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息观

数息观——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

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 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可以获得无漏的智慧,所以称为甘露门。它也是我们汉传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门。指计算出息(呼气)或入息(吸气)之次数,令心摄于一境,以对治散乱的修持法。为五停心观之一、八念之一、十念之一,与不净观同为初心入道的修法。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相信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我们知道,数息观非常殊胜,被称为二甘露门之一,它是对治散乱而入道的一种方便法门。数息观怎么修?关键是什么?

我们从娘肚里一出生,首先就是呱呱一叫,这是打开息道。从娘肚子里出生,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吸一口气,真正地用自己的鼻子接触外面的空气,在娘肚子里面不是直接地接触空气,只能借助娘的呼吸来保证自己不会窒息死亡,所以从娘肚子里一出来首先是吸一口气,自己虽然感觉不到,在医学上是能够证明的。

婴儿呱呱落地,首先就是深深的吸一口气,吸的这口气表明他从此正式来到人间,要过人间的生活。离开世间的时候,与此相反,最后一口气吐出去回不来,生命就结束了,如果这一口气还能回来,还能够入息,还能够继续有呼吸,他的生命就还不会结束。因此,在数呼吸的时候,尽量地练习到在呼吸一出一入之际数入息,这样可以跟生命的源泉保持一致。当然也不是不可以数出息,如果心里感到很闷,肚子很胀,好像有异物耿耿于心,这时候数出息也可以,这是因人而异,不是绝对的。不过佛经上告诉我们,数入息比数出息更加殊胜。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怎么数息呢?

呼吸一出一入数一个数字,从一至十,周而复始,念念分明,在数字与数字之间不要有其他的妄想参杂进来。万一数字数乱了,数到五数不下去了,怎么办呢?重新从一开始。数呼吸开始的时候可以直接观鼻孔,观鼻孔容易把握,鼻孔在呼在吸,容易把握。开始可以这样,久了不行,久了容易使心疏散,不能够定下来。开始是观鼻孔,以后就由鼻孔吸,一直吸到丹田(肚脐下三指的地方)。这非一日之功,比较敏感的人容易做到,但是大部分人是麻木型的人,对呼吸不敏感,所以大部分人要逐步地从鼻孔到呼吸道,然后到胸腔然后到腹部,最后到丹田。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如果能够把呼吸引入丹田又从丹田引出来,就算有一点点道道了,用功就很容易上路。要记住这是逐步地加深,不能着急,着急对用功不利。

其中前三相是不调相,最后一相是调相。风,就是在呼吸的时候,从鼻孔呼吸出入就像拉风箱一样,响声很大,打坐时中间隔着两三个人都能听到呼吸,这就是风相。喘,就是呼吸的风相慢慢地变小,向息道转化,但是粗细快慢不均匀,就好像一个人走累了那样喘气不均,好像老人上楼梯上气不接下气那样。

第三个是气,喘慢慢地向气过渡,气是呼吸粗的状态,听得见声音,感觉得很清楚,这就是气。学气功的人,就是在气上做功夫,他们没有达到息的状态。上面这三相都是息的不调相,都是息的从粗到细、从浅至深、从明显到不明显的转变的过程。不是说离开了息还另有风、喘、气,不是,它们实际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前三相是不调的表现,所以叫息不调相,呼吸的调相就是息。息的特点是若有若无、绵绵密密,这就是呼吸的调相,用功到这个程度时,呼吸似乎感知得到,又好像感知不到,但是又绵绵密密不会间断,就能够真正做到像我平常讲的用功六个字真言:“专注、清明、绵密。”在打七开始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方法做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每一个念头跟息是紧密相连的,是同步的,叫念依于息。你的念头不能离开息,离开了息就是打妄想。能够做到念依于息,就没有妄想,或者说没有杂念,把一切的妄想、杂念都集中在一个念头上,就是在数呼吸。

怎么检验自己的功夫呢?

我们怎么样来检验自己的功夫呢?就看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和呼吸紧密相连,有没有其他的妄想参杂进来。如果有妄想参杂进来不要理它,不要去追,不要跟它作对,越追妄想越多,不理它那是最好的方法。你不理它那就不随过去、现在、未来,就能够直接安住当下,用功夫的诀窍就是能够心心念念安住当下。远离过去、现在、未来,心心念念能安住当下,我们的功夫才能上路。这是古代的祖师们告诉的方法,也是我亲近善知识、修行多年得到的宝贵经验,供养给各位作为修行上的敲门瓦片。无门这个门怎么开?怎么打开这个无门?找一块瓦片,这个瓦片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方便,用这个方便把这个门打开了,这个方便也不需要了。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上面就是关于净慧老和尚开示的数息观的关键了。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人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和一些师兄来一起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圣愿法师:略解数息观

