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开吉法师心得报告,至要莫如教子,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

发布时间:2025-01-02 04:04:53作者: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开吉法师心得报告,至要莫如教子,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开吉,今天恭敬报告的内容是「至要莫如教子,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数千年长盛不衰,代代承传,是源自於中国的老祖宗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并且将伦理、道德、因果和圣贤教育自幼即以身行言教谆谆教导,使其涵养、薰陶於童蒙之时,且终身不改其志。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更是蔚为大观,流传久远,培养出无数的圣贤君子和栋梁之材。

二O一五年二月十七日,习近平主席在国务院的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此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习主席的讲话如同春风化雨,润泽和温暖著华夏大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图一、习主席在新春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重视家庭教育,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必然要从中国传统的家规、家训中汲取精华,并实践而力行之。以此为基础必能达至社会安定和谐,最终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之治的美好愿景。

甲、《弟子规》,天下第一规。

《弟子规》是童蒙养正的启蒙教材,是儒家德行之根本,被称为「天下第一规」,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新绛县龙兴镇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著名教育家。他师从知名学者党成(号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师从学习者众多,尊称他为李夫子。李毓秀夫子根据自古至今童蒙养正的精义撰写成《训蒙文》,后经贾存仁先生修订编成《弟子规》。(图二:《弟子规》流传甚广,是一部引领幸福人生的家庭宝训。)

《弟子规》是一部引领幸福人生的家庭宝训,流传至今仍闪耀著至德至善的人性光辉,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感化了无数的家庭。二OO六年,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将《弟子规》办班教学的实验成果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做汇报,使联合国一百多个国家大使深受感动。二O一四年,印度尼西亚教育部积极推动全国中小学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经验是全人类共有的遗产。

乙、《了凡四训》,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撰写的家训。了凡先生,原名袁黄,字坤仪。他原本命运多舛,寿命短促,在云谷禅师的教导之下,从此积德行善,勇於改过,成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将一生的经验写成《了凡四训》这本书,用以教导儿孙,内容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竭力提倡此书,因而流传甚广,成为后人积德累功、改造命运的经典。印祖亲为此书作序曰:「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日本汉学家安冈正笃先生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赞之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并建议日本皇室及首相将《了凡四训》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将《了凡四训》视为奠定自己人生观的经典,稻盛回忆起,他创办京瓷公司之后,正是由於邂逅了《了凡四训》这部书,才真正明了人生的方向及改变命运的方法。

《了凡四训》是师父上人接触佛法后读到的第一本书,影响了老教授的一生。老人家曾经多次宣讲《了凡四训》,详尽细致的阐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原则,并使得这部书於海内外广为流传。(图三:这是师父上人亲书「了凡立命说」墨宝。)

丙、《徐氏宗谱》,家规垂训以培厚德。

徐姓是中国第十一大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流传至今的《潜川徐氏宗谱》,线装三十三册,今已七次重修。徐氏家族历史可上溯至四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是黄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黄帝共二十五子,徐氏是其次子昌意所传,昌意为轩辕帝元妃嫘祖所生,家谱世系源流清晰,历历可考。追本溯源,方知炎黄子孙是一家确实是真实不虚。爱其家者必爱其国,爱其国者必爱天下众生。(图四: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家谱中记载著家族的家规与家训,蕴涵著祖先宝贵的智慧经验,是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对於人生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在《潜川徐氏宗谱》中,刊刻著「家规垂训二十二条」、「增补家规四则」、「明太祖高皇帝训」等,於此敬录如下:

君臣之义,通於天地,故要尽忠职守。父子有亲是天伦,故要恪尽子职。夫妇是人道之始、万化之基本,当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发祥之家,未有不起於雍睦者也。教育孩童务必从容和顺,不可教以戏谑诙笑。四五岁教之谦恭逊让,以收其放逸之心;温和安静,以消其刚猛之气;有不识长幼尊卑者,诃禁之。人生五伦,赖师友而明,可不重欤?师之即当敬之尊之,终身不可怠慢。男女有别,关系到礼义风化、嗣族姓氏。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继后世,礼莫大焉。求婚觅婿以德为上,次则素有教训,忠厚礼义之家可也。治生为衣食之源,而勤俭又为治生之本也。族中有六十以上,孤而且贫者,本房房长出助给足钱壹千文。(图五:《徐氏宗谱》中的明太祖高皇帝训。)

