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师:《比丘尼八敬法》(上)-1
发布时间:2024-05-05 04:05:24作者:佛心网
《比丘尼八敬法》(上)
——怡西法师2016年讲于美国新泽西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别解脱经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修行者更难
尊敬的愿广和尚尼、妙正法师、悟慈法师、弘静法师、妙正法师以及诸位仁者:
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怡西奉超凡法师慈命,从今天开始,来跟大众共同学习《比丘尼八敬法》。
《比丘尼八敬法》是律法,所以今天一开始我们的开经偈跟平时大家熟悉的有所不同。今天的开经偈同样是四句,第一句即提到了[别解脱经]四个字。所谓的[别解脱经]即是指戒律。因为持戒,所以能够免除恶法而增长善法,因为持戒,就不会做恶,不会做恶就能解脱苦报,所以戒律也称为解脱。
律条是一条一条的,持一条就在这一条上得到解脱,持两条就在两条上得到解脱,所以叫做[别解脱]或是叫做[别别解脱],当然一切全持,则在所有方面都得到解脱。也称为[处处解脱],因为持戒,则身口意一切处都得以解脱。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共同学习《比丘尼八敬法》,多部经律当中都提到过《八敬法》,不同的经律,提到《八敬法》的时候,文字略有不同,但是意思是基本相同的。我们今天就依《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当中《八敬法》的文来略讲。
族姓女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八不可违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第一、虽百腊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应起迎礼拜问讯,请令坐。
第二、不得骂谤比丘。
第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
第四、与大僧中求受大戒。
第五、若犯僧残,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第六、半月半月当从僧中求教授人。
第七、不得在无比丘处夏安居。
第八、安居竟,应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
如此八事,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彼云:顶戴奉行。
会正记云:佛成道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
《南山大师行事钞》引《善见律》云: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减正法五百年,后为说此八敬法,令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可见此法关系甚重。遵之则正法常存,违之则法灭在即,是故必当敬奉佛制,尊重赞叹,不可有违。
《狮子月佛本生经》云:
若有比丘尼 不修行八敬
此非释种女 犹如旃陀罗
若有比丘尼 放逸犯八重
当知是一切 天人中大贼
恒处阿鼻狱 经由十八隔
其余三恶道 为己园林处
百千无量劫 不闻三宝名
亦噉烧铁丸 寒冰抱铜柱
如是罪毕已 生于鸠鸽身
毒蛇与鼠狼 蜈蚣百足等
如是诸杂类 皆应经历中
好,以上是《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当中八敬法的原文。
因在座的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八敬法》在南传国家是居士共同学习的功课,但是因为它毕竟是僧律,所以我们只简单解释律文,重点放在八敬法的起源和意义上面,避开在家众不能听闻的僧法部分。
[族姓女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八不可违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族姓女],指的就是出家女众。出家之后,都放弃了俗家的姓氏,共同以释为姓。释这个姓是佛的姓,非常尊贵。出家人被允许冠以释迦世尊的尊贵姓氏,所做所为当对得起这个姓氏。
[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都是指佛,佛有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简单来介绍一下。
一、如来。
[如]指[真如],真如的理体有[不动]的意思。《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他不来,也不去,所以叫[如来]。
又有一个解法,[如来者,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再有[如者,不变;来者,随缘。]动静一如,互相无碍。本文中提到了[无所著],就是没有任何的执着。佛,如者,不变;来者,随缘。确实是没有自己任何执着。
二、应供。
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因为佛是九法界众生觉行圆满的导师。
三、正遍知。
就是指正知和遍知。
知道现前一念心能生万法叫做[正知]。又知道万法都不出现前一念心叫做[遍知]。正遍知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谓[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从竖的方向说的;而 [十方]是从横的方向讲的。
四、明行足。
是福慧具足圆满的意思。[明]是智慧,[行]是福德。福德、智慧统统具足,具足是无缺之意。
五、善逝。
[善],善好之意,[逝],去往之意。[善逝],就是到好的地方去。
六、世间解。
世间、出世间一切道理,佛都完全了解。
七、无上士。
[无上]就是到顶了,没有在他上面的。菩萨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也就是说还有一分的法身没有显现,所以只能称为[等觉]。等觉又叫[有上士],因为菩萨上边还有佛。
佛是妙觉,到这个果位上就是最高的,叫[无上士]。本文当中提到的[等正觉]就是指佛无上正等正觉,已经到顶了,没有更高的。
八、调御丈夫。
[调],是调和,众生形形色色,甚至刚强难化,怎么调和呢?佛用慈悲善巧来教化,众生适合什么法门,佛就用什么法门去度他,带着他进来,进来之后,最后的目标都是圆成佛道。
假若自己不调和,却去责怪众生刚强难化,那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修行之路》当中讲了,凡夫的心就像刺猬,长满了刺,嗔恨是坚硬的伤害,贪爱是柔软的伤害,彼此之间都不能平等地看待,不能慈悲地对待,因为谁也不调和。
《地藏经》开头讲众生[刚强难化,十有一二,尚恶习在 ],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是不是都是指别人呢?