相信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但是在佛教中,无论显、密,禅、净诸宗,所教示之三昧、禅定,皆可称为止观法门。止观有小止观、大乘止观、圆顿止观等,欲于短期之中,深入止观之堂奥,实非易事。今依行者之方便,特举止观法门中之“数息观”,为禅修之入门,行者若能精进修习,深心体悟,短期内必可获得良好之效果。

一、数息之目的

“数”,即数数字;“息”,指个人的鼻息、气息。修数息观,即是随着气息的出入,心中默数数字,将心念靠在数字上,藉以停止心念的妄动与昏闇。一般人的心理,通常有四种病态:妄想、昏沈、无聊、无记。兹将四种病态说明如下:

第一、妄想:即是心念纷杂,善念、恶念,念念迁流,攀缘不止,所谓“心猿意马”者是。《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起心动念为决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凡圣之关键,故须修习数息观,止息心念的流转,方能具足定慧,超凡入圣。

圣愿法师:略解数息观

第二、昏沉:即心识昏闇沉迷、不能做主,于诸法无所明了,如瞌睡时,心念落于迷闇不觉之境。欲去除昏沉,即须修习止观,使意念明朗,常寂常照,了了分明,清明在躬。古德云:“至人无梦”,圣人不仅晚上不做梦;白天时,意识也不会梦想颠倒,时时刻刻皆能安住正念、正定。

第三、无聊:虽无妄想,亦无昏沉,却感觉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甚至呆若木鸡,心意识失去了定力与智慧,故须修习止观以调治。

第四、无记:即禅宗所谓“落入无事夹缝中”。无记有两种:

(一)空亡无记,即静坐时,于清净、轻安之境界,心生贪执。禅宗所云“死水里面不藏龙”,此种境界如死水,难以产生悟境,故不可执着此种空洞忘机的境界,否则即落入空亡无记之中。

(二)独头无记,指独头意识的活动,此则功夫尚未得力;例如晚上作梦时,心识昏迷、作不了主,为梦境所迷乱,即是独头无记的作用。若有无记境界,则须精进用功,修习止观以对治之。

若能将这些病态去除,不仅能使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更进一步使人心智清明、超凡入圣,达到定心、净心、明心之境界,此即修习数息观之目的。

二、数息的方法

入座时,调适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详自在。并且调匀气息,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如是反覆三次,使出入息通顺、均匀。气息调匀之后,即可开始数息。

一般而言,气息有三种病相,不可依之修习:

第一、喘相:即出入息时,息没有吸满或吐尽,尚有部分气息滞留于体内,产生不平衡、不通畅的现象,因而形成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相。

第二、风相:出入息如打铁之风箱,进出作声。

第三、气相:气息虽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微细、均匀。

若依喘相修数息,守之则结,胸口闷结,头昏脑胀,不易得定;依风相修数息,守之则散,心识不能集中,散乱难成,不易得定;依气相修数息,守之则劳,疲劳心苦,不易得定。故正修数息前,应先调治此三种病相,使气息通畅、无声、微细、均匀,再行修习。

修数息时,不可出入息同时并数,以免造成腹中气结;须单数出息或入息,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此中尤以数出息较佳。数息时,应轻松自在、平静安详、一心专注,所谓“身要放松,不得随便;心要专注,不得紧张”。心念依止出入息上,随着出息默数(不可出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十个数字,字字不断,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若因妄想而致数字间断,则重头再数。若妄想纷杂,心无法收摄时,可将数字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倒数,以降伏妄想。若气息太短,无法数至十,可数至五或七,待气息较长后,再增至七或十;数字至十为止,即不宜再加。

结束语——

数息可于静坐中或睡眠前修习,但行动时则不宜修习。数息得获定境时,若见任何善恶境界,或闻任何音声,皆不可执着,此皆为幻识所生,应不取不舍、不喜不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念专注于数息上,能数之心必须清楚明白、作主,所数之数字亦须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心念清楚明白即为“观”,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即是“止”。若能止观双运,修习纯熟,心中妄念顿消,觉照不失,则定境现前,身心和悦、轻安舒适,进而达到心念清净、轻安愉悦之善境界。

圣愿法师:略解数息观

上面就是关于圣愿法师的略解数息观了。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要尽量去多多的念诵佛经,这是非常好的,我们其实也是可以去推荐别人来念诵佛经的。

...查看更多

释广超法师:数息观的修法

相信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这是是为了克服我们的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心整天被外境转的毛病,如此将心集中一处。而且释广超法师还讲解了数息观的修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数息观的修法。

数息观的修法:

