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十种心(第二集)

发布时间:2024-12-31 04:05:42作者:佛心网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十种心(第二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九十一页,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发胜志乐经》里面讲的弥勒菩萨念佛十种心,前面六条我们学过了,无损害心、无逼恼心、乐守护心、无执著心、起净意心、无忘失心这个六种,每一条我们都应该学习。第七是「无下劣心」。什么叫下劣?下劣是不平等,应当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这一条非常重要,为什么?修行,不但是修行,世出世间法最忌讳的是傲慢。孔子在《论语》上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孔子一生当中最佩服的三个人,尧、舜、周公,真的佩服到五体投地,心里头真有。所谓是见尧在羹,吃的这碗汤,看到这汤,尧王在汤里面现相;见舜於墙,在墙壁上看到舜王的影子;在梦中见到周公。真诚到极处,他现相。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真诚心不够,佛菩萨不现身;真诚到极处,佛菩萨现身。佛菩萨现身是给你做印证,等於说是回答你。不是常常现身,常常现身这是魔事,不是佛事。

远公,我们净宗第一代祖师,创建东林念佛堂,净土宗第一个道场。邀集志同道合,就是一心求生净土,这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结界念佛。东林有个小溪,以虎溪为界,不越过虎溪,在这个范围之内,心是定的。这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往生时间前后不一样。远公自己三次见到极乐世界,从来没有给人说过。往生之前告诉大家,极乐世界境界现前见到了,见到佛,还见到刘遗民,他就是莲社的莲友,先往生的,都在阿弥陀佛的身边一起来接引他。他知道时间到了,告诉大家我走了,并且告诉大家,极乐世界过去曾经见过三次。同修问他是什么样子?他回答说,跟经上所说的一模一样。我们知道,远公那个时代,净宗只有一部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还没有翻译出来。远公大师三经只看到一本,三经一论,你看他就依一种,那么殊胜。我们看弥勒菩萨这十种心,慧远大师统统有,我相信莲社这一百二十三个人,人人都达到这个境界。

七、「无下劣心」,就是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为什么?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一尊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对众生的礼敬跟对佛完全相同。特别是普贤行愿,十大愿王头一条「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怎么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他肯定成佛。为什么?他有佛性,他怎么会不成佛?怎样才能成佛?大乘经上讲得非常之好,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佛,「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只要你能够把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眼见色,起心动念;耳闻声,起心动念;鼻嗅香,起心动念;舌尝味,起心动念;身触、意知,没有一样不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是什么?起心动念叫无明。怎么叫无明?你就不知道了。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诸位要知道,真心人人都有,妄心是从真心起来的。真心好比一盆水,静态,这水干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像一面镜子一样,它能照见。你看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什么境界?大乘经上讲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心就那么清净,叫清净平等,觉就是照。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人人都有。可是一起心动念就产生波动现象,心就不平,照就失掉了。要平它才能照,稍微起一点波浪就不能照。分别是大浪,执著是染污。这就是什么?我们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心是有染污、有大波浪,所以照的作用就失掉,见不到真相。

真相,真相是空相,那个空不等於无。真相是自性,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无处不在,一切时、一切处它都在,它永远不动,真心是不动的。惠能大师见性,第四句他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就是真心,真心不动摇,会动的就不是真心。所以,起心动念这心动了,动了就起波浪,这个波浪叫无明。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都是波动里面产生的。这桩事情被近代量子力学家发现了,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佛经讲得比他还清楚。由此可知,大乘佛学是高等科学。相从哪里来?相由心生,从念头上来的。孔子天天想著尧舜、想著周公,所以作梦梦见周公,在墙壁上看见舜王,在汤碗里面看见尧王。尧舜禹汤,这是中国古时候的圣王,圣人。

但是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如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使骄且吝」,可是你仔细观察,他有一点傲慢,还有一点吝啬,孔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里头掺著,所谓是醍醐里头掺著有毒药。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佛头一个就教我们断贪瞋痴。十善里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口四善,要加不两舌;意,不贪、不瞋、不痴,十善里头修的。我常常说,劝勉同学也劝勉我自己,情执是贪毒的核心,我们要能把贪断掉,先从情执上下手,那是贪的心;傲慢是瞋的心,很不好断;怀疑是痴的中心。这讲到核心,情执、傲慢、怀疑。断贪瞋痴,要从这三个断起。放下情执、放下傲慢、放下怀疑,贪瞋痴就容易断;这三样东西要是不能放下,贪瞋痴断不了。

