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夜市的前世今生:百花洲在清代是济南最繁华的夜市?丨西更道
发布时间:2023-11-10 04:01:50作者:佛心网齐鲁网6月26日讯21日晚6点,小南湖夜市于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开市。大明湖畔, 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济南也因此平添了些人情味与烟火气。
近日,一纸公文终于让早早“入睡”的济南再掀波澜,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文27个条款,从机制、示范街区、消费业态到监督管理、交通组织、美化亮化、公共服务、政策支持、督导考核等方面,用一种全新的姿态打造“泉城之夜”品牌。伴随着夜间经济的兴起,“夜市”一词似乎又再度回归到济南人的视线中。
那么何谓夜市?夜市起源于何时?历史上的济南,又有哪些有名的夜市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夜市”那些事儿。
十里连街,灯火通明 唐代“夜市”便已萌芽
夜市即为夜间的集市,主要为贩售杂货、饮食小吃、游戏的场所,一般在夜间营业,直至次日天明。
夜市的起源同样值得考察。其实早在汉代便出现了夜市。太史公在《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不过这也仅是夜生活的个别描写,其他资料鲜有记载,夜市也只是萌芽状态。
由于从西周至唐代,一直实行“坊市制”,即“坊”(居民区)和“市”(商业区)相隔离,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唐代以前没有夜市。直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才打破坊市制度,夜市开始大规模出现。
然而唐代真的没有夜市吗?
不知你是否听过“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描写扬州城通宵彻夜,一片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此外,“千灯夜市喧”“夜市桥边火”“蛮声喧夜市”“夜市卖菱藕”“夜市连铜柱”……诗人们对夜市大量咏唱,可见“夜市”一词在唐代末期已然出现并得到充分发展。
而据历史资料,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有了官方还是皇帝的圣旨,夜市也便“堂而皇之”地发展起来。
《东京梦华录》里也曾记载道:“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不论寒冬亦或盛夏,所谓通宵达旦,灯火连街,正是当时东京夜市的真实写照。
及至明清,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与两宋时多餐饮娱乐不同,明清时代的夜市多为商品交易,同时市镇等夜市大量涌现,极大丰富了市民们的生活。清人宣鼎的《夜雨秋灯录·古泗州城》记载:泗州城“人物往来贸易若夜市”“夜市三条人似蚁”,描绘了夜市中人流不断的盛况。再如“高楼买醉坐长干,灯火河桥夜未阑。”“井亭夜景闹如何,交易然灯几度过。”明清的夜市着实有着吸引力。漫漫长夜,携着酒壶,斜坐在凭栏处。面颊微醺,遥望远方,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摇曳的灯光。微风吹过,不禁心生惆怅,这夜晚,几时能度过,你的心又在何处能安放?
夜市的发展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在这发展过程中,亦有诸多夜市名满天下。从晚唐时的长安、扬州,到两宋时的东京、临安,再到明清时的天津、上海、杭州,夜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古代人们的夜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总之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夜市亦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激活城市经济的催化剂,演化成一种特殊的城市经济形态。
大明湖畔,杨柳依依 细说济南“夜市”的前世
视角回到齐鲁大地,历史上的济南城,有没有轰动一时的夜市?
早在隋唐时期,彼时的济南还被称为齐州。而在大明湖的东南处便是当时齐州商贸最为兴盛繁华之地。
“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齐州市区非常繁华,城内出现商业市场,货物充溢,商贾云集。” 据《太平广记》记载,“齐州有一家富翁,郡人呼为刘十郎,以鬻醋、油为业。”这位刘十郎通过卖醋、油便可富甲一方,正是当时齐州小商品经济兴盛的映证。
待到宋代,由于齐州地处交通要塞,环境适宜,故多有商贾聚集,经济更是呈现繁荣之景。同时由于坊市制的打破,齐州夜市便应运而生。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有诗云:“行到市桥人语密,马头依约对朝霞。”从深夜到天明,商贩贸易络绎不绝。
你可曾想过,大明湖畔,杨柳依依,伴着徐徐暖风,人们在熙攘的夜市上购买布匹、丝绸,商贩们前门摆摊儿,内院加工,忙得不亦乐乎。
那时,济南的手工业作坊林街布设,著名的曲水亭街应是当年最为繁华之地。
据《济南史略》,“一些家庭手工业名气非常大,现存北宋铸造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印刷铜板,左右两侧写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下部有文字‘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店铺门前的白兔标志,不就相当于今天我们CBD区域的大幅广告招牌吗?”
如此可见,宋代的济南不仅商贸与夜市发达,早期的“广告”行当也已在济南产生。
而在明清时期,济南已成为全国三十多个工商业城市之一。商业街区以官署为中心,环列分布。
明德王府后鹊华桥、百花洲是大明湖出产水产品的集散地,“荷叶包鱼绿竹巷,瓷瓶估酒百花洲。”正是此般景象的描绘。《老残游记》也曾记叙:“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由于鹊华桥为游客游览大明湖的必经码头,在清代时已为济南最为繁华之地。到了夜晚,大明湖畔灯火通明,那时的夜市才是真正的“通宵达旦,商贸往来络绎不绝。”
曲山艺海,百花齐放 回顾长盛不衰的济南西市场
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正式开埠。位于槐荫区的西市场开始慢慢发展起来。据《槐荫区志》记载:“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而西市场正处于这绝佳的地理位置中。
1928年,历城商人刘晋卿与李九龄看中这一块地,两人便决定在此租地9亩,建造百余间房屋并拉拢商贩在此经商,二人坐地收取租金。
同年9月,二人与商贩集资,择日请来木偶戏班,庆祝济南市西部第一处综合市场隆重开业,因此得名“西市场”。
西市场开业后,鲁西各县、郊区客商以及全国各地经商者纷纷来此开店经商、落脚营生。商贩门前往来不绝,电影院中高朋满座,形成了异常火爆的商业街区。
随着西市场的愈加繁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文艺发展也呈现百花齐绽的局面。据了解,当时西市场建有诸多茶园、戏院,经常有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文艺节目,南北曲艺界的名角及江湖艺人也前来表演。江湖艺人聚集在小广场上卖艺,耍猴、驯狗、舞枪、弄棒以及点痣、相面、问卜者不乏其人。所谓“曲山艺海”由此而来。
尽管延续近百年,如今的西市场仍然一派火热朝天的景象,不过由于其在傍晚六点便结束营业,不少市民还是对此表示遗憾。在最近的《实施意见》中,济南提出要将西市场打造成为现代都市夜游购物示范街区之一,相信不久,济南夜生活也会看到西市场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