即观呼吸的出息与入息,然后很专心地看着呼吸的出、入。因为此种观法在佛教中非常普遍,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在这里我就花一点世间来教导大家怎样修。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师父:是清静吗?),空气很好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垫。你盘腿的时候,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要全身肌肉放松的姿势。就是说,你在静坐的时候,身体的任何肌肉都要舒服、放松,不要拉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身的肌肉不放松,

你就不可能把静坐修好。手可以放在身前的腿上,可以结手印,或者左手的上,右手在下,或者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然后二个拇指相碰在一起。当你把坐姿坐好,把头摆正,眼睛朝前方看,如此,头就不会低下来;在头还没有低下来的状态底下,眼睛慢慢往地上看,然后盖住,这样子,你的头就摆正了。眼睛盖住之后,精神不要集中在眼睛,专心地注意呼吸。出入息的观法有观丹田呼吸与观鼻尖呼吸,这里我介绍观鼻尖的呼吸。

鼻尖的呼吸发生在我们鼻子的前面,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那边有一个穴位叫做人中,你要在人中的位子感觉到呼吸。你会感觉到在呼出息的时候,有一股暖气吹过人中;当你吸进息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股凉风从人中吹入你的鼻腔,这个感觉佛法称它为风--呼吸的气息。数息观是以观风来作为入定的境界,依佛法说,你的心要定下来,就是心和境要合一,你要弄清楚,现在你观呼吸的境界是在人中前面呼吸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鼻腔的风、进入肺的风、到达丹田的风都不是,只有在人中前面的呼吸才是观呼吸的境界。

如果当时能够观察到,你会觉得每次呼吸的时候,人中会有一股暖风与凉风吹过。如果一个人的心比较细,我一讲,他就能够感觉到;心粗的人就感觉不到。如果感觉不到,就要把食指打横靠近鼻孔,你就会感觉到呼出息时,有暖风吹过你的食指;吸进息时,有一股凉风吹过你的食指;在食指感觉冷、热的感觉的同时,人中也会感觉到冷、热。这样子,你就知道风吹过人中的冷、热感觉。这个冷、热的感觉辨认清楚后,你才可以开始修,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所要观的境。佛法说,我们的心要定下来,心保持在一个境里面,现在人中的呼吸就是观呼吸的人所要观的境。如果这个境你没弄清楚,就没办法观好呼吸。当你清楚、明白了这个境,就安心、静静地看着呼吸。

忆佛念佛 善慧同修

初学数息观时杂念多的人最好是从一数到十,每当你呼一口气的时候,心中就数一,呼第二次的时候就数二,一直随着呼的风数,如此数到十,然后,再从头数一,数二……数到十,这样重复从一数到十。在数息的时候,千万要记得,你的心不要集中在一、二、三、四……上面,心是要专注在观察呼吸。你要观察呼吸的风的冷、热,呼出的风是粗的,还是细的?呼出来和吸进去的风,哪一个比较长?哪一个比较短?

我们把呼吸从一数到十的目的,不是为了数,而是为了专心观察呼吸。因此,不要忘记,心念不是安住在一、二、三、四……而是安住在对呼吸的感觉要明明了了,这就是观察呼吸。

如果你从一数到十,能够清清楚楚数五圈以上,而且一点没有乱,也没有忘记掉,那么,你就可以开始不要数了。如果你数一到十的时候,每次数到一半就不见了,你就必须从头数起,就是重新从一再数起。为什么会数不见了呢?主要有二种情况:

一种就是散乱、掉举造成的。当散乱烦恼重的人数一,还没有数二的时候,期间跑出很多杂念,为了避免这些杂念的干扰,当他在数一的时候,就应该随着呼吸,感觉呼吸,心要很清楚知道呼吸的同时,一心想一,心中就数一。同样的,心中数二……这样子,靠这个声音,专心观察呼吸,心中的杂念就少了。

如果杂念越来越多,也不要慌忙,因为当心念越来越平静的时候,会越看越清楚心中的杂念,那就感觉到杂念越来越多了,你会说:"哎呀!我没有修的时候,杂念没那么多;我静坐了,杂念反而更多!"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你静坐了,把杂念看得更清楚,就看到更多,这是好现象。看到那么多的杂念,你不要怕,只要从一数到十都清楚的话,不管多少杂念,你就是一个成功者;就算杂念很少,从一数到十,数到一下子丢了,忘了,就是你失败了。所以在观察呼吸从一数到十,要每一个数都不可以错乱。药师经的正法宝藏,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舍己为人’

