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佛法的简介

发布时间:2020-04-15 11:13:25作者:佛心网整理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

很多人都是在修行佛法的,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

对于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而言,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光凭自己去修学是蛮难的。但是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比如说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三论宗,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体系。但是让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那些宗派,对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居士们,蛮困难的。即便是我们佛学院的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学上五年、十年,依然还是分不清东西南北。所以我觉得修学佛法对大众而言需要有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

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要对佛法的基本要素非常清楚。比如说佛法有几个要素?对佛教的修学你必须具备哪几点?

我认为佛法的基本要素有五个,五大要素。第一是皈依,第二是发心,第三是戒律,第四是正见,第五是止观。佛法起码有这么五个要素。第一点要做到,我学佛法,我究竟要抓住什么,抓住哪一些要领我就等于抓住佛法了。不管你是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不管你是看什么经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必须围绕这样一些要领去修学。这是第一点。

第二是它需要一个明确的修学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次第。如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次第的话,这个学习就会很混乱。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接触禅宗,简直高兴得不得了,非常喜欢禅宗的公案,听了一大堆,用不起来。有的人喜欢教理,可是这个教理学了半天,怎么用啊?不懂。这是没有次第。

我们传统的佛教讲究的是圆和顿,有不重视次第的特点。所以我们现代人修学佛法也不重视次第。因为没有次第,所以这个修学佛法就很难修上去。就算你念佛参禅能够得到一点小小的体验,可是你没有一个相应的基础,修行还是上不去,你只能到某一个阶段,得到一些体验。因为就像一棵树,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作为基础,是长不大的。我们修行的道理其实也是这样。它要有基础、有次第。

第三是要有可操作性。比如说我们修行分为五步,每一步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需要有一个量化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一个量化的东西,比如我们念佛,已经念了一百年了,可是你也不知道你念到什么地方,念到什么程度了,能不能往生西方啊?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参禅的一天到晚在那里参着,但你参什么?参到哪里去了?我们还是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多数人对佛法的要领次第都不清楚。所以在学教的过程中才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参禅的人,现在禅在社会上很时髦,尤其是文人禅、文字禅。我们各地也有蛮多的禅堂,有不少人在打坐参禅。可是参禅你到底要参什么?参,就是一种寻找,寻找什么?你到底要找什么?如果你对你要找的这个对象不是很清楚的话,那你在那里找不是瞎找吗?瞎找要出危险的。因为你瞎找就有可能找错了。你没有教理的基础,你就不知道你在找什么?如果你有教理的这种正见的基础,你才有可能知道你在找什么,你不要找什么。因为我们在明白我们要找什么的同时,就意味着我们明白我们不要什么。

参禅要明心见性,这是心地的东西,是心地法门。它是向我们的内心去寻找。可我们的内心啊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比外在的世界要复杂得多、深奥得多。你不知道你要找什么,你怎么找啊?还有你用什么方法去找,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事实上需要有一个人来带着你,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去探险,参禅有点像去探险一样。如果我们去探险,最好需要有一个对路途特别熟悉的人;没有一个对路途熟悉的人,那就可能很危险。

所以参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你需要知道你要找什么,另一方面你要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找到。它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比如参话头啊,起疑情啊,我们隋唐时期的祖师在禅宗这个怎么打开我们的本来面目方面,都有非常多、非常好的用心方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用起来,有没有怎么用的指导。所以我们需要目标很明确。另外做事,在佛教里面做事也是一种修行,但是做事也可能不是一种修行,因为做事关键是懂得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做事。因为我们现代人做事都是追求一种外在的结果,客观上的结果。你看社会上很多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把心做坏的,在我们佛教界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很多人可能事情做得越大,内心离佛法的实质就越来越远。因为他不懂得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来做事。只是追求一种外在的结果。当我们说到做事的时候,这里面关系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修学佛法,它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比如说我们学习教理的人,它的重心我们有可能放在教理上。我们做事的人,我们可能把重点放在事上,把事做好。但事实上,真正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做事学教都只是一种方便,都只是一种相对的重心。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

我们修学佛法真正的重心是在我们的内心,我们学习教理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内心,是为调整我们内心服务的。我们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调心的过程。做事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正确的发心,没有正确的发心,我们很可能事情做得越大,我们内心离佛法就会越来越遥远。因为我们在做事过程中很可能把我们所有的凡夫心、世俗心统统都给调动起来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学习佛法的重心正是我们的心。现在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人的精神问题。现代人过分关注物质的世界,很少去关注我们的内心。事实上,真正跟我们的生命、跟我们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恰恰是我们内心,我们的心。心是一个什么东西?心,它的定义,是具有选择和创造的作用。每个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比如说我们读书,我们读什么学校,不读什么学校;或者我们工作之后,做这个工作,不做那个工作;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交这个朋友不交那个朋友;我们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我们选择这个男孩子不选择那个男孩子,或者选择这个女孩子不选择那个女孩子,这个过程都由谁来决定啊?都是我们的心在决定。除了心以外,你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具有选择的能力?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没有选择的能力,只有我们的心有选择的能力。同时我们的心还具有创造的能力。我们选择了之后就会去创造。所以人类的世界是人类的内心创造出来的。我们可能会说,是我的手啊脚啊创造出来的。但真正能够创造的不仅仅是手的问题,而是因为你的心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人和动物相比,人类为什么有五千年的文明,而动物没有,为什么?因为人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而动物没有。真正从身体上这个能力来说,动物可能超过我们。你看鸟会飞,鱼可以生活在水里,还有很多动物都跑得很快,可是我们人能超过动物,最主要还在于人具有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人类能创造五千年的文明,人还能成贤成圣,成佛做祖。我们选择什么这个很重要。

