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泰国森林派的佛教史

发布时间:2023-11-20 04:02:59作者:佛心网
1868-1910 暹罗国王朱拉隆宫Chulalongkor 开始划定疆土,成立一中央集权的暹罗国。统一语言, 以曼谷语言为国语, 地方民众必须接受老师、政府官员与曾在曼谷接受训练的僧侣,来教导此种语言。
1871-1949 阿姜曼 Ajan Man Phurithat
1888-1985 阿姜汶 Ajan Waen Sujinno、阿姜顿 Ajan Dun Atulo
1898-1977 阿姜范 Ajan Fan Ajaro
1902-1994 阿姜帖 Ajan Thet Thettrangsi
1907-1961 阿姜李 Ajan Li Thammartharo
1911-1996 阿姜拉 Ajan La Khempatato
1918-1992 阿姜查 Ajan Cha Phothiyan
1920-1980 阿姜撰 Ajan Juan Kulachettho
1922-1980 阿姜宛 Ajan Wan Uttamo19世纪初,在中央平原的暹罗族(Siameae)、东北的寮族(Lao)、北方的原族(Yuan)、西部边区与掸州为邻的掸族(Shan),与沿着柬埔寨东北边区、紧邻南方的吉蔑族(Khmer),还有分佈于中央平原与北部地区之间的蒙族(Mon),存在着不同型态的佛教,甚至在一个公国之中,王国与王国或村落与村落之间,宗教习俗皆有所不同。在东北的寮族,其佛教习俗不同于普安(Phuan)、拉瓦(Lawa)、宋(Song)、普泰(Phu Thai)与瑶族(Yau)。再者,在蒙族的传统裡,南喷省蒙族的宗教习俗,也不同于拉武里、堪布里、巴克雷特、巴吞他尼、暖武里或巴南等省。同样地,在原族的传统裡,清迈、清来、帕尧、南喷、南邦、难省与帕省地区的佛教习俗也各异。在这裡的每一个佛教传统,皆或多或少受到当地鬼神信仰形式,和早在十四世纪之前即已盛行的大乘与密教传统的影响。1830 曼谷出现了另一类型的佛教宗派,此教派的创始人,是三十三岁的暹罗王子—拉玛二世(Rama II)之子孟库(Mongkut)。孟库早期于暹罗佛教传统出家,孟库出家达二十七年之久,直到其胞弟身故才还俗。孟库出家六年之后,遇见一个位于曼谷河畔的蒙族寺院方丈,蒙族的严持戒律令他震慑,于是建立一个严持戒律的新教派—「法宗派」(Thammayut),意指奉行「法」的教派。在孟库的僧团裡,他强调巴利文的学习,特别是要精通戒律。为了持戒精严,孟库坚持在家信众必须履行一些必要的义务,诸如供养僧伽食物、清扫居住空间、洗涤僧衣与照料僧伽的公有物等。该宗派的僧众大多来自中上阶层的家庭,为了与曼谷寺院所见到的暹罗传统有所区隔,孟库改变了若干寺院的修行方式。他引进了新的僧袍穿着方式(一种蒙族遮覆双肩的着法)、新的出家仪式、新的巴利经典语言的发音、新的作息(包括日常课诵),与新的宗教节日,孟库坚称这一切改变是为了让法宗派更真实。
然而,依欬瑞•雷诺(Craig Reynolds)指出,此一新宗派事实上「引发怨愤、意见不和,造成纠纷,而非团结」。若非有王室的支持,法宗派势必无法持续下去,因为其引发曼谷寺院暹罗传统的抵制。孟库贬抑尊奉「大宗派」(Mahanikai)传统的僧侣,他认为大宗派是「沿袭旧制」的教派—意指这些僧侣与在家人,只是盲目地遵从父亲与祖父所传下的佛教。孟库同时极力主张,研习巴利经典与注释,比修习禅定更为重要。他相信真正的宗教,应是理性的教义与信仰,而轻视一切用来弘法的民间故事与寓言的传统,以及与佛法结合的当地文化。1851 孟库还俗为国王。现代佛教的创始者是孟库之子瓦契拉央(Wachirayan)王子,他是朱拉隆宫王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曼谷布翁尼维(Wat Bowonniwet)寺的住持。瓦契拉央是一位巴利文学者,迫切希望巩固他认为已经走下坡的佛教,他认为以学术与戒律为主的法宗派,优于遵奉其它佛教常规与习俗的教派,瓦契拉央与孟库一样也称后者为「大宗派」。所以,主要座落于曼谷皇家寺院的法宗派与新设立的中央集权政府,两者间的关係密不可分,成为现代国教的典范。1902 通过的法桉,建立了一个以暹罗教会长老(由曼谷当局任命)为首的僧伽组织。