佛为僧团制定[六和敬],就是为了调和大众,调和大众实际上是每个人调和自己融入大众,不是去调大众来配合自己。
《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说的[恒顺众生],跟[六和敬]一个意思,我们用了两天的时间来讲《修行之路》,这个世界的一切如空花水月,不但空花水月,而且你也不是主人,你还只是个过客,有什么需要不调和?
一些修行多年的老师父特别调柔,我们要多向他们学习。他们总是带着一张柔软慈悲的面孔,说着调和欢喜的语言。很盛大的法会,椅套颜色用什么好呢?拿着白色的去问他,他说好,换个颜色去问,他还说好。明知道师父是总是这样恒顺众生来赞叹,常常说好,可是师父说了好,大家就是很欢喜,尽力地去做事。
这样一来,大家都处于欢喜融洽当中,这种气氛感染到法会现场的每一位来宾。可能谁也没注意椅套颜色,就是感觉喜悦融洽。假若你们做什么,师父都说不好,你们心里一定是别扭的。心里别扭看哪都别扭,即使铺设黄金椅子给你坐,仍然如座针毡,管它什么黄金椅子。
居士来问师父:法会结束大家要各自回去了,想和师父照张相好不好?好。那在大殿门口院子里照好不好?好。中午过斋结束了照好不好?好。我们排好位置了就来请您过去好不好?好。师父说:如果想省时间去念佛,比起说:“不好,我不去”,反而说“好”是最省时间的。
有人给师父送营养保健品,反复叮嘱师父说:您要多吃。师父说:好好好。可是师父他老人家也没吃,回头都拿到大寮给大众吃了。虽然没吃补品,师父仍然红光满面,笑呵呵地成天念着阿弥陀佛。我常常想这或许就是经上说的[禅悦为食]。
有人可能想问:怎么会干什么都说好啊?一点原则都没有,是不是师父胡涂了?一点都不胡涂。弘法利生的事业思维敏捷,每天的功课毫不含糊,甚至当有人请教佛法教义或是佛经依据的时候,他能准确指出来出自哪部经典的哪一品。
调柔是修行,是智慧,也正是因为调柔,才有驾御的能力。
[调御丈夫]的[御],是驾御。怎么驾御呢?佛的威德、威严来摄受,令一切众生既恭敬、又畏惧;畏惧佛的威严,恭敬佛的尊德。[丈夫],就是大丈夫,有胸襟、有魄力、有担当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佛是调御一切众生的大丈夫,所以叫[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
佛是人道、天道众生共同的导师。
十、世尊。
世出世间最为尊贵者。
以上十种,都是佛的尊号。
那么[佛]这一个字,梵语具足叫做[佛陀耶],译为[觉者]。觉有三种,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满。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人。
通过这十种尊号,表达了佛陀是这样一个崇高圆满的导师,他所说的话,以本文来讲,佛说的是《八敬法》,他说的《八敬法》,当然应该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可违。这里所讲的[尽形寿],就是尽此生的身形、寿命,一生当中都不可违背。
下面我们讲到八敬法的条文:
[第一、虽百腊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应起迎礼拜问讯,请令坐。]
[百腊]不同于[百岁]。[腊]是比丘或比丘尼受具足戒后,每年四月十六夏安居,至七月十五自恣,称为增长一岁,这样才能称为有一个[腊]。因此,一个具有[百腊]的比丘尼,或许她的年龄有120岁乃至更大。
[初受戒比丘],是指刚刚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刚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因为还没有经过夏安居,所以一个腊也没有。
