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同病异治

发布时间:2024-11-10 04:05:34作者:佛心网
同病异治

在中医学中有一词叫同病异治。简单来说,就是外在症状尽管相同,但病因不同,则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医治。在一次带班中,我总结了这种同病异治的引导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症状表现

在学“本论作者及其殊胜传承”时,一位师兄分享自己看法义时像看故事,后几遍就看不下去,不明白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作者和其经历,无法和自己联系起来。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师兄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看第一遍很起劲,像看连续剧一样,觉得导师讲得很精彩,第二遍和第三遍就觉得很枯燥。

二、病因分析

虽然两人的症状相似,但是根据对他们情况的了解以及他们说话的语气,我认识到,其实两人的原因并不相同。第一位师兄近期修学状态不稳定,受一些外在因缘影响,情绪有些波动,修学意乐有减退迹象,班级共修和小组共修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我当下观察分析,认为问题出在修学态度上。

而另一位师兄则不然,进入同修班之后,心态和情绪都较平稳,修学态度上没有太大问题,参加班级共修和小组共修的积极性保持得比较好。但闻思一直是薄弱环节,学习法义没有形成“套路”,还保持着同喜班时的修学习惯,分享上也没有太大突破,平时也较少跟辅导员和同修交流修学方法以及八步骤的运用。因此,我通过了解,判断其问题在于,没能掌握同修班的正确修学方式。

三、对症下药

对于态度出现问题的师兄,我采取了将这个“看故事”的问题留在讨论环节讨论,一是避免正面回应,无法接受;二是感觉无法一两句话引导到位,留在讨论环节讨论较合适。

对于方法出现问题的学员,我采取了直接介入分享回应,大概提出了几个修学上的步骤问题。比如现场提问大家知不知道学习本课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趁机跟大家复习辅助材料的使用说明:要看修学地图,看学前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要做思维导图或者列提纲,对照辅助材料的思维导图进行检验,而不是法义看完三遍就完事,要对自己疏漏的地方特别关注;还要对照思考题进行观察思考,最后通过修学检验检查自己的心行。

在重新强调修学方法之后,我请大家多看辅助材料的使用说明,不要盲目地按自己的习惯学习。学习讲方法才有效率、有效果,要按照辅助材料的要求来进行闻思,这样才能完成八步骤三种禅修。

针对另一位师兄的问题,到了30分钟讨论阶段,首先把之前的问题抛出来。我的第一个问题较为简单,就是对尊者的“故事”,我们是信还是不信,认为它是真实存在还是假的。师兄们均认为是真实的。但我认为还不够,进而提出,这个“故事”其实我们在同喜班有看过类似的,而且起码有两遍,大家还记得哪里看过吗?大家思考之后回答,是佛传篇和教界篇,分别讲了佛陀的经历以及导师的经历。

引起大家将本期内容和同喜班内容进行关联后,抛出了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佛陀经历、导师经历和尊者经历?其重要性在哪里?

这时我突然想起其中一位师兄以前是某医院的护士,她离开医院之后经常热心助人,给朋友介绍医生。我就问她,平时别人打电话问你找医生的时候,首先问什么问题?这位师兄回答:这个医生的水平怎样,专不专业,行医多少年,医德如何等。我接着问,为什么看医生要问这些问题,有必要吗?大家开始抢着说:当然重要啊,看病不了解医生水平怎么敢看。我说为什么不敢看?“怕浪费钱,浪费时间,还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重。”

这时,之前把本课当故事看的师兄自己开始说了。其实之所以把本课当故事看,实际上是因为没有把自己当重病患者想,没有当自己是在进行治疗,只是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没有把尊者当医生,把《道次第》当药物,所以才会把本课当故事和电视剧来看,甚至还会怀疑这么学对不对,花那么多篇幅讲尊者经历是不是浪费时间。

至此,已经帮助学员自行找到答案,同时大家也通过思考连接到同喜班佛传篇和教界篇,进一步明白了对导师生起信心是多么重要。若是对为自己治病的医生,尤其是治疗心病的医生不了解,我们敢把自己交付给他吗?虽然三级修学纯公益不收费,但大家还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如果选错了医生,不但浪费时间,耗费精力,还有可能延误病情,加重病情,越学问题越多。所以在正式进入正论之前,我们不仅要了解给我们治病的医生,还要了解这位医生给我们开的药方,看看医生的水平以及这个药方对不对症,能不能把我们治好,然后我们才能有信心,按要求服药,配合医生做治疗。

序论的重要性就在于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建立信心就是要我们生起至诚皈依之心。五大要素第一是皈依,就是要我们对导师和《道次第》生起皈依之心,这样导师的引导才会对我们有效果。

没有这个前提,我们后面的修学就没有基础、没有次第,这样想通过修学《道次第》来改变生命现状将是很困难的。序论是我们未来两年的重要修学基础,需要引起重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