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悟显法师:佛弟子应尽的孝行

发布时间:2024-04-18 04:04:30作者:佛心网
悟显法师:佛弟子应尽的孝行

《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段话是不是告诉我们,应当要先孝顺父母才算是持戒?

其实这种依文解义的解释方式是错误的。《梵网经》是鸠摩罗什大师口诵出来的,原来的菩萨律藏没有因缘到中国来,是鸠摩罗什大师发慈悲心,把菩萨戒的戒相默背出来,大家今天才有因缘听到《梵网菩萨戒》。《梵网菩萨戒》是一乘了义的经典,所说的都是众生心性本具的戒相、本具的律仪,不从心外而得。是释迦牟尼佛善巧方便,用众生最能体会的感觉,就是你跟你父母之间亲密的感受来形容,教导大家,作为佛弟子应怎样持戒,怎样随顺佛陀的教诲。所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就是要我们用孝顺父母随顺无违的这种心,来随顺师僧三宝,随顺自己的和尚,随顺佛门清净的律仪,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样「孝」才称之为戒,这是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的人,情见非常深重,一看到孝顺两个字,马上就给它标个逗点,强调要孝顺,当然,不管有没有受戒,或是有没有学佛,孝顺都是应该的、是正常的。但不是说在经典看到孝顺父母,或是孝顺这两个字,就马上将它引导到世间法去,那你的观念是错误的。要清楚这一部经是菩萨戒,「菩萨」是觉有情,一般人是因为父母及自己的业力,发生淫欲心,所以来这世界受生。这世间受生不出胎、卵、湿、化。菩萨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是随顺如来的教法而成就菩萨的,不是欲爱所生。所以把菩萨戒解成世间的欲爱,那是罪过无边。刚才断句的方式,是依贤首国师的批注《梵网经菩萨戒疏》,是祖师断的句读,他是华严宗真正有大成就的国师。像现在道场和尚上殿,那仪式就是从贤首国师开始有的,他的智慧非常高,无人能及。所以讲经、看经典都要有凭有据,所以应当是一整句「孝顺至道之法」,这个「孝」才称之为戒,不然不能算是菩萨戒,也不能防非止恶。后面讲的「亦名制止」,制止就是能够防非止恶,是戒律可以防非止恶。大家要用孝顺之心,来随顺佛教,对于贤首国师讲的法—顺教无违,要随顺佛陀的教诲,无有丝毫违背,就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师僧三宝,所以叫「孝顺至道之法」。

不是说受了菩萨戒,要先孝顺父母才叫做受戒。要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得菩萨戒,《菩萨戒经》讲:「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这「法师」不是讲经台上的那位法师,这法师是指释迦牟尼佛,「戒」是佛说的,你要能解,心能够能离相,那才叫做真正受戒,不然,用你的世间意、世间心,来看大乘菩萨戒,还解成世间法,这就不能受戒。所以要晓得「菩萨」不是世间欲爱所生,不是讲一般人心里面所想象的,别以为孝顺你们的父母就得菩萨戒,以为这样就是菩萨戒的基础,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你认为佛法里讲的就是要孝顺父母,那是你的情见太重了,所以看到什么,都会想到世间法,佛法也因此才会衰败、灭亡。是谁灭的?都是四众弟子的问题。

如来以一乘实相印而说法,因此所有的法要以「一实相」来印可。要看你所解的法、所解的这些观念、知见,能不能跟一实相相应?如果不相应,那只是世间的情见,应该要马上舍弃掉。如果说要孝顺父母才算是得戒、才算是持戒,那父母双亡的人能不能受戒?所以要清楚,大乘佛法不是建立在世间生灭法之上。大乘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属世间有相、不属世间生灭法。大乘基础是在于「心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作佛。

《梵网经》讲:「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一切有心者」就是指六道十法界一切众生,不是只有人道,菩萨戒它是通十法界,所以解经要全面性了解,不能只看文字就依文解义,说学《弟子规》、《三字经》就是持菩萨戒,甚至说这些世间法就是菩萨戒的基础,要是祖师在世就会修理这些人,像禅宗祖师;德山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学人一个问题都还没问完,他就让你吃棒子了,因为你的问题就是「你心在动」,所以打妄想,心动与道就不相应,何况是世间的知见或是情见。这一定要清楚,不能看到经典讲到要「孝顺父母」这四个字,就马上把它导入世间法去,认为菩萨心地戒是建立在世间的孝道上,那是不对的。「菩萨心地戒」是建立在心地上,这几个字已经非常地清楚,「心地」是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只是这清净心被无明烦恼覆盖住,所以妄有我相、人相,显现有家亲眷属、有父母、朋友、同事,这些都是无明幻现。

大家今天学佛了,就要把心里面的这念执着放下,转成一心念佛,那么真如本性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梵网经》说是菩萨心地戒,就是这个道理。菩萨的行为是依佛性而起的,不是依世间心而起的,它是觉悟心不是迷惑心,是不具四相的,有四相都是迷惑颠倒,没有觉悟。

