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惟俊法师:三则故事再谈教育,孩子不在管,重在父母感

发布时间:2024-04-13 04:05:12作者:佛心网
惟俊法师:三则故事再谈教育,孩子不在管,重在父母感

三则故事再谈教育,孩子不在管重在父母感

前日有居士前来寺院向衲僧诉苦,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打也不是,爱也不是。下面衲僧就用佛法的角度对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都曾满怀期待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甚至在心中编织过孩子美丽的未来,爱孩子的心不容置疑,但如何扮演好这一个最难的角色,却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在大量的资讯中,父母只看到智能与才艺的训练,集体迷失在分数与外显的光环里,却忽略了身为人的一个特质,忽略了心智的培养。

今天整个社会动乱,原因是中国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教育丧失了,导致人心反常、人心不平,社会动乱无法平息。古人说教子要在年少,所以对小孩要很有耐心的教导,愈小教愈好,染污的程度浅,比较容易教导。

1、不要一味的注重分数

现代教育,在德育方面,近几十年时间走的是下坡路,仿佛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正走向未知的道路。各种家教贴满了社会各个角落,唯独不见有补德教、素质等,这正是社会的悲哀。

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知识教育上,而实践教育(比如做人、做事、道德、技能)缺失严重。有读万卷书,却没行万里路!知识永远学不完,对孩子真正有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呢!德教的缺失,说是教育的疏忽,毋宁说是作为“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和父母自身迷失了方向,在金钱利益和灵魂的天平上,灵魂失重而已。

学校错误地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很少有孩子能达到。学校引导孩子和家长对100分的爱好,这种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这种“满分癖好”,在学习动机上会给孩子误导,而他们对考出满分后的种种许诺,看似和蔼,实则粗暴,没有多少激励作用,却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只会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真正的学习目标迷失了。

对 “分数”和“成绩”的关系,首先家长要搞清楚,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经常考90多分或100分,为什么上了中学就不想学也不会学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因为从小形成不良学习动机,其结果,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二是动机的低下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

纵观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记知识,做题目,获高分,那么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低,会失去了对学习的喜爱。

2、父母教育孩子尊师重道

八十年前在一些乡村私塾里都会设一个祠堂在里面,有秀才在那里教十几个小朋友。父母送孩子去上学,头一天进学堂,进学堂先拜孔老夫子,礼堂上面供着一个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父母在前面,孩子在后面向那个牌位行礼,行三跪九叩首。先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父母孩子对老师也是三跪九叩首,然后再送老师礼物。

现在这个教育没有了,做父母的人不会这样教自己儿女尊师重道,不会用这个方法,老师也不教孝顺父母了。所以现在儿女不孝,学生不尊敬,天下大乱。从前老师跟父母是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榜样给儿女看,这个印象深,他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叫教育。现在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的伦理道德教育也没有了。所以,你要想真正教你的儿女,你要真正做个负责任的父母,你要学《弟子规》,你要把《弟子规》做到,也要求你的儿女做到,这是圣贤教育的根基,从这里下手。

3、让孩子学会爱

要让孩子学会爱,首先先从家长爱孩子出发。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就去打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

其实每个孩子的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就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孩子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发、生根、开花、结果。可惜的是不少家长太擅于发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感觉迟钝,整天对孩子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长起来的优点的种子,总是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不能很好地成长,直至枯萎或死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到最后真的满身缺点,很难找到优点了。

对孩子来说,感恩应该是父母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课。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孩子幼小,这种感恩之心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地教导、培养起来。要让孩子懂得: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慷慨的赐予。对孩子来说,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着他人、装着社会、装着国家、装着地球,而不是一切“以我为中心”。

感恩,应从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父母生日,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写上一张生日卡,是感恩;平时,孩子为父母倒一杯热茶,送上一条热毛巾,何尝不是感恩。感恩无须旁人提醒,应该发自每个人的内心。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凝望的眼神,一种温暖的触摸,无不是感恩的载体。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阳光,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快乐,日子即使过得非常清贫,但也活得有滋有味。

我们可以从书中以及我们周围的人群中看到,优秀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探讨解决,非常讲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态度是尊重孩子,欣赏孩子,这就是爱。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只是就是论事,决不牵扯其它,当然更不可能打骂。他们取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费力。

曾经有杰出教育家说过:“家庭生活制度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没了处罚,剩下的就是爱。

做父母需要学会如何爱,也要教育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甚至爱路边的一草一木,在爱字上一定要表现的越大方越好。

人们常说“施比受更有福”,而这“有福感”的原因之一,是我有能力去施,所以我才比别人更有福。这里的施就是爱。

4、自己以身作则

现今子女背叛父母,学生背叛老师,到处可见。这种背师叛道,欺师灭祖,都是阿鼻地狱的罪业。我们不必跟小孩说果报之事,因为他不会相信,你要讲他能理解的。这当中最重要的,父母跟老师要以身作则,因为在子女心目中,父母是他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他榜样,所以一定要做个好样子给他看。你要教孝,你必须自己孝顺父母;你要教敬,你必须自己敬事师长。你教孝敬,自己没做到,他不会相信你。

因此,今天作父母、作老师,教导儿女,教导学生,如果你讲不出道理,他觉得他比你还高明,他就看不起你。现在只有将儿女、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大家坐下来平心静气商量。他将所看到、所听到的提出来,你再把是非、善恶、利害细细为他分析,他听懂之后,对父母、老师才会佩服,才会接受指导去做。所以,爱护儿女,培养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

