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76集)

发布时间:2024-12-18 04:05:39作者: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76集)

老法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学生:云南鸡足山大士阁开成法师,恭敬汇报的主题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我们的生活很简单,每天都是寮房、教室、五观堂,三点一线,接触的人、事、物很少,每天都是与自己的起心动念做斗争,一有妄念起来就把它拉回来。所以与开班时相比,心静了一些,但有时会感觉到空落落的,怎么好像一点进步都没有?一直到这一周,学生对「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学习理念,「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生起了无比坚定的信心,再也没有任何疑惑了。从前只是觉得只要能持戒,心就会定下来,心定了,对於自己的起心动念观照的能力会加强,现在知道了,定能生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

这一周学生的同桌督堂,於是就有机会为他服务,帮他打餐。道场规定行堂时,食物都是行两次,所以为了保温,学生都是第二行再给这位师兄打餐。为了不让灰尘落入钵中,学生都是在打餐的时候才把碗摆出来。有一次学生打完餐之后,习惯性的端起自己的钵,就发现师兄的饭菜还晾在外边,马上就放下手中的钵,用一块布给它盖起来。起初怕馒头凉得快,就把馒头放在米饭上,但是每一次馒头上都会粘著米粒,师兄还要再拨下来。后来学生就把馒头打在空碗里,然后再用自己的碗给它扣上,这样既能保温,又不会粘到米粒。有一天吃发糕,学生就帮他多打了一块,打完后觉得打多了,结果真的多了,这位师兄没有吃完。学生感觉到很惭愧,没有照顾好这位师兄。因为道场有规定,不可以将食物留在下次过堂食用,学生怕大家误会他贪吃,於是第二天打餐时就把剩下的发糕用碗盖起来,那天早晨给他打餐也减少了一些。

现在学生帮他打餐都会留心他过堂时有没有吃多,如果有吃多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有时食物的种类多,学生就会每一样给他少打一点,总量还是那么多,看著他能吃得舒服,自己也挺开心的。而这一切都不是学生事先想要如何去做的,而是在念佛时,遇缘后,自然而然生起来的。例如看到师兄的食物还没有保温,就自然想要把它盖起来。师父上人说,「断恶修善,不要放在心上,只把一句佛号放在心上」,所以马上回归到一句佛号。学生感觉到这样做是在培养自己真实的德行,妄念少了很多。最初做的时候,有求对方恭敬的念头在,后来就没有了,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们是一体的。自性是空寂的,但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遇到缘它能现一切相,精神现象、物质现象、自然现象,现什么相不是自己的意思,是众生的需要。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空门入,无住生心,是难行道。而净土法门是从有门入,依这句弥陀圣号而生心。又因为这句佛号是自性的德号,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性。真能念到能所两忘,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便入理一心不乱无住生心之境。而且念佛法门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加持,只需要念到功夫成片就能往生,是易行道。凡夫则是依烦恼、习气而生心。所以同样是为师兄打餐,用心不同了,现在是从阿弥陀佛这个根生的,这个根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及十方诸佛的加持,能生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

净土法门不仅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现前就能得到三种真实。真实之际,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自性德号,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性;真实之慧,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清净心、平等心能生智慧;真实之利,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积功累德,导归极乐,一生成佛,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的。所以海贤老和尚说,「老佛爷是我老和尚的根啊!」要把烦恼根换成阿弥陀佛的根,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相信我本性本善,相信我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以前学生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不敢做,怕别人误会,怕自己会受到伤害,甚至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心,会起妄想、分别、执著。现在明白了,师父上人说,「别人用妄心对我们,我们还是要用真心去对别人,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因为用真心能往生,用妄心不能往生」。所以现在学生就学著用一颗真心处事待人接物,因为今年的目标是要拿到往生许可。以前学生不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总觉得看到对方堕落,自己心里很难过。现在明白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水到渠成,自然会有得度的机缘出现。如果勉强,可能就会断了对方闻法的机缘,欲速则不达。所以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处理事情,因为清净心能生智慧,照人照物,润人心田,随缘度众。

