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9集

发布时间:2025-01-14 04:05:27作者: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9集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第六行: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乐著睡眠乃有如是无量过失。若有闻者。不生忧悔厌离之心。发起精进。当知是人甚大愚痴。若有菩萨。为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说如是真实句义。功德利益。於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进住菩提分。无有是处。】

末后一段弥勒菩萨非常慈悲,听了世尊的教诲之后,给我们大家做一个总结。这里面字字句句都是勉励我们、警惕我们的话,我们要能够体会。正如世尊前面所说贪著睡眠过失非常之多,佛说了二十种,不过是略说而已,实际上过失太多了,说之不尽。我们听了佛的教诲之后,应当要悔过,就是应当要忏悔。怎么个忏法?一定要把精神提起来,克服睡魔,发起精进,这才叫真正忏悔。如若不能,那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这个人是个愚痴人,「甚大愚痴」,听了佛说了之后,还不知道改过,还不晓得回头。

弥勒菩萨的总结是两段,前面一段是讲一般人,听了佛的话应当要觉悟、要忏悔、要改过。如果是菩萨,则跟普通人不一样,菩萨之志就是要作佛。你学佛,学佛为什么?学佛一定要是作佛而来的。现在学佛的同修很多,有这样志气的人不多。我学佛四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见到一位、也没有听到一位同修给我说,他想作佛。你才晓得这都不够资格作菩萨。既然作菩萨,他的目的就是要作佛。

早年,我读《六祖坛经》,读到六祖去见五祖的时候,他们的对话,我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五祖问他,说:「惠能,你到我这里来究竟为的是什么?」六祖回答得很好:「我来作佛的。」这真是了不起,他来作佛的。可见得这个志趣就不同凡响。作佛就是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求作佛。

真正发心想作佛的人,听到佛这个开示,字字句句「真实句义」,真实的教诲,「功德利益,於诸善法」。

「菩提」就是道,就是清净心,就是觉心;还会生懈怠,还会不精进,心不能安住在道上,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我们听了之后不很在意,讲堂听了,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情,下楼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就不是菩萨!菩萨不会的,菩萨听了之后会起作用。看看我们会不会起作用!

下面这一段经文也非常要紧,也是我们现代人常常犯的过失。虽犯这个过失,还不知道自己是过失,以为自己的功德很大。实在讲,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持之中所犯种种过失,都以为是功德,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譬如贪睡,古大德曾经说过,「饥来吃饭困来眠」,那这个睡觉不是很正常的吗?那叫大修行人。你修,用什么功夫?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他用功的。你要学这种用功法,这上面所讲的无量过失,你统统都有了。

但是祖师讲的这个大修行人用功的方法,有没有错误、过失?没有。他们可以睡觉,他们肚子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行!我们不行。为什么?人家生死已办,换句话说,他的烦恼已经断了,生死已经了了,没事了。这个意思就是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说他已经没事了。我们烦恼没断,妄念太多,这个事情没有办了,你怎么敢安心去睡觉?

所以佛菩萨祖师所说的话,我们决定不能错会了;他是给什么人说的,在什么境界里面说的,我们要明了。有一些话,我们可以学习,有些不能学!如果学他们就坏了,这不是我们的境界。前面曾经说过,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修行的样子不一样。慧行菩萨是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至少也破了几品了,所以他们修行的样子跟我们初学的不同。我们初学的要循规蹈距。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不是凡夫、小乘、权教菩萨的境界,那个学不得的。这一段里面也是这样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众务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这是弥勒的问词,什么叫做「众务中过」?众是很多,务是事务,许许多多这些事务。营是经营、造作。你经营造作许许多多的事务,对你修行有很大的障碍,这里面过失也有二十种。

「若观察时」。观察就是你明白了、觉悟了,你知道这一些事务是障道的,这一些事务是修行人不应该做的。

「令诸菩萨不营众务」,不再经营造作这些事情了,这一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所以教我们要「勤修佛道」。佛道是正觉之道、大觉之道,对於宇宙人生究竟彻底的觉悟,这叫做佛道。弥勒不但为我们启请,而且将启请的目的都说得这么清楚,目的就是「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下面是世尊的开示: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你看世尊的答覆,第一句就说明了「初业菩萨」。初业菩萨就是我们这些人,烦恼没断、生死没了,去受了个菩萨戒,就当了菩萨了。这个菩萨就是此地讲的初业菩萨,凡夫菩萨。

