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惠苛:佛教的财富观

发布时间:2024-04-13 04:04:57作者:佛心网
惠苛:佛教的财富观

一、知足为富

《佛遗教经》中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多欲、不知足为苦。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着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故多欲为生死的根本。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出曜经》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觉之为贤。”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所以,《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在人的心里,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恰当的。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死无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憾归。

不知足的人,就是像这样生活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世界里,苦苦恼恼度过了宝贵的人生。《佛遗教经》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诚然也!

知足,谓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为守道之根本。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萨遮尼犍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

”所以,佛教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已经拥有的能珍惜几分。《太子瑞应本起经》上有:“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出曜经》上也说:“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上最富贵的人。能够知足,不贪求,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羡他人富,勿悲自己穷,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

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由于有私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总是贪得无厌。有的人贪求过多,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而误蹈法网,身陷囹圄。所以过份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佛遗教经》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春秋时代的齐国隐士黔娄,穷得去世时,布不足以蔽其身,然其一生高风亮节,坚决不仕。宋朝的林逋,放旷山林,不求名利,独居西湖孤山,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唐朝大梅法常禅师,以荷叶为衣,松子为实,自得其乐。近代的弘一大师,一生以弘扬律宗为业,一条毛巾使用十数年,破烂不堪,仍然爱惜有加,不以为苦。

所以,世间上谁是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的财产,拥有房屋数百间、土地几百、几千亩就是富有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

一个知足的人,能“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不比较、计较,不悲不恼,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开花谢、鸟啼虫鸣,这一切莫不为其所有,是一个真正快乐富有的人。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山林水边冢间,过着头陀苦行的生活,却乐此不疲,不以为苦。日本良宽禅师虽是“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何其悠闲满足!

古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知足就是他们富乐安隐之处,所以《佛遗教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