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30集)
发布时间:2024-12-26 04:04:48作者:佛心网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开吉,今天恭敬报告的内容是「至要莫如教子,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数千年长盛不衰,代代承传,是源自於中国的老祖宗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并且将伦理、道德、因果和圣贤教育自幼即以身行言教谆谆教导,使其涵养、薰陶於童蒙之时,且终身不改其志。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更是蔚为大观,流传久远,培养出无数的圣贤君子和栋梁之材。
二O一五年二月十七日,习近平主席在国务院的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此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习主席的讲话如同春风化雨,润泽和温暖著华夏大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图一、习主席在新春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重视家庭教育,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必然要从中国传统的家规、家训中汲取精华,并实践而力行之。以此为基础必能达至社会安定和谐,最终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之治的美好愿景。
甲、《弟子规》,天下第一规。
《弟子规》是童蒙养正的启蒙教材,是儒家德行之根本,被称为「天下第一规」,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新绛县龙兴镇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著名教育家。他师从知名学者党成(号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师从学习者众多,尊称他为李夫子。李毓秀夫子根据自古至今童蒙养正的精义撰写成《训蒙文》,后经贾存仁先生修订编成《弟子规》。(图二:《弟子规》流传甚广,是一部引领幸福人生的家庭宝训。)
《弟子规》是一部引领幸福人生的家庭宝训,流传至今仍闪耀著至德至善的人性光辉,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感化了无数的家庭。二OO六年,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将《弟子规》办班教学的实验成果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做汇报,使联合国一百多个国家大使深受感动。二O一四年,印度尼西亚教育部积极推动全国中小学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经验是全人类共有的遗产。
乙、《了凡四训》,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撰写的家训。了凡先生,原名袁黄,字坤仪。他原本命运多舛,寿命短促,在云谷禅师的教导之下,从此积德行善,勇於改过,成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将一生的经验写成《了凡四训》这本书,用以教导儿孙,内容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竭力提倡此书,因而流传甚广,成为后人积德累功、改造命运的经典。印祖亲为此书作序曰:「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日本汉学家安冈正笃先生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赞之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并建议日本皇室及首相将《了凡四训》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将《了凡四训》视为奠定自己人生观的经典,稻盛回忆起,他创办京瓷公司之后,正是由於邂逅了《了凡四训》这部书,才真正明了人生的方向及改变命运的方法。
《了凡四训》是师父上人接触佛法后读到的第一本书,影响了老教授的一生。老人家曾经多次宣讲《了凡四训》,详尽细致的阐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原则,并使得这部书於海内外广为流传。(图三:这是师父上人亲书「了凡立命说」墨宝。)
丙、《徐氏宗谱》,家规垂训以培厚德。
徐姓是中国第十一大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流传至今的《潜川徐氏宗谱》,线装三十三册,今已七次重修。徐氏家族历史可上溯至四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是黄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黄帝共二十五子,徐氏是其次子昌意所传,昌意为轩辕帝元妃嫘祖所生,家谱世系源流清晰,历历可考。追本溯源,方知炎黄子孙是一家确实是真实不虚。爱其家者必爱其国,爱其国者必爱天下众生。(图四: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家谱中记载著家族的家规与家训,蕴涵著祖先宝贵的智慧经验,是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对於人生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在《潜川徐氏宗谱》中,刊刻著「家规垂训二十二条」、「增补家规四则」、「明太祖高皇帝训」等,於此敬录如下:
君臣之义,通於天地,故要尽忠职守。父子有亲是天伦,故要恪尽子职。夫妇是人道之始、万化之基本,当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发祥之家,未有不起於雍睦者也。教育孩童务必从容和顺,不可教以戏谑诙笑。四五岁教之谦恭逊让,以收其放逸之心;温和安静,以消其刚猛之气;有不识长幼尊卑者,诃禁之。人生五伦,赖师友而明,可不重欤?师之即当敬之尊之,终身不可怠慢。男女有别,关系到礼义风化、嗣族姓氏。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继后世,礼莫大焉。求婚觅婿以德为上,次则素有教训,忠厚礼义之家可也。治生为衣食之源,而勤俭又为治生之本也。族中有六十以上,孤而且贫者,本房房长出助给足钱壹千文。(图五:《徐氏宗谱》中的明太祖高皇帝训。)
《徐氏宗谱》中刊刻著「明太祖高皇帝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在「六条分注」中分别作注释,在孝顺父母中说:「这孝顺二字是人最要紧的事」。并列举《大清律》之律文:子孙违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养有缺者,杖一百;子孙骂祖父母、父母及妻妾骂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并绞殴者、斩杀者,凌迟处死。凡子孙故违祖父母、父母教令者,杖一百。房舍服器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僭用者,笞五十,罪坐家长。严格的教令使得儿孙们深为警戒,一生都不敢胡作妄为。
丁、《钱氏家训》,人才辈出的家教典范。
中国无锡鸿山钱氏家族,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先祖吴越王钱鏐、清代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钱大昕、近代清华才子钱钟书、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国学家钱穆。为数众多的学界泰斗灿若繁星,代代不绝,其中的奥秘是在哪里?这无不归功於钱氏优良的家庭教育。(图六:杭州临安吴越国王陵的钱鏐墓。钱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者。)
追溯钱氏家族的历史,一千多年来祖祖相传的《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为钱氏子孙塑造人格、成就德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崇文倡学、德才兼备的钱氏家风。《钱氏家训》内容含括「孝於家,忠於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书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等等,蔚为家庭教育之典范。钱氏家族自古就重视教育,禀承「家庭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从宋代开始即设立义田、义庄和祭田,并规定部分田产及盈利必须用於教育。这使得钱氏子孙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族内鳏寡孤独者都能领取义庄的钱粮。切实落实《钱氏家训》所言:「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体现出中国古代大家庭中,互爱互助、和睦共处的美好德风。
