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五集)
发布时间:2025-01-07 04:05:12作者:佛心网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五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5-06-05
经【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这一段经文是大势至菩萨叙说他修学的过程,「十二如来」就是他的老师。由此可知,他是有师承的,佛名无量光。我们看小注。
疏钞【一、无量光—大本光明遍照第十二云。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於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一真实智慧)。亦号无边光佛(二解脱平等一如)。无碍光佛(三体寂用妙自在)。无等光佛(四大悲拔苦无对)。亦号智慧光(五会真实利。除无明垢)。常照光(六寂而常照)。清净光(七三业无染)。欢喜光(八慈令安乐)。解脱光(九离相普益)。安隐光(十离生灭相)。超日月光(十一此下二是放光)。不思议光(十二全摄因果功德)。】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我们现在所采取的会集本第十二品「光明遍照」。经文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於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这是经上所说的「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楞严经》的经文把它省略,没有将十二如来都说出来,只说无量光一个。在《无量寿经》里面,十二如来圆圆满满的列出来了。尤其难得的,世尊为我们说明,十二如来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换句话说,都是我们自性的名号。由此可知,经里面所说的种种境界与自己非常密切,不是说外面的事,而是说我们本身的真实相。
首先为我们说明,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光明善好」。好,还得要善。我们世间日月的光明很好,但是夏天太阳晒得并不舒服,好是好,不善。阿弥陀佛的光明,你接触到之后全身非常舒适。不但舒适,而且能教你心地清净,清净就是断烦恼。这光有能力帮助你断烦恼,有能力帮助你开智慧,身心舒畅,这光就善好。
「胜於日月之明,千亿万倍」,简单的说,日月光明决定不能与佛光相比,差得太远。
「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把阿弥陀佛赞叹到了极处。这个赞叹是不是事实?给诸位说是事实,佛没有妄语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不假,真实;「实语者」、「如语者」,如就是恰到好处,所说的完全是事实,没有加一点、没有夸张一点,也没有不及之处,恰如其分,这是「如语」。阿弥陀佛在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之中,光明极尊,任何一尊佛的光明都比不上阿弥陀佛,这是事实。「佛中之王」,一切诸佛如来的功德来讲,也不如阿弥陀佛。可是佛在大经上常说「佛佛道同」,成了佛都一样,没有哪一尊佛比哪一尊佛殊胜特别。这是不是事实?是事实。阿弥陀佛与一切佛不一样,是不是事实?也是事实,这话就有问题。诸佛如来从果证上、从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这是真的,是无二无别,智慧德能是平等的。可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发的愿不一样,这也是事实。所以他成了佛之后,与一切众生法缘不一样。你要度众生,众生不听你的,你有什么办法?不是你智慧德能有差别,众生不喜欢你,不听你的,佛不能勉强人的。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的愿,与众生结的缘,是一切诸佛如来比不上的,是这么一桩事。换句话讲,他的法缘殊胜,所以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这些事从哪里看得出来?诸位《无量寿经》念得多了,你自然就明了。我们试问自己,再问同参道友,大家来学佛为的是什么?你为什么到这来听经?为什么要学佛?我们大家来听,为那些痛苦、苦难、挫折,或者为了是要求平安、求发财、求升官,总是为这些而来的占大多数。有几个人说我为求往生而来的?嘴巴是这么说,实际上不是真的,心口不相应。由此可知,我们心量多小。
我过去读《六祖坛经》只看到一个人,我非常的惊奇。我读到惠能大师第一次见五祖时,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这个口气我没听说过。他到寺庙来作佛的,这个口气了不起。我们几个人到佛堂来时说:「我要来作佛的。」没听说过,我从来也没有遇到过,只是在《坛经》里看到六祖这么一个人。六祖以前没人有这么大的口气,六祖以后也没有遇到「我来作佛的」。
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法藏比丘不但要作佛,他还要胜过一切诸佛,六祖就比不上,差很远。六祖只是作佛,没敢说我要胜过一切诸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法藏比丘,他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要求不仅要成佛,还要胜过一切诸佛。因地所发的愿,到果地上兑现成为事实。他的愿非常广大,大经里面四十八愿是他在因地上所发的弘愿。