要知道,贪瞋痴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它是末那识里头的一分子。末那识就是第七,意根,就是我执。转末那识,平等心就现前,有末那识就决定不会平等。所以凡夫做不到,二乘也做不到。什么时候能做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转八识成四智,他的清净平等觉现前了。我们没有到这个境界,自己以为得到,这叫增上慢。也不能怪你,是你误会,你不是骗人,没有欺骗人的心,是误会,没有到这个境界自己以为到了,这是修行人也常常有的事情。世间法有傲慢、有吝啬,孔子都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不必看了,这人不是圣人,不是真的,他是假的。夫子这些话记载在《论语》里头,教给我们看人。这个人是真修行人是假修行人,你细心去观察,他有没有傲慢,他有没有怀疑,你从这上看,有没有情执。如果这三个都有,他是凡夫,贪瞋痴慢他统统具足,烦恼没断。

烦恼没有断,真正在这一生能成功只有一门,净土,净土可以帮助你带业往生。什么条件能往生?你念佛能把烦恼伏住,不是断,没断,念佛能把它控制住,这叫伏烦恼,不是断烦恼,断烦恼我们做不到,伏烦恼可以。佛怎么个念法?烦恼习气才动,这个念头才生,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把它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了。然后念念是阿弥陀佛,不能让烦恼一念、二念、三念继续下去,那就坏了。烦恼只能一个念头,第二念头就转了,这叫会念佛,把烦恼念掉了,把业障念掉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功德,如果对於《无量寿经》不能透彻了解,你不知道。透彻了解,黄念老的集注好,帮了我们大忙。真正了解之后,才晓得名号功德真的不可思议,对它决定没有怀疑。这个名号产生巨大的能量,烦恼不断自然断掉,业障不消自然消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净宗这个方法暗合道妙。这个道,禅的道,密的道,《华严》的道,《法华》的道,没有两样。方法真的简单容易,你真的能信,你真的能愿,真能念佛。真信、真愿、真念佛的人,心里头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个很重要。如果有杂念、妄想,把功夫全破坏了。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到最后,十方诸佛现身来劝你,劝你放弃净土法门,我还有更好的方法叫你立刻成佛。这个人什么态度?跟佛顶礼,谢谢诸佛如来,我已经修这个法门,我不再改了,信心如是的坚定。说得真好!坚定的信心决定得佛加持,决定得佛接引。所以过去李老师告诉我,他讲到念佛,说到这些阿公阿婆,乡下老太婆,不认识字,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弥陀佛,她什么也不懂,你跟她讲什么话,她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句话,满面笑容,非常慈悲。李老师说,这种人是真正念佛人。他说我想学,想了多少年,学不到。这种人往生,你别看不起他,决定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实报庄严土。这种人是真佛弟子。

我们再看近代,谛闲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他就是这一类人。为什么?他不认识字,人又笨,什么都不会,出家是被逼著没办法,走投无路了。学锅漏匠这个手艺,这种手艺我们在抗战时候看到,抗战之后再也没有看到,没有这种人了。这个手艺是锅碗打破了,他再把它补起来,还可以用。从前乡下资源缺乏,现在打破都丢掉,都不要了,那个时候还能把它补起来用。这个行业比讨饭稍微好一点,几乎是同一类,你说多可怜,四十多岁了。谛闲法师跟他同乡,小时候在一起的玩伴,这么个关系。看到出家不错,有吃、有穿的,还有房子住,很羡慕,一定要出家。出家至少五堂功课要会做,决定学不会,这人奇笨无比。所以最后谛闲法师搞得没办法,跟他谈条件。他说:行,什么条件我都接受。这样给他剃头。剃头之后就叫他,我在乡下找一个小庙,废弃的小庙没人住了,宁波那个时候乡下这种小庙很多,找一个这样的庙让他住。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一天到晚你就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他一点压力都没有,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起来就接著念。三年,预知时至,肯定见到阿弥陀佛,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连往生都不告诉人。

