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甘霖老师: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 三
发布时间:2024-11-08 04:05:13作者:佛心网吴甘霖
经过这么多年做培训的经验,我觉得团队要建设得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能实现更好的自我。”从禅宗的智慧中,就可以获得团队建设的许多关键:
(一)在理念上,要重视“布施”、“无我”,要从“觉悟人生”发展到“奉献人生”;
(二)在组织上,要重视“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口和无:诤;身和同住。正如《华严经》云:“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三)在行为上,要重视守戒。因为人人“守戒”就会“丛林无事”。
这是我要重点坦述的一点。在百丈禅师的《禅门日诵》中,就提到“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怎么才能保证“丛林无事”呢,关键在于人人守戒。“丛林无事”就是僧众都遵照制度,各安其事,这样心中就没有烦恼。与此同时,大家就会相安无事,这就是丛林兴盛的表现。
所以最高超的管理者,非常重视自我约束,通过自律而律人。
1964年,日本战败后,松下公司面临极大的困境。为了渡过难关,松下幸之助要求全体员工振作精神,不迟到,不请假。
然而不久,松下本人却迟到了10分钟,原因是他的司机疏忽大意,晚接了他10分钟。他认为必须严厉处理此事。
首先他以不忠于职守为理由,给司机减薪处分。其直接主管、间接主管,也因监督不力受到处分,为此共处分了8个人。松下认为对此事负最后责任的,是作为最高领导的社长——他自己。于是他对自己实行了最重的处罚,退还了全月的薪金。仅仅10分钟迟到,就处理这么多人,连自己也不放过,此事深刻地教育了松下公司的员工,在日本企业界也引起了很大震动。
管理者要树立威信,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想团队的纪律严格,就必须先对自己严格。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问:纪律和禅不是冲突的吗?僧家讲自由自在,怎么还会有纪律?这样不就不自在了?
其实,恰恰相反,僧团是最讲纪律的团队,因为戒律是给你自由而非限制自由的,僧人的自由自在恰恰因为戒律的存在。’对于禅宗更是如此。正如着名居土贾题韬所指出,人们对禅宗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它落于空。但实际上真正的禅宗恰恰讲究在一个念头上自主,所以是最讲究戒律的。
戒律是人心的地图。在管理中,也是需要人人都要自己遵守“戒律”,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好的团队。
四、在人性中认识佛性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人人都可成佛”。
禅宗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佛法,犹如觅兔角。”
这告诉我们:佛法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在世间、在普通的人性中体现。
而印顺法师则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这又进一步告诉我们:佛也来自于人。所以,人性中有佛性,但是这个佛性要我们在世间历炼修悟,才能圆证。
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往往在人性中体现。
这种人性中的佛性,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修炼,在困境中萃取,在善待他人中升华,在单纯的心灵中开发。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除了要开发自己这种佛性,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满力量,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同时还要善于把握人性中的佛性,发掘员工的积极面和光明面。
在佛教的概念中,没有善人和恶人之分,佛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很凶恶,就不去度他,因为在佛眼里,心是可以转变的,无论多坏的人,都有佛性的一面。
而对一个管理者来说,也没有绝对的好员工和坏员工之分,关键在于怎么引导和发掘。如果能够挖掘出员工人性光明的一面,那么佛性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金子”可以变为“钻石”,“庸才”可以变为“能才”,“烂苹果”能够成为“金苹果”。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中的管理者是如何引导出员工的“佛性”的。
着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一个叫陈世龙的手下,此人外号“小和尚”,曾经是一个整日混迹于街头、吃喝嫖赌样样都精的小混混。但就是这样一个外人看来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人,偏偏被胡雪岩打造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胡雪岩发现陈世龙身上尽管有不少恶习,但也有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优点:首先,他非常机敏,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一点不怯场,而且十分得体;其次,他非常坦诚,从不做吃里扒外的事情;另外,他非常讲信用重义气,说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胡雪岩充分利用了陈世龙既灵活又得体,而且重承诺、不失本分这些优点,大胆地用他去跑生意、打通各种关系,结果成为了自己非常得力的助手。
人性中的佛性往往是不明显的,它需要一个有智慧的管理者,把深藏的佛性开发出来。
正如明海方丈所指出:
“发现人性中的佛性,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当我们能够超越工作,超越各种困难,就会促成人性上的成熟,增加内在的财富,使我们的洞察力更加敏锐,更能明白自己的位置。”
所以,帮助员工开发出佛性,也是对管理者自己的一个提升。无论是引导,是劝诫,是当头棒喝还是慈悲、宽容、智慧的管理者都会像一个禅师,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员工,都要看到人性中蕴含的佛性,而且将它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