好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所以佛法自古以来的教学,是诱导你悟入,而不给你说破。到你悟入的时候来说,点头,「对了,没错」,给你印证。如果一句话说出来的话,把你的悟门堵塞了,你自己永远不会开悟。一定要让你自己悟入,然后给你做证明,给你印证,这才是个高明的教学,是很好的教学,教你自己真正达到,而不是听说的。这个就说到此地,不再往下讲了。就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既然没有,那哪里会有老死?生老病死俱不可得。下面说: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是佛说法。这也就是说,佛也没有说法,佛说的一切法也不是真的。佛无有法可说,这个佛在《金刚经》里面说得很明白,佛确确实实无有法可说。苦集灭道包括一切大小乘佛法,都离不开这个四谛的范围,所以四谛不完全指小乘。天台家讲四谛,讲四种,讲生灭四谛,讲无量四谛,他依照藏通别圆说有四种四谛,四种十二因缘。由此可知,这个四谛是通大小乘佛法。
【无智亦无得。】
这一句是从能证、所证上说的,能证是智,所证的是菩提涅盘。菩提涅盘有没有?也是假设的,也就是对我们凡夫来假设这么一个目标。实际上有没有?实际上没有。实际是什么?实际是清净心。清净心里头有个菩提,心就不清净了。所以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如果还有个菩提、有个涅盘,那就有二物,二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本性,真心本性里头什么都没有,那才是真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恢复自己本来面目。
六祖在开悟时,向他的老师五祖忍和尚陈述他的见解,虽然只说了五句话,那个五句话说出,五祖点头,他就是明心见性,给他证明了。他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就是里面一法不立,本来清净的,这句话是说我们真心本性的理体,真心的本体是清净的。《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那就是真心,那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自己。他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本来具足是说自性的功能,它的能力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的缺陷。末后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是自性生出来的、变现出来的,这是能变,一切万法是所变。所以从真心本性的体上说,智、得都没有,从体上讲一法不立;从相上讲,一法不舍,样样具足,样样圆满。从体上讲一法不立,这样我们就明了,了解什么?诸佛菩萨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生活实在讲是无比的自在。一切诸法你可以受用,你可以享受,但是不能分别、不能执著。你要分别执著,那你就苦了;离开一切分别执著,那你的受用就得大自在。你要能够常常作如是观,你这一生就很幸福,你就永远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苦厄了。换句话说,你才是过一个正常的人生,你是个正常人。如果你要是迷在里面,你一切都不正常,那就很苦恼。唯独真正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佛菩萨讲的句句话都是真实的。
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我们人生在世,我们要的是什么?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为什么?因为所有权永远拿不到。包括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我们可以用它,我们没办法主宰它。身不是所有的,它刹那刹那在起变化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它,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可以享受,决定得不到。如同我们在外面旅行,我们住旅馆,我们住进旅馆,我们住一天,我有使用权,这一天我是主人。明天就离开,我对它没有牵挂,你看那个住得多自在,多舒服!如果那个房子是自己的,麻烦可就大了,你样样要为它操心,那就很苦。一切万法你都用这个态度来观察,用这个方式来受用,你怎么不自在!所以诸佛菩萨生活自在,幸福无比!我们太苦了,苦在哪里?苦在分别执著。所以离开一切妄想执著,那个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就得自在。所以事上可以受用,心里上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著,那就对了。叫你放下万缘,是从心地放下,不是叫你从事上放下,心里面放下之后,这个事上样样都如法。就像孔老夫子所说的,孔老夫子到七十岁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是什么?规矩,包括我们佛法讲的戒律,世间法讲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礼节,他样样都如法,样样都不违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下面讲佛菩萨成就了,他怎么成菩萨的,怎么成佛的?都离不开般若。
【以无所得故。】