《徐氏宗谱》中刊刻著「明太祖高皇帝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在「六条分注」中分别作注释,在孝顺父母中说:「这孝顺二字是人最要紧的事」。并列举《大清律》之律文:子孙违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养有缺者,杖一百;子孙骂祖父母、父母及妻妾骂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并绞殴者、斩杀者,凌迟处死。凡子孙故违祖父母、父母教令者,杖一百。房舍服器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僭用者,笞五十,罪坐家长。严格的教令使得儿孙们深为警戒,一生都不敢胡作妄为。

丁、《钱氏家训》,人才辈出的家教典范。

中国无锡鸿山钱氏家族,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先祖吴越王钱鏐、清代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钱大昕、近代清华才子钱钟书、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国学家钱穆。为数众多的学界泰斗灿若繁星,代代不绝,其中的奥秘是在哪里?这无不归功於钱氏优良的家庭教育。(图六:杭州临安吴越国王陵的钱鏐墓。钱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者。)

追溯钱氏家族的历史,一千多年来祖祖相传的《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为钱氏子孙塑造人格、成就德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崇文倡学、德才兼备的钱氏家风。《钱氏家训》内容含括「孝於家,忠於国;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书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等等,蔚为家庭教育之典范。钱氏家族自古就重视教育,禀承「家庭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从宋代开始即设立义田、义庄和祭田,并规定部分田产及盈利必须用於教育。这使得钱氏子孙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族内鳏寡孤独者都能领取义庄的钱粮。切实落实《钱氏家训》所言:「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体现出中国古代大家庭中,互爱互助、和睦共处的美好德风。

在《钱氏家训》中有许多先贤格言、警世名句,至今读起仍是振警愚顽、感人至深:

个人心术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当无愧於圣贤。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训的训诲对子孙影响极其深远,是祖先留给后人的金玉良言与无价珍宝。

戊、《温氏母训》,贤母之造就不虚也。

《温氏母训》是明朝末年贤者温璜先生记录母亲陆氏的教诲编订而成,内容包括祖业的守成、家道的维系、女德的训言、子女的教育等,蕴含著深厚的人生阅历以及修身齐家的深远智慧。诚如《温氏母训》序文所言,「末述先训,乃母夫人陆所身教口授者,信乎家法有素,而贤母之造就不虚也」,由此可知,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至关紧要,至为深远。

在《温氏母训》中,母亲陆氏谆谆教导儿子说:曾祖母曾经告诫你的祖父说,人即使贫穷饥寒,也切记不能轻易的抛弃祖宗的根基与产业。穷人不肯祭祀,不肯参与婚庆吊唁的活动,这是穷到不知回头的地步。祭祀断绝,是和祖宗不相往来;婚庆吊唁断绝,是和亲友不相往来,这样的人就称之为「独夫」,上天是不会保佑他的。当家的把祖宗要紧而没完成的事补一、二件。当官的把地方重要而没做到的事干一、二件,这才是男子的作为,高官厚禄不算是作为。居家度日千万不要贪图富贵,俗语「从容」二字就说得好。富贵是没有底极的,如果是家财万贯,但用度很浪费,那也必然会有窘迫的时候。《温氏母训》点点滴滴的教诫,体现出陆氏的深厚德行与慈悲教导。

《温氏母训》编者温璜先生,字于石,乌程人,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职於徽州。他在清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坚守不屈,最后全家从容就义,以忠义节烈的志节而为世人所追念。温璜先生忠贞的节操,正是源於家庭优良的母教。(图七:《温氏母训》收录在《四库全书》之中,是母教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四库全书》和《五种遗规.教女遗规》悉皆收录《温氏母训》一文。《四库全书提要》对於陆氏的家教给予很高的评价:「知其家庭之间,素以名教相砥砺,故皆能临难从容如是,非徒托之空言者也。」陈弘谋先生在《教女遗规》的按语中说:温母的家训,虽然是日用的常言,然而对於立身处事的要点、理家应对的方法,简要完备而又恳切周到,字字都是从阅历当中而来,所以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己、《庭训格言》,施以父爱的皇子教育。

晚清名臣曾国藩先生,一生教子有方,他最为推崇的两部家训,就是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以及康熙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聪训斋语》。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父子二人都是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这句话道出了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愿。