有掉举烦恼的人不是有很多杂念,是心中想一些事情而造成忘记数了。比方说,你修数息观,数息数到一半,想起一件事情而忘记数了。很多静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静坐时,很多久远时忘记的事情,都会回忆起来。世间人会很高兴,但是以佛法来说,这是掉举的烦恼在作怪。所谓掉举,就是回忆过去的事。如果你掉举的烦恼很严重,就要更加小心感觉呼吸,专心地数息,不要只是保持知道,认为就是这个样子。你绝对不可以说:"哎呀!我从小到大都知道呼吸就是这个样子,何必观察呢?"其实不是,如果你能够数得好、观察得好的话,在这其中将会发现呼吸里有八种变化。

一、呼吸有长、短的差别:你要能够分辨这一口息与下一口息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即每一口息,每一个呼吸的长短的差别,你心中要清清楚楚,这就是观呼吸,不加以任何分析,只是知道呼吸而已,从中知道它们是不一样。

二、呼吸有粗、细的差别:你吹出来的风很粗,可以听到风声;细的呼吸很轻,你听不见风声。当呼吸很细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好像有,好像没有那样。如果你做剧烈的运动时,呼吸很大声,气喘如牛,那是属于粗的风。你在观呼吸的时候,要分辨前一个呼吸与下一个呼吸之间,它们风的粗细也不一样,你要分辨清楚。

三、呼吸有滑、涩的差别:当你呼吸很容易,就是滑;你觉得很难呼吸,就是涩。每个呼吸都有滑与涩的差别,就是前一个呼吸与后一个呼吸,哪一个比较容易呼出来,哪一个比较难,它们是有差别的,你要把它们看清楚。

四、呼吸有冷、热的差别:每次呼吸的时候,人中会有一股暖风与凉风吹过,即你会感觉到呼出的时候,有暖风吹过;吸进的时候,有一股凉风吹过。你要知道风吹过人中的冷、热感觉,要把它们辨认清楚。

呼吸的八种现象是观呼吸的人要认清楚的。如果这八种现象在每一呼一吸时都辨认清楚,你就是一个很专心观呼吸的人;如果你没看清楚这八种现象,你的心并没有很专注地观察呼吸。

呼吸变化的差别有长、短,粗、细,滑、涩,冷、热的感觉。如果一个人专心观呼吸,每一个差别都看得出来,他就知道每一个呼吸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任何一个呼吸都是一样的;如果那个人没看清楚,就会说每一个呼吸都是一样的,那么,会、不会修的人就有这样的差别了。如果你一心一意地在那边观察,真的把这八种现象观察得清楚,你的杂念就会慢慢减少。以上是散乱、掉举的烦恼造成观呼吸困难的情形。

另一种是昏沉造成:当昏沉烦恼重的人观呼吸的时候,观到胡里胡涂,最后什么也没了,打瞌睡去了。凡是有昏沉烦恼的人,就应该更加专心地数呼吸,好好地数。昏沉烦恼很重的人,最好眼睛不要全盖住,只要盖一点点,留下一条小缝,然后静静观呼吸,这样比较不容易昏沉。

刚才说过了,当你观呼吸能够从一数到十,至少能够数五圈以上都清清楚楚,一点也没有错乱,你就有小小定力了,就可以开始不必数,只要随呼吸。药师经的正法宝藏,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舍己为人’

随呼吸的修法:

随着吸进的气息,心观察也跟着进入丹田;随着呼出的气息,心的观察也从丹田跑到鼻尖,这就是随息。随息是不一定要做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尝试做,随着气息跑动,你的心会慢慢地更加安定。如果定力足够的人,就不需要随息。

当你从一数到十,数到五圈以上都很清楚,没有错乱,就静静地保持在人中观察呼吸,心中只要知道呼吸的出、入息,就不需要数,只要保持知道呼出的气息和吸进的气息;或者当呼出的时候念"佛",吸进的时候念"陀";或者当呼出气息的时候心中念"热",吸进气息的时候心中念"冷",随着冷、热的感觉,心中也念冷、热;或者随着出、进的感觉,心中念出、进,不可以每一种都念,只许念其中一种,即你可以念冷、热,出、进,或者佛、陀,甚至于你不要念,静静地观察呼吸。当然有些时候你还是会生起杂念,但是你会觉得心很平静,很舒服。当你把呼吸观得好,心会慢慢地越来越集中,杂念越来越少,心越来越平静的时候,身上的手、脸或头上会有气跑动。当你知道有气在身上跑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注意它,还是一心一意地专心观察呼吸。

刚才我说过,你要专心在入定的境界,而你所修的境界就是人中前面的呼吸。除此之外,其他的境界一知道就立刻丢掉。所以你要很专心观察呼吸,身上有气跑动,只保持知道的心,不管它;外面有声音也不管,一心一意地观察呼吸,这样你