往生前一天,到城里去看看亲戚朋友,那我想他是去辞行的,看看大家问问好。回来之后,有一个照顾他的老太太,每天替他烧两餐饭,中午、晚上,给他洗衣服,早晨一餐自己料理。连这个老太太也没有告诉她,只给老太太像开玩笑一样的,说了一句话,说老居士,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就说这么一句话。老太太心里想,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因为他今天到城里去了一趟。一点风声没透。到第二天,快到中午,老太太看师父有没有在家,来叫,没有人答应。最后看到师父站在佛像面前,站著,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不答应,仔细一看,他死了,往生了。赶快通知人去观宗寺报信。观宗寺距离很远,往返三天的时间,谛闲老和尚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来替他办后事,来这站了三天。站著往生的人我们听说过,站到三天的大概就他一个,没有第二个,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三天。谛老对他的赞叹:了不得!他说:「你呀,你成就了,天下弘宗演教的善知识比不上你」,弘宗是禅宗,弘扬禅宗的大德,演教是讲经的法师,不如你,「丛林宝刹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弘宗演教是智慧,丛林方丈是福报,也就是说,无论是福是慧,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就一句佛号。他是什么念头都没有,有一个念头就是干扰,不是好事情,他能够功夫用到纯一,纯净纯善。不难,三年就成功了。谛闲老和尚徒弟里头成就的,锅漏匠是第一,谁都比不上他。他因为什么都不会,他还有傲慢心吗?没有。

我们再回想想,唐朝六祖惠能大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樵夫。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抗战时候有。抗战时候城里,住在城里,没有瓦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所以烧灶、烧柴火,就有这个行业。年轻人苦力,上山砍柴,挑到城里来卖,惠能大师干这个的,还有挑水,挑水到城里来卖。我小的时候,十岁离开家跟著我父亲,父亲在建瓯县政府担任主任秘书,所以我们就住在城里,每天要买水、要买柴。大概是一个卖水卖柴的人,他会包几家,大概也是不超过十家的样子。他靠这个生活,完全靠苦力。这些人都非常老实,都非常谦卑,清寒到极处。

念佛人对一切人都要用平等心,都要知道尊重恭敬,为什么?跟普贤行相应。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普贤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个诸佛里头特别重视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不论他行善还是行恶,你都要恭敬他,不能有一丝毫傲慢的心。实在讲,这个恭敬是断自己傲慢的烦恼。傲慢是瞋,瞋恚,是堕地狱道的;情执、贪爱是饿鬼道的;怀疑、愚痴是畜生道。这是佛教我们远离三恶道,虽然不能出六道轮回,不要堕三恶道,教我们用这些方法,用礼敬、用赞叹、用供养。自己呢?忏除业障。其实,十愿每一愿都是忏除业障,礼敬是忏除傲慢的业障,是忏除不恭敬的业障;称赞是忏除嫉妒障碍,忏除毁谤别人的业障;供养是忏除贪婪的业障,全都是!对一切众生能行布施,自己有的可以供养别人,供养别人自己没有了也没有关系,帮助别人优先,自己总放在最后,这是菩萨,这是真正的修善,积功累德。不轻视别人,对人没有傲慢,知道一切众生,中国古人讲的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不是善恶的善,实在讲就是赞叹真如自性。这个善是赞美,好极了、圆满极了、究竟极了,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学佛没有得到佛的感应,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诚敬心不够。印光大师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利益从哪里来?看到的经典、讲解,都是自己的妄念,不是真实智慧。古时候人讲经,不是随便可以开口,没有开悟,没有资格讲经,条件很高;没有大彻大悟,不能够著作。古人这些著作,当时高僧大德他们看过、他们认同,再报到皇帝那里去,皇帝批准,收入《藏经》,叫入藏。所谓入藏就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决定可靠;没有入藏的,这里头有问题。老师教我们看注解看什么?古注,不看今人注解,今人没有经过严格审核。古注看不懂了,找今人的注解,只看这一段,我这一段不懂,我找现在人做参考,只看这一段,帮助自己理解。实在不懂的念过去,不能强不知以为知,为什么?误导众生,罪过很重。

