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种意恶(四)
发布时间:2024-08-25 04:05:46作者:佛心网
三、负他货财,愿他身死。欠某人器物钱财,却赖着不还,并希望此人死亡,自己就可以不用归还了。这样的存心非常邪恶!当初别人在我器物钱财匮乏时借给我,是对我有恩,现在不但不感恩,还希望别人死亡,这是典型的忘恩负义。以此之心,会让自己也遭遇类似的果报。例如,自己虽然对子女付出了很多,但子女不但不感恩,反而咒骂自己“早死早好”,这就是自己曾经忘恩负义的恶报。
白元通欠杨筠四千五百文钱,杨多次索要,白却赖着不还。后来杨筠死了,白元通就将此事昧了起来,再也不提。白元通死后,杨筠家生了一头驴,忽然对杨筠的家人说起人话来:“我是白元通,因为欠你家四千五百文钱,才投胎你家做驴。现在西市的那个驴贩子也欠我四千五百文钱,你可以将我卖给他,要价四千五百文钱,就算我还你家钱。”杨筠的儿子就按照驴所说,将其卖给了西市的驴贩子,得到四千五百文钱。驴贩子买到那头驴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拿到市场去贩卖,那头驴就死了。
汉朝时,阎敞和第五尝是好友,分别担任郡辅和太守之职位,后来第五尝被调到边疆去带兵,临走时将一百三十万钱的工资寄存在阎敞那里,阎敞就将这些钱埋了起来。第五尝临终时,叫来失去了父母的才九岁的孙子,对他说:“我有三十万钱寄存在郡辅阎敞处,你可去取。”于是第五尝的孙子就去求见阎敞。阎敞见到第五尝的孙子后,悲喜交加,立即去取钱还给他,那些钱还密封得好好的。第五尝的孙子说:“祖父只说寄存了三十万钱在你这里,现在您却给我一百三十万,我不敢拿。”阎敞说:“大概是您祖父病了,所以说错了,请不要疑虑,你祖父确实寄存了一百三十万钱在我这里。”最后,阎敞将钱如数交给了第五尝的孙子。阎敞后来官位一直升到刺史。
四、干求不遂,便生咒恨。干,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追求地位俸禄”。“干求不遂,便生咒恨”的意思是,求别人事情,不能如愿,于是内心就忌恨别人,愿别人受灾受难。
宋朝庐某,夜里怀揣百金送给王旦,请求王旦提拔自己做江淮的发运官,王旦拒绝说:“你的才能不能胜任这个职位,我怎能以私废公呢?”庐某感到很丢面子,回家后每天夜里焚烧俑相念咒,诅咒王旦,愿王旦快快死亡。庐某夜里梦到神呵斥他说:“王旦忠心为国,你却愿他速死,上帝将问罪与你。”果然,数日后庐某就死了。
明朝杭州的李庚,家里贫穷并且没有德行。所有的亲戚邻居,都被他借遍了钱财和物品。凡是稍有不答应他的,就仇恨不已。一日,向朋友借粮,朋友没有答应,李庚就立即在神相前诅咒这个朋友,愿他速死。不一会,一声雷震,李庚被击毙在神像前。
五、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到某人遭遇不顺、失败而失去势力,就说他的过失。胜败本来乃人生常事,在他人成功顺利时就趋炎附势,或表面友好内心却嫉妒,而在别人暂时失利时就说他的过失,并且幸灾乐祸,这样的行为也完全是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希望他人获得安乐”的存心所导致。
明朝汉州有个王生,喜欢指责他人的过失。他的邻居儿子死了,他指责道:“这是因为你罪大恶极,所以有这个报应。”不久,王生的两个儿子都生病了,邻居反唇相讥地说:“看来你比我还罪大恶极啊!”他的族兄参加岁考,成绩被列在四等,王生也指责说:“你的文章本来就很荒谬了,怎能被录取呢?”不到一年,王生自己科考竟然位列五等,族兄反过来讥笑他说:“看来吾弟的文章更加荒谬啊!”