常常想到我将来成佛要度众生。度哪些众生?度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这个世界与我有缘,度这个世界众生。世界并不是只有地球这么大,是讲大千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发这么大的愿了不起。还有人发愿,这一个大千世界他不满足,他要度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有这样的愿力;乃至於都有十几个大千世界的,这个范围就太大了。唯独阿弥陀佛发的愿是要度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没有一个不度。这样的愿在一切诸佛如来因地里面少见的,所以他成佛之后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有道理的。我们心量很小,藉著读《无量寿经》,用阿弥陀佛的大心大愿大行启发我们的自性,希望我们也能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才是阿弥陀佛真正的弟子。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下面十二个名号,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这些德号显示出弥陀从修因到证果,果地上显发出无量的智慧德能,完全是性德圆满的流露。性德不可思议,性德也无法言说,这是世尊善巧方便。不可说、不可说,他以巧妙的方法为我们透出了一些,我们从这些德号里面,细心去体会。
「无量光」旁边有个小注,提供诸位做参考。无量光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不是修德,是我们本性本来具足,一切诸佛如来乃至於一切众生,各个都有,是平等的。今天我们的智慧没有了。虽有,不起作用等於没有。为什么不起作用?有障碍。好比太阳光非常明亮,今天阴天,云层很厚把太阳遮住了,所以天非常暗,见不到光明,有东西把它障碍住了。
佛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实的智慧,智慧被障碍透不出来。什么障碍?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与如来果地上那一种圆满的大智慧相同,如来万德万能,我们的德能与佛相同。如来有无量的相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经上常常赞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就害在妄想、执著,这是我们的病根。妄想、执著就是浓厚的云层,把我们智慧的太阳遮盖住,虽有不起作用。
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其实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不过是去妄想执著而已。只要把妄想执著去掉,你本性里本有的智慧德能完全透露出来。佛法修学的枢纽在禅定,只有用定这个方法,把妄想烦恼克服住。所以禅定是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手段。戒律帮助你得定,「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到相当程度,心开意解,智慧德能就现前了。
所以大乘经上佛讲的是真实话,「佛不度众生」。佛有什么能力帮助你?佛没有办法。什么人度众生?自己度自己。因为定是你自己修的,别人不能代修。佛就是把道理告诉我们,方法告诉我们,境界告诉我们,其他的就帮不上忙,其他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句句说的是老实话。无量光就是般若智慧,是我们性德本具的本能。
第二个名号是「无边光佛」,边是边际,形容光没有边际。小注里面讲,这是表「解脱平等一如」。边际就是界限,界限从哪里生的?从分别生的,从执著生的。有分别、有执著就有界限,界限就是边际。如果分别执著的意念都没有,边际就没有了,这是「无边光」,这时候得大自在。边际就好像人有约束,如果你烦恼执著、分别执著愈深,你就愈不自在。执著的范围愈小,你就愈苦,真是苦不堪言。能把这些执著打破,就得大自在。解脱是把结解开,脱离一切系缚,这是般若智慧的德用,所以称作「无边光佛」。
第三个德号是「无碍光佛」,碍是障碍,没有障碍。小注里面讲「体寂,用妙自在」,用妙就得自在。体是清净寂灭,体是定的,这部经上讲「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是体,在定功里讲是最深的大定,是自性本定。首楞严也不是修来的,真心本性本来就是一个定体,所以它是清净寂灭的。它起作用能变现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清净寂灭之体变现出来的。
体是能变,法界是它所变出来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乃至於讲地狱、饿鬼、畜牲,都是这一个定体变现出来的。所以起作用称「妙」,「妙」怎么说?就是变现出这些境界称之为妙有。「妙有」不是「没有」,它有;虽有,相有,体没有,这是妙。相有,体是空的。所以佛家讲「万法皆空」,空是从体上说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万法皆有,是从相上说的。体用不二,空有一如,哪里有障碍?不但体与相没有障碍,因为所有一切事相,体都是空寂的,因此事相与事相也没有障碍,这是事实真相。