现在过著这种三点一线,读书千遍的简单生活,再也不会感觉空落落的,因为知道读书千遍,不求解、不思义,就是在修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用这样的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会其义自见,生发智慧。现在能在这一门上扎下深根,将来必定是枝繁叶茂,因戒得定,因定发慧。破烦恼城,坏诸欲堑,落实在严持戒律;读书千遍,老实念佛,是洗濯垢污,是修定;其义自见,是显明清白,是开慧,自性起用。能够如此调和身心,处事待人接物自然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也是在调众生。与众生建立信任,就能广宣妙理,就能像贤公和尚、像师父上人一样,一言一行都在为众生做榜样,都是为往生成佛贮功德。所以海贤老和尚说,只有这一句佛号是真的,其他全都是假的。这是真正的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是真正成佛的大道。同时非常感恩师父上人的教导,学生一定谨遵教诲,牢牢的抓住这一句佛号。虽然现在功夫还很差,但一定会加功用行,坚信「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教学理念,严格遵守「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走戒定慧的成佛之路,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一部《大经科注》、一句佛号,不拐弯。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成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你们大家听了,也看到了,对於开成法师的报告有什么看法,统统可以提出来,有没有?

学生:目前没有。

老法师:应该要有。他的报告所说的都是真的,过去跟现在有很大的差别,以前的错误被发现,现在认真努力在改进,所以心比从前清净多了。换句话说,烦恼比以前减轻,定慧增长了,虽然增长的幅度不大,有明显的感触,这是真正的进步。至於将来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哪里?要持之有恒,永远不变,就会有大成就。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就不会有成就,只是说说而已。这样的人多。连基督教《圣经》里头都有,《圣经》里头告诫人,有一些经师(也就是他们的传教士)说的话很好,完全照经典所说的,大家应该用心去学习,但是不能学他们的行为,为什么?他们只说不做。这话出在《圣经》里头。其实不仅基督教如是,佛教亦如是,能说经的人有,说了他能做到的不多。说到如果真正能做到,他必定见道,见道就是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做见道。见道之后才能修道,怎么修?保持不退转就是修。古人说,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永远在进,他就能成功;如果不进,不进就退。所以保持坚定的恒心,一门深入,一向专念。

这个例子海贤老和尚做到了,他在生活当中这句佛号没有丢失,穿衣吃饭心里有佛,没有想到衣服的好坏,没有想到饮食调理,没想到;处事待人接物一团和蔼可亲,一生没有怨恨过人、没有批评过人,没有说一切人的不是,从来没有,所以他能保持九十二年都是精进不退。所以他有那么大的成就。我们要想保持,就要了解现前社会状况,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遇到的一切人事物,能不受干扰吗?真正做到不受干扰,完全用平常心来接待,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不变,这叫平常。平常就是真心,妄心不平,妄心也没有恒常,刹那变化。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古今中外,无论是佛法、是世法,真正有成就得力之处就在专、在恒。我们要专心,要有恒心,要做出牺牲奉献。所以基本的两桩事情就是佛最后的遗教,要持戒,要吃苦,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他才有超越别人的成就。吃苦,消业障,增福慧,不是坏事。真正放下贪欲、放下瞋恚、放下愚痴,如果再加两个,放下傲慢、放下怀疑,这个人没有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应该要坚持的。

我们祝福开成法师他有成就,祝福每一个同学都要记住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学习的理念跟方法。这个理念方法用了几千年,有效果,是经过提炼的,通过考验而证实的,真是好方法。我们自己学习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重要!一个方向,求生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做老师,对老师的恩德、老师的教诲念念不忘,认真努力去学习,学老实。什么是老实人?老实人的榜样,海贤老和尚,那叫老实。老实人有方向、有目标,沿途不受任何干扰,不听任何谣言。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谣言止於智者」,碰到有智慧的人它就止住。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会替它宣扬,不会受它干扰。永远记住海贤老和尚的箴言,就一句话,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余啥都是假的。这是海贤老和尚的箴言,无上的密咒,他把这个密咒解开了,让我们看到。这几句话很简单,无量甚深的密法在其中,永远学不厌,永远学不倦,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都能成就。我们看底下一位。

学生:华严玄旨、五十三参与四书的编订。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华严玄旨、五十三参与四书的编订」。

一、朱熹夫子编订四书灵感来自於《华严》。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对於四书之编订有著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老法师说,佛法最具代表性的《华严经》,称之为佛法的根本法轮;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四书,是宋朝朱夫子朱熹会集的,模式跟《华严经》完全相同。《华严经》的特色是圆满的理论、周详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因为朱夫子的佛学涵养很深,在经典中下过功夫,在我想像当中,朱子编四书很可能是从《华严经》得到的灵感和启示。四书的《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孔老夫子、孟夫子的表演,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把《中庸》的道理、《大学》的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孔孟都做出来了。孔子是圣(佛陀),孟子是贤(菩萨),那是我们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华严》真的是无二无别。