在《钱氏家训》中有许多先贤格言、警世名句,至今读起仍是振警愚顽、感人至深:
个人心术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当无愧於圣贤。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训的训诲对子孙影响极其深远,是祖先留给后人的金玉良言与无价珍宝。
戊、《温氏母训》,贤母之造就不虚也。
《温氏母训》是明朝末年贤者温璜先生记录母亲陆氏的教诲编订而成,内容包括祖业的守成、家道的维系、女德的训言、子女的教育等,蕴含著深厚的人生阅历以及修身齐家的深远智慧。诚如《温氏母训》序文所言,「末述先训,乃母夫人陆所身教口授者,信乎家法有素,而贤母之造就不虚也」,由此可知,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至关紧要,至为深远。
在《温氏母训》中,母亲陆氏谆谆教导儿子说:曾祖母曾经告诫你的祖父说,人即使贫穷饥寒,也切记不能轻易的抛弃祖宗的根基与产业。穷人不肯祭祀,不肯参与婚庆吊唁的活动,这是穷到不知回头的地步。祭祀断绝,是和祖宗不相往来;婚庆吊唁断绝,是和亲友不相往来,这样的人就称之为「独夫」,上天是不会保佑他的。当家的把祖宗要紧而没完成的事补一、二件。当官的把地方重要而没做到的事干一、二件,这才是男子的作为,高官厚禄不算是作为。居家度日千万不要贪图富贵,俗语「从容」二字就说得好。富贵是没有底极的,如果是家财万贯,但用度很浪费,那也必然会有窘迫的时候。《温氏母训》点点滴滴的教诫,体现出陆氏的深厚德行与慈悲教导。
《温氏母训》编者温璜先生,字于石,乌程人,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职於徽州。他在清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坚守不屈,最后全家从容就义,以忠义节烈的志节而为世人所追念。温璜先生忠贞的节操,正是源於家庭优良的母教。(图七:《温氏母训》收录在《四库全书》之中,是母教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四库全书》和《五种遗规.教女遗规》悉皆收录《温氏母训》一文。《四库全书提要》对於陆氏的家教给予很高的评价:「知其家庭之间,素以名教相砥砺,故皆能临难从容如是,非徒托之空言者也。」陈弘谋先生在《教女遗规》的按语中说:温母的家训,虽然是日用的常言,然而对於立身处事的要点、理家应对的方法,简要完备而又恳切周到,字字都是从阅历当中而来,所以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己、《庭训格言》,施以父爱的皇子教育。
晚清名臣曾国藩先生,一生教子有方,他最为推崇的两部家训,就是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以及康熙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聪训斋语》。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父子二人都是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这句话道出了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愿。
《聪训斋语》是清朝宰相的家训,《庭训格言》则是大清帝王的家训。这部由康熙皇帝撰著、雍正皇帝笔录而成的家训,对於缔造康干盛世影响深远。康熙帝自述,自己经常想到祖先所托付的重责,因此非常重视对於皇子的教育,且意识到应当及早教养,不敢疏忽怠慢,并亲自督察皇子课业,可谓是爱子深切。法国传教士白晋亲见康熙皇帝教子之方,於是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如实汇报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图八:清朝重视皇子教育的传统始於清圣祖康熙皇帝。康熙帝六龄即位,亲政后始发愤学习,五更即起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庭训格言》。并延纳儒臣,举行经筵日讲,自此蔚然成风。)
在《庭训格言》中,康熙皇帝事无巨细,谆谆教诲皇子说,「仁者以万物为一体」。因此而能够时时保有恻隐之心,处事待人接物存有欢喜之心,从而感得吉祥的景象。并引《太上感应篇》劝勉说:「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真乃至理名言!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曾说,天下没有过不去的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为学者不可不学《周易》,诚以易之为书,有观民设教之方,有通德类情之用,对於治国平天下颇有助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康熙皇帝的身行言教得以培养出两位杰出的继承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从而缔造了大清国的康干盛世。(图九:雍正皇帝是延续康干盛世、承先启后的一位勤政帝王,他自幼受到康熙良好的家庭教育,并笔录父亲教诲,编订成《庭训格言》。)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数千年来,华夏子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摇,正是源自於代代恪守老祖宗的训诲,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圣贤教育做为立身行道的根基。时至今日,习主席强调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更是绍扬祖德的金玉良言。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追本溯源,报本反始,将老祖宗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承传下去,方无愧於祖宗的无尽慈悲、殷切期盼与谆谆教诲。
以上是惭愧弟子开吉的报告,不妥之处,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教导,恭请诸位老师、同学不吝赐教。惭愧弟子开吉顶礼敬呈。
老法师:前些年我住在澳洲,我们这个小城有一所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如果不用这个「南」,昆士兰大学在布里斯本,南昆士兰大学在图文巴。学校校长赠送我一个学位,我接受了。当天中午请我吃饭,校长请我吃饭,同桌的有教务长,还有几位资深的老教授。教务长告诉我,他说二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有不少学者曾经发起一个活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还传到现代没有灭亡。世界上四个古文明,其他三个都没有了,为什么它会存在?大概半年时间,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国人著重於家庭教育。教务长把这个话告诉我,我当时跟他说,没有错,这个结论是非常正确的。中国人如果一直重视家庭,那就像外国的有一位学者说的,它就是个不死鸟,它永远存在世间。
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一生不变节的不多,但是中国常见,什么原因?他的家教根深蒂固,教学的理念跟方法,外国人不知道,没想到过。中国人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想到胎儿,胎儿怎么样?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影响胎儿,这就是讲到胎教。外国人听都没听说过,他们知道中国人重视教育,但是没有想到中国人从怀孕就开始教,这他们想不到的,无法想像的。真管用,确实管用,现在量子力学家为我们证明了,人的起心动念多重要。这个地方也提到了,《感应篇》里面,起一个善念,还没有善的行动,但是吉神随之;起一个恶念,恶还没有做,凶神随之。这个与胎教关系可就大了,所以怀孕这十个月当中,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著重中正。
中是不偏不邪,跟佛法讲的中道,儒家讲的中庸,我们深深相信,中国古时候的典籍,在没有文字之前,这些概念已经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最根本的就是伦常,伦常这个道,我相信在我们中国古代至少一万多年前老祖宗就认可了、就推动了,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到孔子这个时代,左丘明著《左传》,里面就有一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常就是五常,五常,仁义礼智信,如果人把仁义礼智信丢掉了,他就不像人了,像什么?妖魔鬼怪。所以伦常这个理念落实在生活上肯定是一万多年前,老祖宗的智慧,到黄帝这个时候发明文字才把它写在书上。从这个地方延伸,管仲提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跟孔子同时代,比孔子年岁大。往后八德就出现了,八德应该是在秦汉的时代,这个时候这些古圣先贤提出,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
