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六集)
发布时间:2025-01-07 04:04:46作者:佛心网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六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5-06-06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页第四行,从这个地方看起:
疏钞【二、念佛有四。(一)实相。念自性佛。(二)观想。如十六观。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三)观像。观彩画塑铸之佛像。经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四)持名。一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这是大势至菩萨历劫修行中,老师教导他修学的方法,就是念佛三昧。念佛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这四大类。这四大类中,第一种实相是属於理,其他三种都属於事。前面讲有事念有理念。理,如果不入这个境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是不能不知道,此处简单与大家报告。
第一种「实相」,是念自性佛。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就是佛。怎么念法?不是口念,也不是心里想,口念心想都是属於事;离开心想口念,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念。实在说,这与禅家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也是同一桩事。换句话说,对於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实明了,就是实相念佛。可见实相念佛与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名字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参禅可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念佛由事念到理念,正是菩萨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时就是实相念。
第二种「观想」,这也是念佛法门里重要的一个方法。古代用这个方法的人很多,大概是在佛像法以后,用这个方法的人少了。在中国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事实,为什么少了?因为境界太微细,凡夫粗心大意,佛的境界想不出来。虽然依照经上去想,也想不出来。十六观,从第一到第十六,每一观都非常殊胜,而且一观比一观微细。
第一观是「落日悬鼓」,可以说是十六观里最单纯的,从表面来看也是最容易的,诸位如果试著学学看就知道不容易。这是观太阳下山,落日时太阳下山,太阳红红的像一面鼓一样,悬在西方的天空里。我们张开眼睛,太阳在眼前,看得清清楚楚。闭上眼睛,这种现象也眼前。无论在什么时候,房子里也一样,张开眼睛看到太阳,闭著眼睛也看到太阳。你们试试看,什么时候你能观成。如果这一观观成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问题,一定得生。观想成功,境界就在眼前,这很不容易。
第二观是观「大海结冰」,这是观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与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是沙土地,西方极乐世界的地是琉璃。琉璃是中国人讲的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玉里最好的。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我们说翡翠,与西方世界琉璃只能说相似,实际上那个地方的琉璃,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法子跟它相比。观大海,海水是蓝色的,海水结成冰,就好像琉璃地。这一观要能观成,你看任何地方的地面都是琉璃地。你还看到磨石子地,你这一观没成功。往后的那些观太微细了,这两个观比较单纯都不容易,何况微细的!
所以自古以来有读诵《观无量寿佛经》的,有讲解研究《观无量寿佛经》的,依照《观无量寿佛经》修行的非常希少。这里说「如十六观」。《十六观经》从落日悬鼓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观是属於观像念佛,不属於观想;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所以所有念佛的方法都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我们持名念这个名号,也是《观经》里的一种方法,是第十六观。
经上的重点就是教我们想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属於观想。原理就是用这个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取而代之。凡夫会打妄想,教你不要想别的,专想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若想成了,西方极乐世界就现前,就能往生。这是观想的方法。
第三种「观像」。像就是指佛像,泥塑的佛像可以,木雕的也行。这尊是木雕的,前面这一尊佛像是金属铸造的,金银铜铁都可以。还有画的佛像,用纸或者用绢都可以。现在印刷术发达,我们印了很多佛像。观像就是天天看佛像,你不要看别的,专看佛像,把佛的相好映到我们自己八识田中。