想要学菩萨戒、持菩萨戒,对于心性要能够明白,对心性不明了,就没办法受持大乘佛法。即使你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或是六重二十八轻戒都持得很好,那也都是有相的,没有见性是没有办法真正成就的。所以心性之法非常重要,你一旦了解了,学佛就不会走错路。就像天台宗所讲的无师智,「无师智」就是没有老师你也能够修行,这智慧不是老师教给你的,而是你自性本具,也就是佛门常讲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有这个智慧,那无论你修什么行、学什么法门,你都能够得大自在、得大解脱,绝对不会迷在事相上,不会随顺你的世情、随顺你世间的欲望。无论是禅宗、是净宗,历代祖师统统都是这样教学人。

净土宗的祖师讲:「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是告诉我们:所有的法门以明白心性最为重要。所有的行门能使你心清净最为重要,而明心之要则无如念佛,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所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净宗祖师教大家的,祖师都是大善知识。希望每位同修要能够知道,不要依文解义,更不要以世间心解佛经,否则三世佛冤。

最近佛门里都在讨论「孝顺父母」这名词。佛法里讲的孝顺,就下对上,狭义来说是你要孝顺你的父母亲。但就广义来说,你要帮助一切众生。

无论对方的年纪比你大或是比你年轻,甚至是小孩,只要有需要帮忙的,都要发挥你的「佛性孝顺心」去帮助他,不要有自私自利的心,认为:「我又不认识他,他又不是我的亲戚,也不是我的小孩,……」就不发心。那你就没有做好孝顺这件事了。

佛在经上讲,即使你尽了世间人认为最圆满的孝道,做到百分之百都顺从你的父母,佛说你也不算是个孝子。因为你的父母还会轮回,所以你应当要劝父母亲学佛,劝他恭敬三宝,乃至供养一切真正修行有成就的贤、圣、僧。如果父母不愿意持戒,要劝他们持戒;如果他们不愿意吃素,要劝他们吃素,帮助父母亲脱离轮回,才算是个好孩子。

世间人所谓的孝顺,在佛眼里看,并不是真正的孝顺。就自己身为修行人来看,要会反观。当听到人家提倡孝顺父母时,自己为何会这么支持?这么赞成?是不是自己对于子女掌控的念头没有放下?是不是贪爱的念头没有放下?所以人家讲到自己所贪爱的,随顺自己欲望的就非常赞同、非常认可。那这样修行是不会有成就的。例如,你贪财,你就希望儿子、女儿孝顺自己,能赚很多的钱来给自己花,他做到了,你就认为他是孝子、孝女。如果你贪名,就希望小孩有名,人家恭敬他的同时也恭敬自己。

所以,要懂得如何孝顺,如果带着贪瞋痴在提倡孝道、在奉行的话,那这孝道是恶法、是不善的,没有办法让你断烦恼,不能让你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反而会让你执着得更严重,让你的我慢更增长。如果认为这是对的,还认为非这样做不可,那就真的愚钝到了极处。

众生没有智慧力觉察、观照,所以魔看到有人在佛门里面提倡世间法,要孝养父母,他很高兴,因为每个众生对于自己的家亲眷属都非常贪着,只要在佛门一提倡,众生心里面的贪瞋痴就会升起来,无论是对于儿女、对于夫妻、对于自己的父母……,都会执着不舍,那三界就出不去了,所以魔也来随喜、也来护持。

真学佛的同修要知道,如果你在这些境界当中,带有丝毫的执着心,即使表面上,话讲得再好听都没有用,嘴上讲孝顺父母、恭敬师长,其实心里面都是带着贪瞋痴,无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一样不行。出家人提倡要孝顺父母、要奉事师长,但如果他心里是希望人家恭敬他们、供养他们,听他的话,希望徒弟不要违背他,这也不行。因为将来徒弟还有徒弟,徒弟还有徒弟……,从此下去,那他自然就成了至高无上的大德老和尚,这是贡高我慢的心没除,果报也是在轮回。原本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是件好事情,但你若带着自己的贪瞋痴习气,在里面提倡或实行,自己迷惑而不自知,还认为非这样做不可、非施行不可,那这就是没有般若智慧。甚至你听到魔王的子孙这样提倡,你还很高兴,感谢他教你这自以为是解脱,却是继续轮回的方法,实际上也不是孝亲尊师这件事情会造成轮回,而是你的贪瞋痴造成了你的轮回,是你的执取心、贪爱心造成你的轮回。