古人小心谨慎,「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百丈禅师的公案,那真的不是假的。那野狐修得不错了,修成人身,百丈大师讲经说法,它常常来听。别人不认识,百丈大师知道,那是个狐狸精。有一天来找大师,求大师帮助,它因为说错了话,讲经说错一句话,招这么大的果报,求大师帮它忙,指点它。百丈大师说行,明天你来,你把从前人家问你这句话,你拿来问我。到第二天来了,他向百丈大师请教,说「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从前就是这一句话,他怎么答人家?「不落因果」,堕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师替他改一个字,「不昧因果」,他就解脱了。第二天他就圆寂,走了,离开野狐身。这一字之差,不落因果是没有因果,不昧因果是因果清清楚楚。你清楚了解,你一点都不迷惑,不昧因果。这个结就解开,他就脱离野狐身。

所以,这个事情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老师叫我们讲经,我们怎么敢?老师说,你们不发心讲经,没人讲了,佛法断了。那怎么办?所以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不是讲经,我们是讲注解。古人的注解是文言文写的,仔细去研究,用白话文把它讲出来,就是做翻译。自己真正修行有心得、有体会了,这就可以讲。老师这个方法,我们才敢尝试,全依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里头只能依一个,他的体系就完整;两个人,他两个人看法、想法不一样,会产生问题。所以注解只能依一家,不能找好多,找好多就变成大杂烩,不纯,会讲得别人莫名其妙。这都是老师教导的。平常要多看经,要多看注解,这是什么?增加你的佛学常识,你知道怎么去利用注解。总的一个原则,深的文字要浅说,长的文字要短说,才契机。太冗长了别人害怕,太深了人听不懂,必得契机契理,这才叫正说。

恭敬心比什么都重要,现在佛教不出人才,问题在哪里?恭敬心没有,这是真的。为什么没有恭敬心?从小没人教。我们这个年龄,如果生在都市,那就没法子了,我们生在乡村。农村里面在那个时候,真的还有三家村里面的秀才开个班,私塾,十几、二十几个小孩跟著他学习,念《三字经》、念《千字文》、念《百家姓》,念这些东西。年岁大一点,念得久一点,念《四书五经》,那大概上学五、六年以上了。我上那种私塾大概一年,所以这正式典籍我们就没有学到,我们学了一点皮毛,懂得私塾里面那些教学,我们亲自看到过的。这个里头著重教你做人,给你讲伦理、道德、因果,讲这些东西,从小有这么一点点根。到第二年,私塾就没有了,政府设立学校,叫初级学校,两年制的,两年就毕业了。城里面有些小学有六年级,从一年到六年,乡下叫短期学校,两年,私塾没有了。那个时候短期学校里头还有一门修身的课程。抗战期间八年,学制三次改变,我念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修身没有了,改成公民,又过了两年,改成社会,改了三次。换句话说,把我们对於伦理道德的观念愈来愈远了。

现在学校没有这个课程,所以社会乱了,人心坏了,整个社会成了问题。课程没有了,教的人也没有了,现在纵然有课程,没人教了。所以今天社会问题最严重的,传统文化怎么样延续下去?到哪里去找老师?唯一的方法,就是如何来培养老师。这个老师要在古籍里头去摸索,为什么?没人教你。这是个很辛苦的事情,要有极大的耐心。政府还要支持,政府不支持机会就没有了。政府人真懂得,这就好办,他能认识这一点,知道这桩事情重要性。我们是非常难得,跟马来西亚结了这个缘,早年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跟前任的首相,他们是君主立宪,首相是国家领导人,对这个状况清楚了、明白了,他们支持。我们的目的,希望华校的老师、校长能够现身说法,他们退休能够在汉学院担任研究员,不是教学生,是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跟首相说,需要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培养世界第一流的汉学家。首相明白了,有这个兴趣,发心认真的护持,这好事情!要没有这些人怎么办?

今天中国儒释道一流的老师都没有了,我这个年龄还遇到过,年轻的时候,二、三十岁的时候还有几个,现在都过世了,没有了。我们跟上一辈比差太远,下面跟我们比又差了,又不如我们,一代不如一代,这怎么办?所以要真正了解这桩事情的人,真正来拯救传统文化,真正来拯救正法。现在这个情形,那只有到汉学院,在汉学院里头依众靠众二十年的薰修,自己摸太难太难了。这个方法好,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学习,照中国古老的方法,从哪里下手?从背诵下手。譬如你学《无量寿经》,学《无量寿经》你把这部经先背熟,要背过。注解里头,重要的注解,一段一段的把它节录出来也要背熟,这叫基本功。要背多少遍?最好是能背一千遍。为什么?心定下来了。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心定下来,心就照见,它就放光,就大彻大悟。这一悟就通了,不但这部经全通了,没有学过的东西也全通了。出世间法通了,世间法也通了,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现出来的,只要见了性,所有一切法全贯通了,这才真正成为一代大师。