观像念佛总得要有一点福报,没有福报,这个法门修不成。为什么?你家里至少要有一个佛堂,有很庄严的佛像。你不需要工作,有人伺候你,你才有时间观佛像。如果你忙著工作,离开佛堂,佛像就没有了,你这功夫就中断了。所以观像念佛是不能离开佛像的,你一天至少要看佛像八个小时。所以我说要有相当的福报,没有福报很难修。
「观彩画塑铸之佛像,经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我们这一个佛堂是讲经的道场,不是佛七的道场。真正念佛堂里不是我们这样的布置,台湾虽然是很富有的国家,但是我们「图书馆」的确很穷,在台湾比任何一个道场都比不上。别人道场殿堂很多,我们就这么一块小地方,所有一切活动都挤在这里,所以不是一个正规的念佛堂。正规念佛堂供的佛像,主供的佛像在一边,四边都有西方三圣,让你在念佛或绕佛时,无论走到哪一边都看到佛像,所以在持名里也有观像念佛的作用。佛像始终不离开我们的视线,这是念佛堂里面的布置。
第四种「持名念佛」,就是我们现在「一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持名念佛,这三句非常重要。这一句佛号念得能不能得力?得不得受用?关键就在这三句。其实这三句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净念相继」。如果怀疑,用疑心来念佛,心不清净,这不是净念。如果夹杂,你的心也不清净,也不是净念。净念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佛号一句接一句不间断。所以此地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这是持名念佛的秘诀。
这四种念佛,不仅自古以来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看到,几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众生念佛求生净土,都是以持名的方法摆在第一。为什么?因为持名与实相念佛相应,所以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议。诸位要记住,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观想念佛,很不容易想成。
想成功了,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功夫要往上提升一层,还得把相去掉。这个相好不容易想成,想成难,然后你把这个相去掉也难。为什么?印象太深,去掉难。为什么要去掉?因为相是虚妄的,不可以著这个相。由此可知,现在著相修是个手段到达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这个东西不要了。诸位想想,把相丢掉容易,还是把名号丢掉容易?两者比较,名丢掉容易。名是假名,不喜欢就另外换个名字。现在世间人常常改名字,名容易,相比较难。说明持名与实相接近,所以诸佛如来都劝人用持名的方法来修念佛三昧。念佛的方法再多,也不外乎这四大类。所以四大类就包括一切念佛的方法。再看底下一段解释三昧:
疏钞【三、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思。正心行处。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
『正思』就是正思惟,这些名词大乘经上佛常说的。『正定』,拣别不是邪定。邪正从哪里分?修这种一定能明心见性,这个就是正定。假如修这种可以得定,不能开慧,不能明心见性,这个就不是正定。
哪些不是正定?世间的四禅八定,不是正定。不但四禅八定不是正定,世尊在《楞严经》上批评小乘圣者,阿罗汉所修的九次第定,定功深了可以超越三界,永脱轮回。释迦牟尼佛说那也不是正定,为什么?不能见性。由此可知,邪正的标准是能不能见性,大乘法里讲的正定以这个为标准。也称作正思,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正心行处」,行是行动。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心理的起用。心起用与心性相应,才是正定,才叫做三昧。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此处的关键在一心,所以一定要一心念。若夹杂其他的念头,夹杂世间名利,就是邪定,就是邪思惟,就错了。夹杂佛法行不行?也不行。我念佛,还想参一点禅,还想念咒,就不是一心念,都是夹杂。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以前印的蓝色小佛卡,我把他那一段开示印在后面。那是念佛法门非常重要的开示,说明念佛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念佛三昧,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就是夹杂。念佛人喜欢参禅,喜欢念咒,喜欢做法会,喜欢谈一些吉凶祸福,这些都是夹杂。由此可知,念佛人的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一心念,这才是正念。
第四小段,为我们说明念佛三昧的功德不可思议。一般人念佛为什么会夹杂?是对於念佛的功德不知道,所以才掺杂其他法门。以为念佛还不够,必须加一点别的,这是妄想,是过失。从底下五个名称里面,我们能领会到,念佛法门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疏钞【四、念佛三昧(小)。亦名一行三昧(顿)。亦名诸佛现前三昧(终)。般若三昧(始)。普等三昧(圆)。】
『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我们旁边有个小注,念佛三昧是「小」教里说的,一行三昧是「顿」教里说的。诸位看禅宗的语录,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他自己所修以及传给别人的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与念佛三昧没有两样,只是名称不一样,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这个名称是「终」教说的。就贤首五教来讲,终是大乘最后一个阶段,他们所修的定是诸佛现前三昧。