《聪训斋语》是清朝宰相的家训,《庭训格言》则是大清帝王的家训。这部由康熙皇帝撰著、雍正皇帝笔录而成的家训,对於缔造康干盛世影响深远。康熙帝自述,自己经常想到祖先所托付的重责,因此非常重视对於皇子的教育,且意识到应当及早教养,不敢疏忽怠慢,并亲自督察皇子课业,可谓是爱子深切。法国传教士白晋亲见康熙皇帝教子之方,於是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如实汇报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图八:清朝重视皇子教育的传统始於清圣祖康熙皇帝。康熙帝六龄即位,亲政后始发愤学习,五更即起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庭训格言》。并延纳儒臣,举行经筵日讲,自此蔚然成风。)

在《庭训格言》中,康熙皇帝事无巨细,谆谆教诲皇子说,「仁者以万物为一体」。因此而能够时时保有恻隐之心,处事待人接物存有欢喜之心,从而感得吉祥的景象。并引《太上感应篇》劝勉说:「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真乃至理名言!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曾说,天下没有过不去的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为学者不可不学《周易》,诚以易之为书,有观民设教之方,有通德类情之用,对於治国平天下颇有助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康熙皇帝的身行言教得以培养出两位杰出的继承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从而缔造了大清国的康干盛世。(图九:雍正皇帝是延续康干盛世、承先启后的一位勤政帝王,他自幼受到康熙良好的家庭教育,并笔录父亲教诲,编订成《庭训格言》。)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数千年来,华夏子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摇,正是源自於代代恪守老祖宗的训诲,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圣贤教育做为立身行道的根基。时至今日,习主席强调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更是绍扬祖德的金玉良言。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追本溯源,报本反始,将老祖宗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承传下去,方无愧於祖宗的无尽慈悲、殷切期盼与谆谆教诲。

以上是惭愧弟子开吉的报告,不妥之处,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教导,恭请诸位老师、同学不吝赐教。惭愧弟子开吉顶礼敬呈。

老法师:前些年我住在澳洲,我们这个小城有一所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如果不用这个「南」,昆士兰大学在布里斯本,南昆士兰大学在图文巴。学校校长赠送我一个学位,我接受了。当天中午请我吃饭,校长请我吃饭,同桌的有教务长,还有几位资深的老教授。教务长告诉我,他说二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有不少学者曾经发起一个活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还传到现代没有灭亡。世界上四个古文明,其他三个都没有了,为什么它会存在?大概半年时间,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国人著重於家庭教育。教务长把这个话告诉我,我当时跟他说,没有错,这个结论是非常正确的。中国人如果一直重视家庭,那就像外国的有一位学者说的,它就是个不死鸟,它永远存在世间。

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一生不变节的不多,但是中国常见,什么原因?他的家教根深蒂固,教学的理念跟方法,外国人不知道,没想到过。中国人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想到胎儿,胎儿怎么样?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影响胎儿,这就是讲到胎教。外国人听都没听说过,他们知道中国人重视教育,但是没有想到中国人从怀孕就开始教,这他们想不到的,无法想像的。真管用,确实管用,现在量子力学家为我们证明了,人的起心动念多重要。这个地方也提到了,《感应篇》里面,起一个善念,还没有善的行动,但是吉神随之;起一个恶念,恶还没有做,凶神随之。这个与胎教关系可就大了,所以怀孕这十个月当中,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著重中正。

中是不偏不邪,跟佛法讲的中道,儒家讲的中庸,我们深深相信,中国古时候的典籍,在没有文字之前,这些概念已经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最根本的就是伦常,伦常这个道,我相信在我们中国古代至少一万多年前老祖宗就认可了、就推动了,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到孔子这个时代,左丘明著《左传》,里面就有一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

常就是五常,五常,仁义礼智信,如果人把仁义礼智信丢掉了,他就不像人了,像什么?妖魔鬼怪。所以伦常这个理念落实在生活上肯定是一万多年前,老祖宗的智慧,到黄帝这个时候发明文字才把它写在书上。从这个地方延伸,管仲提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跟孔子同时代,比孔子年岁大。往后八德就出现了,八德应该是在秦汉的时代,这个时候这些古圣先贤提出,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