就开始产生定力。

凡是修定者的定力要产生的时候,会觉得身体很舒服,觉得轻飘飘,佛法把这种现象称为轻安。当发生轻安的现象,你就开始觉得全身放松,全身舒服,呼吸也很舒畅,呼吸越来越平静,越来越细,这就是好现象。呼吸很长、很短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呼吸越来越细。当然,呼吸越来越长是好的,但是重点是呼吸要越来越微细。当你产生轻安,身上有气跑动,身体很舒服、快乐,觉得轻飘飘,全身放松等现象,千万不要陶醉在感受里面,还是要很专注地观呼吸,你就会慢慢地进入一种定,叫做初禅。当一个人入了定,就觉得很舒服,不想出来。当他出来,就觉

得脚麻,刚才不觉得,一休息就觉得脚麻,这就说明了刚才他是在定中。

如何证明观呼吸已有了成绩?只要你静静地坐下来观呼吸,心中数着呼吸,从一数到十,如果你能够如此地数五圈以上都没有错乱,那是你的心开始安定下来了,然后你就不要数了,只要静静地观察呼吸。如果能够维持在十五分钟之内,

一点杂念也没有,心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我在观察呼吸。这样就是观出入息。出入息观得好,就能够入定,心情很愉快,全身有快乐的感受,很轻快,有些人觉得轻飘飘,有些人觉得整个人飞起来,有些人觉得身体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很好的感受。如果你要认真修观呼吸,一般上,初学者每天至少要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就会有所见效,心就能够定下来。

以佛法来说,不净观、慈心观、数息观都是属于修定--止,不是修慧,能够让你的心安定。当心安定了,你就可以开始观佛法,即是观佛所讲的世间的真理。不净观、慈心观、数息观不能算是观世间的真理,这些修观法门主要是克服我们的烦恼。当你观佛讲的世间道理,是在你六根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用心、专心地去观察它究竟是不是跟佛所说的一样。在你观察的过程中,不允许胡思乱想、分析。所谓观察佛法,并非用心去分析佛法的道理,而是直接观察到佛法的确是如此。我以比喻来说明:我说新加坡的国旗是红、白二色。你就去想象国旗是怎样,怎样……这就是你通过分别、分析、了解我所讲的话,然后从中了解新加坡的国旗是怎样一回事。但是你一眼看到新加坡的国旗,我告诉你国旗就是这个样子,你不用去分析,你看到、你知道就是如此,观察佛法就是要这个样子。即是要亲自证明:我看到佛法确实如此,并非佛告诉我是这样子而已。佛告诉我,是我听来,是我思惟明白的;现在你自己要去观察、去修、去看是否如此,这就是修观。

不管什么部派的佛教,都认为应该先观察的佛法是《四念处》。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住,即从身、受、心、法四个角度来观察。

一、身念处(身念住):

我们在世间迷惑,对世间不了解,对自己身心的活动也不了解,现在我们要小心地观察身体,这样将心念专注在观察身体的动作,这叫做身念处。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都会有所动作,比方说,一下举起手来,一下走路,一下坐下来,一下转头……这种种的动作,我们平时没有去了解,现在就要去了解身念处,观察它,对于每一个动作,心中都要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如此这般地观察。

所谓的思惟,是我作了举手的动作后,思惟这个动作是怎么一回事,刚才我怎样动……观察不是事后的思惟,而是现前动作发生时,要看到它就是那样的发生,那样的过程。所以观不是去想,不是过后去回忆,而是在动作现前时就看到。

释广超法师:数息观的修法

当你很专心地观察身体的动作,如观察走路,会觉得举步难行,这是因为当你很小心、专心地观察,会觉得那个动作很微细,你甚至忘记了走路,这样的观察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人把心安在身体的动作上作观,当他把身体的动作观察清楚后,心念也自然的安定下来,这叫做身念处。

我们将心念专注身体,然后再观察身体的种种不净,前面我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作解释。

二、受念处(受念住):

即观察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反应所产生的苦、乐等种种感受,那么,在观受的时候,就要一心一意地观察苦、乐带给我们的感受。依佛法说,感受有:眼根所生的受、耳根所生的受……你经常这样的观察的当时,要知道现在是苦的、乐的,还是不苦不乐的。这样静静地观察到一个时候,你将会发现到苦的受、乐的受、不苦不乐的受都在变化无常,而那变化无常的感受,一念接着一念在逼迫着你,你就会觉得"受"给你很不自在,所以观受,你就会从中生起智慧,发现受原来是一种苦。我们众生以为受当中有苦、乐、不苦不乐,但是以佛法说,有受皆苦。我们现在观受,就是要观到受的苦,这叫做受念处。

所谓的受念处,是你的心安住在受里面来观察受的反应,从中发现自己的心怎样在受里面愚痴迷惑。

三、心念处(心念住):