所以,真正的妖魔鬼怪在哪里?就是这「一念执着」。因为有执着心,瞬间世间的伦理、五戒十善,全部都变成恶法。只要这一念执心放下,这些又都是善法了。你就不会只针对自己爱欲的对象、喜欢的对象、贪恋的对象去孝顺、去恭敬。只要把自己的我相放下、把人相放下、把众生相放下、……把四相全部放下。那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变成善法。就是《梵网菩萨戒经》讲的:「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要懂得这话不是要你带着贪瞋痴、带着掌控的心、执着的心,叫你儿女要来孝顺你。或是你心里对于父母放不下,不想学佛,就说要回家孝顺父母,这都是没有舍掉执着的心。执着是因,带来的果报就是痛苦。这世间不会因为你执着,它就永远长久,一旦无常到的时候,或是一旦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你想要的东西求不到的时候,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苦恼。这情况释迦牟尼佛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为什么佛要出家?即使他父亲反对,他还是要出家;他太太反对,他还是要出家,甚至他把自己的小孩取名为罗罗,「罗罗」翻作中文就是障碍,这世间的情见、执着都是修道、成道的障碍。所以不是孝顺的问题,也不是五戒十善不行,而是你执心没有放下。所以大家要懂得《菩萨戒》里的「孝顺至道之法」的意思,必须是没有我相、没有执着的,才是顺于至道之法,这个孝才称之为戒。

「戒」是能够帮你断除烦恼的才叫做戒,亦名制止。「制止」是能够使你的无明不再生起,使你的尘沙惑不再起现行,使你的我执完全放下,这个「孝」才称之为至道之法,不然不称为至道之法。如果你懂得把一念执心舍掉,不要说孝,连悌、忠、信……全部都是至道之法。但是,若起一念执,就成障道之法,连带五伦十义、五戒十善、菩萨六度万行全都是障道法,因为你的「我相」没有放下、「我执」没有放下、「我爱」没有放下,学佛法变成了外道法,堕在知见里面。明明遇到正法,却学成了邪知邪见,是什么原因呢?过失不在于佛菩萨这边,也不在于佛法的问题,是在于你自己太执着了。所以每位同修都要仔细的反省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问题。如果有,就要赶紧回头,这问题很严重。因为多数人没有办法觉察,所以跟大家讲出来,也希望大家能够善听,不要误以为佛门没有提倡孝道。

我们是讲「孝顺至道之法」,这才是真孝道,才是佛门讲的孝顺父母。

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如果执着要去孝顺父母的话,那过去生还有父母,再过去生还有父母,未来生还有父母,你又要孝顺哪一位呢?所以佛给一个结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这样子看、这样存心,才是真正的学佛人。

有些法师及居士,看到安世高大师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就断章取义,附会世间法。释迦牟尼佛说父母恩难报,是因为你是用世间法报,所以即使左肩挑父,右肩挑母,纵经千年,纵使便利于背上,无有怨心于父母,做再多的世间事也不能报父母之恩。那要怎么才算报恩呢?在后面的经文中,佛陀教导我们,你要帮助你的父母学佛持戒,修清净梵行,引导你的父母要恭敬三宝,吃素放生,让他永脱轮回才算是报恩。

有些人只看到经文的前段,就说:「出家人也应当做世间事,来孝养父母。」这根本就是完全断章取义。释迦牟尼佛的用意是告诉大家,孝顺的重点是度你父母亲来学佛,让你的家亲眷属接触佛法。但是在末法,很多人看经典,因为不识句读,所以对于经意完全错会。真是应了那句「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释迦牟尼佛所要表达的,不是你想的那些世间的情见,所以对没有修证功夫的人来说,他看世间法就是世间法,而且还会带起他自己世间的业、世间的习气,所以绝对不会一样。只有真正明心见性、真正明白了,那时才会都一样。

如果没有见性,那是不相同的,绝不可以当作是一样的在看待。那既不是你的功夫,也不是你的境界。

看经典、看祖师大德的开示,要会看。佛法讲的核心道理,要掌握得住,道理掌握到了,那所有的经典,就都能看得懂,而且也不会解错,更不会断章取义。这些对于《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错解的出家人,实在是非常地悲哀。出家以后,不教父母学佛,也不尊重佛陀的形象,还劝人学世间法,真是颠倒。世尊在《华严经》一开宗明义就告诉大家:「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都能成佛,这才是学佛的根本基础,这核心要能抓得到。

学佛的根本,不在五戒、不在十善,五戒十善是枝末。这话是律宗元照灵芝律师说的。他说:「众生不相信自性具足,菩萨十无尽藏戒。」所以方便开「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乃至方便接引的五戒十善。重点是要明白「菩萨心地」才是根本,菩萨心地就是华严、就是一乘,律宗的祖师,都是这么说,大家就应该明白佛法确实跟世间法不一样。大家在家孝顺父母,如果只是做些世间表相的事,做得再好,也没有用。佛说即使你左肩挑父,右肩挑母,经过千年,做尽世间所有的孝养,那也都是轮回业,你的父母还是没出轮回。所以应当要劝父母信佛法、守戒律、供养三宝、尊重三宝。这才是给父母亲种无上福田,让父母有出轮回的机会。

~~节录《认识大乘佛教》一书,悟显法师讲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