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可以通过七种布施来体现
发布时间:2024-04-30 04:05:39作者:佛心网一说到慈善,有人会说:;啊!咋办啊?我没有钱啊,咋办啊?
佛陀在《杂宝积经》中说,慈善可以通过七种布施来体现:
第一是眼施:用尊崇敬爱之眼,注视父母师长和一切修道之人,不以傲慢、蔑视等恶眼视之。
第二是和颜悦色:让人内心倍感温暖、安全和信赖。切勿眉头紧皱,厌烦不悦,让人心中忧虑不安。
第三:说柔软语,慈爱语,真诚语,让人深心宽慰。不能出言不逊,刺伤人心。
第四是身施,对一切尊长之人起身相迎,合十礼拜,以谦恭、柔和的身体语言来款待他人;
五是心施:虽然以目光、表情、语言和身体友善以待,但如果内心没有爱,不能称之为;施,不叫慈善。发自于内心深沉的爱和同情,才叫爱心之施。
第六和第七是以宽敞舒适的座椅、整洁明亮的舍宅招待父母尊长等人,让他们自由起卧,给予他们欢喜和快乐。
《心地观经》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一切众生都曾恩被于我,如今,正是我涌泉相报之时。
《梵网经》中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
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在产生无尽福德的八种对境中,病人是第一福德之田。如果我们以诚挚心、悲悯心照顾身心交悴的病人,功德与供养佛陀无二无别。真正学习大乘佛法之人,;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维摩诘经》)菩萨对众生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众生病就是自己病,众生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责任。如果对;为一切众生取证究竟涅槃的珍宝菩提心未作修行,父母病,自己会一病不起;与己无关人病,心中不会疼痛不已。
有些人可能疑惑:不是说,一切诸法是虚妄与空的本性?为什么还要做慈善?
这种说法,是未通达佛理的表现。当人们行善或修行时,常有人不懂装懂,以讹传讹,障碍菩萨的广大行为。其实,空性并非名言中一无所有,而是指诸法无有本俱之自性。世界上有那么多苦病之人,不了解现象是因缘聚合虚幻的显现,从而感受剧烈的身心痛苦。口口声声说万法不存在之人,在疼痛之时,为何要大喊大叫?要看医生、要输液?只有真实证悟空性之人,才能住于宇宙的本来实相中,超越欢乐与痛苦。
菩萨虽知世间如幻,却创造种种因缘,让世人衣食无忧,具足尊严。在短暂的一生中,获得他们希求的世间喜乐。在此基础上,再向他们揭示因果和空性的真谛,让他们通过修行,超离生老病死之痛,获得深邃的宁静和安乐。
如《优婆塞戒经》说:;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为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我们要效仿菩萨的心行,将慈善视为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但是,大乘理念决不会勉人所难,让人超出其能力而行。比如受戒,如果只能守持一条别解脱戒,可以只受一条;在此基础之上,如能行持一条菩萨戒,可以受一条菩萨戒;如果还能守持密乘戒,则可受密乘戒。人们的选择,不是出于他人或教义的要求,而是自愿、次第和理智的选择,是对佛陀证悟智慧的内心认同,是源于完善心灵的强烈渴望。
《墨子》中有一段话非常感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有能力之人,应无有耽延去帮助别人,如见到负重者立即施以援手,缓解他的艰难;有财富之人应雪中送炭,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无能力者得到职业教育;有智慧和道德之人应予人精神教化,带给他们启示和慰藉。
《墨子》之说,与《大宝积经》不谋而合:;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
经中说,对愚钝之人,要劝其好学不倦,增长聪明才智;贫者到来,要用点滴的财富去帮助他;有人生病,则应倾尽药物;如果无钱无药,也可以看护他,为他端盆端药;对身遭急难之人,支撑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心中惶惶之人,向他指明究竟无欺的皈处;没有依祜之人,让永恒的真理成为他终生所依。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财力、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应量力而行,随缘而行。不仅自身依靠良知清净地生活,而且在有限的范围内,即使是点点滴滴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也要分与众生。
清净、利他的心愿和行为,取决于内心的觉悟。现代人迫切确需要提升思想道德,需要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从小开展爱的教育。否则,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关心他人的福祉,也不会认识到,他对自我的爱恋和关注正是他痛苦之源。
有能力之人,饱学之士,财力雄厚之人比比皆是,但真正关心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愿意传授智慧并吸取他人智见,致力于人类进步之人却寥若晨星。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不合理、不合法、不道德的现象,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共识和努力。大家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共建卓越的慈善理念,社-会不良现象才有可能逐渐改观。
喇荣学僧在长年听闻菩萨乘教义后,许多人从心底发生了变化。他们回到社-会时,一有机会,就会向父母、孩子和亲友传播大乘思想。生命短暂,要把菩萨精神完全弘扬到人间,也许不一定现实,但即使是一个偈颂,也会改变人们的思想和命运。佛陀的教法,是我有生之年最为深刻的思想。只要有机缘,我就希望和大家分享。也祈愿有缘听闻之人,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能散发出他们温暖、耀目的光芒。
人们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要心善就行。事实上,不喝酒、不吃肉是比较容易的,内心真正挚爱一切生命是最难的。一旦内心真正看破、放下,也不会希求酒肉。
也有人认为,出家人是社-会的负担。但是,自古以来,出家人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启迪和升华,对整个社-会精神的作用和力量,是世间任何一种力量无法替代的。
有人说:;我的心已经出家了,身体是否不必出家?我说:;心出家不容易噢!你身体不出家,恐怕还是心没有真正出家的原因。
佛法是如此浩瀚甚深,慈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对菩萨而言,今生布施财物、身体乃至生命都是微不足道的,是份内之事。与此同时,菩萨向着实相之巅徐徐而行。终有一世,菩萨勇士会从一切自他对立中获得完全的解脱,会成为真理的化身,展现无穷无尽不同的面相来到我们面前,将我们从沉沦中超拔,趋入他走过的自利利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