但是我们见不到真相,理事无碍我们还勉强可以点头,事事无碍决定不敢同意。譬如「事事无碍」,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事相,墙壁也是个事相,我想从这里走过去,就是过不去,它就把我阻碍住了,怎么会无碍?殊不知佛讲的话是真的,现在这种现象是错误的,确实真的可以走过去,决定没有妨碍。世间人常讲某人有神通,其实神通各个人都有,只是现在你的神通被你自己糟蹋了,不能现前。怎么糟蹋的?还是妄想执著这个毛病。为什么?你心里执著这是一道墙,我过不去,你就决定过不去,「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把这道墙忘掉,没有分别执著,随你怎么走,决定没有障碍,就过去了。
这些事,我们在古人传记里面、笔记里面见到很多。现代人笔记里所记载的,距离我们不太远的圆瑛法师,他在《楞严经》序文里面(序文写得很长,叙说他一生研究《楞严》的经过),当中有一段记载著他有一天在自己寮房里面打坐,突然想到有一桩事要出去办,立刻下座,他就走出去了。走出去之后,他就想我的房门是关的,我没有开,怎么出来的?回头来再推推房门是关的,就是在那一刹那中,他没有想到那个门是关的,他就通过了。通过之后,才想起来门是关的,「我没有开门怎么出来了」?回头再一看,门是关的,进不去了。这就证明只要有丝毫念头在,它就成了障碍,这是一桩事。
这还不希奇,更希奇是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著,哪一年的事情我记不得了,我初学佛时喜欢看这些东西。有一天晚上,老和尚要回家,他住在山上茅篷,大概下午的时候回去。他心很清净,走到半路遇到两个人,也是同参道友,两个人打著灯笼。路上碰到了老和尚一个人走路,也没有灯,天很黑,就对老和尚说:「天这么黑,你到哪里去?」老和尚一听这句话,天突然黑下来了。没有这句话时,比如说他三点钟走,始终就保持这个境界,他的境界是一片光明。天没有黑,他没有分别,没有动念头,连明暗都保持的永久。人家一提天黑了,分别执著起来了,天真的就黑了,阳光就没有了,这个比那个通过门还奇怪。
所以这个有是妙有,真的妙。佛告诉我们,这个境界是一片大光明,我们今天见不到光明用的是分别执著。到了几点钟天应该黑了,当然就黑了。这两位老法师,他们所见到的境界距离我们不远,这不是假的,这是真实的事。这也证实了佛在经上讲,一切法确实是从心生的。所以它的作用确实是自在无碍的。
第四个德号是「无等光佛」,等是等於,没有能够与他相等的,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也有经里面不叫无等,叫「无对光佛」,无对光与无等光是一个意思,对是对待。小注里面讲「大悲拔苦无对」,这一个德号是从佛菩萨大悲心度众生上建立的,说明佛度众生智慧能力没有人与他相等,等觉菩萨也不如他。这是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能与佛相等,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因此,善导大师在世时,常常劝勉学佛的人,要相信佛的话,要依赖佛所说的教训,不要听菩萨的。菩萨所说的与佛讲的不相应,都可以不听,何况菩萨以下?善导大师为什么这样说?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圆满的,菩萨虽有智慧德能,也有看错时。当然这是很少,但是总不免还有,没有佛这么究竟,没有佛这么可靠,一定要相信佛的话。
第五个德号「亦号智慧光」。前面无量光讲的是真实智慧,这个地方又有智慧光,这两个重不重复?不重复,一个是说的根本智、真实智,一个是说权智。权智是应用在教化众生上,教化众生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这就属於权智,权智是帮助众生的。小注里面讲「除无明垢,惠真实利」,惠是帮助别人,给予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现在我们明了了,什么是真实的利益?大乘佛法是真实的利益。
克实而论,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消除业障,不能帮助我们得到轻安自在,就没有利益。我们学佛还是天天苦恼,有什么利益?要学得一天比一天欢喜,一天比一天自在,一天比一天明白,这才是真实利益。大乘佛法里讲到最真实的利益,无过於念佛,问题是你肯不肯念?要专心念,这个利益你才能得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还想别的,里面有夹杂,这个利益你未必能得到。真正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真实的利益你就决定得到。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得大自在,得大安乐。为什么会得大安乐?你不迷惑,你样样都明了了。你过去生从哪里来的,明了了;将来到哪里去,也明了。怎么不自在?太自在了。
第六个德号是「常照光」。小注里面讲「寂而常照」。常照,浅而言之,就是时时处处,事事明了,觉而不迷就是常照。智慧常照,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人对事对物都觉而不迷。
第七个德号是「清净光」。小注里面讲「三业无染」。觉,当然就清净。三业清净,三业是身业、语业、意业,我们现在人讲身心清净。有烦恼就不清净,有妄想就不清净了,有执著也不清净;妄想烦恼执著都没有了,身心清净是真正的受用,真正的快乐。世间人常讲幸福,幸福在哪里?嘴皮上说说而已,谁幸福?三业清净的人幸福,他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恐怖,这种人真正幸福,这是自受用。
第八个德号是「欢喜光」,这是他受用。小注里面讲「慈令安乐」,能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菩萨自己法喜充满,也把这一分喜悦让一切众生分享,他有方法帮助别人。
