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方海权:一枝一叶总关情(一)

发布时间:2024-02-19 04:04:05作者:佛心网
方海权:一枝一叶总关情(一)

人生必须有利益众人之佛心。佛心者,即是慈心。即是纯善之心。是无上智慧之心。

智慧之人就会为世间作出贡献,去利益众人。关心人世间之苦楚,关心人世间众生之所需,这就是大乘的佛心,慈心也。

有诗曰: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古今中外无数有识之士,智慧之士,无非一心为民间疾苦而奋斗。虽不处于高位,而心在众人。如是这些有智慧之人,都是值得我们非常尊敬的。我们必须学习模仿这些大乘菩萨精神的人。一心去为众生服务,一心去利益众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就是这首诗描写了人卧在衙役的书斋中,听到窗外的竹声,都联想到人世间此刻有好多的疾苦,我们必须去帮助之。虽然我们处于低位,只是一个小小职位而己。但是,我们这份对大众的关注,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如是关切的去关怀着大众,此情景中,实属难得。虽然每一个人各自能力不同,能力也是有限,但是有此一份心,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值得我们学习了。

当然诸佛菩萨有大能力法力来广度无量众生。但是我们虽为凡夫,虽能力有限,但能作一些些小的为人民服务,为众生之利益去蒙福力,去为众生提供方便。我们这些些小的行动尽力的去做,也能表达我们的一颗心。

《占察善恶业报经》曰: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圆满。当我们知道一切法本来是寂静,没有生灭之相,是平等的。当离开了这种种念头,即证得清净,就能够究竟圆满。

众生只因念头太多,而产生分别,种种分别众生,不清净的念头,种种邪恶的念头,周而复始,常常起念。因此必须离掉所有的念头,所有邪恶的念头。就是没能做到离一切念,离一切妄想,就是起心动念,都必须是慈心的念头,爱护众生的念头。非伤害故。

当唯有心去利益、慈悲、平等、爱护众生,才能进入一种清净的心。当善的念头生起,而且换成纯善,而且再舍掉了我有善之心,我清净之心。舍掉了这个念,而达到了念而无念,才能真正空相,就能够毕竟圆满。

因此看到世界上有人做好事,修供养。供养父母,亲朋,乃至供养弱小群体,我今随喜。我看着非常欢喜,我就是要这样去做。而且我随喜发愿。愿我和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希望我和所有一切众生舍离一个嫉妒的心,妒忌之心,永远舍掉,不再復存。

而且忏悔掉我过去种种不足,种种不好的事,应当先忏悔,种种的业障,从心的忏悔,从今而后不再去犯,就是真心的忏悔。所以千万我们不要执着的心,妄想的心,不清净的心。千万不要用这心。真正的常住真心,心名如来藏,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的,这才是真正真如实性的心,是如来的心。我等必须开发如来藏,开发智慧,用此清净之心,舍离烦恼浊秽之心。

娑婆世界上所有五浊恶世,一切我们不好去追随。一切众生造恶,而我造善。只有用这个猛利的心,长信解力,才能执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

世间上所有一切众生,其它人所有的造恶浊秽的心,与我等无关。我等学佛只向好而学,只向善而学,只向慈悲喜舍而学,才是真正的净土。

《维摩诘所说经》曰: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净土。四摄法是菩萨净土。方便的度众生是菩萨净土。三十七座道品是菩萨净土。四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自己修戒行,不讥谤其它人之不是是菩萨净土。

十善业是菩萨净土。得证菩萨净土,就唯有如法而修,如佛所讲而修。所以古人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之说法。如何去利益众生,如何我能生佛之国土才是最切要的。

龙山禅师说:

三间茅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把是非来辩我,

浮生穿凿不相关。

一池荷叶衣无数,

满地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

有移茅屋入深居。

禅师说到自我心态坦然,得其所安,食的虽然是粗糙食物,住的是简陋茅屋。但是心如果会安,住的虽然简陋,食的粗衣淡饭,但是胜过了很多的亭台楼阁,锦绣山珍。而心不安乐,禅师这样说,莫作是非来辩我。无必要在世间上是是非非来辩我对我错。因为什么呢,浮世上所有一切的事与我不相关。因为我淡泊了名利与人生,一池的荷叶我可以作衣,满地的松花我便食有余。对于功名利禄,对于荣华富贵,锦衣玉食都舍离了。只有用一个虔诚的心来修行。当世人知道我的住处时候,而我又再移茅屋入深居。

也说明了禅师的修行,对实修实证的无量追求。被世人知住处,而不是不愿意去度世间的人,而移茅屋再入深居。也是示现教导众生必须放下,必须令我这一颗心能安乐才是最切要的。所以不是吃好吃差的问题,不是住好住差的问题,是心能安才是最关键的。

所有一切的利益众生,所有一切自我安心的修行,都是为了使我心安理得,证悟无生,令这一颗久以极度驿动的心灵闲下来,静下来。

龙山禅师也称为隐山和尚,他对我们诉说了万境闲,一切境放下,我们的心闲,莫辩是非,以及浮生穿凿与我都不相关,说出了这种境界。唯有进入这样的境界,无尽的烦恼才与我不相关。才能茅屋入深居。深居即是深心,即是常住真心之所在,才称为深居。因而心境做到了万境闲,莫辩我,不相关。而内心有无限的满足,衣无数,食有余,才真正契入佛的境界。因为好多人得到了锦衣玉食,得到了别墅豪宅。而心永远不会满足,在不会满足的情况下,心哪里会清凉。总是感觉衣不足,食无余,有极度的追求。

而祖师轻而易举的进入了衣无数,食有余的境界。因为都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这就是智慧,是明心见性的智慧。才能深深地感觉所有世间上一切,我不需要太多,我己经满足了。此情此景欢乐无比,愿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像祖师这样契入佛心,同证安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