又叫做『般若三昧』,就是般若经上说的,般若三昧是大乘「始」教人所修的。
又叫做『普等三昧』,是大乘「圆」教人所修的。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与什么人平等?与诸佛如来平等,这个三昧是到了极处。
我们晓得念佛三昧是五教里面所说顶端的功夫,这一句佛号都包括了。圆具五教,五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换句话说,都离不开念佛三昧。五教的学人,修学到功德圆满,都是念佛三昧。因此,不是专修净土的人,无论修哪一宗,修哪一个法门,只要修到功夫有了成就,就是得到三昧,然后发愿回向求生净土,是统统都得生。
我们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里看到,三辈往生的经文一共是四大段,最后一段就是指修学其他宗派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但是要记住,修学其他宗派法门要发愿回向求生净土,自己一定要得三昧。如果是顿教,要得一行三昧。如果是终教,要得诸佛现前三昧。学始教的要得般若三昧,你回向往生决定得生。
三昧里面功夫有浅深不同,与我们念佛法门一样。念佛三昧里面就是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功夫成片。一心里面又分浅深次第,所以不是真的。往生到西方世界品位不同,这是真的。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假的。怎么是假的?将来你走时一样都带不去,带不去的就是假的。假的何必斤斤计较?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精神去争取?用不著。确实可以带去的,就是念佛三昧的功夫,这是真的。将来往生帮助你增高品位,应当把自己全部的精神、精力用在这上面就对了。
疏钞【五、念佛三昧。古称径路。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易行疾至。称其名号。本愿如是。此方人心杂乱。必令专心一境。乃得往生。】
『念佛三昧,古称径路』,径就是很近的一条道路、小路。
『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念佛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是成佛最快速的方法,大致来讲都是一生成就的,这是其他法门不能比的。法相宗的祖师窥基大师,在《弥陀经》注解《弥陀经通赞疏》也承认,念佛法门是属於顿教,顿是顿超,没有次第,一生圆满成就。
『易行疾至』,持名的方法容易,人人都会念,人人都能念。至是到达,到达无上菩提,就是成佛。念佛法门最容易帮助你成佛。我们平常只知道念佛往生,殊不知往生就成佛。因为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的果报是无量寿,因此是一生成就的法门,一生中圆成佛道,不要等到第二生,这是他真实的功德利益。
『称其名号,本愿如是』,称名念佛法门,太容易了。为什么这样容易成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就是佛力加持的。
『此方人心杂乱』,这是讲我们娑婆世间的众生,心思很乱很杂。
『必令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为什么教你一心持名?就是把杂乱心打掉,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与净土就自然相应。念佛念得再多,心不清净,还是不能往生。说实在的话,能不能往生,不是在念佛多少,是在你念佛功夫到不到家。什么是功夫?把杂念、烦恼都念掉,清净心现前,这是功夫。如果妄念还是很多,佛号虽然念,妄念始终断不了,你一天念十万声也没用处,也不能往生。佛号是念了,不起作用。佛号就是对治妄想的,所以功夫得力,佛号一提起来,妄念就没有,心就清净,这是功夫得力,念佛产生效果。
下面菩萨举了一个比喻,教我们应当怎样念佛,我们可以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
经【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譬如有一个人专心忆念,就是一心念;一人专忘,另外一个人忘得干干净净。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这两个人纵然碰在一起,也像没碰到一样。为什么?不相应。
『或见非见』,见了面,也等於陌生人一样。
『二人相忆』,假如两个人都专念,情形就不一样。
『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这个比喻很容易看出来。
疏钞【一、初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二、后喻生佛念同。双忆不离也。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前面一段是比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佛专念众生,一心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众生辜负了佛恩。后半段是比喻佛念众生,众生也念佛,就感应道交。
我们也许会有疑问,我天天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感应?这话有没有道里?有,是事实。念了这么多年没有感应,我们要追究为什么你没有感应?你是杂心念,乱心念,你从来都没有用一心念,所以你虽然念佛,时念时断,念得不相续;也不是净念,是杂心念佛,或有或无,所以与佛菩萨没有感应道交。要知道过失在自己这一边,不在佛那一边,佛菩萨没有过失。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我们也疏忽大意了,没有搞清楚,这个很重要。后一段,佛一心念我,我也一心念佛,就有感应。