这个根本再浓缩,实在讲就是两个字,一个孝、一个敬。孝是体,敬是用。人能有孝敬,他怎么会不爱人?孝讲的是什么?孝讲的是父子一体。但是它有延伸的意思,父亲上面还有父亲,过去无始;子孙下头还有子孙,未来无终,那就是佛家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整个宇宙是一体,就用这一个符号做代表,它的意思有多深!不只是父子关系,它的含义是整个宇宙是一体。我们对待整个宇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尊重、都要敬爱、都要关怀、都要照顾,为什么?一体,如同我们爱自己的身体一样。不是一家人,是一体,跟大乘佛法说的没有两样,真是大圣大贤,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佛教到汉朝才传到中国,在汉朝之前,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跟佛所说的完全相同。
今天社会乱了,地球上灾难到处都有。诸位比我更清楚,你们看新闻、看广播,我是五十年跟这个断绝了,你们知道比我知道得多。现在这些圣贤豪杰,我所接触到的专家学者、国家跟社会的领导人都关心这个问题,我对他们很敬仰。许多在头一次见面就问我一句话,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这个世界还能像过去正常的样子吗?从这些谈话当中,我们觉得很悲哀,对於恢复安定和谐的信心丧失掉了,这个真可怕!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我感到很惊讶。
但是我们中国人,我书虽然读得不多,我们传统的根我知道,我能够守住。为什么?这四科文字不长,传十万年都不会传错。你看五伦,字最多的,也不过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传十万年不会传错。这是老祖宗的真实智慧,太长了会忘掉,五句二十个字。五常更简单,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我相信伦常决定超过一万年,中国文化底子够厚,能保持到今天。其他的三个古文明,我相信也了不起。古圣先贤容易开悟,为什么?他的生活单纯,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他能看到真理;佛法讲,他能看到事实真相,就是诸法实相。不像现在,现在人的妄念太多、杂念太多,心浮气躁,古人心都是定的,尤其这些大圣大贤。所以我曾经问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说我们古圣先贤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这有可能。老师回答我说,理上讲得通,事上没根据。他没有透露信息,事上没有证据,但是理上决定讲得通。佛菩萨慈悲,在全世界每个地方他都会降生,他都会示现、会教化。为什么那三个没有了中国还有?那这就讲到中国文字了,中国的汉字、文言文,超空间、超越时间,所以它能够长远保下来。外国没有这个工具,随著他们自己拼音的文字,一、二百年之后就不懂了,如果他写文字跟语言完全一样,过个几百年,这文字人家不认识了,原因应该是在此地。这是我猜测的,我想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天交通便利,交通发达,资讯发达,整个地球确实变成一个村庄了,地球村。地球村那就像汤恩比所说的,如何维系这个地球村的安定和谐?他老人家说这需要依靠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国,印度没有了。中国为什么有?中国翻译用文言文翻的,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汤恩比有高度的智慧,他认为中国的文言文太优越了,应当要普及到做为全世界共同的语文。它与地方的语言并不妨碍,中国地方语言一直到现在还有,不过它世世代代改变了,古今人它是决定不同,可是文言文不改变。文言文应该变成世界共同的文字、一种语言,这个是什么?好的东西能够传后世、千年万世要用这个工具,没有这个载具是办不到的。这汤恩比的话。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习主席在新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这是古圣先贤所作所为。一点都没有说错,中国世世代代都把家庭看作一个细胞,不是把人,所以中国人的观念,家是大家族、大家庭。因为大家庭,你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国,国也不过家庭放大了而已,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能齐家、能治国就能够帮助整个世界社会安定和谐,就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汤恩比现在天天盼望著,他虽然不在世了,晚年八十岁到八十五岁,我看他那个五年天天都是想这个问题,慈悲到极处,在佛法讲,那是活菩萨,那是真菩萨,全心全力,他的整个期望都是在中国。今天我们看到习主席就任以来,他的言论、他的作风,让我们看到,再看看汤恩比博士的著作,我们信心就十足了。从哪里起?从家庭教育起。现在恢复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难度,丢失太久了,一百多年,恢复也要一百年。但是要努力,绝不能松懈,这一百年非常认真努力,把这桩事情做为人生第一桩大事来看,根扎稳,一百年之后整个地球都救了,有志之士要在这努力。好,我们看第二份。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老师、学长,惭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学长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家训—中华传统文化之生机」。
一、家道为立国之基
一千年前,北宋宰相司马光撰写《家范》,开篇就说:凡教在初而法在始,皆在於家。二O一五年,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告诉全国人民,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两人遥相呼应,主席述而不作,继承传统,真是用心良苦!家为国之基,家教为民族文化之生机,教之始在於家,教之终成於家,亦即《大学》所言之「事有终始」。
历代前贤皆如司马温公深谙治家之道,家训之始祖便是颜之推(五三一—五九一)和他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出生於梁武帝时代的建业,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四朝,两次遭遇囚禁,全家居无定所,於公元五九一年卒於长安。因感叹家教乃传承中华文明之要道,故将忠孝友悌的家风、文字、音韵以及文学的家学奋力著述留给后世。公元五七七年,之推一家在北齐遭遇国变,长子思鲁见家中日益贫困,问父亲:家无积财,做儿子的当好好去劳动,供养父亲,为什么还要花大量时间学习经史呢?父亲回答说:「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如果孩子们都放弃学习而谋财富,为父就算是丰衣足食也於心不安。父亲又语重心长的勉励长子:「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緼褐,吾自欲之」。这是一位生於乱世一生力行忠孝却三次遭遇亡国、念念怀念乡土却多次流离失所的老人,在国难家困之时对孩子们的期许,吃糠咽菜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忠孝的家教是统一太平之源
《颜氏家训》成书於隋朝初年(公元六世纪末),分为序致、教子、治家、文章、归心、音辞等共二十篇,内容包括三方面:家风(清白、勤俭)、家学(文字学、音韵学以及写文章)以及家教(儒佛二教及因果教育)。《颜氏家训》开篇便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即忠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这便是《大学》所言:「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先王之道、祖宗家业皆在忠孝,这就是分裂得以一统,战乱得以消弭,太平得以实现的源头。颜氏为孔门弟子颜回之后,故之推有言:「吾家风教,素为整密。」他深感家门整肃、家风和敬之重要,故用心教育子孙,遂令其皆能承传文化,兼济天下。像颜氏这样重视家教、家学渊源的家族,当时还有许多,琅琊王氏、清河崔氏、兰陵萧氏等都是突出的例子。禀承忠孝之教,在乱世可以承传大道,延续文明;在治可为栋梁能臣,德化一方;在家内则可令家门整肃,其乐融融;在社会则能够和睦邻里,乡土情重。这些家族所传承的修身立德、敦亲睦族以及经世致用的真实学问,隋文帝杨坚深得其益而得以一统天下。隋朝统一之后,旋即天下归唐,创造唐朝盛世的中坚力量,便是这些重视家庭教育的家族。
杨氏的隋朝虽时间不长,但是杨氏家族对於汉唐乃至日后的宋明都有巨大的贡献。临财不苟得的杨震,祖籍弘农,是汉朝的东莱太守。在其孙杨赐的提议下,东汉将儒家经典刻石以传世(即熹平石经),帮助传统经书传承后世。隋文帝杨坚为杨震十四世孙;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即为杨坚之后。宋代学者杨时、江南民间著名的孝子杨庆,皆为汉代弘农杨氏之后代。及至明初建国,杨家又出三位重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追溯起来,也是汉朝弘农杨氏的后代。弘农杨氏如此,宋代范仲淹家族亦如此,他的十七世孙范文程,范文程是清朝开国的元辅、国师,清代国家之规制大多出自范文程之手。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的忠孝之教,的确能够帮助现代社会消灾免难、拨乱反正,帮助人们恢复安定团结。这是今天学习传统家训、力行家训的意义。