第九个德号是「解脱光」。小注里面讲「离相普益」,普是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自己要不著相。如果自己著相,教化众生就很累也很麻烦;自己不著相就得大自在。对於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以最适当的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智慧,所以也称之为光。
第十个德号是「安隐光」。小注里面讲「离生灭相」,真正得到安隐,自己确实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像前面讲的无生法忍,经题里所讲的首楞严,意思是一切法究竟坚固,这才是真实安隐。
第十一个德号是「超日月光」,第十二个德号是「不思议光」。小注里面讲「此下二是放光,全摄因果功德」,这两种是放光。由此可知,前面十种是如来常光,学佛同修都知道佛有常光、有放光。通常我们见到佛的头顶上有圆光,我们画佛相,画一个圆光,其实不但头顶上有圆光,全身都有光。这个光明就是常光,常光里面就有十种功德。十个名号都是如来的常光,智慧德能功德都在光明之中。后面两种是放光,放光必定是为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而现的。所以放光有特别的因缘,佛放光不是日月光明能比的。
疏钞【不思议光。不思议有五。第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第二、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第三、但持佛号。不假方便。第四、一七为期。不藉多生时劫。第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末后是「不思议光」,不思议里含无量功德。无量功德,古大德把它归纳为五点,『不思议有五』,五种不思议,我们也把它节录在下面,提供大家做参考。这是特别指极乐世界本师阿弥陀佛。
『第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这个不思议。诸位要知道,诸佛放光都是有缘的,没有缘不会无故放光。阿弥陀佛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缘最深,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放光与常光几乎分不开。因为他不是偶然放,他常常放,常常放与常光就没什么两样。只要有人念佛的地方,佛光就注照在此地。佛光虽然注照在此地,你不能感觉。为什么你不能感觉?是因为业障太重。所以你如果诚心的念佛、专心的念,一切都放下,六个月你就会感触到佛光。很明显你会感触到你念这一句佛号与佛的光明融洽在一起,能接上。本来光光就是相融的,因为你有很重的业障,你不能体会,你不能发现。事实上,确实像烛光与灯光是互相照,但是你不会感触到。你若依照经典的方法,老老实实认真的学习,六个月就能感触到。所以这个法门真快,其他法门确实没有这么快。
你从今天起,天天念阿弥陀佛,想著阿弥陀佛的佛光,六个月之后会不会感觉到?我再告诉你,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这个妄念是障碍,这种念头也不能有,要自然感受到。好像我们念佛,我们求一心不乱,你这一生一心不乱决定得不到。为什么?一心不乱那个念头是个妄念,妄念掺在里面,怎么可能得一心不乱?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念头都不要,自自然然才能到一心不乱。所以一个妄想都不能夹杂,若夹杂很多妄想,就很难成就。所以要专要纯,这才是真正感触到不可思议。其他大乘法门一定要断惑,就是见思烦恼要断,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个法门不要断,只要念到与阿弥陀佛光光相映就往生了。
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把烦恼压住,我们心里没有别的妄念,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只有这一念。用这一念伏一切妄念,这一念真有力量,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现行,功夫就得力了,有这种功夫就决定得生,这不可思议,比起其他大乘法门容易太多了。因为其他大乘法门要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这个法门伏烦恼就行。「伏」与「断」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第一个不可思议,横超三界。
『第二、即生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进。』其他大乘法门里面修,我们以圆教为例子,真正证得初信位,在断烦恼上与小乘初果相同,但是智慧功德小乘须陀洹不能相比,他的智慧高。从初信到七信,还是在凡圣同居士。七信到十信在方便有余土,升了一级。到了初住以上,才入实报庄严土,他是慢慢往上提升的。西方极乐世界不如是,一生一切生。我们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西方世界有阿罗汉,有许多大菩萨。阿罗汉住方便有余土,这些大菩萨住实报庄严土,我们一到西方世界全都见面,都在一堂。所以四土是在一起的,一生一切生。十方所有一切诸佛刹土里,没有这种事,唯独西方特别。所以下下品往生与上上品往生,有什么差别?说实在话,没有差别。但是在其他世界就有很大的差别,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在凡圣同居土,这个世界有很多阿罗汉我们见不到的,他们住方便有余土,有许多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他们住实报土,我们也见不到。西方世界四土天天在一起,所以不可思议。它不是渐进,一生一切生。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管你的功夫怎么样,只要你到达那里,等於四土同时得到,这个不可思议。