这一句话很重要,诸位同修如果细心去读诵佛门里面的典籍、古来祖师大德的著述,你就能够明了。从前寺院里面的住持、当家,乃至於做寺院里一切杂事务的这些人,不是凡夫!都是诸佛菩萨应化来的。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到你真正发心,想用功修学了,他来化身,做这些事务来护持你们。

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隋朝,天台山的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学生们问他往生的品位。他老人家说,他因为作住持,要管人,要管事,什么都要管,对於自己修行当然就耽误了、就妨碍了,所以他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地位很低,不高。如果我不领众、不管人、不管事,那个品位就高了。这就是说明牺牲品位帮助初学。但是这个牺牲是有底限的,他那个底限是什么?决定往生。我下下品往生都可以,我总是往生了,所以它有个底限在。如果为大众服务,自己不能往生,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甚至於还搞三恶道,那就错了,大错特错,决不是佛菩萨的意思。

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们能入地狱吗?我们入地狱就不得了!你要当上地藏菩萨了,可以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就是此地讲的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不同。地藏菩萨是慧行菩萨,我们初学的人不能学他。初学的菩萨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统统恢复了,跟佛差不多了,你就可以学慧行菩萨了。你来经营众务不怕了,不碍事了。

我们晓得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这次化身来是以作住持领众的身分;还有作打杂的,他们也干。可见他们这个心平等,并没有在里面拣别、分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这两个人在厨房打杂的,在厨房烧火、挑水。还有个丰干和尚也在厨房打杂、舂米,侍候大众。丰干是阿弥陀佛。弥陀、文殊、普贤在厨房里打杂,供养大众!这就是营事务。古时候,这个道场真正有修道人,佛菩萨来侍候、来照顾!

因此佛门里面任何一个人,我们都要以最恭敬的心看待,不晓得他是什么身分!你不能说在这里面扫地的、端茶碗、招待客人的,你就瞧不起他,也许他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你是肉眼凡夫,你看不出来!这是教我们对一切人要用平等心、真诚心来看待。

所以修真诚、清净、平等,从哪里修?佛门是最好的修学场所。因为知道上上下下有诸佛、菩萨、罗汉混杂在里面,你也不认识、也不晓得他是什么身分,所以只好统统一律平等恭敬,那就没有错误了,你真的修福了。如果你有分别心,你在里面不但功德修不到,福德也修不到。

所以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是爱好、喜欢,喜欢做这一些拉拉杂杂的一些事务,这里面有二十种过失。这一句「乐营众务」四个字,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这是正答弥勒菩萨所问,弥勒菩萨问的目的在此地。如果他能够观察、他能够明了作务的过失,他自自然然就舍弃了,他就专心去办道去了。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一者耽著世间下劣之业。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六者於诸财物心怀取著。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九者其性狠戾发言麤犷。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十一者爱著诸味增长贪欲。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十八者恃营众务而起憍慢。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二十者於说法者心怀轻贱。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这些经文我们都要细细去思惟、细心的去体会,你才能明了佛的用意之所在。更应当自己要冷静地反省,我有没有这些毛病,有没有这些习气,这个非常重要!

「一者,耽著世间下劣之业」。业是事业,世间的事业。世间的事业太多太广了。不但在家的菩萨耽著世间的事业,出家的菩萨往往也被烦恼习气所覆盖了,也贪染世间的事业。

先要明了什么叫「世间」?世间就是六道,你经营造作这种事业,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个事业都是世间的事业。你修善、积德、修福,来生当了大梵天王,我们这个世界什么帝王、总统都比不上,差远了。你当大梵天王,你还是世间事业,你才晓得这个世间事业的范围有多大。

「下劣事业」,那就不好了。下劣是什么?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你所经营造作的是什么事?是饿鬼道的事业、畜生道的事业、地狱道的事业,这叫「下劣之业」。

哪些是这一些事业?这个经上讲得很多,大家要细心去体会。这里面有一个总纲领,凡是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慢、嫉妒的,就是下劣之业。凡是能够帮助你减少贪、瞋、痴、慢的这个事业,那就是佛事。诸位要记住,佛事一定是帮助人断烦恼、帮助人开智慧、帮助人得清凉自在。如果与这个相反的,那就不是佛的事业。不是佛事,真的是下劣之业!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冷静的去反省。