一般上,观心念处是观察我们的心念中有贪、嗔、愚痴的心吗?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观心,那也可以。但是根据佛法说,在我们的身心活动中,身体的活动最粗,很容易就观察到;

心念的活动很细,不容易观察到。所以,如果是很粗的身体动作都不能够看清楚,你是很难看到心念微细的变化的。因此,四念处要先观身,然后观受;受观完了,才来观心。佛说观心,即是要观心念无常;心念一念接着一念在生灭无常变化。当一个人在观心,即是观心念在生灭变化,一下贪心,一下嗔心,一下好的心,一下恶的心,各种各样的心念在刹那间生灭变化,那么,我们要把心看清楚。因此,佛说要观心无常。

对于心念的无常,要观察到怎么样呢?一般人开始观心的时候,先发现到嗔心,观到贪心,观到愚痴的心,这是他在观心的阶段,烦恼的心依然生起。当你观心到一个时候,心比较安定了,这些贪、嗔、痴的烦恼当时都不会起来,如此,

你才有能力观察到心念的无常。就是说,一般上是要观察到内心的贪、嗔、痴,然后修到贪嗔痴暂时不起,才进一步再观心念的无常生灭,而心念无常生灭变化是非常神速的。我们众生认为心念中有一个我,观心无常可以使我们从中看到心念一念接着一念,统统是没有主人的。

四、法念处(法念处):

法可以分几方面来说:世间万物,称为法;佛所阐明的佛法道理,称为法;我们心中的记忆,也称为法。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中的法并非指观佛所讲的佛法,而是观世间的一切万法,还有内心中的法尘,在这一切的法中没有我。我们众生执著世间有我,称为我的颠倒;执著受有快乐,称为乐的颠倒;执著我的心永远存在,称为常的颠倒;执著身体是干净的,称为净的颠倒。我们众生有常、乐、我、净四

种颠倒,因此,佛教导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来对治,这就是四念处。

在释迦牟尼佛要涅槃之前,阿难尊者问佛:"佛呀,佛灭度后,我们应当依靠谁呢?"佛说:"依靠四念住。你要修行解脱,就要依靠四念住的观察来去达到解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专修四念住,就能够朝向生死解脱,因为四念住能够破除我们以上的四种颠倒药师经的正法宝藏,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舍己为人’

刚才说我们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会产生定,使心定下来,佛法把定心称为清净心,即人心清净就能够在定里面产生清净。这个清净的心有不同程度的清净,也就是有不同程度的定力,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经中常说,四禅的心,称为舍念清净的心。当我们要净心观法,要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我们就要认识自心到底有多清净?要知道这一点,我们就要认识在修不净观、数息观、慈心观的时候,我们进入怎样的定?

一般上,很多人进入定的现象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静坐下来时,心念是属于善的心;然后心念集中……集中到一个时候,心能够被掌握,不再胡思乱想,杂念不生,这个叫做能够住的心;过后,心慢慢地安定,产生轻安、喜悦、快乐的感觉,此是要入定前产生轻安的心;当轻安的心产生后,身心就开始愉快了。当修禅者进入第一个定--初禅的时候,心无杂念。他不但轻安,在定中全身还会觉得很舒服,很快乐,而且还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对于外面的声音,偶尔还会听。佛经常在经中说:"声音是初禅的刺。"即修禅者进入初禅,一旦有声音干扰,就没办法定在里面,会从初禅中退下来。

如果修禅者继续修,就进入第二个定--二禅,这时外面的声音就不会干扰到他了;不管外面的声音怎么影响、干扰,他知道了都无所谓。在二禅的人不但心无杂念,而且是一种无功用的用功的心,就是不必很卖力,心自然而然很稳地保持在定中。进入初禅与二禅的人都很快乐,而且身上有气在跑动。

当一个人进入更深的定,心念更微细,更清净,他会进入第三个定--三禅,他往往会不知道自己的手、脚、腿、身体去了哪里?只知道全身很舒服而已,这是三禅最快乐的时候,这种快乐发自内心,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心集中在定中的快乐,令修禅者忘掉身体。虽是如此,但是还有很微细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呼吸。

如果修禅者更进一步修,进入第四个定--四禅的时候,修禅者的呼吸都停止。从三禅到四禅有很大的转变点,一、呼吸停止,二、快乐全消,即在初禅、二禅、三禅全身很舒服,

很快乐,但是到达四禅,一切归于平静,连快乐的念都没有了,这就是叫做舍念--一种平等、平静的念。修禅者深入四禅,完全听不到声音。在《阿毗达磨》中说:"一个人从初禅开始到四禅,声音慢慢灭掉,到最后四禅完全听不到声音。"这时的心念是最清净的。通过修禅定可以净化、清净我们的心。