『第三、但持佛号,不假方便。』这是讲它修行的方法不可思议。就是这一句名号,假是假藉,不必假藉其他的方法来帮助,就这一句佛号,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就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成就。所以念佛人不必参禅,也不必持咒,什么都不必。有很多念佛同修,家里有人生病了,要念《地藏经》给他回向,这就是夹杂,这就是藉其他方便法。真念佛人什么都不要,就一句佛号。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面,就包括地藏菩萨。你念地藏菩萨名号不包括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名号包括地藏菩萨,所有一切诸佛菩萨的名号都在这一句佛号当中。所以你一念,一切全部都念到了。你念这一部《无量寿经》、或者念这一部《阿弥陀佛经》,包括中国人常念的《地藏经》、《金刚经》、《药师经》,什么经都包括在其中。你念这一部,整个《大藏经》都念了,一部经都没有缺。你念其他的经典不能包括,念这部经典能包括,这是不思议经。知道的人很少,所以遇到困难时他就慌了,有病赶快找药师佛,超度要找地藏王,把职务都分开。没有想到念阿弥陀佛会这么灵光。你念阿弥陀佛,你有事,那些菩萨来帮你忙,他主动来,不要找。你心地杂乱时,你找他,他未必肯来。要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一七为期,不藉多生时劫。』时间上不可思议。《弥陀经》上讲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无量寿经》上也讲七天,可见这个法门的修学,短时间能有成就。而我们不看过去,就看现在,确实有人在很短时间念佛成就的。我上一次到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新加坡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半年往生,她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走得那么自在。她学佛学了很多年,但是不知道念佛,人家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她,她很欢喜接受,死心塌地的念佛,念了半年就走了。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修学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人人都有足够的时间成就。其他法门时间要长,这个法门时间短,容易成就。
『第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弥陀名号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都赞叹,都受持的,而且每一尊佛都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欢喜。你不念阿弥陀佛,念某一尊佛,某一尊佛固然也点头,但一定会觉得可惜,这是事实。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这五种功德,学佛同修不但是一生,生生世世都受用不尽。我们要想得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得佛菩萨保佑,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修法,才能真正得到。
疏钞【二、相继一劫。此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名号同者。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是故同名不可穷尽。表行者十二时中。不念世间尘欲。念佛无间。又表转凡成圣。转妄想成佛德也。】
经文上「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这里面有很多意思,特别是表法的意思,我们看注解。『相继一劫,此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名号同者。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是故同名不可穷尽』,这就事相上来说,大势至菩萨叙说他自己修学的经过,生生世世都有师承,都有老师,缘太殊胜了。十二如来,相继出世,他都遇到,都事奉佛陀,所以他的成就不可思议。这是从体相上讲。
从表法上讲,『表行者十二时中,不念世间尘欲,念佛无间』,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个意思。他为什么不说十三佛?为什么不说十一佛?要说十二?这里有表法的意思。大势至菩萨过去修行决定不止承侍供养十二尊佛。这是表法的意思,说明念佛人这一句佛号决定不能间断。十二代表十二个时辰,一天到晚不能间断,为什么?一间断你就会打妄想。妄想一定是世间五欲六尘,想这些东西就是在制造六道轮回。所以为什么你不能脱离轮回?天天在制造,天天在加强,你还能出得去?你出不去。佛今天教我们念念念阿弥陀佛,不念世间五欲六尘,与世间五欲六尘逐渐逐渐疏远,与阿弥陀佛一天一天亲切,自自然然就脱离了,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佛号决定不能间断,要保持二六时中不间断,那是真正的功夫。如果很容易间断,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提醒。为什么会间断?要追究其因素,是烦恼习气太重,对於净土念佛相当的生疏,所以常常会间断。