颜之推的长子思鲁因父亲教诫而继续学习经学、文字学以及佛道,以务先王之道。四年后,思鲁生子师古,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传承文字学,整理五经,成为唐代经学大家,唐太宗的军国政务等重大诏令皆出於师古之手,名重当时,果然绍家氏之业,不负祖父之望。七世孙颜真卿,以甲等登进士,是中国著名的孝子忠臣,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更是一代书法大家(见图一,颜真卿的书法:《自书告身帖》)。颜之推的三子游秦也是才学兼备,将其对《汉书》之研究尽传於侄子师古,助其注《汉书》以传世;他还帮助唐高祖拨乱反正,令原本强暴寡礼的廉州(今河北境内)因他的德政而敬让大行。颜氏一家对於国家治理以及传承学问方面的贡献,可谓善述父之志,弘演往圣之王道,绍隆祖宗之家业。
如何在现代弘扬忠孝传家、谨言慎行、家门整肃、立身扬名的优良传统?如何让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能像杨氏、范氏等家族一样,代出人才,为天下苦难众生做出真正的贡献?恭敬学习传统家训是必要的,但是要想真正落实还要远效颜之推,发心为往圣继绝学。全心全意慈悲爱护家人,像颜之推一样,扎好德行的根,扎好文字学学问的根基,在家则敦伦尽分,在外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毕生改过迁善、积功累德,胸怀天下苍生。中华传统文化是圣贤的教育,传承者必先改变气质,让自己成为圣贤君子,诚如司马光所言:「不如积阴德於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不能忽视因果教育和文字学教育
《颜氏家训》重视因果教育及文字学的传承,这是很值得恭敬学习,是持家、立国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不重视伦常因果,则离散败亡在所难免;若无文字学的基础,古圣先贤的教诲难以正确理解。经教之不解,真理则不彰;不能明理,则无从落实;於日常生活中不能亲证经典所言,则学习徒具形式,风俗为读书人所败坏,传统竟被学者背弃。前车之鉴,警示今天学人务必老实、听话、真干。今天中国虽屹立於世,但其传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精神还没能好好传承,周代之王道,汉唐之恢弘、盛清之道德学问还不为人知。这都在提醒我们读书人要直下承当,不仅要至诚祈请祖宗加持,即便幼时失教也要痛改习气,务必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做出来,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在家中落实因果教育,落实文字学、经学的基础教育。
近代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屡次特别强调救度乱世必须从家庭教育、因果教育著手,「家庭教育,因果报应,乃现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极要务。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以因果报应,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凭何法,皆无救药」。大师特别强调母亲需要在孩子年幼时,「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可见因果教育的影响之远之深。是以中国每个城镇都设有城隍庙,其庙中的十殿阎王就是因果教育,深知因果者连一个坏念头都不敢起,更何况是造作!其教化力量之大不可轻忽,更不可以迷信等闲视之。
同样的,早印祖一千五百多年的颜之推,也以因果教育为家训。他举出许多当时的真实案例,令子孙明了因果之可畏,帮助他们抵御外界的巨大诱惑而不敢造次,端心正意,趋吉避凶。并且颜之推特别强调祭祀要用素,若杀生祭祀,反而是拖累祖先,增其罪业,与他死后一个世纪才译出的《地藏经》完全相应。颜之推在「归心」一章,备言杀生果报之惨烈,故其子孙有好生之德。三子游秦为官,他的仁爱、谦和令当地人大受感动,人民唱山歌赞扬他,「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
除了因果教育,帮助子孙打好传统文字学的治学基础是《颜氏家训》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忽视文字学、经学的流弊,说之不尽。为此,毕生潜心教学的朱柏庐先生,於十七世纪初撰写《朱子治家格言》,提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与颜之推遥相呼应。纵观历史,每当疏忽因果教育和文字学教育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会凋零。因此,通过在家庭教育、幼年教育中落实传统文字学、经学的基础教育,可以帮助家中年幼的孩子毕生坚守修身齐家,经世致用,就能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转变世风日益西化的势头,逐渐恢复传统文化大家庭、大家族的传统,使其成为承继传统之载体,果能如此,完善的家庭教育必能成为国家长治久安之重要基石。
二、颜之推传承家道以成就太平
尊敬的师父上人教导我们,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落实在孝亲尊师。颜氏的家教端在於此,颜回不贰过是尊师重道,之推一生流离失所,却依然念念不忘慎终追远,为了让父母的坟墓改葬在家乡,甘冒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这是孝敬;他给儿孙起名,皆示以不忘本:思鲁(寄怀旧乡)、愍楚(志思故国)、师古(以古圣先贤为师),这是追远。
颜之推写家训可以说是在忧世伤生中写就的,这是读书人念念不忘家国的赤子之心。他所处的时代,中原地区出现胡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西化,孝悌忠信的教育被大大忽视了。即使是汉朝的天子,也会觉得好玩而喜欢穿外国人的衣服;许多原本是汉人聚族而居的地区也以胡人文化为主导,不重视家教,轻视五伦五常。待到西晋灭亡,士大夫家族纷纷移居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已沦为胡人统治而几乎全盘西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术、典籍的收藏以及礼乐的传承都需要仰赖世家大族,琅琊颜氏、清河崔氏以及兰陵萧氏等文人家族成为继承传统的主要依靠。
隋朝一统天下,饱经风霜的颜之推已步入晚年。他非常渴望隋朝能够让四海重归清平,便立即上书隋文帝,「考寻古典,制礼作乐」,以弘先王之道,开万世之太平,并且郑重介绍了梁朝的礼乐,言其颇有可取之处。颜之推做为梁朝旧臣,提出这个建议是有著现实依据的。而梁朝礼乐最可称赞之处,便是重视雅乐、重视讲学,故梁朝皇子皆博学,昭明太子著《文选》传世,梁元帝每逢节庆必亲自讲学。若隋文帝重视雅乐,在天下大兴讲学,而非鼓励征伐,则天下归心,隋末之丧乱亦可免矣!然而遗憾的是,从汉亡至隋朝再次统一,已经历了三百年的乱世,文帝没能看懂颜之推的奏摺,未能听从。之推亦感叹,「今虽混一,家道罄穷」。
「人不知而不愠」,是儒家的君子之风。之推晚年,对国家重要的建议虽然遭到皇帝的拒绝,但他却依然孜孜不倦,不知老之将至。为官,念念不忘忠孝,传承王道;持家,念念不忘祖宗教诲,怀念乡土,志传家学,力弘家道。纵然一生流离失所,自叹「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容身」,就算生不得返乡,死亦无法归葬,也要拿出精卫填海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敢怨天泣麟,转而更加认真的撰写家训,期待清白家风代代承传。他在自传中说,「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摧以云亡。瀍、涧鞠成沙漠,神华泯为龙荒。作羽仪於新邑,树杞梓於水乡。传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这是说在乱世,真正的王道早已被人淡忘,《小雅》的正声也几近失传,原本是中华文化中心的河洛地区,如今已沦为文化的沙漠,整个神州大地面临著西化的威胁。我们家虽然背井离乡,但是依然可以在新的住所中做德才兼备的好样子,为国家培养更多良才,让品行高洁的家风世代传下去,代代子孙都能不忘守礼、守规矩。可见对颜之推而言,继承古圣先贤之学问、延续传统之家风家道便成为他一生心之所向、容身之所,故他毕生以继承传统、弘扬家道为己任。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存心,颜氏家族以其家学渊源,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见图二,琅琊颜氏家族宋朝之前的谱系简表)。