刚才我所说的"净心观法"中的"净心",就是清净的心,我们应当以清净的心来观法。心的清净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同程度的清净,如果你现在是在游戏,心很快乐、嘻哈哈中观察佛法,这种心是很粗的;如果你能够保持在初禅的心观察佛法,那这种心就比较细了;如果你能够用四禅的心来观察佛法,这种心是很清净的了。

佛经中说:"世间凡夫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但是被烦恼遮盖住,那么,佛法就不能现前;如果没有烦恼遮盖住,心很清净的时候,很多佛法自然而然现前让你观察到。如此,如果你能够以四禅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你很快地能够觉悟到佛法的道理,并非思考的,因为四禅的心没有造作,当你以从四禅出来的清净心的能力,来观察佛法,很快就能够觉悟。所以我们要知道,如果要把佛法观察好,就要认识我们以怎样的心来观察药师经的正法宝藏,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舍己为人’

观察佛法最重要的重点,在于观察苦、空、无常、无我。观察这些佛法的方式有二。一、定中观察:你在定中的当时,不管一切外境,专心观察心念,从中观察苦、空、无常、无我。

二、动中观察:在外境中观,在动中随着境界的生灭而观察苦、空、无常、无我。如果一个人观呼吸的当时,也在其中观察佛法,叫做止观双运,即定与慧一起修,这种人特别少。多数的人都要有一定的定力后,才修观,这比较容易。

观察佛法的条件:

要有清净的心做为观察佛法的条件,而在清净的心之前,要有戒律来扶持,因此,戒、定、慧才能够完成佛法的观察。修观的状态有二种,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种是专门拿一段时间来修,它们是有不一样的。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心在散动中,比较难观;如果专门拿一段时间来修观,会观得比较好。

如果你把时间专用在修行、观察佛法,如此就是专修毗婆遮那;在静坐中使心定下来,就是修奢摩他。修毗婆遮那的方法有无量无边,在这无量无边的修法里面,各家各派都有其优点,在这里我教导以四念处来作观:你们要观察佛法,先从身体观察起,比较容易,因为身体的动作是粗的。你要观苦、空、无常、无我的法,先从身体的动作中观察,先去看身心的因果动作的现象,把它观察清楚。平时一般人是没办法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平时是靠想象、分析的。比方说,我们观察身体的无常动作,有些人讲:"哎呀!我的手一动,就无常了嘛;手一直换来换去,我就知道它的无常了嘛;再要观什么呢?还不是那个无常!"这种人就是不懂得观与思惟的不同。

观并非思惟,观是现前看到、观察到;现前观察的当时,不加上任何道理,这叫做观。什么是不加上任何道理呢?就是你亲自看到就是这个样子,而它成为你的道理。

比方我跟你说,汽车的轮子在转,汽车就可以走,我这样讲是道理。如果你亲眼看到汽车的轮子在转的时候,把汽车转向前去,我说你亲自看到、观察到。你不用讲什么道理,你亲自看到发生那件事情。佛法就是在讲世间的真相,真的发生那样的一件事,并非道理而已。那么,我们要观察佛法所讲的道理,要观察到真的看到在发生那件事情,并非在道理上明白那件事。因此,在修观的时候,不允许思考,要去观察。为了完成这件事情,有时一句佛法,可以让你观察一天、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比方说,观生灭,你一整天就在观察身上的一切、心念的一切,每件事情在发生的生灭。意思是说,你要看到谁在生灭?而并非知道生灭的道理。比方说,我一个念头跑出来了,我看到它生;然后那个念头消失了,我看到它灭了。又比方说,我坐在这里,心中想看那幅图画,想要看的心生起来了,我要看到这个心念出来--生;后来我不想看那幅图画了,我要看到那个心念消失掉--灭。这样,我就看到那个心在生,心在灭,而不是我明白心的生灭道理。

在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四样事情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佛法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

我再三说明:真理并非思考,而是现前让我们看到。我们可以发现到真理、看到真理,我们也可以思惟、思考真理。但是在修观的时候,不是去思惟真理,而是去发现、去观察真理。药师经的正法宝藏,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舍己为人’

我们要如何观察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法?一般上,我们要认识身的动作,即是在我们修的过程中,身体的各个部分,如手、脚,乃至头、眼睛在动,我们都要知道。为什么要完成这件事?因为这些都是很粗的动作,当我的手拿起来,然后放下,我们可以说"拿起来的动作生了","放下的动作灭了"。以这个手的动作,可让我们看到生灭无常的变化。在手动作的生灭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如果身体的动作那么粗,你都没办法仔细看清楚,那么,这个感受更没办法看到了。如果你可以看清楚这些粗的动作,发现它们是一种生灭变化,也是一种因缘变化,就是你的身心每一个动作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有它们的前因后果,种种在推动。当你在观察因缘现象、因果现象推动,你将在其中发现到它们的生,它们的灭;在生灭的过程中,你也能够看到是谁让它生的,谁让它灭的。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没有一个"我"叫它生,没有一个"我"叫它灭,是种种因缘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推动一个,一直朝向前进。