『后喻生佛念同,双忆不离也。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一心念佛,心就与佛一样,与佛同心同愿。
『心同形亦同』,形是容貌、身体。看相的人常说相随心转,能转的是心,所转的是相,心比相重要多了。世尊对我们世界众生说,这个世界众生心不清净,妄想烦恼很重,所以佛的殊胜相好不谈,谈了你也不懂。只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能想像得到的,你非常羡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从哪来的?心变现出来的,心好相就好,心善相就善,心净相就净。
我们凡夫没有天眼,比天眼次一等的,实际上不知道次多少等,现在人所讲的气功。气功练得好的人,能看到一个人的气,从气的大小、色彩知道你身体健康的状况。他们说是健康状况,其实不是的,知道你心地善恶染净的状况。你心净放出来的光清,光的色彩好;心不清净,放出的光不大,灰灰暗暗的,这个人当然就多病。如果你放出来的是白色的光、金色的光,光很大,这个人身体一定健康。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放光明,光彩、光的大小就与你的心有关系。如果你的心很清净,一点污染都没有,有天眼通的人看你的身体是透明的,这是真实的,他里面没有污染。你有贪心、有瞋恚、有我慢,「贪瞋痴慢疑」是污染,你的身体就不透明,就有障碍,这是很有道理的。
真正学佛修清净心,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像《无量寿经》上经题明白标示出修行的标准,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清净平等觉」。要真正达到这个标准,还是古德一句老话,「看破、放下、随缘」才能达到这个标准。「看破、放下、随缘」是下手的功夫。看破是真正的学问,放下是功夫,功夫的浅深就是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放下多少。彻底放下,就恭喜你,你成佛了。所以菩萨的阶位,就是看你放得多少?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还没有放下,他还不能成佛。他要把那一品生相无明也舍掉,也放下了,他就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了,生活就随缘自在。随缘是至善,就得大自在。
所以行同佛。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相貌、身体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你问为什么?因为相是从心变的,他是一心念佛去的,到那个地方,一切都同佛,「心同形亦同」。
『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这些理与事都要明了,然后你修学就不会怀疑,才真正有清净坚定的信心。
经【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疏钞【一、前二人喻。泛指亲友。此母子喻。最为亲切。先喻单忆有离。二、佛念众生。远过於母。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
前面的比喻是从一般普通人来说的,泛指亲友,关系不是很密切。这一段讲母子喻,最为亲切。比喻里面『先喻单忆有离』,母亲心里念儿女,一生中从来没有间断。儿女想不想母亲?不一定,把母亲忘掉的太多了。做母亲的人很痴心,要觉悟,不要去念儿女,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念儿女,儿女忘恩负义,惹一身烦恼,何苦?念阿弥陀佛,这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
『佛念众生,远过於母。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这话是真的,佛念众生,生生世世,一直念到你成佛,佛的愿才满。没成佛,佛总是忆念,总是希望帮助你。但是你一定要接受,怎么接受?你也念佛就行了。
经【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疏钞【一、后喻双忆不离。一切众生。仰慕弥陀。果能如佛之怜念众生者。自然感应道交。必得见佛往生矣。】
『后喻双忆不离』,这个比喻佛念我,我也念佛。
『一切众生,仰慕弥陀。果能如佛之怜念众生者,自然感应道交,必得见佛往生矣』,这是丝毫疑惑都没有,决定是事实。怎么知道是事实?大家《无量寿经》念得很多,也都听得很明白。不但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愿。没有一尊佛不希望众生念佛往生净土,没有一尊佛不希望众生亲近阿弥陀佛,这些众生包括等觉菩萨。九界众生要想快速圆成佛道,亲近阿弥陀佛是第一捷径。我们念佛要专、要真诚,要像阿弥陀佛念众生一样,就行了。
我们有时候看到不认识字的、很穷苦的老太婆们,好像很愚痴、无知,她一天到晚专念一声阿弥陀佛,她往生预知时至,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比我们知识分子高明太多了。原因在哪里?她老实念,她没有杂念。
知识分子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乱想,世间人称为才子,文章好,诗词、歌赋好。以诗人为例子,中国诗人最有名的李太白、杜甫,是了不起的人。自古诗人妄想多,成天打妄想,这种人念佛不能成功。所以他还是搞六道轮回,这个不能学,学不得。说老实话,修道人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认识人也要少,是非少。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天天造口业,你功夫怎么会成就?