「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轻贱」,人家既然是真正修道、真正用功,他不会找你的过失,他也不会说你的过失。那怎么轻贱?对你敬而远之,这就是轻贱了。佛在戒经里面教给弟子「默摈」。默摈的意思,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敬而远之」。我对你很尊敬,我跟你保持远距离,轻贱是这个意思。

「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呵责」也是敬而远之、也是默摈。决不是看到你,把你教训一顿、骂一顿,没这个道理,不会的。勤修禅定的比丘,就是修行的功夫比前面的深。前面是初学,真正有依教修行的人。第三这一条就是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也就是得禅定了。前面那个没得禅定。要是依我们念佛人来讲,第二条读诵修行有功夫成片的,第三条勤修禅定是得一心不乱的,这个功夫深了。他们对你都是敬而远之。

「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这是决定不免的。他心里面常常念著的都是他所经营的那些事业,这些事业都是六道轮回的事业。所以说他「心常发起」,就是生起;「无始生死」是习气;内有习气,外有这个环境,这个环境不是好环境,这是恶境,障道的境界,所以依旧不断造作生死流转、六道轮回的事业,干这些。

「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这说明出家难!出家舍弃世间一切营生的事业。世间人都要有工作,经营工作为了要养活一家、养活自己,要作谋利的事业,叫营生的事业。出家了,这个事业没有了,舍掉了,接受在家信徒的供养,你不要去谋生了,你接受他们供养。他们恭敬供养你的目的何在?因为出家人是福田,到这儿来种福的。我们要问,我们是不是福田?如果不是福田,这些人到这儿来种,种了将来又长不出果实来,那怎么办?问题就严重了。

所以佛门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一些施主怎样才能得福?必须你自己修行证果,他就得福。如果你修行不能证果,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对不起,将来要还债。现在这些供养你的人全是债主,将来生生世世有的还!你收的供养愈多,那你还的时间愈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大德不是吓唬我们的,句句说的都是实话。所以我们自己要明白、要谨慎。

施主的供养,古时候讲的是四事:饮食、衣服、卧具、生病的时候医药,这是把物质生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我们可以接受,一心办道。决定不能有多余,有多余就是罪过,有多余的容易增长贪心,道业不能成就。我们今天修的是易行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真去的了!去不了,还是要披毛戴角还。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有这个警觉心。同修们对我的供养,我的衣食足,多余的我们印经、做录影带、录音带、CD,赠送给全世界的道场与学佛的同修们,跟他们结缘。我要不了道的时候,这些人将来都代我还!这个事先要搞清楚。供养都给你们分了,你们个个人都得到了,所以将来要还帐的时候,你们统统都要代我还。自己固然要用功,但是要想著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这个后路先要想好!

必须做真正利益众生的事业,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一条的意思很深,「虚食居士及婆罗门人净心的信施」就是供养!

「六者,於诸财物,心怀取著」。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这个习气,对於财物还动不动心?还有没有贪心?要断掉!这个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决定有害。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诸佛菩萨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有这个念头就是攀缘心,怎么会不障道?道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这些决定妨碍!

诸位一定要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心清净。不是说你念佛念多少就能往生,没这个事情!古大德常说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不能往生!念佛是一个手段、是方法,目的在哪里?清净心。妄念一起来,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打掉,是用这种方法使我们的心得到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你有一丝毫取著的念头,有一丝毫悭贪的念头,你的心都不清净,这个不能不知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问题都出在此地。

「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他喜欢搞事务的事情,天天动脑筋,还要把事业扩大。世间人有这个念头已经是大错特错了,出家人再有这个念头,那就更错了。

譬如建道场,古人建道场是按照实际的需要,有多少人,需要用多少场地,这样建法。不是预先建一个大道场,再去找人,没有这个事情的。从前丛林寺院的兴起,你看看山志、看看它的历史,最初都是建一个小茅篷。开山祖师在这里建茅篷修道,他有道行,有很多仰慕他的人都来跟他一起修,人慢慢就多了。多了,在旁边再盖一间;再多了,再盖一间。所以一个丛林往往是几十年、一二百年才形成的,他是为了需要才建的,那是对的。不是盖了很大,到处再去找人,找的不合适天天打架、天天吵嘴,那就错了。