『无所得』,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所有一切凡夫的病,就迷在他有得,所以患得患失,这个是你为什么会变成凡夫,为什么会搞成六道轮回,那个根本的因素,就是这个所得。世间人都重视这个所得,这个虚妄的,不是真的,是假的,大错特错。觉悟的人,悟什么?悟无所得。他觉悟了,他明白了,因为一切法无所得,世间法不可得,出世间法也不可得。所以《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所说的一切法要舍掉,不可得,何况非法,是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可得,决定不能执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究竟涅盘,就是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菩萨』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他的情识还没有断干净,但是他虽有情识,他觉悟了,他觉悟个什么?他觉悟到世出世法俱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要是真正体会到、真正明了、真正做到一切法不可得,那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他照见五蕴皆空,他当然心就没有罣碍了。度一切苦厄,他当然就没有恐怖了,生死的恐怖,得失的恐怖,轮回的恐怖,统统都没有了。『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执著,梦想就是妄想,远离妄想执著,所以他得的是『究竟涅盘』。究竟涅盘是菩萨证的,偏真涅盘是阿罗汉证的。阿罗汉证得的涅盘跟菩萨不一样,那叫偏真,偏在一边,就是说我们讲放下,他是理事统统放下,那叫偏真。大乘菩萨究竟圆满的涅盘,他理事是圆融的,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既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不落二边。佛不得已,又说一个名词叫中道第一义,这个叫究竟涅盘。这是菩萨之成为菩萨,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成就的,诸佛成佛也离不开这个原则。
【三世诸佛。】
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你要想成佛还是: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重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古人把它翻作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用现在的话讲大家容易懂,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把般若功能说到极处,菩萨、佛都是依般若智慧证得圆满果报。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翻作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个意思就像现在人所讲的纲领,总纲领。咒是总纲领的意思,我们掌握它。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这咒到底是什么?底下有咒语。咒语是密说,经文是显说,显密不二。你要问咒的意思是什么?前面这个经文就是咒的意思,佛用密语做一个总结。密语只有佛知道,佛跟佛才懂得里面的意思,菩萨也不懂这里头的意思。为什么?菩萨还在学地,还是学生,没有毕业,没有圆满,因为它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佛为什么要用密语叫你念著修行?因为密语里头,你不会分别、不会执著。显说它里头有意思,一面念,一面想里头的意思,想意思叫打妄想,你还是离不开妄想执著。所以佛用个巧妙的方法,密说,没得意思,你就不打妄想了,你只照这个去念,念到什么?念到心清净,念到心平等。心果然清净平等就开悟,智慧就生起了。密咒有这么一个好处,不让你打妄想,是这么一个意思。密咒里头的意思就是经里头所说的,他把它做个总结。密咒通常不解释的,只是照这个去念,不去解释。我们会归到净土,这个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的的确确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无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昨天我们从古大德较量、比较当中,明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是梵语,也没有把它翻译过来,跟这个咒语功效完全相同。而这句名号,所包含的是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法,没有一法、没有一句是超越名号范围之外的。名号真正是总持里面的总持,是密咒里头的密咒,你还要学什么密法!这是无上的密法,把无上密法丢掉,去学那些枝叶的密法,你已经错了。所以诸位真正明白事实真相,我们对这个法门确实死心塌地的修学,晓得密,我这句名号是无上的密咒。
灌顶,美国密宗很兴盛,灌顶风气很盛。什么叫灌顶?叫大家莫名其妙,拿一点水洒洒头上就灌顶了吗?那么你每天洗澡淋浴的时候,比那个不是灌得更多吗?那是形式,形式里头重要的有意义。像受三皈依是形式,佛菩萨面前把那个誓词念三遍,你真的就皈依了吗?假的,不是真的,形式。你真的回头,真的有依靠,那就是真皈依。现在的佛教形式多,实质太少了,所以学佛得不到真实的受用,道理就在此地。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至高无上的法门,顶尖的佛法。现在我们晓得顶尖的佛法,就是这一句佛号!我教给诸位十念法,一天念九次,你每念一次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给你灌顶。因为佛号是至高无上的顶法,诸佛护念,诸佛加持,这就是一切诸佛给你灌顶,不是一尊佛!你一天念九次,一天九次灌顶,你都不知道,都不知道感谢佛,还要花个二十块钱、花几十块钱,请个仁波切、请个喇嘛来给你灌个顶,你说冤枉不冤枉!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心经》到这里圆满。这一句阿弥陀佛,比这底下的咒语还要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