管仲说:“我曾经与鲍叔共事而遭遇困境,鲍叔不认为我是愚人,他知道一个人有时机上的利与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遭到驱逐,鲍叔不认为不贤良,他知道我生不逢时。”由此观之,古之豪杰,也往往有不得志而失败之时,而心地醇厚之人,往往会在困境中给予安慰与勉励,这就是难得可贵之处。我们万万不可在他人遭遇失败之时,落井下石,说他人过失。如果乘人之危,说人过失,没有丝毫怜悯鼓励之心,这是内心刻薄、没有福德的标志。
六、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对于这句话,可理解为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见到他人体相不具或才能低下而讥笑之,见到他人体相完具或才能可称而压制之。恶劣的众生就是如此,见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讥笑看不起对方;见到超过自己的人,就会嫉妒压抑对方;见到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生起要超过对方的心。
人的本质是身心这两者,一个人今生的成败决定于身之体相与心之才能,而体相与才能往往不是今生的努力所能决定的,多是前世的善恶业所致。体相圆满,或才能出众,定是前世的善业所致;而前世作恶,往往在今世就会遭遇四肢有缺、五官不全或者智力低下的果报。
唐朝的卢杞,脸色发青、长相滑稽可笑。郭子仪生病时,百官都来问安,妻妾侍奉在他左右。卢杞来问安时,郭子仪命令妻妾全部离开,有人问郭子仪为什么这样,他说:“卢杞长相丑陋,妇女见了必定会发笑;而他的内心却凶险,他日如果得到权利之后,因为这些妇女的讥笑,我们整个家族就会遭殃。”后来,卢杞做了宰相,果然睚眦必报,过去曾经讥笑过他长相的人都遭了殃,唯独郭子仪安然无恙。由此可见,讥笑他人长相,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不去讥笑则可以避免灾祸。
侯元功,长相很丑陋,刚被乡荐时,人们因为他年长貌陋,不知道恭敬他。有轻薄的人在风筝上画了侯元功的相,并将这个风筝放上天。侯元功见了,笑着在风筝上题了这样一首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紫霄中。”当年,侯元功登第,官位一直做到宰相。过去乡里那些曾经讥笑过他的人,都不敢见他。
战国时的李斯与韩非,一开始都曾在荀卿手下共事,李斯自知才能不如韩非。秦王见到韩非写的《说难书》,非常想见韩非。
一次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韩非言谈甚欢。李斯害怕韩非得到秦王宠信,就诬陷韩非使得他被关进监狱,韩非想向秦王澄清事实,竟然没有机会,后被迫害致死。后来,李斯被赵高诬陷,也想向秦王澄清事实,也没有得到机会。这是“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而得恶报的例子。由此可见,天道好还,一个人将怎样的行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也会得到这样的行为。下面总结一下《感应篇》所说的八种意恶。前三种意恶“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是见到他人的“地位、财富、姿色”而起的恶心;“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这三种意恶,是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自己已获利、未能获利、误认为将要获利这三种情况下而起的恶心。“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是指对不如自己的人讥笑,对超过自己的人嫉妒压制。以上这八种意恶,并非不经意而例举,而是高度概括了恶性凡夫与人相处时,缘他人的各个方面所能生起的恶念。当这些恶念驻留在一个人心中时,就会迅速摧毁此人的福德,严重障碍此人获得安乐,并使此人从痛苦走向痛苦、从黑暗迈向黑暗。
从实相来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平等地都是自心的变现,自他只是分别心一厢情愿的分判而已,这种分判实际上根本不符合真理。分别心分判自他之后,还进一步去呵护这个“无而妄执为有”的自己、排斥自心假立的他人,因而《感应篇》中所说的这些恶念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从般若空性的层面去理解自他只是分别心的虚构,一方面要在世俗层面串习与实相相符的“自他平等”,经常在内心思维并念诵四无量心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这是断除《感应篇》中所说八种意恶的基本方法。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