现在佛门里面这一些众务跟从前都不一样。你仔细冷静观察,从前如法,现在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法的,这是我们要反省的。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达,不要再建大的道场。大道场的时代会随著岁月淘汰掉,不起作用。今天的道场是什么?是国际网路,这是现代化的道场!我们需要多大的地方?我们这个房间已经太大了。我们在这儿讲经,此地在这里录影,录完了之后,就送到国际网路。全世界只要有电脑,电脑一按钮,这个画面就出现。

十年之后,我相信手提的电脑像一本书这么大,每一个人身上都带著一个。无论在哪个地方,你只要按到这个讯号,这个地方讲经活动就在你的面前。哪里要跑到这儿来听经,挤得一身臭汗!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打开电脑,逍遥自在在那里享受!所以佛法要走在科技的前端,不需要再费这么多力气,花这么多冤枉钱。这个钱埋在地下变成死的,不能动了!能利益几许众生?这是现代学佛人必须要明了的。

「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喜欢经营事业的人,众务就是现在所讲的事业,常常忧虑他的事业如何来拓展。实在讲,他的钱几辈子已经用不完了,他还不够,还要去赚。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增长贪瞋痴慢。

「九者,其性狠戾,发言麤犷」。地位高的人,富贵之人,因为他有财富、有地位,於是乎在现代社会他就觉得值得骄傲,待人接物常常轻慢人。有几个跟他身分地位相当的看在眼里,不相当的没看在眼里。他的言行态度,就是此地讲的「狠戾」、「麤犷」,他自己也许还不觉得。

「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他心里所念的是他家的事业,没有念在道上,他没有想到众生,只想到自己的家业,只想到他自己的小团体,这个就是增长我执、增长法执。佛法是破二执的,这两种执著他是与日俱增。

「十一者,爱著诸味,增长贪欲」。「味」并不是指饮食。以广义的来说,现在所讲的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一切享受都在「诸味」这两个字里面。增长贪欲,增长贪心,增长享受的欲望。

「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对他没有利益的地方,他得不到名闻利养的地方,他没有兴趣,他不会生欢喜心的。他所在的地方一定是得到名闻利养。

「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障碍」是障道,障碍你修道!他多生烦恼,当然障碍修道。

「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这是讲出家的菩萨,喜欢经营众务,他就喜欢接近在家信徒。常常接近在家信徒,跟他们的关系拉好,这些名利才能得的到!所谓用尽心机去拉信徒,这是愚痴菩萨。这个现象在现代的佛门里面很普遍,古老的社会里面没有,我们没有见到。老一代的法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但是到台湾之后他们也变了。

我过去受戒的时候,我的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师。他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出家,在江北一些寺院里面。因为那个时候寺庙都有财产,都有地有山,租给农夫去耕种,他们寺院里面收租。他这个粮食、道粮有来源,他是固定的,所以这个寺院里面很清净,不求信徒!信徒到寺庙里烧香,寺院里面出家人真是眼观鼻,鼻观心,好像没有看见一样,不招待,不打招呼的。谁接待这些信徒?知客师。知客、照客他们有责任去招呼。不是这个职务的人,跟信徒一句话都不说的。你说那个道场多么清净,多么庄严!

不像现在外面有个客人来了,上从住持和尚,统统忙得一团乱,为什么?唯恐得罪信徒!因为现在道场里面没有收入、没有恒产,这是经济环境跟从前不一样。从前寺庙里面自己有道粮、有收入,所以他可以不理会信徒。现在信徒变成衣食父母,要靠他们,那还得了,还敢得罪!可是常常跟他们往来,道业没有了,真的是佛在此地讲的「耽著世间下劣之业」,这个事情麻烦。所以其中得失、利害,我们总要多想一想,应当怎么去做。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成天为著衣食去奔波,为了衣食去烦恼,可见得把修道这个事情当作幌子、当作模样,不是认真去做。

「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口里面所说的,常常谈论的都是世间事。

「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与正法相违背的言论,你跟他们接触谈话之中,十句话里面几乎有九句都是世间世话。

「十八者,恃营众务,而起憍慢」。恃是仗著,仗著他很会经营,他的事业比别人做得成功,於是起傲慢的心、傲慢的态度,瞧不起人。

「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伺求人过,专门看别人的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