从颜氏家族由春秋至唐代的谱系简表中可见两点:甲、古人所言,忠孝传家远,真实不虚。由此可以推知,我国之所以人口繁盛,国力日益强大,全赖祖宗有德,冥冥之中护佑子孙。今天国人若不能抓紧每一寸光阴,恭敬学习传统文化,修身、齐家,真的是对不起祖宗!乙、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因果教育以及传统的文字学教育对家族之昌盛以及国家之兴旺太重要了,这一点,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不能忽视,普罗大众也要引起重视。惟其如此,国家乃至世界的盛世再临,人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就是家教、家风、家道能够於成就国家治理、时代昌盛的原因所在,如果大家庭皆能如此,世上必多圣贤君子,太平盛世自然可成。
三、教育是文化之生机
颜之推一生,目睹过多次国家藏书尽焚於战火,感叹举国南北皆无大型藏书之所,斯文由此丧尽;也目睹过许多家族,因为举家南迁而亡失家谱,亦亡失其家学,遂不敌世风日下而家风败坏。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没有了长善救失、成圣成贤教育,就没有了文化之传承,没有了传承,本性本善就会迷失,社会风俗则难以淳厚。他在《家训》中回忆,梁朝在全盛时,社会上精英家庭的子弟,只知道穿华丽的衣服、涂脂抹粉、车接车送,而不知道继承其家学。这令颜之推对故国梁朝感到非常的担忧,为其次子起名为愍楚(即志思故国),其爱国爱乡的情怀,此中可见。
这也许就是梁朝虽文化高居六朝之首,但却国祚短促的原因所在。梁朝虽然重视雅乐正声,宫廷重视讲学,皇帝都有很好的文化教育,但是朝廷却未能在民间弘扬圣贤教育,帮助国家实现见和同解。做为国家栋梁的世家大族,往往因为离开乡土,聚居在城市,而未能传承家教、家学。南朝多仰赖商贸,复因重商而忘记勤俭,崇尚奢靡。年轻一代因失家教而变得轻浮,因私心日长而无法维系家和,原本一族共居的大家族,因此分崩离析。家族的败亡,带来国家的灭亡,明乎此,便能看到颜之推不计千辛万苦而作《家训》的良苦用心,真的是「太平盛世,教学为先」。
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主要方面,学校、社会教育是辅助。以梁朝为例,家庭之所以无法继承勤俭之家风,则在於家学之不继。所幸的是,颜氏家族在千里南下,又因梁亡而举家北迁,在颠沛流离之际,依然保持其家风、家学,全在於颜之推苦心坚持,不敢忘本。据颜之推在《家训》中记录,颜家的晚辈,「晓夕温凊」,即早晚问候长辈;「规行矩步」,即步从容、立端正;「安辞定色」,即神态安定、言语得当。族中的长辈对晚辈则「赐以优言」,即劝谕策进;「问所好尚,励短引长」,即帮助他们长善救失;「莫不恳笃」,都非常恳切的教育后代。这样的传统文化大家庭,多么温馨,多么美好!
这就是传统文化大家庭的育幼,所有的家族长辈对晚辈都怀著一颗真正的爱心,用高度的智慧言传身教,予以教导。所以颜之推一生,都因为背井离乡,目睹人民失教、生活困顿,益发怀念传统文化的大家族,怀念家族对他的关怀、爱护以及提携,念念都期望将这样的家风、家教永远承继下去。他说:「慈兄鞠养,苦辛备至」,追思兄长;「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他报恩的方式便是撰写《家训》,以期圣贤家学传承不坠,清白家风由此护佑家中晚辈,继而整个家族化导一方。
现代教育界,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不仅是家庭教育,更是家族教育;不仅包括了人格养成的教育,更有学问方面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这是《颜氏家训》显示出来的重要信息,这种教育模式非常值得现代人予以高度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缺乏家训这样的记录,而西方的学校教育也从一开始就离开了家庭。例如号称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王朝,在十一世纪时,各地专门教授贵族、精英子弟的学校增加了,成为现代学校的雏形。(见图三,在公元十一世纪,在拜占庭王朝的一些行省和都城开办了许多的学校,帝国政府将其置於私人资金的控制下。)西方的学校教育是与家庭教育脱节的,学生就学的地方是一些财团所支持的公共机构,而非家庭,所教授的资料主要是知识、技能,而不是修身、齐家、治国之大道,并且拜占庭王朝的皇帝并不重视学校教育,这与传统中国大相径庭。遗憾的是中国於二十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度,由家庭来办学的私塾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式学校,并且像九百年前拜占庭王朝的学校一样,以教授知识、技能为主。原本是上行下效的教育,旨在转凡成圣的教化,转而成为求入名校、求获学位、继而求得工作。遂令传承了五千年、一万年之中华文化,竟然在全民都识字、个个都上学的信息时代,无以为继,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反思。这是《颜氏家训》对於这当代又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结语
《颜氏家训》,不仅仅是一部家训,更是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设教之缩影,它大约定稿於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五八O—五九O),被后世推举为家训第一书。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方面,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本《家训》全部都有,传统文化的学术、道德文章此书也有所涉及。这部书给当今社会的启示是: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是立国之基础,社会长治久安之保障,这个教育从胎教开始贯彻终身,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圣贤君子。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内容有三:用於修身立德的伦理、道德教育,用於断恶修善的因果教育,以及传统学术的基础教育(文字学以及基础的经学)。这三个方面,既是一个家族家风、家道、家学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得以代出人才,实现治世的必经之路。
总之,在这个响应习主席的号召,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时代,恭敬学习传统的家训,尽快在每个家庭中恢复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
以上是不肖弟子越溪学习传统家训、努力落实家训教导的一点浅陋的报告。真的是幼时失教,习气深重,圣学很难入门,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教导。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我们听了越溪的报告,确实深深感到像她自己所说的,这个情形现在社会上普遍,很少能看到例外,就是我们从小真的是失教。我们这一代还沾到一点边缘,可是很不幸的遇到中日战争。这八年的战争,让我们流离失所,离开家乡,在江南逃难,没有机会读书,也没有经济力量去读书。所以在那个时候国家很难得,办了国立中学,国家原来是不办中学的,指示教育部办了国立中学。国立中学就收这些流亡学生,这些逃离战争的学生。我到抗战胜利前一年,有机会进入这种学校。这种学校不要缴学费,而且管吃管住,一切生活费用都是国家来负担,给我的启示也非常大。
因为我们遭遇到失学的痛苦,所以当时就想到,很小时候就想到,如何能叫学年的儿童不因为家庭经济这些事情而失学,那怎么办?学校应该全是国家来办,国家花钱养兵保卫国家,要养这些学生,那是治国的根本,我觉得比养兵还重要,所以国家必须要担负起来这个教育的责任。教育经费从哪里来?我那个时候就想到,国家可以设立一种特别的教育捐助,就是教育税收,用百分比,你的工作百分之十,要缴纳给国家做为教育基金,穷人缴得少,富人缴得多。这个教育基金是对全国学生能够普遍的受益,从小学开始,就是你进入学校到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全是国家培养你。这是我好像十几岁的时候想出这么一个点子,没有想到,前年我到斯里兰卡去访问,斯里兰卡好像做到了,他们的所有学生入学,衣食住行都是公费。我曾经问过总统,我说你们国家的财务上的开销是不是第一个是教育?他说对的。我说现在许多国家都把这个最大的开销放在军事武备上,你们国家用在教育是正确的。所以他们全国没有失学的学生,这让我看到很欢喜,我们小时候的这个梦想,没想到看到了,真有人在做。
越溪这份的报告很有启发性,不但对社会有贡献,对整个世界都有贡献。人要不教,问题真严重。左丘明在《左传》里说,「人弃常则妖兴」,常是五常,如果五伦五常都没有了,这概念没有了,这人跟畜生没有两样。畜生跟人不同在哪里?人受教育,畜生没受教育;人懂得伦常,畜生没有伦常。所以他说弃常,放弃仁义礼智信,这个社会就是妖魔鬼怪了。我们看今天整个世界,仁没有了,仁是爱人,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仁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没有了,多可怕!中国千万年来,保持这个社会就是爱,亲爱,那个根就是父子的亲爱。由父子亲爱衍生出对於人类的爱,对於动物的爱、植物的爱、山河大地的爱,都是从父子有亲衍生出来的,这个没有了,怎么得了!现在人真的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不讲信用,想尽方法骗人。左丘明这句话,说明则妖兴那是什么世界?我们学佛的人一想,畜生、饿鬼、地狱的世界。你看现在是不是?都出现在这个社会上,多么可怕,多么可悲!