即使比丘尼有这么高的百岁戒腊,见到刚刚受过具足戒的新戒比丘,也要起身相迎,恭敬的礼拜问讯,准备好座椅,拂拭干净,请比丘师父坐下。这都是表示恭敬的意思。
那么顺便提一句称呼的问题,比丘尼见到比丘,不论是比丘有没有夏腊,哪怕是前面提到的新受戒比丘,一个夏腊都没有的,也要称[师父],自己自称[弟子]。因为在佛的出家五众当中,比丘尼对于比丘来说相当于沙弥位次,跟比丘师父讲话,不能说[我怎么样,怎么样],应称[师父,弟子如何如何],从称呼上都要如法,恭敬。
比丘尼对比丘尚且称弟子,居士更是如此,对一切出家师父,受过大戒与否都要称弟子,哪怕只是一个小沙弥,也要自称[弟子],称对方为[师父],因为出家众是为[人天师表]者。这一点要很注意。
另外,一些居士提到出家师父的时候,直呼其名,比如直接称我为[怡西],或者有的居士听到其他师父称我为[怡西师],居士听到之后,你们也跟着称我为[怡西师],这都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师位和弟子位是有别的,弟子位的不可以直呼师位的名号。
其他师父称我为[怡西师]的情况,那是僧团内部同辈之间的称呼,假如是小众,比如说尼众僧团里的沙弥尼,也不会称我为[怡西师],而是一定会称[怡西师父]或是[怡西法师],这是秩序,是戒律的规定。
当然对居士来说,不存在和任何一位出家师父平辈的情况,即使是没受大戒的出家人,也不适合被居士称为[某某师],而是要称[某某师父]。
这是以我的名字来举例说明称呼的情况,之所以要在这方面最先提到,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佛门最基础的课程《沙弥律仪威仪录要》当中,教如何称呼也是放在最先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既然我们是讲八种恭敬的法,那就要先从称呼上恭敬起来。
[第二、不得骂谤比丘。]
比丘尼不应辱骂和毁谤比丘。辱骂和毁谤都是严重的口业,对待其他人尚且是重罪,何况对比丘僧辱骂和毁谤。
[第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
不可以举比丘的罪,说比丘的过失,比如说他破戒、破
见、破威仪了,这些都不行。为什么这样规定呢?第一个原因,比丘对比丘尼来说是属于上位,随便说上位的过失是不恭敬。第二、比丘、比丘尼不同法,佛制定了举罪的法,但是只能同法的举罪。也就是说比丘可以依佛所制的举罪的法,如法来举比丘的罪,同样,比丘尼也可以依佛所制的举罪的法,如法来举比丘尼的罪。但是不可以比丘尼把举罪法用到比丘身上,去举比丘的罪。
这是讲到正式的举罪。除了正式举罪之外,连说比丘的
过失都是不可以的。因为第一未必你看的过失就看得那么准,假如说的不是事实,就成了毁谤,更严重的是假若被你说的对方已经证了圣果,说圣人的过失,后果不堪想象。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济公和尚,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是阿罗汉的圣人,当时的大众并不都知道。他们看到济公又吃鸡又喝酒,又爱开玩笑,就以自己的判断说他如何如何,说他有种种过失,这都是很严重的口业。我们只是凡夫,我们的境界未必能看明白圣人的所做所为,随便说其过失是不可以的。
但是比丘可以说尼众的过失,因为是上位对于下位了,比丘有教导比丘尼的责任,相当于老师教学生,是可以指出学生的过失的。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假若我切切实实的看到这位比丘师
父确实是做得不对,是有过失的,又不让举罪,又不让说过失,我只能选择什么都不做,放任其继续吗?