「二十者,於说法者,心怀轻贱」。对於真正说法修行人,他瞧不起。他认为没有他的成就大,他经营这个事业,经营得法。

「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佛为我们说出这二十种。实在讲这二十种,我们一看就晓得是二十大类,每一类里面不晓得有多少过失。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些经文都是很重要的开示,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真的是救命的特效药!所以佛每在长行之后都有偈颂。偈颂,除了重颂长行之外,还有补充的意思在里面。我们不能把经读熟,这个偈颂最好都能够背诵,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功夫,知道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如不如法?如法,像经上佛教训我们哪些应该做的,哪些不应该做的。佛教给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该做的,我们就不去做,这就如法。佛教我们不应该做的,我们偏偏去做;教我们应该做的,而懈怠、懒散不去做,那这就是不如法。请看下面经文。第一首:

【安住下劣业。安住下劣业。退失大利益。是名众务过。】

「安住下劣业」,这是你的心安住在世法,不但是世间这些事业,而是世间下劣之业。「下劣」就是增长贪、瞋、痴、慢、嫉妒这些事业,你这个心里安住在这些。

「远离殊胜行」,一般大乘佛法都是殊胜行,但是本经最后是结归净土。因为本经明显结归净土,那这个殊胜行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修净土,也就是一心求生净土,这是殊胜行。把这个事情疏忽掉,远离了,这真可惜!

「退失大利益,是名众务过」。大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这是真实的大利益,世出世间一切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耽著众务过失有这样的严重。第二首:

【乐读诵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责。是名众务过。】

「乐读诵比丘」,熟悉教诲的这一些人。

「修禅定」,依教修行真干的这些人。此地禅定不一定是指修禅,禅定就是指那个真正修行的人,它是广义而不是狭义的。

佛法的修持,一般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给我们讲无量法门。无量也好,八万四千也好,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修的是什么?统统修的是戒定慧。而戒定慧三学当中,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得定了自然就开智慧了,所以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手段都是修禅定。这个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念佛是禅定,佛在《大集经》上讲得很明白,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是佛说的。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

所以这一句就是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他们对你是敬而远之!第三首:

【常行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虚受於信施。是名众务过。】

「常行」,你经常干的是什么?「生死业」,这是六道轮回的事业。什么是生死轮回事业?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唯识里面讲的六个根本烦恼。只要与这六个根本烦恼相应的一切事业,都是轮回生死业。

你干这个事业,当然解脱的因你忘掉了,「舍离解脱因」,解脱因是戒定慧。

「虚受於信施」,你接受的这些供养,将来要还债,你不是真正的福田。第四首:

【乐受诸财宝。不得生忧恼。住於下劣行。是名众务过。】

贪爱世间的财宝,得到的时候,你就欢喜、骄傲;得不到的时候,你就生气、忧恼。这一种心理、思想、行为都是「下劣行」。下劣行就是生死业,就是三途六道之行。第五首:

【是人多爱染。往来淫女家。如鸟入樊笼。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是比喻。第一句,这个人多爱染、贪爱,贪爱污染了心性。这个意思是内有「贪瞋痴慢」烦恼,内烦恼很重!「往来淫女家」,这一句是说外面有诱惑。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怎么不堕落?「如鸟入樊笼」,就好像鸟被人关在笼里,比喻你堕恶道,被牵入三恶道去。第六首:

【常忧叹家业。恒怀热恼心。出言人不信。是名众务过。】

他经常忧虑的是他的家业。世法、出世法都讲家业,尤其是现在的道场。古时候道场有不少叫十方道场,不是属於某个人的。只要是出家人,规规矩矩的出家人,都可以挂单,都可以在一块共修。现在这一些道场,出家人都有所有权状,都变成家业。哪一个是出家?手上没有所有权状的人,出了家、没家了;有一张所有权状的人都入了家。不能不觉悟!