我们不幸生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一点良心还在。我们对於中国传统的东西热爱向往,总想多学一点,希望它能够发扬光大。早年,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载体是汉字,搜集在《四库全书》里面,乾隆皇帝做了一桩好事情。《四库全书》是手写的,总共只有七套,在战乱期间当中毁掉了三套,现在只剩了三套半,有一套残缺不齐,有三套完整的。如果将来的战争是核武战争,会完全毁灭掉。台湾只有一部,在台湾的读书人,大家在一起聚都谈这个问题,怎么样把它保存下去,用什么方法?那现在就是翻印,大量的翻印。难得,这应该在二十年前,第一次翻印印了三百套,《荟要》印了二百套,《荟要》世界书局印的。
《荟要》是《全书》的精华本,乾隆那个时候六十多岁了,开四库馆来编辑这套书,他怕他寿命没那么长,看不到,所以让当时的总编辑纪晓岚在《全书》里头选择好的、精华的东西,选一套先编出来给他看,这就是《荟要》。所以《荟要》是皇上自己看的,只有两部,一部在摛藻堂,乾隆的书房;另外一套在圆明园,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毁掉了。所以只剩下一套,孤本,在台湾。我们都担心这个问题。印了两百套,那就好多了,分藏给各地世界上许多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可是量还是少,两百套,《全书》,三百套。量太大了,没人买,人家买了不能看,所以没有买的兴趣,量太大了,没地方放。我对这个事情非常著急,比别人都著急。所以遇到第二次,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一百周年,台湾政府要求这两个书局再版,这两个书局的老板都来找我。我听到之后非常欢喜,所以我就跟他们预约,我说《全书》我预约一百套,《荟要》我预约两百套。十方对我的供养,我没有干别的,我就买书。这些书送给全世界大学图书馆收藏,纵然世界有灾难还可能留下几套,这个事情问题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来了,谁能读?所以我就想到文字学。我们现在要尽全心全力来培养文字学的传人,他们自己能读《四库全书》,有这个能力读,承传下来,发扬光大,还要传给后代,我们全心全力做这一桩事情。所以我们在马来西亚建一个汉学院,在香港也有一个汉学院,印尼回教大学他们也要办一个汉学系,也就是汉学院的意思,目的都是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目的在此地。这个我都全心全力支持他们,年岁这么大了,还要出去访问,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
要救这个地球、要救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大家知道的《群书治要》。这唐太宗编的,是《四库全书》的精华篇,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晋代(晋朝),经史子里面有关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文字,把它抄出来编成一本,这就是《群书治要》。唐太宗也是读书不多,他是将军,十六岁就打天下了,带兵打仗,二十七岁做皇帝。所以我相信他念书不多。统治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来治?需要学问、需要道德。中国自古以来政治是德治为第一,礼治是其次,法治是更其次。所以它能长治久安,人民能够享受到幸福。这部书出来之后就变成唐太宗治国的宝典,文武大臣统统要读。
唐亡了之后,这部书不见了,在中国失传了,被当时在中国留学的日本留学生带回去了,他们识货。也好,曾经在日本造成千年盛世。四百年前,他们接受了西方科学技术的文化,把这个东西疏忽了。所以今天日本虽然强盛,但是就像中国人所说的为富不仁,他们的国家不幸福、不安稳,也是心浮气躁。所以我都希望他们要恢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这种教育。
汤恩比说得很好,他说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世纪,就是东亚文明。东亚文明中国是主,它还有三个卫星文明,跟中国文明是息息相关的,那就是韩国、日本、越南,这三个国家跟中国大概在战国时代就往来了,两千多年历史,完全吸收中国文化。它们没有文字,以后虽然造字,日本的文字完全照中国字造的,他们读中国书,他们学习汉字,韩国也是的,越南也是的,都是二战之后才脱离中国文化这个影响。但是这一脱离损失太大了,中国汉字里头有哲学,有道在里头,有文化、有艺术,趣味无穷,那现在一改完全没有了。在过去他们读书人都念文言文、都学汉字,所以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汤恩比说,这三个国家要跟中国联起来,这三个国家跟中国要合起来的话就能影响全世界。他的话说得正确,没有说错。他晚年唯一就是这么一个希望,希望能够实现。在今天我们看到习主席的领导,他的言论、他的作风,他这些政策,确实看到汤恩比所说的有可能兑现。那就是中国要统领全世界,不是武力,不能打仗,打仗是全世界毁灭,不是经济贸易,也不是政治,是什么?《群书治要》。中国传统文化带领全世界的安定和谐,人人都能够享受到幸福,盛世。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认真努力,尽到我们自己一分责任、一分的使命,帮助国家复兴,帮助全世界的和谐安定、幸福美满。
你这一篇,下面还有一篇,我觉得都非常重要。这个要放在我们的网路上,希望在网路的同学大家一起来学习。后面这一篇有十页,只有十四分钟,大概,要不要念一遍?好,念一遍也好,这是文以载道,非常难得,说明中国文字之好,这是外国人赞叹,这是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好。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师父、向诸位老师学长恭敬汇报的内容是「文以载道—浅谈文言文」。