假若真是想劝劝这位师父,可行的办法是在居士中寻找
一位大德优婆塞,男众居士。这位大德居士平日和比丘师父关系很要好,他所说的话是有份量的,或者寻找另一位公正、懂律法的比丘师父,请他们去劝。做为比丘尼和居士来说,你不要自己去说其过失。假若劝而不听,再三劝都不听,自有比丘僧团当中作僧法治罪,僧团不会放任不管。比丘尼和居士是没有权利去插手比丘僧团的事的。
更不可以抓住比丘有过失,就到处传播其过失。于中国
传统文化来说,人家有过失,即使我们知道了,都要替他隐藏而不是传播,更何况关系着僧团安定,关系着大众对于佛法信心的大事,更不可以轻易地说,轻易地传。
很多严重的过失是从不注意的地方引起的。就象坚固的
堤坝,有一处小小的蚊穴,时间久了就会瞬间崩塌,酿成大祸。
这一条同样是在规避口业的过失。我刚刚在扬州法海寺
讲过《十善业道经》,十条当中有四条都是口业方面的,口业的过失最容易犯,要很小心地防范。
第四、与大僧中求受大戒。
这是讲比丘尼受具足戒的法。比丘尼先在比丘尼僧中受
本法,然后至比丘僧中得戒体,所以说[与大僧中求受大戒]。
第五、若犯僧残,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这是讲比丘尼忏二篇罪的法。[二部僧]是指比丘,比丘尼二部,如果比丘尼犯了二篇的重罪,同样需要比丘为其出罪。
第六、半月半月当从僧中求教授人。
比丘尼每半月诵戒前,必须差遣代表至比丘僧中顶礼比丘僧,求请教授。
第七、不得在无比丘处夏安居。
比丘尼选择安居的地点,附近应该有比丘居住,以便在佛法修行上遇到疑难时可以请问。因夏安居开始后无特殊事缘不可再随意走动,以防有疑事而无可咨问。但比丘、比丘尼不可居住在同一个大界内。
第八、安居竟,应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
这是自恣法。比丘尼在安居结束前要差遣代表,至比丘僧中询问,看看比丘尼僧中是否有不如法的地方,以便忏悔。
[见]即眼睛见某人有犯戒的行为,[闻]即耳朵听见某人有犯戒的行为,如妄语、两舌等,不是指道听途说某人犯戒了。[疑]即发现某人有类似、疑似犯戒的行为,需要有一定的根据,不是指没有事实,内心生起的怀疑。需要具有见闻疑三根才能举罪,是佛教戒律中明确规定的要求。
[如此八事,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彼云:顶戴奉行。]
上面所说的八件事,应当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可以违背。[彼云:顶戴奉行。]这里的[彼],最初指的是第一位比丘尼,佛的姨母。对于佛所要求的这八件事,第一位比丘尼说[顶戴奉行],意思是做为至高的教诫而恭敬执行。
此外,这个[彼],也可以指所有比丘尼,因为每一位受大戒成为比丘尼的人,都在佛前发过重誓,要顶戴奉行佛的教导,八敬法就是其中之一。
[会正记云:佛成道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
[《南山大师行事钞》引《善见律》云: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减正法五百年,后为说此八敬法,令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可见此法关系甚重。遵之则正法常存,违之则法灭在即,是故必当敬奉佛制,尊重赞叹,不可有违。]
这是说女众得以出家的过程。佛的姨母想出家修行,但是佛不同意女人出家,因为女人出家会使正法提前五百年坏灭。但是姨母苦苦哀求,不但为自己哀求,也为所有女性哀求,希望佛能够允许苦难更多的女众出家修行。
阿难尊者不忍心见到姨母悲哀痛哭,也不忍心所有女性深陷苦难不见光明。于是他代替女众三次向佛请求,佛最后答应了。但是佛要求阿难去向女众说明八敬法,如果可以遵守,就允许女众出家。
为什么呢?因为尊重不违背八敬法,可以使正法延续,不尊重八敬,违背八敬,正法很快就坏灭。由于这个原因,必须对佛制的八敬法尊重奉行,尽形寿不应违背。
由此可知,女众有机会出家修行非常不容易,佛本来不允许,是因为姨母的哀求,阿难尊者的慈悲,佛才允许,当然佛是提出了鲜明条件下的允许,那就是八敬。没有其他条件,唯有八敬能不能尊重奉行这一个条件。假若这一条都废除,其实就等于从根本上不符合佛对女众出家弟子的要求,即使受了大戒,说到底也是根本上的不符合,所以这一条唯一的要求特别重要,超凡法师令我们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有智慧的。
《狮子月佛本生经》云:
若有比丘尼 不修行八敬
此非释种女 犹如旃陀罗
若有比丘尼 放逸犯八重
当知是一切 天人中大贼
恒处阿鼻狱 经由十八隔
其余三恶道 为己园林处
百千无量劫 不闻三宝名
亦噉烧铁丸 寒冰抱铜柱
如是罪毕已 生于鸠鸽身
毒蛇与鼠狼 蜈蚣百足等
如是诸杂类 皆应经历中
这是讲不修行八敬法所得的苦报,三恶道都要经历,而且百千无量劫。可见八敬法的重要之处,比丘尼都要如此地遵行八敬,何况居士?