打个比方说,你在修经行--来回走,当你走到一半,忽然有小鸟叫,你的心念就听到鸟叫声;过后你又继续走,在这其中就发生很多事:一、你要清楚自己在行走;二、你要清楚鸟的叫声;三、你也要清清楚楚自己过后继续行走。如果你能专心地观察,能够做到这件事情,在佛法上说,此人已经能够维持正念,对自己的心念明明了了、保持正念;如果当你走到一半,去听鸟叫声,过后又继续走,但是你没注意到心有动过这个念头,那就是你对自己的心念不清楚,如此,是很难观察佛法,以达到解脱的。所以我在之前说要有定力、清净的心,心清净了才会看清楚真相。如果你在动中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身心,你都知道身心一切行为的生灭动作,你就可以开始在其中观察法,所以观身、观受清楚了,就可以观心、观法。当观心的时候,心对境界移来移去,你要看清楚它。当你看清楚了,这还不是属于智慧,只不过是有正念、

有定力罢了。

智慧是你看清楚它为什么这个样子?谁让他那个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比如刚才说,你要知道当你经行到一半,就去听鸟叫声,因为有鸟叫声,你有耳朵,耳朵生起耳识,然后心中去分别,心就移到鸟那边去注意听。听后,可能你喜欢听,就多听一阵子,这就是贪心罗;如果听后你不觉得怎么样,就对它没有贪。如此从中发现到自己的心,随着境界、因缘一念接着一念生起;如果你能够看清楚,就是你能够看到身、心与外境配合的种种因缘的法,一个接着一个在变化,那你就观察到因缘;观因缘就能够生起智慧。

如果你清楚观察到因缘的时候,你会发现到一切因缘,一个接着一个无常生灭,不但如此,其间不需要有主人;你就会发现到,你的身心一切就是一连串的因缘、因果变化现象,其中没有主人。这因果生灭变化没有主人,就是无我。因为没有主人,它在其中因缘变化使你很不自在,所以这是苦的。你就从中看到这因果现象--因缘里面一切无主,是苦的。当你从这里看到苦,才是真正的观察到佛法所讲的苦圣谛中

的苦。因为你不能主宰它,你不自在,并非苦、乐感受令你苦;如果是因为苦、乐的感受让你苦,这是凡夫所知道的苦。如果你从中观察到无常、无我的苦,这不是感受得来的,是智慧给你发现:世间一切真的是因果现象、因缘现象不自在,你会发现这个苦,就想要出离,心不想要黏着在其中,这样才能够生起朝向解脱的心。

如果你从中看到这一点,也就是你在解脱上有路可走了,你知道从这里放下,以达到解脱。所以你要以微细的清净心来观察佛法,才能够看清楚这些变化。因此,净心观法很重要的关键是,心要清净、平静。

所谓观法,是观察万法的无常变化,并非思考佛法道理,而是观察世间万法的变化中,就是符合佛所讲的道理--苦、空、无常、无我,并非把道理放在心中看是不是如此,而是自己证明、证实看到确实是如此,这叫做观法。

一个人在观法的当时,那个法现前,就在眼前看到,而不是去分析得来的。所以观法是不允许分析,是必须在清净的心底下,没有分析的情况下来观察;如果你用心去分析,那就污染、使心不清净了。我们要明白这一点,以后在修道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分析的心来观察佛法。

释广超法师:数息观的修法

上面就是关于释广超法师讲解的数息观的修法了。其实佛经常在经典中说:"系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定在一点,心定不动,心就有力量做很多的事情。

...查看更多

明一法师:禅修中的数息观

数息观指的是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很多人都在修行数息观的,但是也是有人想要修行...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xg/47636.html

数息观指的是什么?如何修数息观呢?

其实很多的师兄都是在修行数息观的,数息观指的是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很多人在修行...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xg/47637.html

禅修的数息观常见问题答疑

其实现在很多修行佛法的人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数息观指的是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现...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xg/47638.html

数息观的修行方法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这是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而且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xg/47639.html

释广超法师:数息观的修法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这是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xg/47640.html

圣愿法师:略解数息观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xg/47641.html

净慧老和尚:数息观的关键是什么?

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对...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xg/47642.html

结语

数息观,梵语 a^na^pa^na-smr!ti。又作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意译作念入出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念。简称安般、数息。乃五停心观之一,八念之一,十念之一。即计数入息或出息之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此为除散乱、入正定之修法。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