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嘎玛仁波切:舍得模范和精神扶贫

发布时间:2024-10-07 04:04:24作者:佛心网
嘎玛仁波切:舍得模范和精神扶贫

有个北京的领导,每次一见面都会问我来首都干什么。我有时会对他讲:“领导,我是扶贫来了!”他说:“只听说过发达地区的人到你们贫穷山沟里去扶贫,没有听说山沟里的人到发达的京城来扶贫的。”我说:“领导啊,物质发达的地区,有很多人的心灵却非常贫穷。有些人知识充足、财物充足、社交充足,但精神却非常贫困,所以需要我们对他们奉献,做‘精神扶贫’。

一般人认为,拥有很多物质以后,人才会快乐。而有信仰的人则认为,先要有精神层面的丰富,人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其实,物质和精神这两种财富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我们佛教里叫“资粮”,就像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我们需要的是两种“粮食”:一个叫福德资粮,一个叫智慧资粮。福德一般是指人的长寿、人的健康,然后才是人的名利,也可以理解为老百姓平常说的“福禄寿”。

佛教里说的智慧,是指一个人在灵魂上不会经常自私地执著于自己,而能常常放空自己,达到无我境界的方法。智慧主要是从听、想、行中产生的,我们叫做:闻思修。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人活在世界上的两个真正依靠,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两者缺一不可。舍得,就应该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舍得”是如今很多人时常会思考的一个词。其实“舍”,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布施,现代人更应该注重的是文化布施、知识布施。尤其是精神层面如果能够“舍”,得到的就会更多。

我们做老师的去教学生,舍一点自己的时间,就能够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知识传播出去,虽然布施的时间很短,但大众却觉得非常受益。用这种传播佛法的方法,比如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几十个学生,这些学生又能去带上百成千个学生,这样受到益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了。

当一个人有无私的善念,不去斤斤计较,愿意把自己这种精神、思想布施出去,这些无私付出的善念思想会传播得非常广阔。到现在为止,佛陀的教育已经传播了近两千六百年。刚开始是佛陀一个人在宣讲佛法,利益众生,如果佛陀不花几十年的时间去弘法利生,就不可能有一代代的大成就者,用自己的实修实证,证明佛陀的教法真实不虚,也就不可能有现在广传兴盛的佛教。

佛陀如果当时舍不得自己的王位、财富、军队、臣民,以及舍不得他所享受的一切特权,而不去苦行六年,那么佛教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伟大的宗教延续这么久。佛陀,就是舍得的模范。

我们经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小的种子,很快就会得到回报。最不用成本的“舍得”,是愿意舍出自己的爱心、慈悲心。至高无上的佛陀,不断从伟大的无我境界中去“舍得”,舍去他的享受,付出很多辛劳,他传教的四十余年是极其辛苦的,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为佛法的传播付出了很多。

一位老师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教出了一批批学生,这些学生有的经商,有的当医生,有的也去做老师……他们在方方面面又给社会带来了众多贡献,所以,在这种“舍”中,可以收获许许多多快乐。

生活中也是一样。农民舍得他可以吃的粮食,做为种子种到地里,然后再舍几个月的时间翻土地、浇水、撒肥料,辛勤耕作,秋天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他布施了春天的时间,就会得到秋天的收获。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对事业的投入,也都是类似的。如果你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加倍的;如果你没有付出,得到的肯定就没多少。舍不得种子,却想等到果实,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然的规律不是这样的。很多人想“空手套白狼”,自己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天天等着天上掉馅饼,可有多大几率能让他抓到这种馅饼呢?就算接到掉下来的馅饼,也要小心了,也许福报就快要用尽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