佛制八敬法,关系着正法久住。若努力行持,佛法当得久住,若放逸废止,甚至诽谤为非佛所说,即离法灭不久了。
这也是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八敬法的原因,为护正法得以久住。
以上是简单略讲了八敬法的条文。因有居士在场,对僧法没有深入展开,不适宜居士听闻的没有讲,我们把共同学习的重点放在实行八敬法的重要意义上面。
八敬法处处提到要恭敬比丘,我们就先来讲一下比丘这两个字的含义。
「比丘,名义通含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
「比丘」是梵语,从因地上来讲,比丘这个名字含着三个意义:
一、「怖魔」。
「魔」,梵语叫「摩罗」,翻做中文叫「杀者」,它能杀害人的法身慧命。
比丘或者比丘尼,在登坛受戒的时候,地神、空神、天神都大叫:有一个人要脱离三界,成佛去了!魔王听到就生起恐怖,因为不但比丘一人脱离魔掌,将来他还会度许多众生也出离魔掌,不受魔的管辖。所以一个人成为比丘,
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使魔恐怖的事。《戒本疏》说「比丘」的第一个含义是怖魔,说明比丘本来的心志,这是就他的功行来说明的。
「魔」有四种:
(一)、「天魔」。
以欲法来缠缚众生,只要有欲念,有欲望,就不能清净,不能清净就不能出离,假若众生想要出离,他就会来破坏。
(二)、「阴魔」。
又称「五蕴魔」,因为五蕴诸法迁谢不停,不能够安住。
(三)、「烦恼魔」。
烦恼使令我们造作有漏的善恶诸业,烦恼就是「惑」,起惑就造业,使令我们受苦。
(四)、「死魔」。
修行还没有成就,无常一到来,却是呜呼哀哉了,使令我们的修行不能相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还没成功就已经身死,这种遗憾、这种无奈,世间的英雄人物也只能落泪,没有办法。人的生命非常短暂,一期生命结束,即使生前有修行,随着业力流转,到下一期生命开始,前世的修行并不会完全延续下来,最多也只不过有些原来修行的习性影子罢了。这样假若没有当生成就的法门,想要躲过死魔,实在是太难了。
通途法门成佛难,难就难在进进退退,死魔一来,原来精进就打断,下一期生命不进则退。若没有净土当生成就一法,想要在进进退退当中成就,何止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凡是障碍我们修道的就称为「魔」,比丘有怖魔的意义,因为他能够遵照戒、定、慧三无漏学好好地修行,将来就能够出离三界。《五分律》上也说:「为解脱出家名为僧也」,为了解脱而出世俗家来修学圣道,叫做「僧」。
二、「乞士」。
比丘的第二个意义是乞士。「乞」就是乞求,「士」就是指比丘、比丘尼,上乞佛法,以资法身慧命,下乞资具,包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来资助、养活我们色身的生命。托钵、粪扫衣、树下坐或是冢间坐,把资养生命的要求降到最低,只要养活色身以供修道就可以了。少欲知足。并不是东西用得少就很苦,实际上少欲少烦恼,多欲才多烦恼。
乞法是比丘修行的正因,乞食等等乃是修行的助缘,助缘当然也是需要的,因为果报之身,假如没有四事的供养,是难以进道的。
三、「破恶」。
也称为「破烦恼」。比丘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必定将来能够破除烦恼的结使而成就圣果,这是以因对望圣果来说明的。
「怖魔、乞士、破恶」叫做比丘因中的三名,而「杀贼、应供、无生」叫做果地上的三名。
「杀贼」,烦恼就是贼,是障碍修道的魔,将见思烦恼都灭尽就是怖魔之果,因地是「怖魔」,果地就称作「杀贼」。
「应供」是指真正的福田,他的德行堪可众生供养,因地称为「乞士」,果地就称为「应供」。
「无生」指痛苦的果报永远灭亡,也就是「破恶」的结果。
出家众,无论比丘、比丘尼都代表着僧宝,我们常常讲三宝有殊胜的功德意义,那么究竟有哪些呢?
