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琅琊寺,皖东著名佛寺游览胜地,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4 04:03:45作者:佛心网
琅琊寺,皖东著名佛寺游览胜地,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琅琊寺,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是唐代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法琛所建,李幼卿是唐代宗李豫一位太子的太傅太保。李豫夜梦一片山林深处有一座寺院,恰巧,第二天李幼卿把绘制好的寺院建设图呈给李皇帝看,李豫看后非常高兴,说是与梦中所见非常相似,故然下昭开建,并赐名“宝应寺”。到北宋时,寺僧尊称“禅师”,故易名“开化禅寺”,至清代嘉庆年间,佛教中的又一派别南山律宗传人,重修寺院,故更名“开化律寺”,直至清末,寺院再次毁于战火,后由28岁的和商达修广募巨金,历经30年,建成现在的寺院,便伊山取名为“琅琊寺”至今。“琅琊寺新大门”,是二十一世纪初,新建的牌楼是山门,山门两侧有两尊石雕坐狮,脚踩小狮的是雌狮,脚踏环球的是雄狮。通道中间的每块石板,都是荷花图案,块块不同,共有72块镶嵌其中,象征着连连高升。在佛教中,72中表示的是72种烦恼,每踏一块,去掉一种烦恼,心中无烦恼,遇事更豁达。

“世纪钟楼”,是三层塔式楼,位于新建琅琊寺“韦驮殿”正门以东。世纪钟楼证明“德庄楼”,二楼悬挂着铸铜钟一口重3吨,高2.4米,直径.1.6米,每天清晨由寺僧撞击,以示一天开始僧侣生活的开始。在这口钟的上面是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老四,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旦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在往前走,就要攀爬108阶台阶,为什么是108呢?这跟佛教有关,108含义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入(六根所缘的六尘的感受) = 18 再乘3( 三世的意思) = 54 再乘 2(颠倒)就等于108. 所以我们念佛、念咒要108次,意思是把三世一切颠倒之六根、六尘、六入通通念掉。众生没有六根、六尘、六入和颠倒,当然成佛啦!走完一半的楼梯的时候,大家朝左边看,有一尊观音的玉石雕像,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座观音其实是男相观音。据佛教经典《楞严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他可化现三十二种不同的身份,为之说法教化,其中就有男相观音。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

走进寺院,映入眼前的是“放生池”,又名“明月池”。池内泉水常年不涸,大家看池底硬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时的有游客将硬币投入其中,左边的是乌龟驮着元宝,表示富贵长寿,右边是鲤鱼,表示鱼跃龙门,心想事成。池上这座三孔石拱桥,因池得名为明月桥。

“大雄宝殿”,包括“大,雄,宝”三层意思,大者包含万有,雄则慑服群魔,宝即佛,法,僧三宝。因此大雄宝殿是一般寺庙的主建筑。殿前的“大雄宝殿”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殿高约14米,进深约15米,面阔为20米。巍巍壮观,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历代兴废,现在看到的是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殿内佛像文革时被砸毁,1981年重塑的有如来佛坐像(佛像三种: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 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

背面是南海观音菩萨,只要大家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这里的观音做的不是莲花座,而是一种动物,是什么呢?独占鳌头的鳌(一种说法是龟头鲤鱼尾的鱼龙;另一种说法是海里的大龟。谓科举时代称中状元,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只有状元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语出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鰲头第一名。”亦作“ 独占鼇头 ”。)

这里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观世音碑刻一块,原来是在观音殿,民国五年移至大雄宝殿后院,镶于墙壁,在文革期间,全部用砖石垒起来用于保护,直到后来砖墙脱落才发现,现为琅琊寺镇寺之宝,“眉目津津向人所语”,堪称绝笔。旁侧有楷书的塔式金刚经碑刻一块,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滁州人杨大化勒石,杨桂秋书写,在一块七级塔形画面上镌刻《金刚经》全部文字,刻字较小,保存的非常完好,在我国现存碑刻中属于珍品。

雪鸿洞,原名西石室,为唐朝开山祖师法琛和尚来此山居住初转法轮之处,唐代滁州刺史韦应物作《怀琅琊法琛

,道标二释子》“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应居西石室,月照山苍然”,诗中的西石室就是雪鸿洞,明朝仇维桢题名雪鸿洞,取自于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的雪鸿二字。琅琊寺自唐大历六年(771年)建寺以来,经历多次破坏和重建,唯有此洞始终存在,给后来修建寺庙的僧人暂避风雨、弘扬佛法的最初道场,清光绪三十年,达修律师来山恢复琅琊寺,便住在这个洞中,并提南无阿弥陀佛和佛字,建成今天的琅琊寺,所以有“先有洞后有寺”之说,洞中供奉的是千手观世音菩萨和五路财神菩萨。

琅琊山“无梁殿”,正名叫玉皇殿,是供奉玉皇大帝的道教建筑遗存。在琅琊寺院外东北山坡上。清光绪版《滁州志》载:“不知何年创建,梁柱皆以砖石为之,规制巍然,为诸殿之冠。据民国十七年年间版的《琅琊山志》载:“俗云东晋琅邪王驻跸于此所建筑,究竟不知何时建造。

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建筑没有梁木,纯砖石建造。琅琊山的无梁殿,建于何时至今没有定论,有说唐宋的,有说东晋的,还有说明清的,可查的县志也大都说不知建于何时。殿前香炉据说是个古董。无梁殿原名玉皇殿,是个道观,供奉玉皇大帝。

琅琊山有山有水有寺,山水相依,有“皖东明珠”的美誉,游人到此,无不念诵一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