先前自治、隶属于不同传承的佛教僧侣,如今都归于拥有标准经文与常规的暹罗宗教体制中的一部分, 现今的教制将原本无组织的僧伽,纳入平民政府的体制之下,僧伽与政府如今是平行的单位。瓦契拉央同时以他个人对巴利经典、注释与律藏的诠释为基础,成立一个僧伽教育系统,现代佛教奉瓦契拉央所印行的经典为权威法典。此系统至今仍沿用,所依据的是学位、考试与僧伽制度中的层级化。它将模范比丘界定为:严守戒律、精通瓦契拉央法典、以曼谷泰语教授、履行行政责任、遵守以曼谷习俗为基准的神圣节日与宗教仪式。1941 披汶(Phibun)政权时更名为泰国(Thailand), 玛哈太寺的住持阿薑皮蒙昙与僧伽内政部长在一九四一年的「僧伽法桉」中,试图整合禅修与经典研习,将它们合而为一,以改革并複兴现代佛教。自从泰国成为现代国家后,曼谷政府一直将云游僧与村落僧视为目标。他们称头陀僧为流浪汉,企图以中央集权来管理各种佛教传统的僧侣,在曼谷菁英的眼中,实践苦修的头陀僧是毫无价值的。
1949 玛哈太寺的住持阿薑皮蒙昙从龙盖、孔敬、柯叻与乌汶等省,邀请当地传统的禅脩大师到玛哈太寺,指导比丘与沙弥修习奢摩他。1950年代, 禅修在都市佛教徒中建立起地位,大宗派高阶僧侣阿薑皮蒙昙(Phimon-tham),以曼谷的玛哈太寺(Wat Mahathat)为中心,开始全国性的禅修课程,并授予几位教授禅定的老师—包括一些头陀僧荣誉头衔。但不长久, 主因是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间,右翼军人及新政府的国家经济发展与闢林政策。1951 玛哈太寺的住持阿薑皮蒙昙建立毘婆舍那禅修中心, 推广襌修。
阿薑皮蒙昙的改革受到缅甸宗教复兴,以及行政院长乌努(U Nu) 对僧俗禅修的支持所影响。他觉得缅甸式的毘婆舍那禅法,对泰国的都市人来说,既简单又实用。
法宗派南方领袖邀请阿薑辛(Sing,阿姜曼的资深弟子)到南方的碧武里省,教导僧侣与在家信徒禅修。1952 阿薑皮蒙昙从东北送一位具有九级巴利文程度,名为玛哈求度央拿西提(Maha Chodok Yanasithi)的泰寮大宗派比丘,到缅甸修习毘婆舍那。当玛哈求度回到泰国时,也带回两位缅甸禅师(其中一位是他的指导者)到泰国来教授毘婆舍那。1953-1960 玛哈求度一直在玛哈太寺禅修中心指导禅修。这项大宗派行政管理高僧的创举,引发了法宗派长老对该派禅僧的注意,并善用这些资源。1957 具有皇家头衔的「洛恰喀那大师」(Phra Racha Khana)赠予阿姜曼的三位弟子—阿薑辛、阿姜帖与阿姜李(Li), 这是一九○二年建立僧伽官僚制度以来,法宗派长老首度将皇家头衔,赠予未接受过巴利文考试的僧侣。
阿姜曼的第一代弟子五十九岁的阿姜范,开始定居于沙功那空省帕那尼空县(Phanna Nikhom)的康穴隐居所(Kham Cave Hermitage),后来称为帕森康寺(Wat Pa Tham Kham),他在那裡停留了六年。
四十八岁的阿姜拉,定居于麦克打汗省的召卡小山丘隐居所(Jau Kau Hill Hermitage,即普召卡山寺(Wat Phu Jau Kau))。1958 阿姜撰出发去寻找适合隐居禅修的洞穴,阿姜撰过了四天没有食物的日子后,他决定走到卡慕族村,如他所预料的,卡慕族村民并不知道供养僧侣的习俗,阿姜撰教导他们,之后他们便定期供养。阿姜撰发现森林独居有助于他的禅修,因此他停留于珍树穴(Jan Tree Cave),次年,一位年老的八戒女(mae chi)、一位男性淨人与沙弥,来此与阿姜撰共度雨安居。由于卡慕族村民没有能力负担四人的饮食,阿姜撰决定靠水和野菜过日子。1959 四十岁的阿姜查,在乌汶省他出生村落旁的巴蓬(Phong Pond)森林裡,创立了森林寺。
阿姜夸(Khaw)在乌隆省建立中日鼓穴隐居所(Midday Drum Cave Hermitage)。
阿姜李在位于曼谷南方二十五公里的巴南省,建立了教导禅修的阿梭卡蓝寺(Wat Asokaram),于三年后的一九六一年逝世。1960 阿薑皮蒙昙遭到撤职,头衔被撤销,更身陷牢狱,在玛哈太寺的禅修中心也被拆除。至于两位缅甸来的禅师,一位回到缅甸,而另一位到春武里省的威维卡松(Wiwekasom)教导禅修。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这次的瓦解?