把四书和《华严经》合起来念,其味无穷。儒家所讲的是纲领,佛法做详细解释,通达《华严》才能够读懂四书的味道。儒家所讲的境界是可大可小的,加上《华严经》,儒家的大道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与《华严》无二无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境界就是我们自性的境界,儒家四书也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才真正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老法师曾经讲解过《四书蕅益解》,同时参考《论语集解》、《论语会笺》、《论语正义》等注解,将儒佛的义理融会贯通。蕅益大师在注解大学之道的大字时,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同一解释,字字句句全显《华严》义理,这种注解方式和古来的注疏完全不同。

二、朱熹夫子之生平与四书的编订。朱熹,南宋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字元晦,号晦庵,人称紫阳先生、朱文公,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他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朱熹一生崇奉孔子,常常祭孔,也奉拜伏羲。他於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於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曾在岳麓书院讲学,使书院被誉为潇湘洙泗,并重建白鹿洞书院。朱子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理学,曾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做为教本。南宋光宗年间(一一九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四书汇集成册,刊刻问世,并亲注《四书章句集注》。朱子曾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蒙元年间,诏定以朱子《四书集注》试士子;明代科举亦以朱子传注为宗;康熙宣扬理学,「归於大中至正」;干隆皇帝下诏指出,程朱之学「实有裨於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因此宋朝之后,科举考试崇奉朱子之学为正宗。朱熹一生教学五十余年,身后之影响远及日本和朝鲜。《朱子行状》赞其为「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他七十一岁时病逝於沧州精舍,诏赐諡曰文,累赠太师,从祀孔子庙。清康熙年间诏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门十哲之次。

朱子所编订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大学》出自《礼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北宋二程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继承此说,将《大学》列入四书之首。《中庸》亦是出自《礼记》,《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作《中庸》」,子思乃孔子之孙。北宋二程称《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朱熹於是将《中庸》编入四书。《论语》成书於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孔老夫子及学生之言行而成书。《孟子》记载的是孟子及其学生之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亦曾带学生周游列国,其政治主张不得重用,因此回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佛家与儒家之施教义理融通无碍。(一)无上正等正觉与明明德。净空老法师说,孔孟的教导可以看作是佛菩萨的教诲。儒家教育的总纲领就是《大学》开宗明义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是儒家教育的总原则,与佛陀教育的总纲领意思完全相同。佛教经论中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此乃佛教教育之总原则,与《大学》所言之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相同,都是从圆满的性德之中流露出来的。儒家落实的方法也是与佛法相应的,八目是其下手之处,次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破此二障则菩提心(诚意)现前,至诚心显露;修身,身就快乐、幸福;齐家,家庭幸福美满,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由此可知,佛教和儒家的教学目的、宗旨、方法是相同的。

(二)中道第一义谛与中庸之道。佛家所说的中道第一义谛,儒家所说的中道,都是主张用中,此义可从北京故宫三大殿之表法中显现出来。惭愧弟子从前曾多次参观故宫,见到故宫三大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明清两代最高之建筑,堪称中华第一殿,是皇权之象徵,皇帝登基、皇后册立等重大仪式都会在此举行。中和殿位於太和、保和殿之间,中和二字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每年皇帝参与天坛、地坛、太庙祭典之前,会先在中和殿阅读祭文;清朝纂修皇室家谱完毕,也会在此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因此中和殿之作用十分重要。保和殿初名谨身殿,清顺治年间始名保和殿,出自《易经》,意思是志不外驰,恬神守志,神志专一,以保持宇宙万物之和谐。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宴少数民族王公大臣。干隆年间保和殿成为殿试之场所,於礼部会试录取之贡士,在此参加皇帝亲自拟题之殿试。

太和、中和、保和是什么意思?净空老法师教导我们,中和之中是中庸之意,佛家说菩萨用中道第一义谛,儒家说中庸之道,都是主张用中。古代帝王是以忠孝治国,故宫之三大殿即是教忠、教孝之义。忠孝位列八德之首,忠字由中和心所组成,是指心要正、中,不能有偏邪。太和即是孝,中和、保和是忠。太和是如何用中,保和是保持中道,而不能失掉中。因此太和是自性,是真心本性;中和、保和是性德,是真性的德用。由此可知,明明德与无上正等正觉,中庸与中道第一义谛,极显儒佛施教之义理,确可兼容互证,融通无碍,符合《华严》同时具足相应门之玄旨。

