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顿悟成佛有什么内涵

发布时间:2020-08-31 16:39:15作者:佛心网整理

修行的师兄都希望自己能成佛,但想要成佛并不容易。师兄若想成佛之路能顺利进行是需要顿悟的。顿悟成佛是成佛的途径,它的作用非常大,同时也是蕴含内涵的。但一些师兄对顿悟成佛不了解,所以想知道顿悟成佛有什么内涵?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顿悟成佛有什么内涵

惠能顿悟成佛说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隋朝时期建立了新兴地主的政权,取代了东晋南朝以来门阀士族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逐步取得优势。在任用官吏方面,也以科举制替代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中国佛教的发展虽于此时臻至鼎盛,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改变,必须进行一次符合新形势要求的重大改革。同时,为适应日益扩大的佛教信仰需要,为下层群众提供信佛的方便,必须摆脱传统佛教繁琐的神学理论及宗教仪礼,开辟出一条简捷易行的成佛道路。惠能的顿悟成佛说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顿悟成佛说必然涉及佛性问题,顺着这一思路加以考察,就会了解到惠能的顿悟成佛说源自大乘诸经,主要是《金刚经》。在惠能还靠卖柴为生之时,就曾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遂往从黄梅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得受《金刚经》之法,聆听大悟,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识若自本心,见自本性”。后来惠能为大众说法,宏扬顿悟法门,乃以《金刚经》为宗经。他说:“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惠能将般若之智视为自心,自性及本性,并与佛性等同。悉源自《金刚经》之说,依据这一佛性学说,惠能得出如是结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以上引文据敦煌本《坛经》)。其次,惠能顿悟成佛说的佛性思想,还来源于《涅槃》、《净名》、《楞伽》、《法华》、《菩萨戒》诸经。惠能逝世后约七十年许问世的《曹溪大师别传》,强调顿悟说的佛性思想主要本于《涅槃经》,这与敦煌本《坛经》突出《金刚经》的佛性思想不太一致。实际上惠能的佛性学说是融会贯通各经的观点而自成一家之言。因而上述两种说法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北宋契嵩把敦煌本《坛经》的《曹溪大师别传》的思想加以融合统一,形成新的《坛经》版本,并非毫无道理之为。

顿悟成佛有什么内涵

惠能顿悟成佛说虽然源自各大乘经典,但是其说又与传统佛教的观点不同,它是在吸收并改造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顿悟说理论系统。此说是思想根基就是心性本觉。心性是指人的自心;本觉就是一切众生本有之觉悟,亦即本有之成佛的智惠。有此本有觉悟。本来就具有佛性,就是佛。由此出发,成佛便是现实问题,就看能否体认这一事实。这就必须摈除一切邪见烦恼和惠痴迷妄,显现本有之觉性,而显了本觉心性之关键,无须长期修习,只须刹那间直觉体悟,一旦突然领悟,便是成佛之时,惠能临终前咐嘱弟子时,对顿悟成佛说的涵义作了总结性的表述:“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敦煌本《坛经》)。惠能弥留之际,念念不忘顿悟成佛之旨,足见,此说在其全部理论体系中所居位置的重要性,亦可见惠能一生弘法传教的中心宗旨之所在。

顿悟成佛有什么内涵

上述就是顿悟成佛有什么内涵的相关内容,师兄可以去看看,这样师兄对这方面的内容会有更多了解。关于顿悟成佛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师兄会有新的认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