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衣

三衣布料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檀越施衣,二是粪扫衣。所谓檀越施衣又有两种方式:一是衬施,二是单施。在佛陀时代,斋主请僧供养,斋供完毕之后,并且请僧说法。有钱的斋主,除了以饮食供养斋僧,并且在供斋的同时,一人供献一块布,这便是衬了。布的质料和布的大小多少,只能看斋主财力及其发心的程度而言。所以出家人得到衬施之后,不一定能够做成一件衣服,有时积聚了好多家斋主的衬施,才能凑成一件衣服。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很多念诵修行佛法的人都是知道三衣的,三衣就是指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不过僧衣的形成与发展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三衣来了解佛教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在印度,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简单,但是出家人究竟应该有几种衣?这就必须考察衣制的来源。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订戒律的条文,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范,所以也谈不上衣的制度与规定。除了披著的方法及其式样,跟俗人和外道不同以外,并没有限制比丘应该有多少件衣服。后来,在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在人间游行乞化,佛陀看见弟子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而且十分累赘,于是佛陀便计划衣的限制了。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其实所谓衣,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布,最初的三衣并没有规定条数与块数,也不是割截以后再拼凑而成的,所以也没有五条、七条、九条衣的名称。佛陀仅仅规定有三种衣,三种衣的区别,并不在条数的多少,而在其层数的厚薄。如果是做新衣,“安陀会”与“郁多罗僧”都是一重,“僧伽黎”则为二重;如用旧衣拼凑,“安陀会”与“郁多罗僧”都是二重,“僧伽黎”则为四重;如果用粪扫衣做衣,重数多少,则可随意。至于割截而成的“福田衣”,是在阿难随佛出家以后的事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治安不是很好,比丘们披了新衣,在人间游化,往往会遭到土匪与小偷。因为三衣是整块的布料,比丘固然可以制衣披着,俗人稍微加以修改,照样可以披着。因此,僧衣被抢劫一空,只剩下光条条的人放回僧团的事,时常发生。即使住在僧团之中,或住阿兰若处,衣服失窃的事,也屡见不鲜。佛陀为此,颇为担心。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有一天,佛往南方游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田亩齐整,心里很高兴,便指着田野,对阿难说:“你能教比丘僧制作这样形式的衣服吗?”阿难很聪明,他一口答应了。“福田衣”于是便这样作成了。后来,佛陀告诉大家,过去一切如来及弟子都是这样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着可由信徒来供养种福;第二,割截分裂,盗贼窃之无用,可以减少比丘的损失。所以,安陀会,译为“作务衣”,是用五条布料缝制而成的,又称为“五条衣”,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安陀会是在劳作、行路乃至就寝时穿用的,因此又称为“内衣”、“中宿衣”、“中衣”。安陀会的长度是佛的四肘(约为常人的三倍),宽度是佛的二肘,所以较为短小,而且行动灵活。

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凡是诵戒听法,随众之时,都在安陀会外,加披郁多罗僧。郁多罗僧是用七条布料缝制而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所以称为“七条衣”;在三衣中它居中位,所以称为“中价衣”,又称为“上衣”。

僧伽黎,译为“重衣”或“杂碎衣”,唯有行化乞食、进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披它。僧伽黎共分为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所以,僧伽黎又称为“大衣”。

僧伽黎在中国佛教,是最为严正而又神圣的衣,尤其将二十五条的镶金的大衣,称为“祖衣”,以为只有传祖接法的人,才够资格披它。其实,僧伽黎的本义的确有其神圣性,但是与中国的观念,稍微有出入。在佛陀时代,比丘行化人间,往往露宿野外,或在临时的旅舍借宿,夜间气候较凉,必须有御寒的东西,这就是僧伽黎的主要用途了。正因为僧伽黎要当做被褥来用,所以其制作的重数,要比其他两种衣厚些。所以,戒律规定比丘外出行化,不得无故离衣而宿。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上面就是关于三衣的由来和用途的一些介绍了。现在很多人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都是想要了解佛教的,所以说了解佛教的途径有很多的,了解三衣就是其中的一个。

...查看更多

佛教常识:三衣一钵

我们若是能够修行佛法的话,应该都是知道三衣的,三衣是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而且在佛教中还经常有着“三衣一钵”的说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三衣一钵”的解释。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 清.顺治

这首清朝顺治皇帝赞僧诗的偈语,把出家人修道的崇高神圣境界形容得很明白。“天下丛林饭似山”,天下的丛林寺院,多得让出家修道的人吃饭不愁,挂单不完。“钵盂到处任君餐”,只要具有出家人条件,就可以钵盂随身万里游地到处参学,多么洒脱逍遥。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世间上有什么宝贵?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当然是黄金、白玉,但是以修道者的眼光看来,最宝贵的莫过于一生披搭的袈裟,晋朝慧远大师说:“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乃圣贤之物。”

出了家以后,潇洒超越的生活与一般人不同。袈裟又称福田衣,披了袈裟就等于穿了福田衣一样,可以做为世间上的福田。袈裟的宝贵,不在于它的价值,只因袈裟代表了一个出家人的责任──绍隆佛种,光大如来遗教,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出家人,肯牺牲小我,把自己奉献给大众,为众生消灾解殃,祈福化难,是生命的大医王,唯愿世间上的出家人都能知道自己任重道远,宝贵这一肩袈裟!