根据《四分律》,有四种的三宝:
一、「理体三宝」。
(一)、理体的佛宝
就是佛的五分法身。所谓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和解脱知见法身。
(二)、理体的法宝
就是灭理的无为。《行宗记》解释说:四谛法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灭理的无为就是灭谛的涅盘,证得无为的法性。
(三)、理体的僧宝
声闻、学、无学的功德,叫做「僧宝」。
「声闻」的圣者,就是听闻佛的声教,依照佛的声教,如法修行而证得圣果的。
「学」就是初、二、三果。
「无学」就是四果阿罗汉。从初果以上,就同见真谛理,就可以称为「理和僧」,所以这里的「僧宝」,凡夫僧还称不上,必须初果以上的圣者,才叫做真正的「僧宝」。
「理体的三宝」局限圣人,「理体三宝」是常住的,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二、「化相三宝」。
佛宝:释迦牟尼佛。法宝:佛所演布的四谛等圣教。僧宝:佛坐下僧众。
[化相三宝]局限佛在世的时候,是属于现在的,因为是从佛出现世间来开始演说教法,教化引导众生。
三、「住持三宝」。
「住持佛宝」就是形象塔庙。「形象」就是佛的形象,如用纸绘画的,或者金银铜铁等等塑造的佛的形象。「塔庙」是指供佛的处所。
「住持法宝」就是记载三藏圣教的黄卷、赤牍。古时候的经书,不像现在装成一本书,古时候是卷起来一卷一卷的,所以称为「黄卷」。「牍」就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片的。包括整个经、律、论三藏的圣教都是法宝的内涵,属于住持的法宝。
「僧宝」是戒法仪相。「戒法」是指依照戒法去受戒,得到戒体。「仪相」就是削发,然后披上染坏之衣,有这种出家威仪的相状。「戒法仪相」包括出家五众都在内。
住持三宝是在佛示现灭度之后的,像我们现在就是属于住持的三宝。
四、「一体的三宝」。
「佛宝」是始觉的观智。
「法宝」是本觉理体。
「僧宝」是始本不二。
「一体三宝」是属于常住的,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
前面第一种三宝,[理体的三宝],同样是是属于常住的,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它跟最后面第四种[一体的三宝]有什么不同?「理体的三宝」局限圣人,而「一体的三宝」通于凡夫僧。
或许大家一时没记清楚,没有关系,听的多了就会记住了。不论何种三宝都是殊胜无比的。
《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引《宝性论》:「有六义赞叹三宝」,《行宗记》是灵芝律师所作,解释《四分律戒本疏》的。《行宗记》引《宝性论》说,有六个意义来称扬赞叹三宝。
一、「希有义」。
[世宝贫穷众生不遇,三宝薄福众生不遇。]
世间的宝物,金银财宝种种,是贫穷的众生遇不到的,佛、法、僧三宝,薄福的众生也不能遇到。我们能够皈依三宝,又出家受戒,真是太殊胜了,福分真是太深厚了。
「希有义」,通于四种三宝,
理体三宝,只局限圣人,凡夫愚痴的众生也遇不到;
化相三宝,只局限于佛在世的那个时代,没有缘也是遇不到的。经中讲「舍卫国三亿」就是遇不到的情形,讲到舍卫国有九亿众生,但是在九亿当中,不见不闻的就有三亿这么多;
住持三宝,众生假如没有信仰之心,遇不到的;比如我们扬州法海寺在著名风景区瘦西湖当中,又不要门票,那游湖的千万游客当中,肯进来与住持三宝相遇的少之又少。
一体三宝连二乘圣者也不能遇,所以「希有义」通于四种三宝,都有希有的意义。
二、「离垢义」。
[世宝体无瑕秽,三宝觉离诸漏。]
世间的宝物,它的体性是没有瑕疵、垢秽的,是光明皎洁、没有欠缺的,而三宝是断绝、远离诸多有漏的诸法。
「离垢义」,唯独是就理体三宝来讲的。《归敬仪》里边说到:住持的三宝,它的体性是有为,也具足漏染;化相的三宝,它体性是无常,被生住异灭四相所牵;一体三宝,在迷的时候都是随着有所染污的。所以第二种「离垢义」,唯独局限在理体三宝。
三、「势力义」。
[世宝除贫去苦毒,三宝六通难思议。]
「苦毒」就是苦恼的意思,世间的宝物能够除去贫穷,除去痛苦。
「三宝六通难思议」,佛、法、僧三宝有六通,难可心思口议。「六通」:神足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都是光明、透彻,所以称为「通」,譬如「他心通」,具足他心通的圣者能够了知众生的心念,你想什么他都知道,要度化众生就容易了。「漏尽通」,就是将见思烦恼都断尽了。
「势力义」,唯独对着化相三宝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