杜甫《偶题》首联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古人对写文章严肃负责的态度。所谓千古事是指写出来的文字要能够阐明亘古不变的大道而利益千古,若无「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情怀与智慧,便不能下笔著文以传世。
一、何为文。我国汉字,字字为师,全为教化,它是哲学、玄学,更是真理。将这些字有序的组织在一起,便成文。《释名》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这是以织锦喻写作,成辞义便是宗旨。辞,本意是言语、记录,《书》云:「辞尚体要」,意思是言辞要切实而简要;又《易》云:「修辞立其诚」,这是说好好修正自己的言辞,务令心中充满诚意。义,同时有善、正义与合宜的意思,因此写文章要切实而简要的将道义讲述出来,务必於撰文时不断自诚其意,因至诚感通,而得以文以载道。这是古圣先贤对於立德、立言的训示。读书人当好好修品德,以成就德行,继而用身行言教利益天下,当效法孔子、佛陀,毕生述而不作,以教学为本分。故言道而必尊师承,切不可妄言,是为文不妄作。千万年来,历代圣贤君子所尊重传承的,不仅是文,更是道,这便是文以载道。
二、著书撰文之东西方比较
文以载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必以言道为目的,即使是在文字方面,令行文更加美好,也务必言不出正道,修辞虽需要,但必须与义理相辅相成。另一方面,读书人承担著教化社会大众的责任,故对於一些长远看来会破坏社会风气的文字,则应帮助大众规避。春秋时期孔子删诗书,明清两朝士大夫家族禁止子弟阅读小说、元杂剧等,便本於此。
文以载道的思想,代有传承。李白远效孔子,著《古风》,云「我志在删述」,深望文以载道之正声,能够从此「开流荡无垠」;李白的知己杜甫亦於少年立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元稹、白居易复以文不妄作自警。宋承唐之续,视文章为「天地真粹之气也」,必期文章可将伦理、常道示大众。及至满清入主中原,文字学复兴於清初,将历代传世之作整理、汇集成《四库》。自始至终,思无邪是宗旨,载道是要务。若无道,写文多致祸,不如不写也。
西方的文学与时代
西方社会重视力量(powerandprowess),故文学多言征伐。古希腊文明,於文字未出现之前,将自己民族的历史(多为战争史)配合七弦琴吟唱出来,称为史诗(epic)。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最著名,由诗史荷马口传於世。罗马文学既叙述人间之战争,又说出众神对人类所作所为的态度,并且参与人类的争斗。由此可知,西方世界崇尚竞争由来已久。古希腊常以神力加诸人类之上,以明天命之不可违,又有我国古君子畏大人(诸神)、畏天命之风。及至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时代,产生了奥古斯都文学(AugustanLiterature)。此时罗马帝国对外则吞并诸国,对内则大兴土木,并确立行政管理的基础架构,帝国宛如旭日东升。其文学以描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此为帝国对外扩张之反应。十八世纪英国安妮女王临朝,国家因贸易而扩张成大英帝国,其词章亦以「奥古斯都文学」自称,因其似罗马开国,因扩张而多争斗。惟此时神力已经退出,全仗人力,文坛班主安迪生(JosephAddison)的名言是:大理石因雕琢而成器,正如灵魂因教育而进步(Whatsculptureistoablockofmarble,educationistothesoul)。西方因竞争、扩张而重教育,唯其所教者多为知识。前贤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因而名扬四海。战争与分裂,文学与现实,互为因果。
这与我国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乱世文学遥相呼应。公元三世纪初,华夏孝悌忠信之传统,与来自北方的游牧文化,以及来自西方商业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一些人因在道德方面无所适从而不安本分,不顾天命,争名逐利。它的开端就是建安文学的出现,曹操父子是代表人物。曹氏父子擅长文学,却不重德行。汉献帝建安(公元一九六—二二O年)时,曹操歌以咏志,著《龟虽寿》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明自己期待革故鼎新、创立新朝之大志。然而,曹操却在他著名的《求才令》中,预示了他所创立的新时代必将始乱终弃。公元二一O年,为了成就霸业,曹操颁布了《求才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这是说,如果选贤与能必须考虑孝敬、廉正的德行,那么齐桓公就不能成就霸业了。此时的曹操以齐桓公自期,如今看来,是见短期之利诱而不知祸害长久。
齐桓公为了成就霸业,唯才是用,感得不孝、不慈的臣子在他身边,最后不得善终,霸业也荡然无存,齐国屡遭侵略。昔孔子戒君子,「见得思义」。齐桓公只见九合诸侯之风光,却为国无宁日埋下祸根,最后桓公的后代在权臣田乞、田常父子胁迫下,将齐国让与田家。历史之重复竟然有惊人的相似性,曹操的霸业未能如愿以偿,曹丕子承父业而称帝洛阳,称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四十五年后,在司马昭、司马懿父子的胁迫下,将帝位让於司马氏。曹丕所谓「文章为经国之大业」是对的,但若违背了仁义之正道,最终还是免不了自作自受。不朽的是因果昭彰,曹操自比齐桓公,竟然一语成谶。他若知道因果可畏,想必也会未见其得,先思其义,弃霸道而求王道了吧!