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与孔孟之德教。净空老法师曾说,「四书的《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孔老夫子、孟夫子的表演,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八十华严》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参学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中有六位出家人,其余都是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教导善财如何将华严奥旨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正和《论语》、《孟子》中孔孟圣哲行为世范之身行言教确是暗合道妙。

(一)善财童子与孔子之志道并行而不悖。佛家首重发菩提心,儒家则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佛家的四弘誓愿是菩提心的落实,缘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四愿之第一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乃应身菩提之因,后三愿是帮助此愿落实。《华严经》文殊菩萨示善财文曰,文殊师利菩萨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由此可知,诚如文殊菩萨所示,善财童子之志是求菩萨道,成就一切智智,他的志向是非常之高远。儒家亦十分重视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因此若是志不立,则所有的道德学问都毫无意义。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了夫子及其弟子所立之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夫子之志是老安少怀,体现出儒家仁爱的思想。由此可知,善财之志与孔子之志并行不悖,融通无碍,共同圆满自利利他之无尽妙德。

(二)五十三参的淫怒痴与《论语》之反面角色。《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曾经参访过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和伐苏蜜多女,这三位善知识是代表淫怒痴(贪瞋痴),善财童子对其礼敬而不赞叹,此乃中国古圣先贤所教导的隐恶扬善。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是用淫欲度化众生,教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甘露火王瞋恚心特别重,若是言语、行为稍不满意就要杀人;胜热婆罗门则是代表愚痴。实际上,淫怒痴是平等的,因为向上一著,自性之中没有淫怒痴,也没有戒定慧,淫怒痴等於零,戒定慧也等於零。世间法是假的,出世间法也是假的,戒定慧、淫怒痴都是事相,此乃《华严经》所说的事事无碍之境界。

在孔老夫子的一生中也是有很多人示现淫怒痴,而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表法示现,孔老夫子又如何彰显惩恶扬善之《春秋》大义。因此,这是正面和反面的角色同演一出戏,才共同成就孔子圆满教化之功德。据《论语.子罕》记载,「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匡地,被匡人误以为是阳虎,而将他围禁五天。当时的局面很危险,孔子於是以「天不丧斯文」的道理安慰弟子们。因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用以载道之文化在此,孔子是承担著传递此文化之责任,只要天意要保留道统,匡人岂奈我何?圣人终归化险为夷。

又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到宋国,与弟子演礼於大树下,桓魋甚恶,欲杀孔子,孔子乃离去。《孟子.万章篇》亦曰,「孔子微服而过宋」,才得以脱险。因为孔子有承传圣道之使命,「合德天地,吉而无不利」,有其德而无忧。另一则故事见於《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是孔子到卫国,卫灵公昏庸,夫人南子无德,但由於礼仪中有见君夫人之礼,因此孔子见之礼答焉(《史记》)。月余,卫灵公与南子同坐前车出行,却安排孔子坐在后车。孔子颇不以为然的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德是指有道德贤能的人,色是指女色,因此孔子就离开了卫国。此言正是孔子对千秋后世之人的示警,诚如《礼记》所言「欲不可纵」,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於奢侈纵欲。

综上所述,子畏於匡时,匡人如同甘露火王示现瞋怒之表法,却弥显夫子之圣德;桓魋欲杀孔子之举,亦复如是;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所示现的是伐苏蜜多女的贪爱,却使孔子为后人留下好德、好色之警示,使后世君王以兹借镜,避免重蹈覆辙。历史舞台上的善人、恶人,生旦净末丑,共同圆满成就孔老夫子之《春秋》大义与万世德教,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暗合道妙。

五、儒释道三教是一家,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儒释道三教交融一体,与净土宗渊源颇深。东晋时期,净土宗初祖,东林寺慧远大师,少通六经与老庄之学,后於道安法师门下出家,因此远公本人就是精通儒释道的一位高僧。他在庐山结莲社念佛,弘扬净土,当时谢灵运非常钦敬远公,曾於寺中遍种白莲,陶渊明也与远公交好。远公平日深居简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有一次道士陆静修和隐士陶渊明来访,三人相谈投机,不知不觉行过虎溪,三人相视大笑。由此公案可以看出,在东晋时期的净宗祖师,除自己本身精通儒释道之外,亦广交儒释道之高僧、贤士,彼此互相尊敬、互相赞叹,和合共处。