背诵是修定,中国古时从小教小孩背书,干什么?修定,用这个方法修定。记诵那些是什么?那是附带的,那不是主目的。小孩不教他背书,他要胡思乱想,他会偏离,用这个方法修定。所以中国古老这个方法里面含的功能很多,不是单纯的。念这些书教你记得?不是,目的不在此地,附带的,目的是要你保持清净心,不受外面环境干扰。定久了就有悟处,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每个读书人都会经历过的,只要发愤用功。书里的意思懂得了,懂得之后要落实,要做到。基本的功夫,《弟子规》里头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每桩都要做到。《太上感应篇》里面说因果报应,善恶报应总共一百九十几条,一定要背诵、要记住。佛法里面《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最好也是能背,经文不长,没有这部长。这叫基本功,目的不是广学多闻,目的是要你开悟,悟后再广学多闻,方便。

真正开悟之后,我们看到古印度龙树菩萨,这初地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大藏经》,他三个月全部贯通。行不行?看看惠能大师那个样子就相信,可能。你看《坛经》里头记载的,无尽藏比丘尼受持《大涅盘经》,《大涅盘经》分量很大,两个版本,南传的三十六卷,北传的四十卷。比丘尼在那里诵经,他在旁边只听了一段,听完之后,把这段的大意讲给比丘尼听。比丘尼呆了,讲得真好,闻所未闻,捧著经向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不要拿经典给我看。不认识字,你怎么能讲得这么好?这个与认字不认字没关系,与学不学没关系。

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法华经》念了三千遍,「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念了三千遍,有一点傲慢的习气,见到六祖拜三拜,头没有著地。等他起来,六祖就说,刚才你三拜头没有著地,你应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他就说了,诵《法华》三千部。六祖问他,《法华经》讲什么?他说不出来,反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部经我没有听人念过,你既然念得这么熟,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六祖说行了,不要念了,我全知道了,讲给他听,他开悟了。为什么能开悟?那三千部他心定了,就差这一点,他就大彻大悟。

所以我们从这个例子懂得,龙树菩萨三个月把世尊四十九年的经统统贯通,可以做得到。他每部经不需要完全读完,看几页他就全通了。这一部《大藏经》,一天看几页没问题,三个月九十天,决定可以看得完。这是什么原因?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人人都有。不能小看别人,不能轻慢别人,只是他的障碍没去掉,去掉大家都一样,说不定比我还高。去什么?去起心动念,去分别,去执著,就成佛了。回头再看看我们,细心检点,我们的执著没有放下,我们的烦恼习气还很浓,我们的分别妄想丝毫没断,我们跟谁比都比不上,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今天在乱世,夏莲居老居士说得好,五浊恶世,「浊世无如念佛好」,浊世修什么?念佛最好,提醒我们。换句话说,修净土法门好,弥勒菩萨也是劝我们修净土法门。对一切众生,对佛教各宗各派,对世界各个不同的宗教,要尊重、要恭敬,不生轻慢。为什么?乱世。我们希望这个乱世慢慢走向和谐,慢慢恢复安定,那要靠什么?要靠教育。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没人讲,宗教里头有,所以我为什么重视宗教教育道理在此地。宗教教育能够把伦理、道德、因果突显出来,这社会有救,人心有救,除这条路之外,想不出第二条路。但是今天宗教一般社会排斥,不能接受,为什么?这四百年科学的影响。科学里头第一个就是教人怀疑,怀疑才能发现问题,再去追踪就能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对物理可以,对物理学管用,对心理学不管用。佛法是心理的,古圣先贤都是心理,心理这一门学问一定从诚敬,真诚恭敬才能得利益,没有真诚恭敬不能入门。所以它跟物理是性质完全不相同,必须要知道。

