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3)
发布时间:2024-04-13 04:04:43作者:佛心网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六祖大师一再晓示大众说,“无论如何大家总之要必须依照这无相偈颂所说的去修行办道,争取彻见自己的真如自性的本体,直达无为实现门,顿悟如来寂灭场。法本无生无灭,无垢无净,绝待无碍,而是不相等待。大家现在暂且散会,我要回曹溪去。诸位若有什么疑问,就来曹溪问我。当时韦刺史和官属同僚,以及所有参加淕的俗家善信弟子们,各个都开了智慧而明悟自性,共同信受大师的教法奉行守持无相妙法。
太虚大师说:“仰止惟佛陀,无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由此修行无非净化自己的人格。所谓净化人格,就是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彼岸,复还生死而度脱众生,令诸众生觉悟生死之苦,舍离五欲并修行圣道,于念念中灭除无量罪苦,进趣无上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而常住快乐,称为净化人格。它不须问时节、处所身体的差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念念返观自照,体悟自性的真实义理,终日成佛而无佛可成。清净本然,终日愿东愿西,而无东西可愿,彻法底源,得证如来妙净明体。所谓“证金刚之夺昧,超妙严之一门”的大涅般妙果。可见无论在家出家这不都是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的殊胜因缘时节吗?若能在一句话头上重重参究,切切提斯照顾乃至力极,炉火纯青,豁然和念脱落亲见本来面目,你才会激动得热泪犹如雨下,才能生起真正发自真心的菩提心来,广化普天下受苦受难的有情们呀!这时候你才能发起圆满的慈悲以来,如丧考妣的去寻声救苦,甚至你才能起无量无边的大愿亲身深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种人生的伟大品格,是名真正的无上现实。诸位你应如何面对这真正现实去拚搏一番呢?
定慧品第四
释品题:这一品是记述六祖大师为大众开示定慧为本,作用不二真实义理,称为定慧品心题。定是禅定,即寂而常照为体。慧是智慧,即照而常寂为用。体用一如,清净观照就是定慧,犹如一泓清水无物不照名为慧,清水在上安然不动称为定。有了般若智慧的本体,就能发挥具有的实相妙用,便是定慧的真实写照。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说,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行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六祖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现在这一个顿教法门,是以能调伏心猿意马的杂乱妄染的便是禅定,能观照诸法事理的便是智慧。所以系心一境为禅定,观境一如名智慧,都是防非止恶欲证佛果的根本。大家不要迷惑执着说智慧两个,所以禅定就是智慧的本体,智慧又是禅定的妙用。当在运用智慧的时候禅定就在智慧之中。当在修行禅行定时候智慧就在禅定之中,如果能认识清楚这个意义,就是定慧圆明,平等无碍的三无漏学之解脱知见。
诸位修学菩提道行的人,切莫不要说先有禅定而后开发智慧,或者是先有智慧而后开发禅定。如果这种分别的观念或者作这样的见解意识的话,认为法就有二种相的说法了。嘴里所说都是善的言句,心中却丝毫没有善意,就空有禅定智慧的名称,定慧自然不能达到圆融等持的境界。倘若心口相应,契理契机,俱善双泯,内外一体,如如不动。所谓心在禅定而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而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智慧观照,能明见诸法事理而得解脱,就叫做定慧等持。通达无碍,得寂灭乐。但是此法贵在自己明悟自己修证的实践,而不是在于口头上的争执。若是争执为孰后,就像那些愚痴惑无知的人一样。因此若不断除胜负的是非之执着,却会增长人法二我执之见,必然不能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谓四相,一、我相。是在五蕴法中,执着有实我,有我之所有,称为识境我相。众生于涅般之理,心有所证,于取其所证,心执着而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智境我相。二、人相。是在五蕴法中,执着我为人,是和其他众不同,名为识境人相。比智境我相更进一步,不复认证为我,尚持我悟之心,称作智境人相。三、众生相。是五蕴法中,执着我依五蕴而生,名识境众生相。比起前智境人相更进一步,虽能超过我二人二相,尚存了悟了证的心,称为智境人相更进一步,虽能超过我人二相,尚存了悟了证的心,称为智境众一相。四、寿者相。是五蕴法中执着我一期的寿命,成就不断而住有分限,名识境寿者相。比前智境众生相复进一步,虽已超过了心,尚存解觉之智,如彼命根潜续于内,称为智境寿者相。至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竟。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禅定智慧好比什么呢?好比禅定灯智慧光明一样,有了禅定就有智慧光明,没有禅定灯就会黑暗无光。禅定灯就是智慧光的本体,智慧光就是禅定灯的妙用,名称虽然有灯和光两样,实际上体性本是同一个。这个定慧教法,也是同样的道理,能破除无明黑暗。禅宗是以定慧为根本,明心见性定慧等持的宗旨。假如偏于禅定,而没有智慧观照,就会陷入外道的顽空枯木定中,这不是修禅的路头,也不是参禅的禅。倘若偏于智慧,而没有禅定摄心,就会陷入外道的掉举颠狂入魔观中,这也不是修禅的路头,更不是参禅的禅。因此所谓禅定,非参没有实悟,非禅没有实证,必须是定慧等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在一句话头上参究,绵绵的提斯,寂照双泯,豁然洞彻,才是禅宗直指人心定慧圆融的宗旨。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从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六祖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者,即是了知心性本自空寂灵明,湛然无住,方成妙有,而了无一法可得。这只能是人我空非真空,必须法我双空,才能定慧圆融。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是名真修真证。所谓实际理了不受一尘,佛事门中舍一法,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但离妄缘,当体如如,称名为一行三昧。由此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万里晴空,而不挂片云。所谓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妙德,总在心源。能够时常修行心空一切事物,无取无舍而不动情想,名为一直心是也。
善知识!修道必须是灵明通达,离诸尘缘,流转起灭顿入法流而之其所。应缘接物而不见有心起,如《无心颂》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由此可见,为何却要沉空滞寂作守死鬼呢?所以心性不住法相,生佛宛然而绝待圆融。直心是道而寂灭现前,通用自在,顿时证入圣流。永嘉禅师说:“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见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可见无论修何道而贵在入流。心如果滞住着未能为实有,就称名为春茧自缚一样。如果说常坐不动就不错的话,就像舍利弗尊者在树木中静坐却反遭维摩诘居士的诃斥。舍利弗是梵语,译为鹜子,华梵并举,又名舍利子,是中印度摩揭陀国人,婆罗门种族,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为智慧第一。“维摩诘”是梵语,译为净名或无垢称,佛在世时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菩萨。当佛陀在毗耶离城的庵罗国说法时,净名曾方便示病,为诸探病的比丘、菩萨说大乘法义,因而大声呵斥,是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呵斥舍利弗说:“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般,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即可。”这一段话对坐禅动夫讲得很精彩,诸位应仔细提斯,必有大益。善知识,还有许多的人,教人宴坐修定,看着自己的心观察清净,不动摇也不起身。从这种方法来置办功夫,愚迷之辈不懂的而错认坐静,便因执着不舍而病成为痴颠发发疯。像这样的病患者是很多的,像这样相教修定,应当知道是最大的错误。“道须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修行人必须以此为指南,菩萨是“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惟恁一念正直之诚心,举足下足都是寂灭道场,常寂光净土。那些矫揉造作在形相上教人秘传保守坐法的人,自认为是其佛教,其廰特,而不知正是自缠自缚,成为修禅的大错特错,邪知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