最初佛教出家人,以三衣一钵为代表,因此出家人不管云游何方,总是三衣一钵不离身。三衣指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总名袈裟。袈裟是坏色、不正色、染色之意。

三衣各有其用途与含意:

1、僧伽梨:又称大衣、祖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入王宫聚落衣等,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穿着,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时所着,以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所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

2、郁多罗僧:又称七条衣、上衣、中价衣、入众衣等,为礼诵、听讲、布萨时所穿着,用七条布缝制而成。

佛教常识:三衣一钵

3、安陀会:又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为日常生活及就寝时所穿,用五条布制成。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习俗与气候的关系,三衣只在法会佛事时穿着,平时则穿长衫。

三衣的制作方法,首先把布割截成一块块缝制而成。此源于一日佛陀见一畦畦的稻田,便对阿难说:过去诸佛衣相如是,后乃依此做衣相。制作三衣时,把割截下来的布片缝成田字形,称为福田衣,表可供善信种福之意。由于经过割截缝制而成,故又称割截衣,具有三种功用:①杜防法衣他用;②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③避免他人盗取。

根据《藏义经》说,袈裟有十种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众处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永明延寿禅师〈戒序仪文〉说,莲花色比丘尼曾披袈裟作戏,以此因缘,得值释迦牟尼佛所,出家证阿罗汉果,由此可见袈裟之尊贵。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出家人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故代表「福田」。钵又名应量器,有三事相应: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体相应——钵体质粗,使人不起贪欲;量相应——应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无论是三衣或钵,都代表清净的僧团,象征修道者的人格。顺治皇帝诗云:“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顺治皇帝赞美钵盂袈裟,也就是赞美出家的僧团。

佛教常识:三衣一钵

上面就是关于“三衣一钵”的含义了。其实我们若是多了解佛法,我们就会发现修行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寻找一条自己的修行之路。

...查看更多

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义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三衣的,三衣是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

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须过质朴的僧团生活,因此在个人物品方法,仅获准持有三衣一钵、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钵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中说:“谓一类人起正信心,修出家法。(中略)但持三衣一钵,余无所有。”戒律中并且对其形式、大小、颜色、缝制法、穿法等皆有所规定。

关于比丘常应随身携带三衣一钵之事,《摩诃僧祇律》卷八中说:“出家离第一乐,而随所住处,常三衣俱,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称衣钵。至后世,比丘临入灭时,常将此衣钵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称呼主要弟子为“衣钵传人”的称谓。

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义

兹介绍三衣如后: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块布缝成的,因此准于以上二衣,也称为九条。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因此准于上述,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由于它的作法,下来也称为五条,这种用语传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间。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及劂修罗,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颇有异说。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衣,以别于外道衣;佛到南山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由相裁制深摩根衣。依《四分律》所载,佛鉴于比丘众渡恺河时现杂乱相,遂制三衣之数。《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则载,六群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讥嫌,故佛制比丘须著三种坏色衣。

三衣之色相,以青、黄、赤、白、黑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为非法,应破坏之,染成茜、泥、木兰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数亦有制限,如系新衣,则大衣二重、余二衣一重;若属故衣,则大衣四重、余二衣二重;若新故两者并用,则大衣新一重、故二重。

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义

上面就是关于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义了。我们若是能够坚持念诵修行佛法的话,对我们和我们的家人来说都是有大功德的,是可以帮助减少业障,增加福报的。

...查看更多

三衣的详细解释

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知道三衣的,三衣是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y/47005.html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知道僧衣的,佛教的僧衣的颜色并不是相同的,特别是三衣,在使用颜色...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y/47006.html

三衣布料的来源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三衣的,三衣指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而三衣也是有佛陀规定的,但是在佛陀...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y/47007.html

三衣以外的衣服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三衣的,三衣是指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y/47008.html

三衣--比丘尼五衣

我们都知道三衣的,三衣就是指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y/47010.html

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义

三衣就是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y/47011.html

佛教常识:三衣一钵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都是听说过三衣的,但是有一些初学者却是不知道三衣的。三衣的意思就是依佛教...
https://m.fengxintang.com/fxzt/sy/47012.html

结语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