在河南少林寺曾经出土一块唐肃宗时代的石碑,名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此碑当中有一幅画像,从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从两面看分别是老子和孔子。碑文之内容即是三教九流是一家,碑文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已经把各宗各派之学说融合统一了。「三教九流是一家,宇宙万有是一体」,将此理念展开即是全球宗教学派是一家。「混元三教九流图」显示的是《华严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义理,理事互融,称性融通,是华严十玄之一多相容不同门。儒释道三教是一家,这是符合天心、万古不变的真理。

对此,明代景隆法师在《空谷集》中有精辟的论述,他引用宋文帝之言,「前宋文帝曰:适见颜延之宗炳著论,发明佛法,其为名理,并是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感此化,朕则坐致太平矣。」《空谷集》记载,「《唐书》曰:虽为异方之教,无损於理之源。韩愈抵排佛老,其道未弘。柳子曰:佛经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孝宗曰:佛之五戒,即五常也。仲尼之道,夫何远之有?如上等语,固合天地之心,公而无私也。」从宋文帝之论、《唐书》之载、柳子之言、孝宗之语之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朝廷上下理念相同,佛教与儒家的教育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融通无碍。这完全符合孔子之心,及夫子所行之道。景隆法师有言证之,「孔子存时,佛法未至中国,孔子惟闻佛之道德,故称西方有圣人……孔子何以言曰:老聃博古知今,则吾师也(出《孔子家语》)。是以博问老子之后,传诵其语,以示门弟子焉(出《礼记》、《家语》、《庄》、《列》、《史记》等)。晦庵非惟曲排佛老,亦悖孔子崇尚佛老也。(《空谷集》)」从后世所记载的孔老夫子之言行,得以证明宋儒朱熹排斥佛教和道教,与孔子崇尚佛道的思想是完全相违背的。《空谷集》说,「有曰皇天无私,惟德是辅,中国为有三教,圣人道德仁义之学,故名大国……孔子之道详而文,老子之道安而谦,吾佛之道大而密。三教圣人各於其时,出以救世,乌可凡情妄窥测也。」由此可知,三教各有其教化众生的作用,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中华传统文化之绚丽篇章。

惭愧弟子从前在大学期间,曾得蒙老法师慈悲教导,嘱咐专攻《大乘无量寿经》,课余之时亦可学习《华严经疏钞》和四书。当时弟子未能深解其义,然於课余之暇亦常聆听恩师所宣讲之《华严经》,并读诵四书。今受恩师教诫之启示,将华严义理与四书互参学习,始觉恩师此言之悲心恳切、用心良苦。谨以此浅显心得报告,敬呈师父上人及诸位法师、仁者,不妥之处诚请惠予慈悲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好,开吉这一篇学习的心得也很有价值,也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门功课。今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确实就像汤恩比博士所说的人类存亡、文化继绝的交会点,如何挽救危亡是今天头等大事。汤恩比晚年,我们从他的著书里面能看出来,这个人有大智慧,有大慈悲心。他晚年讲得很多,他是一九七五年过世的,那一年他八十五岁,他在最后,愈到晚年他的心愈坚定,坚持这个世界要统一。我尝试著把这个一字改为合,统合,合作的合,一般人比较能够接受。他这个启示确确实实是从中国历史经验上得来的,他看我们地球上今天的状况,跟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春秋战国非常类似。那个时代是属於中国周朝,夏商周,周八百年,最后的五百年这些诸侯国不听周王的话,各自为政,所以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战争、打斗是个人对个人,没有能力消灭人类,没有能力灭绝文化。今天不然,汤恩比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是美国投了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结束了。这个对他是很大的震撼,为什么?人类终於有了武器能够消灭地球上的生物,能够断绝地球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二战之前,地球上主权国家只有四十多个,二战结束之后,殖民地解散,这些殖民地变成许多主权国家,他在世的时候,联合国里面参加的就有一百四十多个国家。是不是好现象?他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不是好现象。为什么?主权国家太多,很容易发生战争,战争很可能引发核武战争,这个问题严重。所以最后想到,在中国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统一,真正统一为一国,他称为那个国是世界国家。中国在周朝之初年八百诸侯,八百多个国家,到最后变成七个国家,秦始皇灭了六国,变成一个国家,八百多个国家变成一个国家,这是中国真正统一。虽然秦只有十五年就亡国了,但是接著是汉,汉朝继承中国的大一统一直到今天,虽然当中有改朝换代,但是这个一统的精神、一统的文化没有变更。世界上四个古文明三个消失了,唯独中国还存在,什么原因?他看到中国会复兴,对欧洲人说(欧洲人现在是文化强国),不要太过分的骄傲,将来中国会起来。中国这么混乱,怎么能起得来?他说你不要忘记,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它在遇到艰苦困难的时候一定会回头,回头它就兴旺。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这是他的结论,不但能救中国,而且救全世界。将来全球统合,什么人?他肯定的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的精神。中国人不浮躁,中国人有耐心,中国人不怕苦难,中国人到最后一定会回头,他非常有信心。