现代的科学才发现,心理跟物理不能分,为什么?物从心生。物从哪里来的?意念变现出来的。所以念头好,你身心健康。念要清净,念要端正,身心健康,智慧增长;念头不好,不但身心不健康,你繁杂的杂念多、妄想多,这对你心有伤害。心不善连带影响到生理,生理就多病,还影响到居住的环境,环境就有灾难。所以近代科学家提出「以心控物」,这个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心要清净,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那个能量不可思议,这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治病能不能办?能。化解灾难能不能办?能。我们要深信不疑,真诚、尊重、恭敬,不生丝毫轻慢的心来接受圣贤教诲,来接受佛法、履行佛法,要把佛陀的教诲变成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受用了,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

下面第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於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决定心没有丝毫怀疑,这要有智慧,不能轻易听信别人。为什么?我们的《无量寿经》采用的是会集本,许多人反对这个本子,说经典不可以会集,会集是错误的,那我们怎么办?这一怀疑全盘都破坏了。会集本的开端不是王龙舒居士,佛法刚刚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就用了会集本。摩腾、竺法兰从西域带著佛像、带著经书到了中国,第一本翻译的《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会集的。为了方便起见,在中国大量翻译来不及,没那时间,先翻成一本,就是一切经里头重要的,一条一条的把它节录四十二条,那会集本,一到这边来就是会集本。小乘现在普遍读的《法句经》,《法句经》也是会集的,南传的有七百多首颂,北传的有四百多首颂,都是会集的。要懂得这个历史,在翻译的时候就有会集的,所以这个历史很久,一般人不知道。

《无量寿经》第一个会集是王龙舒,会集得好,让人读起来感到很方便,意思很明显,流通了几百年。莲池大师也很赞叹,莲池大师的《疏钞》里面引用《无量寿经》一大半都是王龙舒的本子。他批评王龙舒的本子有缺点,有优点、有缺点,因为他的批评,王龙舒的本子念的人就少了。他自己《阿弥陀经疏钞》引用那么多,《圆中钞》引用《无量寿经》全部用王龙舒的本子,这是《阿弥陀经》两种最重要的注解。还有一个注解,蕅益大师的《要解》,是《弥陀经》三部注解。所以魏默深做第二次的会集,依旧有弊病。印光大师对他的批评就很多,指责这个人有傲慢、有自大,这个是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你三毒烦恼没伏住,不要说断了,伏都没有伏住,在你文字之间都显出来,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不如我。不能有这种态度,这对古德的轻视,所以这不可取,大师《文钞》里头很多文字批评他。

这个会集本印光大师没见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本子。这个缺点,第一个是取舍欠妥当,第二个是改动文字,这是决定不许可的。因为你不是翻译,不能用自己的文字,会集一定要用原译本的文字、句子,不能自己改动它。龙舒本子里头有改动,魏默深本子也有改动,所以夏老这个本子非常谨慎,每一字、每一个句子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这就没话说了,你挑不出它的毛病。他用了十年工夫,三年完成稿本,这草稿,七年修订。他知道,因为那两种本子有古德的批判,他都知道,这个本子再不能让人找出毛病,再不能让人生怀疑,所以非常谨慎,一生就为这桩事情来的。他的这两句,上面这一句刚才我念过,「浊世无如念佛好」,下句,「此生端为大经来」,这就说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会集这部经。

黄念祖老居士来干什么?就是来做注解。注解也高明到极处,会集的,集注,不是自己注解的。你看每一句经文,经上怎么说,他引用八十三种经论,经上怎么说、古大德怎么说。如果自己这么说,人家有批评,你算老几?特别是现在人,他不会尊重你的,他找你毛病,他不会放过你的。所以这就是高度的智慧,完全没有自己,把自己贬低在最下,我用的是经论,我用的是古大德,大家没话说。自卑而尊人,这是中国古礼,愈有学问的人愈谦虚。中国古谚语有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非常平和。你看《还源观》上的四德,柔和质直,性德无量无边,提出这四个,随缘妙用,真实智慧,威仪有则,那是大慈大悲,真正慈悲到极处,树立榜样。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可以给天下人做榜样,这是真正大菩萨。不能做榜样的,决定不能起这个念头,决定不能说这个话,不能干这个事情。这个念头,天下人都有这念头,好不好?行不行?言语造作都是榜样,叫威仪有则。给人做好样子,不能做坏样子,这个带头比什么都重要,带头带错了,无间地狱。无间地狱不容易出来,很多说无间地狱出来,附身出来,假的不是真的。慈禧能出来?不可能,她几几乎乎把中国传统文化灭掉。中国人今天遭这么大的难,世界的动乱,她有责任。

