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来是玄奘西天取经时的护身咒语!
发布时间:2024-05-01 04:05:29作者:佛心网寺庙殿内,香火燃燃。“我希望佛祖保佑,女朋友这次生气不会真的和我说分手”“佛祖保佑,我负责的这次项目不会出岔子”“佛祖保佑,这次投资不会打水漂,至少回本”“佛祖保佑......”
香客缕缕如织,祈祷声虔诚真切,但太多信佛的人掉入误区。只要我真诚地求,就能得到想要的。有如此想法,说明还未明白所谓众生与世间的囚徒关系。佛是上师,是帮助众生远离烦恼的指导,但真正做出决定和行为,是人自己。
而佛如何作为一盏长明灯,悬于头顶不灭。自然是凝练显达的佛经,作为佛意的体现,在一字一语中,重塑人们的精神。
般若经系列卷叠浩繁,其中,作为广为流传和熟知的佛教经典——《心经》提纲挈领,言简义丰。
“般若”在佛陀入灭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部派分裂合并异常活跃,“一切有部”作为其中一支力量脱颖而出。他们还提出一个主张:法体恒有。
意思就是现实世界是由一系列法构的,给万物一个总称叫做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永恒存在的。这种说法自然遭到了别人的吐槽,这其中,反抗呼声最强烈的就是“般若部”。他们编撰了一系列般若部佛经,驳斥一切有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称实有,认为身边一切能看、摸、闻、听、尝到的万事万物,都是实际存在的。然而般若则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他们要揭开事物本来面目,找回最初始的状态。这就是般若,也可以成为“智慧”。
当时的佛教徒很严格地给般若分类:1、世间般若;2、出世间般若;3、无上般若。世间般若指人们的生存技巧,简单的智慧。出世间般若指能明白世界的本质,脱离了欲望纠缠和轮回之苦,但未能证到“正见”。无上般若则是最高境界的般若,世界是自性空、不可言说的,这最高境界的般若,也成为般若波罗蜜多。
法藏法师有言:佛法有体用之分,其中般若为体,意为智慧,波罗蜜多为用,意为达到彼岸,借由种种神妙智慧,得以 超脱生死,抵达真正的空性境界。
我们不用纠结于“体用”二字,简单理解,“般若”就是一种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在智慧指导下的行动。“波罗蜜多”意思是到达彼岸,我们也经常听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这是用了借喻的说法。
如今流传的《心经》是玄奘法师的译版,在玄奘之前,还有支谦和尚、鸠摩罗什两位翻译过。也就是说,在5-7世纪,《心经》才开始叫《心经》。我们知道佛经最开始是梵语写成的,而“心”这个字的梵语通常意味着,一部总结或概论性质的作品。所以也可以说,《心经》就是所有般若经的浓缩。
紫柏大师将此“心”与人的心做比喻,人有五脏六腑,但是最重要的是心,同理可证,心经篇幅虽然小,但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脏。
也有日本学者称,以“心”来命名典籍,是因为“心经”在一开始,是被当做陀罗尼咒语对待的。去印度求法的玄奘,一路也是把心经当做护佑他平安的咒语。
到了唐代,这部经虽然已经改名为“心经”,但还是有很多中国人称其为“陀罗尼心经”和“多心经”。
“经”指的是教派的经典,最早的佛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83年,佛陀入灭之久,众弟子在王舍城举行的第一次结集只会。
有人质疑,说既然般若智慧讲空,那为什么还要有文字的出现?这篇文章就是心经的破题之篇,接下来会和大家一起走进心经的世界,体会背后的精深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