你不读经不晓得问题的严重,不知道将来祸害的惨烈!佛在经上不欺骗我们。我已经七十岁,快要走了,所以我给你们讲的是真话,我时时刻刻都准备走!所以我不属於这个世界的人,我看这个世界比较看得清楚,我是局外人!这个世间对我没有利害,正是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佛要能够超出、超越这个世界,这个世间跟我不相干,没事,你的看法就不一样,就清楚。

所以这是常常心里面有忧恼,说话人家不能相信。第七首:

【不受尊者教。违矩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善知识、佛菩萨的教诲不能接受,不能依教奉行。「违矩」是犯规矩,「毁犯」是指犯戒。世出世间的法总是想办法投机取巧,回避而不能守法,这都是错误的,都是众务引起的过失。第八首:

【其心多忆想。勤营於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他的心里妄念很多,都是想他所经营事业的利害得失,常常想这些!因此,他不能修「智断」,智是智慧,能破无明;断是修定,能断烦恼。这就是说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他的功夫不得力,他不能成就。第九首:

【贪心恒炽盛。乐著於诸味。曾无知足心。是名众务过。】

「贪心恒炽盛」,恒是恒常。这个贪心是天天在增长。

「乐著於诸味」,他贪著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些味道。

「曾无知足心,是名众务过」。永无餍足。你才晓得,这一种人他的日子过得也很辛苦,劳劳碌碌到寿命终了,一样也带不去,真是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第十首: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仁是仁慈,就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第十一首:

【恼害无慈愍。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恼害无慈愍」,他对於一切众生,只是贪吝,夺取一切人的利益,自己来享受,哪里有慈悲,哪里有怜愍众生!

「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爱是贪爱,就是烦恼,贪瞋痴慢缠绕著他。第十二首:

【远离於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他远离好的老师、善知识,为什么?志趣不相投!他很喜欢接近恶知识。恶知识是什么?教你怎样获得名闻利养、教你怎样去贪瞋痴,这个正跟他志同道合。持戒的人跟他所修所学的不相应,当然排斥。第十三首: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意思好懂。第十四首: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於邪说。是名众务过。】

这就是平常的言论都是世话,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他喜欢这些邪说。第十五首: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自己仗著有一些技能,办事的能力很强!在一些事业上,他的确有出人头地的成就,仗著这个生起骄慢之心,轻视这些修行人。比喻,「犹如狂醉人」。第十六首: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不见自己之过,专门找别人的过失。第十七首: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轻视修行的人,轻视说法的人。佛在本经一开端就说出,一个愚痴的菩萨,轻慢、诽谤两个说法的比丘,结果他的罪业是堕阿鼻地狱、等活地狱到烧热地狱,人间的时间算是一千八百万年!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几天几个小时的诽谤,将来在地狱里面要受这么长的罪。

诸位要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一千八百万年,这是我们人间的时间,但是他在地狱里面受罪,所感受的那个时间是无量劫!谚语里面常讲「度日如年」。我们看到这个时间好像不很长,一千八百万年,他在那里面感受的是无量劫。所以,这个罪业不能造!

不要看到这个经大概是佛吓唬我们的,希望我们不要作。哪有这种情形!你错了。将来你的堕落,那真叫自作自受。佛真的慈悲,都把这个事实真相给你说出来;说出来,你还不相信,你还要造作,那你怪谁!堕阿鼻地狱,佛也不能救。第十八首: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前面两句是总结以上所说的。以上所讲的,总而言之都是下劣业,都是无量无边的过失。哪有一个有智慧的人,喜欢这个事情,去干这种事情?第十九首: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清净殊胜」,如果你不细心去体会,你得不到。果然能够如法修行,你可以得到!

前两天,香港有一位同修,早年我在香港讲经,她是我们听众之一。前天到这边来看馆长,我们一看她不错,她的相貌变了,变好了,修行真的有一点成绩。成绩是什么?成绩在样子上。你的体质,你的健康,你的相貌转变,容光焕发,这是你修行外表!人家一看就晓得。

这一个人很难得。我那个时候讲经,告诉大家真的修行人要修清净心。真要修清净心,最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远离。她真听了,她好像十一、二年了没有看过报纸、没有看过电视,她是很快乐。她说:「我什么都不晓得,每一天天下太平,欢欢喜喜,什么都不知道。」香港发生什么事情来问她,她都不知道,她只晓得念阿弥陀佛。每一天生活得很快乐,每一天天下太平,什么事也没有,她从这个地方得清净心的。

所以报纸、杂志、电视这一些东西害死人!你每天看这些东西,你的心怎么能净得下来?你怎么能够不胡思乱想?所以你要真的想求清净殊胜,这个殊胜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要下定决心,我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就,你要依教奉行!