曹丕曾於征伐东吴时作赋,「济元勋于一举,垂休绩于来裔」。意思是自比豪杰,期待一举立下大功勋,结果却是曹家功勋未至,天下动荡已成,三国、两晋、南北朝之乱世,延续三百六十多年。可见一代文学若以竞争逐利为尚,置因果於不顾,则纷繁扰攘难息,报应如影随形。此为东西方历史之共同教训,是故古人郑重告诫后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生於南北朝乱世的颜之推,苦口婆心诫其子弟,言谈写作务必谨慎,「讽刺之祸,速於风尘,深宜防虑,以保元吉」。即出言不逊致祸之速,比疾风雷霆还要快,故当严加防范,方能令吉祥常在左右。讽刺尚且不可,何况自赞毁他!由是可知,现代新闻学以负面报导为佳作,以扬恶隐善为原则(BadNewsisgoodnews.),其流弊较曹操父子自比霸主之患,千倍、万倍都不止!《无量寿经》诫世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讥他过,存好心、说好话,是个人安乐、家庭和睦、世界太平之门径。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著书撰文关系著一个时代之治乱、社稷天下之安危,当然也关系到个人家庭之安康。怎能恃言论自由而随口议论,不顾流弊深远,任意撰文而不顾因果报应呢?言语文学事关重大,故佛在经上说,口业在地狱,果报惨不忍睹,不可思议,信非妄言!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史载笔、士载言」。今日新闻报导,若能学孔子著《春秋》,匡扶正义、备言因果,令不法者有所畏惧,普罗大众念善乐善,由此和颜爱语致吉祥,亦速於风霆矣!尊敬的师父上人曾说过,能够拯救世界者有两种人,国家领导人和媒体负责人。若领导人以史为鉴,媒体皆隐恶扬善,文风浩然正气,全球太平盛世的伟大时代也就为时不远了。
文言文的特点
现代「语」和「言」是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语和言不同,语是指有问而答,而言是不问自说。因为言是不问自说,故需谨慎,贾谊《新书》说:「言有四术:言敬以和,朝廷之言也;文言有序,祭祀之言也;屏气折声,军旅之言也;言若不足,丧纪之言也」。这是说古人认为,大概有四种主要的场合,才需要不问自说,其余就不必主动开口了。在朝廷上,需要主动发言,要和敬;在祭祀时,需要有文言将其意义讲述出来,要讲求整齐有序;在军旅中发号施令,事关重大,需要小心翼翼;在丧事中,追思逝者之德,因而是言若不足的。最初的文言常指用於祭祀昭述祖德的文章,这不仅要讲出来,更要刻在礼器上以便传世,因而有「刻为文,言为辞」之说。我国的文章最初便是为了在祭祀之中,通过文、辞以成就辞义,即写文、说话都要合乎道义,至少也要隐恶扬善,转述大道,让来祭祀的人民明白义之所在。《大戴礼记》云:「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大隆」。这是说文是将天下之根本呈现出来,而且能够让当世的人们可以用在生活实践上,这样的文章,可以与真理合一,万善皆备。这是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的形成
古人深谙语言为时地所限,变化无尽,故将语和言分开。令文言所著之文章,在祭祀之时,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交流分享,令大道之教化广行於世而无碍,汉字与文言文就这样应运而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已经证实了,这种四方辐辏、共同祭祀的盛况,早在文字出现之初就已然如此了。我国夏代宫廷中间广场的规模,可以容纳一千人一同祭祀(见图一,河南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距今约三千六百年。该遗址东西长一O七米,南北宽约九十九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真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之立国,首重划定国界;古之立国,端在共同祭祀、全民接受孝悌忠信教育。
夏朝之所以称为家天下,全在於四方来朝,这种四海一家的情况可以在号称夏王朝核心的礼器玉质牙璋的出土情况上反应出来。牙璋是用以调动军队的兵符,边缘形似牙齿。距今五千年至四千三百年间,类似形制的牙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南海边都有(见图二,左为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所绘制的,距今四千年左右,礼器牙璋在全国出土的分布状况,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版图的雏形,右为一枚近年出土的夏代牙璋),显示出中国的雏形。此外,夏代京城刻著表意符号的陶礼器(如鬹与爵),在浙江、四川、甘肃都能看到类似的形制(见图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礼器上的刻符,从中可见,文言最初可能是礼器上用来记事的文章)。与《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互证。据《大戴礼记》,各地派遣代表,或每年来朝,或三、五年来朝,参加祭祀,接受孝道的教化。中国就这样在四方人民纷纷慕道学道、成圣成贤之中形成了。
四方来朝,形成了中国人的朝廷与天下(见图四,这是故宫的太和殿前的庭院,它是在重要场合,供文武百官集合在一起,进行典礼的地方。可见,二里头夏代宫殿所设立的传统,延续了三千年,之所以能够有这样成果,全靠教育)。所谓京师就是说皇帝所住的地方,是德行与文化的榜样,因此吸引著不同文化的人民前来效法、学习。由於前来参加祭祀的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方言不同、风俗有异,为了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必须要有一种标准的行文方式,可以不受说话方式、风俗特点的影响。汉字和文言文,从一开始就是帮助多元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智慧的载体、教化的媒介。文言文的产生,说明它不仅值得现代中国人学习,更值得全球各个文化的人们都来学习。
正因如此,从春秋战国至近代,中国周边诸国皆自然而然以汉字和文言文进行国际交流。公元八三八年,日本天台宗祖师慈觉大师圆仁跟著藤原常嗣大使来到中国求法。大使的商船有两艘,同行的都是商人,可以想见,圆仁大师一定是用日文与商队沟通的。每天晚上大师都会用文言文写日记,将行程记录下来,计划学成回国之后呈给天皇、传给弟子。这就是当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共同的生活方式,言语沟通用母语,文字沟通用汉语,重要的资料、著述一定要用文言文写就,用宣纸制成手写本、刻本,以期传世千年。(见图五,日人所绘制的慈觉大师圆仁法相(上),圆仁大师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下),手抄本书影及内页,一千多年后的人,依然可以读得懂。当代著名日本学者小野胜年,以研究这本珍贵的记录而名闻学界。这是用文言文记录本民族的文化以传世的一个例子。)这个历史的经验,对今天中外大众认识汉字与文言文的价值有很大的帮助。
最早的文言文—指示天下大同之道
汉语最早的文章恐怕要算是仓颉留下的二十八个字,史称《仓颉书》。据今天学者研究,这二十八个字是讲述祭祀的情况,内容可能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见图六),与距仓颉时代四千年的《礼记.大同篇》遥相呼应。由此可见,文言文是为圣人广宣大教、团结族群、彼此互助合作、实现和谐大同的神圣的文字,其行文方式必然标准化、规律化,令其超越时空,流布四方,传世千年。总之,汉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许慎语);文言文是经书之所由生者,王政赖之以成,和谐因其教化而至。汉字与文言文是前人垂赐给所有后世子孙的宝贵文化遗产,令「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语)。有了汉字与文言文,五千年来的经验、教化,纵然历经焚书坑儒、异族入侵、天灾人祸,依然保存下来流传至今。每个人,无论文化背景如何,只要肯学,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都能与他本人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只要肯力行,还能将古人的真实智慧用在现代生活之中。这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奇妙、不可思议的文化遗产!
结语
如今西学东渐日久,国人视上古为蛮荒,圣王为传说,渺茫不可信,遂令国学隐而不彰,古圣先贤的圣教遂无法利益当今社会,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损失,更是全人类的损失。祖宗真实的智慧,对后世子孙深深的爱护,是禁得起一切历史考验的。真理之光芒,共三光而常曜;孝敬之教化,历万古而常新。今天的炎黄子孙,若弃此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不顾,心逐外驰,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世界了。
细读历代传世之作,其结构自然严整有序、说理入木三分。佛经如此,儒、道传世的经典,如《说文解字》、《弟子规》、《太上感应篇》皆如此,它们都是自性的流现,自自然然庄严整齐。是故我中华文明每每遇到灾难,必然更加认真整理国故,向老祖宗学习,以期大化忾於天下!文章千古事,善用汉字与文言文,将各民族传世之教记录下来,便於全球各个民族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学习圣贤教育,过上幸福生活,实现国家昌盛,就能挽救人类文明於存亡继绝之危急时刻,给全球带来永世的太平、安宁!
以上是惭愧不肖弟子学习文言文的一点粗浅的心得。弟子口业深重,喜欢自赞毁他,曾经在做记者的时候写下许多批评文章,现世报就是口气薰蒸。写这篇文章,痛切忏悔!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教导。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好,只要你努力,将来身体会健康,这些毛病自然就消除了,真有感应。好,时间已经超过了。这两篇东西很珍贵。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开吉法师、越溪 (第一三O集) 2015/3/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