日本有两位学者,他们从汤恩比的著述,他的著作很多、很丰富,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文字,以及他接受访谈,这些资料刊登在杂志,在报纸上也有不少,他们统统搜集起来,汇编成一本书,《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对於中国的观察,对於中国的看法,这么一本书。日本出版的,出版好像是一九七八年,他逝世之后的三年,他一九七五年逝世的,一九七八年出版的,逝世之后三年。我们是也有朋友介绍,是零零碎碎的看到这些文字。所以这很难得,我们也想从他的著作里头去找这些东西,没有想到已经有人先做了,而且做得那么快,在他逝世之后三年就完成,就出版了。这个书我们在日本找到了一本,再看看能不能多找几本,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汤恩比说,将来世界的统合,我们用统合,绝对不是用武力,如果要用武力那就是非常不幸,就是世界灭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能够存在,所以他说这是人类集体自杀,是这么一个行为。这个行为很恐怖,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要为时势所逼万一发生,有可能性,不是没有可能性。用什么方法能够阻止这个灾难的发生?就是统合。统合从哪里先做起?他提出宗教,宗教能发挥很大的力量,跟我早年想法、看法相同。

我在二00五年,在马来西亚访问,认识了老首相马哈迪长老,他大我两岁。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听说法师走过很多地方,也有一些国家领导人接见过我,你看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他提问的态度非常严肃,对这个事情在他是很大的关心。我当时回答他,你能把四桩事情做好,世界就恢复和平了。他问我哪四桩?我说第一个,地球上现在这么多的国家,国家跟国家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第二个政党与政党,国内的政党、国外的政党,也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第三个族群跟族群;第四个宗教跟宗教,这四个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和平就实现了。他听了我的话,态度很严肃,很久说不出话来。我们停了有五、六分钟,大家都很冷静,我又告诉他,是难,很难,非常棘手,但是从宗教下手可以做到,毕竟在现前这个时代,信仰宗教的人数超过不信宗教的人。今天是民主,民主是投票,信仰宗教的人掌握著多数的票源,能影响政治、影响政党。所以只要宗教团结,宗教回归教育,宗教互相学习。

宗教核心,不管是哪个宗教,它的核心就是仁慈博爱,我用这四个字。所以宗教是可以团结的,没有一个宗教不讲爱。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这是一家人,他们用的经典是一部《圣经》,犹太教用《旧约》,天主教《新旧约》都用,基督教用《新约》,是一家人,一家三派。犹太教是什么?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的,圣母玛利亚的;基督教,太子那一派的。我跟欧洲人说,他们都点头,你这个比喻很恰当。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爱是他们的核心。伊斯兰教,真主确实是仁慈的,佛教是慈悲,大慈大悲,没有一个宗教不用爱做核心价值。甚至於罗素跟汤恩比都说,上帝的别名、别号就是爱,爱就是上帝。这个说法意思很深,很正确,确实如此。