她错得太离谱,对三宝不恭敬,自称为老佛爷,把儒释道都摆在旁边,让天下人对儒释道那种恭敬心逐渐丧失掉,你说这罪多重。所以我们用非常客观的心态来观察就知道,灵鬼冒充佛菩萨,冒充这些人,他不负责任的,你找不到他,我们决定不能上当。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与经典讲的不相应,我们决定不能接受。

修行方法很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只要做得透彻,都能明心见性。我们净宗同学,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出五个科目,简单,容易学习。太多,记不得,没用处。这五个,第一个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最高指导原则。佛说得很清楚,这三桩事情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话说得多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修行成佛都不能离开这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总共十一句,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想,我们对父母有没有尽到孝道?我们对师长,师长引申是尊长,我们有没有做到恭敬?这种孝敬是真的还是假的,自己清清楚楚,还有丝毫自己的私心在里头,掺杂著名闻利养在里头,就全完了。只有真诚,真诚到极处的,他能救众生、能救佛法、能帮助这个苦难世界恢复正常。这什么?这真正佛菩萨再来,这不是凡人。这样的人他一定谦卑恭敬,他一定把净业三福圆圆满满做到,给我们做好样子。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上有一条没做到,总共只有一百一十三桩事,一条没做到都是不孝、不敬。佛法里面这个孝敬,讲的范围更广,《菩萨戒经》里面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换句话说,孝敬的对象是对一切众生,要当作父母看待,要当作师长看待。师长是谁?佛是师长,菩萨是师长,祖师大德是师长,我们对每一个人都要看作师长。做不到。谁做到?菩萨做到了。普贤十大愿王,真正修行的是法身菩萨,在什么地方?在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去看,人人做到,极乐世界是普贤的世界。所以十大愿王不能疏忽,我们学几条,这就是能够得到西方极乐世界大众的欢迎,做到几分,人家也欢迎你,这一定要努力去学,把心量拓开。

普贤跟所有菩萨不同的,心量不一样。普贤是真正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绝对没有责怪任何一个人,做再大的错事也不会责怪你。为什么不责怪你?你生在这个时代,你没有受过教育,你染上社会的习气,这是当然的事情,这是平常的事情,佛菩萨知道,佛菩萨完全原谅你。这个经上有,「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就是原谅所有造作罪业堕三途的人,不能怪他,没有人教他。他自己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你说丢掉两百年,八、九代,你怎么能怪他?

所以今天真正圣贤一定像孟子一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自己没有做好样子给他看,我自己做得不好,所以跟我的人都没有学好,他们都没有问题,责任是自己,这就对了。好好的修自己,慢慢感化别人,这样教学才会成功。一昧责怪别人,自己都是对的,这是最大的错误,这个教学是决定失败。所以,决定心就是决定於无上菩提之道。我们今天决定依这部经典、依这部注解,一门深入。过去几十年看一切经论,这个也跟大家一个交代,六十年之后,我决定选择一部,就是《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我相信我没有选错。《华严》、《法华》、《楞严》、《大智度论》都涉猎过,也都讲过,所有一切归结到《无量寿》,最后归结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缘放下,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一个愿望,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念头。於这个深生正信,毕竟不惑,这是生决定心。

第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名闻利养放下,什么荣誉、第一也放下,全是假的。这两天我有个族兄弟,同辈分的,他小我十几岁,把我们《庐江县志》拿来给我看,里面有几段写到我,将来历史上留名。我说要这个干什么?这都是妄想、杂念。但他不念佛,小我十几岁,身体不如我,从这里走到我住的地方,他都走不动,心不清净,名利放不下,麻烦大了。什么都放下,干干净净,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只有这一部《无量寿经》,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彻底放下。不但世间法,连佛法也放下了。佛法我就抓住这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不要有杂念,不要有染污,这个染污就是受外面环境影响,我不受影响,一句弥陀念到底,我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无论现前、将来,与我毫不相干,我什么都不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

最后第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於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这个随念心是观想,常常想佛像。佛像,我们是凡夫,也要选一尊佛像,你常常想这一尊,不杂,我们的心容易专一。说我有很多,又喜欢这个、又喜欢那个,将来往生的时候,哪一个像是阿弥陀佛?你就会搞乱了!如果只想一尊像,将来来接引的佛就跟那个像是一模一样,我们想多年了,总算今天想到了,佛来了。佛决定不会现别的相,现别的相让你怀疑,叫本尊。念念只想本尊,千万不要搞得太多。

