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的含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5-13 15:22:40作者:佛心网整理佛陀向我们揭示“苦圣谛”的道理,不仅仅是说相对于“乐”的“苦”的感受,而是揭示了“无常”、“苦”、“空”的诸法实相。也可以说是从不同的层面注释了人生宇宙缘起的法则。大乘佛教在劝发菩提心时,不主张修行者仅以得到人天福报为目的,其原因就在于耽溺于人天五欲的享乐生活能障碍解脱道。而人世间的苦痛越是逼迫,所发的出离心也越强烈,行持也越切实。
苦是菩提之根。菩提心的含义是向上以种种方法求证佛道,向下以种种方便化导众生。求证菩提,是出离沉溺六道之苦;下化众生,是不忍眼见众生受无量诸苦。同情心、怜悯心是人与人之间对于苦境的相互体恤,有了这种体恤,人的爱心得到增上,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和理解。“同病相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苦的经验不但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体验,而且使我们认识世界,学会和他人相处。
趋向于个人解脱的小乘圣人,因厌离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发心在泉边林下自修以证圣道。由此可以看出小乘圣人的个人解脱,也是以“诸受皆苦”为认识依据的,并凭借各种方法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菩萨发心求证菩提,虽然不同于小乘,但首先是基于“三界如火宅无处安身”的认识,并由此出发体恤众生之苦,以种种方便,不辞劳苦地化度众生。妙湛法师生前所说的“勿忘世上苦人多”的格言被广为传诵,正是因为这句极其平常的话,表达了菩萨行者的情怀。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知苦、观苦、离苦,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个人解脱的思想基础,是菩萨行者实践慈悲无我的理论依据。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快捷与方便,为修道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身心会不会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里迷失、迟钝、麻木?我们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由出世而转为入世?就象一株春藤,会不会因为枝蔓太多而遮掩了根本?我们会不会被他人和自己编织的理论之网网住?对佛法中四圣谛的重新确认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