我们知道原因,要想方法把因素消除。如何消除?首先对西方净土要有真正的认识。你认识的愈清楚、愈真切,你的信心就具足,愿心就坚定,你非去不可。为什么?我了解、我清楚、我明白了,对於这个世界要清楚,状况要了解,我不想再住了。那个地方我清楚、我明白,我很想到那里去,你才去得了,此地才真正放得下。要真放下,你念的心就恳切,你念的这句佛号能真正生欢喜心,才会相应,才会不间断。现在用念佛机、用录音带是提醒你,这是靠外面的力量,不是自力,这是外面力量帮助你、提醒你。所以大众在一块儿共修,好处也在提醒自己,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容易懒惰。大家在一块修时,依众靠众,这是共修的好处。
可见根本还是对西方世界真正的明了,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要真正明了,就必须深入经藏。净土三经是整个经藏的纲领,是整个经藏的精华。但是三经一定要透彻,你对於大乘经论不熟就很难。大乘经论要熟,不但要熟,还要真修。熟是教上的明了,自己真修是境界上的透过,不一样。所以对於念这一句佛号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方法,能帮助我们做到念佛不间断。
『又表转凡成圣,转妄想成佛德也。』这十二如来也代表这个意思。十二如来是代表性德光明十二类的德能,我们常常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熟了之后,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菩提是『佛德』。这是把他修学经历过的老师为我们介绍出来,我们知道他有师承,他的修学成就是可信的,是值得赞叹的。佛教他什么方法?这就非常重要。底下这一段:
经【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把这一个修行的方法名称说出来了,教他『念佛三昧』。「三昧」是通称,大乘经上讲无量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心清净了才是正常的享受。这是用念佛方法达到三昧的境界,所以称之为「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念佛是因,三昧是果。
疏钞【一、念佛有事理。事念则一心忆想。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为念佛。】
『念佛有事理』,就是有事念有理念,这是方法不同。其实方法很多,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事理两大类。
『事念则一心忆想』,我们心里常常想佛。想佛的方法也很多,想佛的相好。佛的相好很多,从前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想佛的白毫。因为佛的相太好也太多了,想不出来,可以在相当中,只想白毫,常常想这个。想一个好想,想多了会分心,不好想。或者想莲花,佛脚底下踩的是莲花。或者想莲花座,这也是一个方法。
我们现在经读的多,经读多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忆想。我们可以想佛的发心,像经上讲的世饶王亲近世间自在王如来,在佛面前闻法开悟,把王位舍弃,跟著佛出家,想他的发心,想他的修持,想他的四十八愿,想他接引一切众生,就是教化众生的种种功德,就想这些,这都是属於事念。所以经典要熟,自己有妄想时就想佛,用想佛来把妄想换掉。不想时我就念佛,念佛的名号,忆佛念佛。
这里面最重要的关键字眼就是「一心」,非常非常重要。你忆佛念佛有没有效果,就看你是不是一心。你一心忆念,效果就非常显著。如果是杂心忆念,乱心忆念,效果就很差。只是在八识田中种点善根,要想与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可能!因为你的心杂乱。所以「一心」非常重要。我们今天所用的这一切方法,忆佛也好、念佛也好,全是事念。
『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为念佛。』什么是理念?理念要与心性相应,理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是一切万法之理体,我们要知道,但是现在做不到。什么时候我们会从事念变成理念?我们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面有事一心不乱,那还是事念。念到理一心不乱,就从事念变成理念,那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理念,心没有开时是事念,心开了以后是理念。心开是见性,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在菩萨位次来讲是圆教初住菩萨。从初住一直到成佛有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念佛是理念,无论他是忆佛或是念佛,都属於理念。所以理念与事念我们要清楚明了,不要著急,我们一定会从事念到理念。所以理念,念就是始觉,佛就是本觉。『始本相合,始本不二』,这个称作念佛。
这是先把念佛的两大类说出来,然后再依照《观无量寿佛经》说的四种念佛的方法,这四大类就是实相、观想、观像、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