在这个时代,修行的场所愈小愈好,印光大师给我们限定,住众不超过二十人,有道理。为什么?现在众生心都是很乱、很杂,人多了会干扰。不在人多,在真正成就。觉明妙行菩萨只有八个人,八个人统统往生,这都是给我们做榜样。人多搞热闹道场,不是清净道场。我们没有建筑,我摄影棚里头这几个,最上面是我的大雄宝殿,第二个是万姓先祖纪念堂,第三个那是功德堂,邀请天地鬼神到这来听经,一起共修,就行了,多省事。省事,开销少,不求人;处处求人,要人来帮助,这困难。样样不求人,天天求往生,我什么都不求,就求往生。

但是我往生也跟阿弥陀佛有条件,佛让我多住几天,我也可以,我也答应,完全由阿弥陀佛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我该去,你就来,你来我随时跟你去;你不来,我在这个世间多做一天表法。我知道,毕竟出家、修行、讲经六十年的人,没有,我这里做个样子,给大家看看。不是说我讲得好,不是说我有什么功德,不是的,就是资历、资格也搞了六十年,大家不看别的,光看这六十年这就不容易,六十年搞一门,这可以做个榜样。我很清楚,让大家生起信心,特别是让大家对净土生起信心。所以我把《华严》停了,让以后的人去讲。一切经论都停了,专讲这一部经,一年讲一遍,标准时间是一千二百个小时。一年讲一遍,多活一年就多讲一遍,其他的一概不讲了。遍遍不一样,境界不相同,心一年比一年清净。清净心生一点智慧,不受外头境界干扰,我也不拒绝外头境界,我不受干扰。一心向佛,简单,愈简单愈有受用、愈欢喜,常生欢喜心。

外缘决定不攀,内外都不攀缘,人家请我讲经,国内也有很多同学要请我去,说国家请你回去。国家请我,我也不回去。为什么?我们用卫星、用网路,国家只要下个命令,电视台可以下载播放,那不就行了吗?我不就对全国人讲经了吗?何必要我回去?我就住在这里好,这小小地方,几间房子够用了,没有任何欲望,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你们来看我,我欢迎;你们请我去,我不去。没灾难,我不去;有灾难,我也不去。为什么?有灾难不就往生了吗?我天天希望,不就来了吗?就到了!真的,我心定在此地。

所以今天我们再读这个十条,感触更深,要有决定心,要有离一切杂染的心,要有随念心,这个随念心是念佛相好。我在这几十年当中,你看四十多年,我们就供奉一尊白瓷的阿弥陀佛像。这一张,这是放大的,这张放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原来的像只有一尺多高,大概这么高,一尺多高,放这么大,放得真好。我四十多年就看这一尊像,我不看第二尊像,天天跟佛在一起,没有闲杂的念头,没有任何欲望。人家问我为什么?我的欲望就是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除此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

我们再接著看经文,底下说,「可见弥勒大士正是襄赞释尊同宏净宗妙法」。弥勒说的这十种念佛,真是帮助释迦牟尼佛一起来弘扬净土宗,方向、目标完全相同。方向,西方极乐世界;目标,亲近阿弥陀佛。「又本经中第三十二品下弥勒当机。第四十六品,佛咐嘱弥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这就是说这部经,「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当令是法,久住不灭」。这句重要,这是释迦牟尼佛把净土宗的大法传给弥勒菩萨,让弥勒菩萨永久护持。「弥勒承佛咐嘱,宏持是经」,宏是弘扬,持是自己修行。「是故大士,不但当来龙华会上必说此经,直是尽未来际亦必常说不绝。」我读了这些经文发愿,这是前年清明,我把《华严经》放下,发心专弘这部经,专讲这部经,一年讲一部,活多少年讲多少部。到底活多少年我不知道,你要问我,你去问阿弥陀佛,他知道,我不知道。我随缘,活一天讲一天,不亦乐乎。不再搞别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方法会得念佛三昧、会开悟,这肯定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念佛十种心 (第二集) 2012/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02-040-0065集) 档名:29-334-000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