这个根本再浓缩,实在讲就是两个字,一个孝、一个敬。孝是体,敬是用。人能有孝敬,他怎么会不爱人?孝讲的是什么?孝讲的是父子一体。但是它有延伸的意思,父亲上面还有父亲,过去无始;子孙下头还有子孙,未来无终,那就是佛家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整个宇宙是一体,就用这一个符号做代表,它的意思有多深!不只是父子关系,它的含义是整个宇宙是一体。我们对待整个宇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尊重、都要敬爱、都要关怀、都要照顾,为什么?一体,如同我们爱自己的身体一样。不是一家人,是一体,跟大乘佛法说的没有两样,真是大圣大贤,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佛教到汉朝才传到中国,在汉朝之前,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跟佛所说的完全相同。

今天社会乱了,地球上灾难到处都有。诸位比我更清楚,你们看新闻、看广播,我是五十年跟这个断绝了,你们知道比我知道得多。现在这些圣贤豪杰,我所接触到的专家学者、国家跟社会的领导人都关心这个问题,我对他们很敬仰。许多在头一次见面就问我一句话,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这个世界还能像过去正常的样子吗?从这些谈话当中,我们觉得很悲哀,对於恢复安定和谐的信心丧失掉了,这个真可怕!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我感到很惊讶。

但是我们中国人,我书虽然读得不多,我们传统的根我知道,我能够守住。为什么?这四科文字不长,传十万年都不会传错。你看五伦,字最多的,也不过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传十万年不会传错。这是老祖宗的真实智慧,太长了会忘掉,五句二十个字。五常更简单,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我相信伦常决定超过一万年,中国文化底子够厚,能保持到今天。其他的三个古文明,我相信也了不起。古圣先贤容易开悟,为什么?他的生活单纯,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他能看到真理;佛法讲,他能看到事实真相,就是诸法实相。不像现在,现在人的妄念太多、杂念太多,心浮气躁,古人心都是定的,尤其这些大圣大贤。所以我曾经问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说我们古圣先贤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这有可能。老师回答我说,理上讲得通,事上没根据。他没有透露信息,事上没有证据,但是理上决定讲得通。佛菩萨慈悲,在全世界每个地方他都会降生,他都会示现、会教化。为什么那三个没有了中国还有?那这就讲到中国文字了,中国的汉字、文言文,超空间、超越时间,所以它能够长远保下来。外国没有这个工具,随著他们自己拼音的文字,一、二百年之后就不懂了,如果他写文字跟语言完全一样,过个几百年,这文字人家不认识了,原因应该是在此地。这是我猜测的,我想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天交通便利,交通发达,资讯发达,整个地球确实变成一个村庄了,地球村。地球村那就像汤恩比所说的,如何维系这个地球村的安定和谐?他老人家说这需要依靠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国,印度没有了。中国为什么有?中国翻译用文言文翻的,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汤恩比有高度的智慧,他认为中国的文言文太优越了,应当要普及到做为全世界共同的语文。它与地方的语言并不妨碍,中国地方语言一直到现在还有,不过它世世代代改变了,古今人它是决定不同,可是文言文不改变。文言文应该变成世界共同的文字、一种语言,这个是什么?好的东西能够传后世、千年万世要用这个工具,没有这个载具是办不到的。这汤恩比的话。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习主席在新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这是古圣先贤所作所为。一点都没有说错,中国世世代代都把家庭看作一个细胞,不是把人,所以中国人的观念,家是大家族、大家庭。因为大家庭,你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国,国也不过家庭放大了而已,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能齐家、能治国就能够帮助整个世界社会安定和谐,就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汤恩比现在天天盼望著,他虽然不在世了,晚年八十岁到八十五岁,我看他那个五年天天都是想这个问题,慈悲到极处,在佛法讲,那是活菩萨,那是真菩萨,全心全力,他的整个期望都是在中国。今天我们看到习主席就任以来,他的言论、他的作风,让我们看到,再看看汤恩比博士的著作,我们信心就十足了。从哪里起?从家庭教育起。现在恢复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难度,丢失太久了,一百多年,恢复也要一百年。但是要努力,绝不能松懈,这一百年非常认真努力,把这桩事情做为人生第一桩大事来看,根扎稳,一百年之后整个地球都救了,有志之士要在这努力。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三O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