古时候的寺院、庵堂、道场都建在深山里面,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就是避免这一些妨碍。现在不行了,现在纵然建在高山上,电视机还是可以放上去,真麻烦!人愈来愈辛苦,愈来愈可怜。现在小孩童年的幸福没有了,一、二岁的小孩天天看电视,一出生就看电视。所以往往七、八个月的小孩,就会察言观色,就会讨好大人。童心没有了,天真没有了,这真可惜!所以,人怎么可以再来!不能再来了,太苦了。

在从前农业社会,童年天真的时候,大概总能保持到十二、三岁是很正常的,有的能保持到十五、六岁。十二、三岁,人情世故不懂,真是一片赤诚、一片天真。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再也见不到。从前念书快乐,读书乐!现在念书好辛苦。我看到学生背个大书包上学校。不能来作人,作人要上学念书,太辛苦了。这是决定不能再来。再到这个世间来,一定要成佛、成菩萨,乘愿再来可以。业力再来的不得了,人生太苦。

「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决定是选择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决定选择修清净心!

这里面重要的要领,就是看破、放下。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不放下是愚痴。第二十首:

【若乐下劣业。智者当呵责。如人舍多财。贪求於少分。】第二十一首:

【是故明智人。当舍下劣业。应求胜上法。诸佛常称叹。】

这两首偈,前半首容易懂,后半首是比喻,比喻得不偿失。用尽了心机,经营世间的事业,现在就是佛法也拿来当作世间事业在经营,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把佛法当作世间事业来经营,这是得不偿失。因为你得到的一点点,你损失的说之不尽。损失是你将来所背负的果报,怎么得了!所以明白人、智慧人决定把这个放下了。「当舍下劣业」,舍就是放下,决定不干这个事情。

百丈大师跟马祖,这是中国丛林的创始人。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里重要的第一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人家这一句话是与道相应。出家修行修什么?清净心。身心清净、环境清净,这个叫最为兴盛。也就是你这个道场将来有多少人开悟、多少人往生、多少人证果,这是兴盛。不在乎信徒多、香火盛。信徒再多、香火再盛,一个往生的都没有,个个都往三途去,你算什么兴盛?这个诸位要知道。

所以道场重质,不重量,要紧的是真正有成就的人。现在这个道场能有一、二个成就,那这个道场真的就有真实的功德,就是信徒真正的福田。如果这个道场将来一个往生的都没有,那就不得了,果报就如佛在此经所说的。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而乃发起下劣之事。当知是人。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这是弥勒菩萨听佛这一番开示之后,他老人家的感想。他说这一些初业的愚痴菩萨,把最殊胜的,诸佛如来所传的第一法门,当面错过,而不肯修学,去搞这些世间下劣之事,这个人真的是没有智慧,真的是智慧微浅。他不曾觉悟,没有智慧!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底下这一段是说明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佛说这不是出家人。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若有菩萨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我说是人非出家者。】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实言」这两个字是关键,佛讲真实话。

「若有菩萨」,这都是讲初业菩萨,就是我们现在初发心的人。

第一,「不修诸行」。行是行为,我们的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是身业行为,心里面的念头是意业行为。「身口意」三业行为有过失,要根据佛在经上讲的教训把它修正过来。经典上说的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第二,「不断烦恼」。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断烦恼,烦恼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如果诸位烦恼真的能做到一月比一月少,你往生就有把握。心里面很清楚、很明白,心里生智慧,与佛决定有感应道交。

第三,「不习禅诵」。禅诵是讲修行,如教修行,「禅诵」两个字都包括了。

第四,「不求多闻」。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只要把前面三条做到就行了,第四条怎么做?重复多闻。

我们今天是一门深入!一部《无量寿经》我每天读几遍,天天不间断,年年不间断,这是「多闻」。多闻不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谁的事情?法身大士的事情。等你破一品无明,证得法身,那个时候是广学多闻。初业菩萨这个多闻是重复多闻,这个意思决定不能搞错。

如果这四样都是不干的话,「我说是人非出家者」。佛说这个人不是真的出家人。那个出家是身出家,心没有出家,不算出家人!在家菩萨要能够做到这四句,佛也承认你是真的出家人;你身没有出家,心出家。要紧的是心出家,不在乎身出家。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九集) 1996/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5-011-000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