我看《古兰经》,《古兰经》里面所说的真主,真主没有形相,所以伊斯兰教没有偶像崇拜,他们用一面墙壁,完全是白色的,白粉的墙壁,对著这个拜。这个代表真神,没有形相,没有物质形相,也没有起心动念的形相,跟佛家讲的毗卢遮那,你看看,相不相同?毗卢遮那是法身如来,不是物质、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现象,在净土宗叫它做常寂光,常是不生不灭,寂是清净平等,它是光,光明遍照。它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古兰》里面说的真主就是佛法讲的法身如来,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能生万物,万物一体。佛经上讲的法性、自性、真如,佛教里头对於这个理体用了几十个名词。佛的教学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要明白名字所含的义理。义理不是现象,要用真心去体会。妄心有障碍,体会不到。除掉虚妄,真心就现前,自性里面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清净、平等心就照见。不清净,混浊;不平等,动摇,看不到。你所看到的是混乱、是烦恼。所以佛家的修行修什么?《无量寿经》正好在经题上,修的「清净平等觉」。清净,阿罗汉;平等,菩萨;觉,就成佛。

我们要认真反省来检点,我们的心有没有清净?我们的心有没有平等?没有平等就是波浪,就是大浪、小浪,只要有染污就是混浊,这个心见不到真心,这个心里头没有真正的爱,所以把自性变成阿赖耶,变成妄心。虚妄里面变现出来的六道轮回、十法界,这是染污、不平里面迷惑颠倒里头现出来的幻相,它不是真的。所以对这些不是真的不用去操心,不要去理会,一昧修真心,真心现前,这就全没有了,像作梦一样醒过来了,梦中境界痕迹都找不到。你也不必去找,你要去找就错了,它根本都不存在,你要起个念头去找它,这个念头叫无明。凡人都有作梦的经验,确实有不少的人回忆、追想梦中境界,甚至於还把它写成文字。

世出世间学术里面,佛学确实是高明,真正是明心见性的人传下来的,世世代代,遇到真不容易,比什么都难。所以得人身难,闻佛法难,闻大乘难,闻大乘当中的净土更难。虽然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在大力的宣扬,没有深厚的善根不容易接受,它太玄、太妙了,让人不敢相信,可它真的是事实。大乘经典有相当程度的涉猎你能接受,为什么?道理正确,不是随便说的,它有确实很精辟的理论做依据,这个理论是性德。只要能信、能愿,愿意往生亲近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而且快速成就。我们今天就是得放下万缘,什么都不要看,什么都不要听,什么都不要说。为什么?全是干扰,全是假的,把精神、时间耗费在这些上,错了,大错特错了。莲池大师到晚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全放下了,就一句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代祖师。

涉猎所有大乘经典都是干扰,你看了会不会想?想,妄想,不得其利,反受其害。为什么不得其利?不是你的根性。跟你的根性相应,一看开悟了,这个行;一看,生起很多知见,并没有开悟,不能看。真正有智慧、聪明的人赶快舍掉,不要往里头钻,钻不进去,愈钻愈深,到最后还是六道轮回,错了,真的要放下。我们自己念佛往生有把握了,就学海贤老和尚多多做出表法的度生,这是好事,给众生,学佛的同学、修净土的同学,做出一个好榜样。学经教,任何经教你的修学都不妨碍你往生净土。民国初年有一些大德教宗华严,行在弥陀,行不行?行,《无量寿经》上有,三辈往生最后一段,慈舟大师判的一心三辈。三辈往生经文有四段,上辈、中辈、下辈,末后一心三辈,那是什么?不是专修净宗的,学其他法门的,学其他经典的,但是他能够得到戒定慧,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回向求生净土,行,真信真愿,阿弥陀佛那里有感应。得自己有功夫,这功夫不是很深,功夫成片,也就是心里面没有别的杂念。譬如现在有很多修地藏法门,行,求往生,行。修到什么程度?功夫成片,心里头只有地藏菩萨,除地藏菩萨之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在这个时候回向求生净土,发愿回向求生净土,行。道理是什么?他心清净,清净心与清净土相应。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还胡思乱想,妄想、杂念一大堆,能不能往生?不一定。你最后一念把阿弥陀佛忘掉,想到别的事情去了,这是比什么都危险。要想临命终时,确确实实是正念现前,阿弥陀佛现前,从现在起就要把杂念、妄想统统放下,免得到临终的时候发生麻烦。那个麻烦是真麻烦,把我们这一生遇到这样殊胜的缘,这个机会,统统毁掉了。