一九五○年代末期的政治事件,使泰国产生根本社会性的改变,这个蜕变造成「森林僧团期」的结束。以反共律令来逮捕或拘留他们。阿薑皮蒙昙被认为是共产党的支持者而遭逮捕的另一原因,是他藉由禅修教育的推广,而致力于现代宗教改革。唯有理论与实修结合,才有可能证得阿罗汉果。1961 东北地区的百分之四十二(即泰国的百分之五十一)是森林,到了一九八八年只剩百分之十四了(整个泰国的百分之十九),如今剩下的更少了。1962 「新僧伽法桉」彷照一九○二年的「僧伽法桉」而重新制订僧伽职权,并赋予僧王无上的权力。在军事戒严之下,任何一位不顺从的僧侣—不论是城市僧、村落僧或森林僧,也不管其传承为何,都有被贴上共产党卷标的危险,也可能在不准保释或未经审判的情况下遭收押。
七十二岁的阿姜汶,住进清迈省湄庞山(Maipang Mountain)的寺院。1965 六十二岁的阿姜帖,定居于龙盖省的巨岩隐居所(Huge Rock Hermitage,后来成为希玛蓬寺(Wat Hinmakpeng)),并且在两年后开始建造寺院。1970年代, 泰国皇室开始在东北地区寻找法宗派的森林僧,皇室夫妇在一九七二年首度拜访阿姜范,并在一九七五年到阿姜宛的洞穴隐居所拜访他。政府称头陀僧为流浪汉。1988年11月,剥蚀丘陵区的大雨造成了大洪与山崩,淹没了许多南部的村庄,上百位居民因而丧生。这是曼谷政府第一次被迫面对森林无限制开发的后果,为了响应强烈的公共抗议,政府暂停国内的伐木行为,最后甚至全面禁止(3)。1989年6月, 僧侣普拉甲(Prajak)与四位从沙拉武里省邀请来的僧侣,举办了一场佛教剃度法会,以加持树木,使之神圣,他们恭敬地将像僧侣们身上穿的橘黄色衣,穿在森林裡每一株最老、最大的树上。普拉甲偶尔会参与监督的工作,伐木者为了要报复而恐吓僧侣,还对着静修场所开枪来激怒他;当地的政府官员也来拜访他,并要求他离开。在一切恐吓行动都失败后,政府官员向武里南省僧伽省长投诉,命令他离开,还要他还俗。1994年还俗, 僧猎十七年。因为多数的森林隐居所是大宗派。1987 大长老僧伽会下令,除了住在「合法」森林寺院之外的头陀僧,其它全部都要离开森林。所谓的「中央集权改革」,对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意义是不同的。对改革者而言,目标是将不同族群的僧伽纳归于曼谷的体制之下,使他们更趋近巴利圣典(由僧伽当局所诠释的巴利圣典),让国家脱离他们所认为的迷信,透过实施以曼谷为标准的经典、仪式与戒律,僧伽当局因此认为佛陀的教导是可以有单一的理解与诠释方式。在今天的泰国,不同的佛教行为会引起别人怀疑的眼光,这或许是因为学者与名作家—不论过去或现在,均主张外地的佛教常规是腐败与不纯正的。不同宗派的存在并不一定会使宗教恶化,也并不表示僧侣不够团结。当各宗派林立时,僧伽会彼此监督,也会尽力拥护他们自己的常规与原则,各宗派会力求自我革新,随着社会改变而改善,以免遭到淘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