这样我们才真正明白,那些乡下老太婆不识字,人家瞧不起的,她真成功。真正慧眼里看她是世界第一等人。眼看著她就永脱轮回,超越三界,她去作菩萨、作佛去了。谁能比得上?世间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的人,天天造业,天天搞六道轮回。我们要明了、要觉悟。
所以我常讲,一句佛号、一部经典是上上根人。觉得一部经不够,还要多念几部经,多懂一点大乘佛法的道理,就是中中根人,不是上上根人。还要想通宗通教,样样都要涉猎一点,这是下下根人。觉得还不够,世间法我还要学一点,那往生没指望了,连下下根都不如。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些事实。如果真的明白了,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一个人?要劝他做上上根人,我们才真正对得起他。他不肯做,那是他的事,他将来不怪我们。我们知道事实真相,不告诉他,我们对不起他。
所以什么都要放下。真能放下的两种人:一种是宿世的善根发现,像我刚才讲的这些不识字的阿公阿婆,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管,都放下了,这是宿世善根发现。另外一种人是把事实真相真正透彻看到了,他知道利害,知道这些事是很大的妨害,他能完全放下。我们常说一个上根利智,一个是下下根的愚人,中国古人常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疑。」这种人他不改变的,他做得非常彻底,所以他的成就非常殊胜。当中的是半吊子,说高不高,说低不低,这样的人最麻烦。我们自己就是属於半吊子,这是很大的障碍,把一生得度往生成佛的机会错过了,非常非常可惜。
疏钞【二、高齐大行和尚云。信忆二字。不离於心。称敬二字。不离於口。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此为念佛第一要策。】
『高齐大行和尚云』,高齐是南北朝时代,大行和尚有几句话劝勉念佛人,『信忆二字,不离於心。称敬二字,不离於口』,他教我们念佛的四字要诀:「信、忆、称、敬」。
『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此为念佛第一要策』,大行法师说得好。信是真正相信,丝毫怀疑都没有。什么是真正相信?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才是真信。我信了,这里还有很多东西想要,还有很多东西想学,还有很多喜欢留恋的,给诸位说,这个信是假的。你如果真正相信往生西方是真的,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种种都是虚妄的。虚妄的,你还不舍掉,哪有这个道里!必定真正能舍才是真信。都舍尽了,这一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心里真有佛,净念相继,忆佛念佛,这是真正忆佛。心里面想佛,除佛之外什么也不想了。
「称」是称名。这一句佛号念出声来。心忆口念,称就是口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真正的恭敬。我还有夹杂、还间断,「敬」就没有了。自己这样修学,处事待人接物,碰到人都这样劝他,这就是敬。敬人敬事,一切恭敬。
这样修行的人,『任意早晚』。任意是自在,这一句就是生死自在。「早」是早一天往生,晚是晚一天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大自在,什么时候想去,什么时候就去。为什么还有早晚?是看缘分。世间与我没有缘分,我就早去。如果有缘分,还有一些人我可以劝他,他还会听的,我就晚一点去,多劝几个人,多帮助几个人去,为这个理由可以晚一点去。由此可知,早晚不是自己的意思,早晚是看众生的缘分,随缘。
决定没有再住娑婆世界之法。住娑婆世界之法是什么?贪瞋痴慢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有一条两条,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那是住娑婆之法。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贪瞋痴慢、是非人我,都是在造住娑婆之法。你也是修法,修娑婆世界的法,你就离不开娑婆世界。你修这个,大错特错。如果真正做到「信、忆、称、敬」这四个字,就决定超越娑婆世界。这是「念佛第一要策」,要是重要,策是策略,是第一方法。