放下重要,不可以不放下,往生净土的秘诀就是放下就是,对人、对事、对物。基督教里面升天,《圣经》里头也教大家放下,你所喜欢的、你所贪恋的统统放下,不放下,天堂去不了。心里头只有天堂、只有天主、只有上帝,也是念到功夫成片。他们念到功夫成片的时候,如果临终遇到净土,念头一转,我求生极乐世界行不行?行。为什么?你没有杂念,你把念上帝那一念马上换成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如果临终的时候变成了上帝,他肯定升天。这是什么?人天福报没放下。由此可知,什么是福报?清净心,真的福报,清净的福报,不是染污的;平等心是福报,对人要公平,不要分上下,要公平,要恭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礼敬的对象就是诸佛,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称赞的对象是如来,一切众生都是如来。

海贤老和尚常常烧香,早晨起来烧香,看到屋里屋外都是阿弥陀佛,所以他烧十二支香,十二代表圆满。有时候见到一切众生,屋里屋外全是众生,众生在听他念佛。三点钟还没睡醒,就听到耳边有人叫他,快起来、快起来,拜佛了,念佛了,有人叫他。这是什么人?护法神。发心真干,真有护法神照顾你。所以我们以念佛为主,养成强烈求生净土的愿望。这个世间人苦,我们有义务,能帮忙的全心全力帮忙,不要跟他们计较,我们什么都不图,绝没有名闻利养夹在其中,我不为名、不为利,像汤恩比一样完全是看到众生苦,怜悯众生而发心。这个人是个基督教徒,但是他非常开明,他对於什么宗教都有相当深刻的契入。对於一切,你看他心里想到是世界国家、世界政府,没有国家这种观念,没有族群的观念,没有宗教与宗教的观念,他是一体的。这在佛法是大乘,是一乘法。这个理念好,这个理念才全盘放下。我在这个世间随时可以走,我拥有的一切是众生的,不是我的,活一天为众生做一天贡献,把这个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恶的标准是五戒、是十善,在中国是五常、五伦、八德,与这个相应都是善法,与这个相违背的都是恶法。恶要断,善要修,不为自己,为众生。我们办祭祖法会,目的是带动社会大众,会因这个活动想起父母,想起祖父母,慢慢的开启他的孝心。他对长辈恭敬心,孝心、恭敬心是性德的根本,是性德的基础,有了这个,慢慢它会长成,它会茁壮开花、结果,我们只是在下种。所以对於世间事还是抱著知道愈少愈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这两句古话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体会,认识人多了真的是非多,知道事情多了真的是烦恼多。科学技术发达,带给人类灾难,最大的造成灾难的,我感觉就是手机,这不是好东西,叫你身心不安,叫你定不下来、静不下来。那个染污跟波动,波动就是平等没有了,比什么都厉害。过去没这个东西,六十年前有电视,那时候电视是黑白电视,不是彩色的。方老师指著电视告诉我,这个东西可以毁灭一个国家,也能兴旺一个国家。毁灭是什么?

播出来的是负面的,让全国人民受染污,让全国人民吸收杀盗淫妄这个信息,这就错了。如果播放的内容是伦理道德,救世界。

现在网路这么普遍,电视可以在手机接收器里头随身带著,这还得了!三、四十年前,科学技术还没有这么先进,一九七五年彩色电视有没有出来?应该出来了。我们到台湾,一九四九年到台湾,没有电视,黑白电视都没有,很多年以后才有黑白电视。那个时候一般人家里最常用的,无线电收音机,广播电台的时候,有这个东西。那个时代的人要想到现在有手机,手机这么多的功能,可以收看卫星,可以照相,可以录影,方老师那种人要看到这个,那他吓坏了;汤恩比要看到这个,他的忧虑加深了。这都是他们所说的,科学技术便利我们衣食住行,我们所必需的,这个可以;不是这些所必需的,不要,你要这个干什么?把人的思想全搞乱了。在那个时代没有看到雾霾,雾霾是偶尔有个一、二次的,哪有像现在这么严重?几个星期、几个月都不散,空气里面都有毒。这些全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随顺大自然,不喜欢这些精巧的东西,中国人不喜欢这个。机器,便利是便利,电锅煮饭是快,味道不如中国那个灶里头烧的,营养、味道都不一样。所以现在人真是经上讲的饮苦食毒。

今天时间到了。华严玄旨、五十三参与四书的编订,这一份资料大家要有意见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这个东西在今天可以起作用,帮助儒释道的一体,可以起这个作用。慢慢再扩大,世界宗教是一家,世界学术也是一家,九流就是讲的学术,都是一体的。一体就好办了,竞争、斗争,负面的影响,可以消除。好,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七十六集) 2014/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07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