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师:从佛法观点看感情问题
发布时间:2024-04-23 04:01:41作者:佛心网
惠空法师:从佛法观点看感情问题
其次还有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如此的)。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人。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作对,他也就跟你作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所以结论就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问题,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跟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问题,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
感情问题,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感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分(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
其次还有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如此的)。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人。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作对,他也就跟你作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所以结论就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问题,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跟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问题,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