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总结

发布时间:2024-07-15 04:02:04作者:佛心网
宏印法师: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总结

中观与唯识各有它契机的适应性,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要去毁谤。

现在归结来说,中观就是二谛圆融:世俗唯假名,胜义毕竟空;世俗当下就是胜义、胜义当下就是世俗,不是世俗谛之外还有一个胜义谛,它是二谛圆融,空即有、有即空。而唯识学就将世俗谛分成假、实两类,假就是偏计所执性该断除,而自相有,因缘生的这个法执--依他起性是不能空的,假必依实,唯识认为因缘生法的这个假,一定要依着“依他起性”的实才能现出来,然后在“依他起性”又认为真妄和合,而后修唯识观,转识成智,把妄心断掉,真心都现前、清净心、无垢心都现前,就成为大圆镜智,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离言自性--不落入语言施设,这是唯识讲“空”的不同处。如来藏讲“空”的不同处,就是把世俗当作是颠倒,完全要断灭,然后在胜义谛又分成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这是区别三系的一个重点。

中观的空是无自性。常有人问我说:无明先有呢?还是真如先有呢?无明与真如是一还是异呢?两者是一元的还是差异的各别二元论?同时那一个先?那一个后呢?邪与正也一样,比如说上帝先有,还是撒旦先有呢?是谁造谁?这不是二元论的一种矛盾、进退两难的地力吗?依中观来说,邪正、善恶、真妄都是世俗谛的施设,唯假名、无自性的,如果证入解脱的境界,则当下真妄、邪正、善恶都是毕竟空。所以般若经才会说是烦恼空、菩提也空,众生空、佛也空。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会觉得可怕,以为佛也空那我还要成佛吗?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方便的施设,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真妄、染净、邪正都是在世俗谛施设的,证入胜义谛就发现这些都是戏论,都是毕竟空。既然毕竟空那里还会有真如产生无明?还有这种执看让你去颠倒?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超越“能、所的相对待”,像六祖坛经说的“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我们的念头落入邪正的能、所相对待,就不能解脱,这个能所相对待跟染净、邪正通通平等观,类似庄子说的“齐物论”一样,万物等量齐观,各呈风姿。初发心修行的人是要有分别心,分别抉择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真正修到家了,观照一切法都是无自性、观一切法都是平等性、观一切法都是无相,善恶、邪正的念头都要超越。所以,修行不能老是觉得自己妄念真多应该要经常保持正念,如果想要用正念打击邪念,则永远不会开悟。修行人对任何念头都不会去喜欢它或恐怖它,观照这些念头的因缘生、因缘灭,念念都是无自性;过去心、现在心、末来心都是了不可得。

这个题目本来就很难讲解的,一个“中观学”在佛学院就要教二年,一个“唯识学”在佛学院也要讲二年,我们今天只是重点式的提供各位作参考,主要目的是要让各位了解这个跟修行、悟入、见理,抉择得中道不中道?有没有合乎不二的中道,才能圆融,理事相应。理事相应,修行才能坦然,才能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学佛的这条道路上问题相当多,我的感觉是,目前学佛的人理路弄不清、知见弄不正,才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平时对理事、邪正太不下功夫了,只知跟着别人凑热闹。有一次文殊杂志社访问我,我告诉他:“学佛不是形象的满足,学佛不是偶像的崇拜,学佛不是感情的寄托,学佛也不是权威的依赖,学佛是心灵的净化,学佛是生命的解脱,学佛是福慧的圆满。”心灵、人性、你的烦恼、你的知见怎样去净化、合乎佛法、依法不依人,所以不是形象的满足,也不是偶像的崇拜。

最后,我要提出一点,我们容许“理同事别”。学佛应该把握佛法的理,“理”应该一切学派共通而归于见和同解,也就是理要同。事相上的差别就是说:有的人内向、外向、好静、好动,要念佛、要持咒、要诵经、要从事教育、学术、慈善……,这些事相的差别,通通没有关系,但是每一个人领悟心灵上、心境上的知见--“理”仍然是诸法实相、般若正见这是共通的,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应该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是“理同事别”。当今佛教要团结,一定要在知见上见和同解,在理的共同认知上加强教内这方面的共识。

中观与唯识也有些相同的地力,比如发菩提心、主张菩萨必须修行六度,经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等都是相同的,只是对于悟入的了义、不了义,对空性的讲法各有不同。我想唯识与中观各有它契机的适应性,任何法门的施设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要去毁谤那一宗、那一派;如果某人正好在学那一宗、那一派,我们不要用情感去排斥,要用智慧去包容他,体谅他现在需要这样学,这才是修学应该有的心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