经【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一段经文为我们说明,念佛法门的效果,念佛法门真实的利益。经文上每一个字都不能够忽略。
『若众生心』,没有说「若众生口」,口念没有用处的,要心念。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什么是真心?一心就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一心称念」,一心是真心,就是真心念,不是妄心念。
『忆佛念佛』,忆念都是心。由此可知,念佛最要紧的是你心里真的有阿弥陀佛,这是忆念。口里念佛,心里没有,不相应。
『现前见佛』,「现前」是现在见到佛,这是感应。现前有两种:一种是在定中见的、梦中见的,你梦到佛也属於感应。定时,像我们念佛时、坐著止静时见到佛,这都是属於现前见。第二种现前见是你往生时见到佛,佛来放光加持,佛来接引你,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都属於现前见。我们这一生中,还有这肉身,我们见到佛。『当来见佛』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当来见。这都是说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
疏钞【一、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念。观经云。一心系念。弥陀经云。一心不乱。即此中专心忆念。及下摄根净念。果能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无余念。念念相续。成就三昧。是真有净土也。】
『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念』,著重在「一」,一心、一个方向、一向专念。『观经云:一心系念』,系念就是我们平常讲挂念,一心要挂念著。『弥陀经云:一心不乱』,这是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三经说的名称不一样,一心专念、一心系念、一心不乱。
『即此中专心忆念』,就是大势至菩萨说的。『及下摄根净念』,下面经文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思完全相同。三经加上这一章经文是四经,四经里面与我们讲的念佛方法都相同。
『果能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无余念,念念相续,成就三昧,是真有净土也。』有净土是永明大师讲的,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关键是有没有?有净土决定往生。不能往生的人,虽念佛没有净土。什么是有净土?什么是没有净土?净土是净心,心净则土净。换句话说,你有没有清净心?你有清净心,你就有净土;你没有清净心,你还没有净土。什么时候自己心真正清净了,就真有把握往生。为什么?有净土,真有把握往生,决定是自在往生,决定预知时至,晓得自己什么时候走。
假如再能断恶修善,专做好事,决定不做坏事,这是修福。为什么?临终时不生病,这是大福报。没有病,说走就走,这是福报。福是自己修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什么是恶?自私自利就是恶。什么是善?利益众生是善。除了一心念佛之外,专做利益众生的事,决不做自私自利的事,你临命终时决定不生病。还有私心,还有妄想,就免不了病苦业障。真的,一切都是自己修得的。看到别人果报殊胜,我们非常羡慕,不知道那个殊胜的果报,有殊胜的因行,他修因证果。我们羡慕人家的果报,不肯修人家的因行,羡慕也枉然,得不到!所以有净土的「有」,我们要重视,我们一定要有清净心。
随著我们修学功夫的累积,我们的目的是在清净心。真的要修清净心,凡是与清净心有障碍、有妨害的,你要觉察把它舍掉,要远离,你的心才能得清净。不但世缘、世间法要远离,所有一切大乘法也不沾染,你的心才会清净。否则,纵然不被世间法夹杂,也被大乘佛法夹杂,你想得清净心还是不容易。
疏钞【二、见佛。现前则有定中见。梦中见。当来有报终见。华中见。】
这是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