5、正确的爱孩子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只有一个孩子,心里自是说不尽的宝贝,能不让孩子做的事就不让孩子做,能不让孩子受的苦就不让孩子受,不但物质上尽一切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问合理与应该与否,就是生活上也是代办一切的。孰不知,不给孩子从小培福积德的机会,当他很快地将这一世的福报享尽的时候,生活能给予他的便是不能胜之的其苦!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都在呼吁这样的现象: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与生活能力、身体素质呈现下滑趋势,吃苦精神与抗挫折能力都较差,心理疾病发病率呈明显、较快上升趋势。有些孩子觉得生活不如意就放弃生命,没有生命责任感;而因言语不和,杀父轼母,同学相残的事例也时有听闻。

国内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了都不好找工作,这固然与就业岗位的饱和度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与现在的学生除了能够应对考试,却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责任的态度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关。

在各类企业里优先考虑录用的,往往是那些诚恳稳重,愿意认真做事的求职者;能打开局面,获得工作成绩的也往往是那些在工作中勤劳肯干的员工。因果是真实不虚的,踏踏实实地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事培福,才能有将来美好生活的资本。没有足够的福德的积累,再美好的期望,也终如镜花水月,不能得实益。每个家庭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莫不是期望他将来有所成就,生活能够幸福。但很多家庭忽略了一点:幸福要靠自己来造就,孩子未来的福德,需要他自己从小来培植。包办孩子的生活,并不能造就孩子真正的人生幸福。每个人的生活最终必由自己去直面承当。

中国的文化向来提倡孩子从小要多做事、肯吃苦;要谦和忍让、为他人着想,而现代的很多家长却唯恐让孩子做事受累,吃亏受气。生活中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但加速消损了孩子这一世的福报,代办诸事,更无意中剥夺了他自已培植福德的机会。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精明算计,最好多占便宜。

在公众场合,不但不纠正孩子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的不合理言行,还怂恿孩子争抢座位,处处占先。这样的疼爱方式,不但消损了孩子培福的机会,更是促使孩子无知中造作了诸业,想想令人心惊呐。有人把培福理解为做大善事。大善事是培福,但做小事也是在培福。儒德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普通人一生中不见得有多少时刻是遇上大事的,真遇上了大事,也要有能力做才行。见义勇为,要斗得过坏人;下水救人,也要识得水性。平凡人生中,每天要经历的多是生活小事。在家是上尊下和,出门是恭行礼让。在家中洒扫清洁,和顺家事是培福;在单位认真负责做工作也是培福;出门不乱扔垃圾,遵守各种场合的秩序是培福;公众场合不拥挤,老幼病残多照顾也是培福。中国有句民俗之语:吃亏是福。多想着别人,不处处占先得利;心怀一份关爱,随缘而遇,都是培福。可见,人生不是没福,不是福少,若是视若无睹,任其而过,多少福德自然都无法停留。

很多自己能够吃苦耐劳的修行人,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就做不到理性的处理。只注意了自己修行培福,却忽视了让孩子从小自己多做事,早日积累福慧资粮。往小处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往大处说更是一个国家与整个社会的未来。人间净土的实现不光需要这一代成年人的积极参预,也需要下一代孩子们早日做好准备。即便是出于一个孩子自身发展的考虑,早日积累福慧资粮也是他自身未来幸福生活的前提。

如果我们在疼爱下一代的时候,能够谨守因果之律,让孩子多做事,多培福,而不是一味享清福、耗闲福;让孩子从小学习多种善因,福慧双修,如此利他自利,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还会不圆融吗?若只知受福不培福、添福,最终结局反是折福、没福。要知福报再大,也是有限,便犹如银行存款,只取不拿,几时不尽?)

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使我们不至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起的栅栏,而非强调它们,因为这些栅栏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对立。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们变得卑屈,变得机械化,变得毫不思考,虽然教育唤醒我们的智力,然而,它使我们的内心残缺不全、矛盾、没有创造力。

正确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这种体验才能将能力和技术置于它们应有的地位。

写这一篇文字,并不是训示之言。衲深知业障深重,自身的修为尚非常有限。出于学习佛法的一些理解而发此感言,思维甚为有限,仅供学佛同修们批评参考。言语不达之处,见谅!

最后,告诉千千万万的家长:如果你没有机会做伟大的事,你可以用伟大的方式做小事,这小事就是把你的家庭管好,把你的孩子教育好。

和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一位住在山上修性的老和尚,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

小偷出来遇到老和尚,整感惊愕之时,老和尚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

老和尚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老和尚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老和尚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第二个故事是:在一个老和尚的禅院中,有一个贪玩的小和尚,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时分偷偷溜到后院高墙下,架起一张高脚凳,翻墙出去玩耍。

老和尚发现后,没有惊动任何人。一次,小和尚又翻墙出去了,老和尚随后将凳子搬到一边,自己坐在墙下,等那小和尚归来。夜深人静,小和尚尽兴归来,不知墙下凳子已被搬走,从墙上翻下时,感觉到脚下的凳子变软了,下来一看,原来是踩在老和尚的肩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语。老和尚把他拉起,并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会禅房休息吧!”

小和尚回房之后,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担心老和尚会当众惩处自己。但事情一天天过去,老和尚从来不提此事,更无他人知晓。小和尚深感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私自外出,而是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名僧。

第三个故事是:一户人家生活着三代人,儿媳因看不惯公婆年纪大了有一个想法:把老两口送到山里去埋起来自生自灭。把这个想法和老公说了之后,老公也答应了。一天晚上,媳妇带着儿子和老公用口袋把老人家装起来,用车推到山里,放在了早已埋好的坑里。

走的时候,媳妇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地上捡袋子,疑惑的问:要袋子干什么。

儿子天真的说:以后还要留着给你们用啊!

——惟俊(慧杰)法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