你们的现状,你们的事业,你们的家庭,你们的感情,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正像你们今天能到这里来参力口生活禅夏令营,来学佛,也是因为你们的选择。同样的,你们没有选择来学佛,你们就不会来了。根源于我们的选择,所以我们是什么?因为选择了什么我们就会去创造什么。生命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惯性,是我们选择的一种结果。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叫做“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把这个生命分为十法界,有佛的法界,有菩萨的法界,有缘觉、声闻、阿罗汉的法界,有天的法界、人的法界、阿修罗的法界,有地狱的法界,有恶鬼的法界,有畜生的法界。每一个众生事实上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不要以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事实上,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看到的所有的东西,事实上都是被你的认识处理过了的,并不是世界的真相。

我们的心选择了什么,我们就会是什么。成佛靠我们的心去成,下地狱也靠我们的心去下。《六祖坛经》里面说:前念迷就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所以众生的选择也不是天壤之别的,生命只是在迷和悟之间。因为我们的选择不同,所以我们会创造各种不同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长相,包括我们的智商,我们的情商。这些都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都是我们在无尽的生命延续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都是取决于我们内心在不断地选择,选择之后去创造,因为我们选择了之后我们就会去进一步的努力。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事实上是在完成一种生命的力量。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外在的,同时也是内在的。我们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是在创造我们内心的某一种力量。只是我们平常很愚痴,我们只关注外在的结果而忽视了内在的结果。但事实上,真正对我们生命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我们内在的力量。因为外在的所有事情很快都会过去,都是过眼云烟。但是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生命内在形成的情绪,形成的心理经验,形成的能力,会尽未来际长时间地影响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想法会变成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会变成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习惯慢慢地变成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会变成我们的人格。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代表我们当下这种生命的素质。所以你是什么,主要是你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素质。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素质,就意味着你是什么。

学佛的目的呢,通常我把它归纳为两句话: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就是舍弃你的凡夫心,因为我们的心,事实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染的层面,就是杂染、妄想的层面。还有一个是清净的层面,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成佛,帮助我们成就解脱的这样一个层面。那么在佛教里面,比如像唯识方面的一些经典,它会把关于我们妄心的一些情况介绍得很清楚。在佛教里面,还有如来藏的这一体系的经典,讲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对每一个人,我们的内心事实上是具备两个层面,一个是真的层面,一个是妄的层面。

那么学佛的目的呢?就是要帮助我们如何舍弃、摆脱这种妄想的心,因为这种妄想的心是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上。我们因为无明、我执、贪嗔痴造成了我们现在的妄想心,这个妄想的心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东西,给我们不断地制造麻烦。我们每天向外不断追逐,忙这忙那,静不下来,就是因为这颗妄想的心,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妄想的心,无论在哪里我们都会很自在的。佛陀的成就是得大自在啊!我们凡夫就是拥有一个不自在的心,拥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这颗躁动不安的心需要不断向外寻找它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向外攀缘。所以我们每天为我们的思绪、想法推动着忙来忙去。就是因为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我们才不自在。佛教讲人生是苦,这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一种本质性的判断,不是从现象上来说的。如果从现象上来说,人生确实是有苦有乐,但苦和乐在人身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痛苦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快乐是相对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我们能不能说世界上有一种快乐是本质上的快乐?没有。什么是本质上的快乐呢?就是不论你什么时候享受它,它都是快乐的,无论你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如果符合这两个定义的话,这种快乐就是本质性的快乐。所以世界上不能找到这样一种快乐的。世界上的任何快乐都没有具备这两个本质。但是痛苦却是本质的,肚子饿了是痛苦,只要你不吃饭就会饿,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享乐本质上都是痛苦的。比如说我们走路,走路本质上就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拼命走,一直走下去,你就会很累。什么情况下走路不会痛苦?如果你坐的时间长了再起来走就不会痛苦。看电视、洗澡道理都是一样的,洗澡的本质不会是快乐的,因为身体脏了才会去洗澡,当我们洗澡的时候,我们想洗澡的这种想法和身体脏的痛苦被缓解了,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快乐。但这个缓解如果过度了,如果你继续洗下去,在澡堂里面泡的时间长了,还是痛苦的。我们吃饭是因为有了肚子饿这个前提,如果说没有饿的前提,吃饭是一种痛苦。但吃饭为什么会快乐呢?就是因为你有这种饥饿的感觉,你吃饭就会缓解饥饿的感觉,你会产生一种快感,但其本质不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苦!为什么是苦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这就注定了我们的人生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啊!有漏的生命就是一个痛苦的生命。所以一个人,不论你怎样改变外在的环境,不论你有多高的地位,不论你有多少钱,只要你有烦恼,一样是很痛苦的。

真正要解决痛苦,就是要改变你生命的品质,这些有漏的品质注定我们要痛苦。因为我们内在有很多制造痛苦的因素,如果我们要改变痛苦,就是要彻底地清除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品质,需要彻底地消除这些因素。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戒、定,来彻底地消除这些给我们内心制造痛苦的因素。我们凡人为什么成为凡人?这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决定的。我们生命的品质是贪嗔痴、无明、我执,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烦恼的力量,所以我们是凡夫。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是因为他成就了佛菩萨具备的品质。这种品质又是什么?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菩萨的品质就有两大特征,即慈悲和智慧。成佛是什么,就是成就慈悲,成就智慧,在成就了慈悲和智慧以后就是成就了解脱,成就了自在。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

上面就是关于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现在很多的法师也都推荐大家学习佛法,我们若是能够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有大功德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