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浅论正助二行在净土法门的中地位

发布时间:2023-11-11 04:03:47作者:佛心网
浅论正助二行在净土法门的中地位

《净土》杂志2017年第3期 文/郭辉

释迦世尊出兴于世,大转法轮,光阐道教,垂恩兆载,泽被十方。一代时教,浩如烟海,总括有三藏十二部,细分有八万四千法门。时临末法,人根陋劣,孰能指示津梁,令人横超速证?昔西天龙树菩萨首倡“难易二道”,唐道绰大师于《安乐集》详判之而立“圣净二门”,善导大师又于《观经四帖疏》立“正助二行”,净土法门自此风行天下。三者之间,“正助二行”是前二种理念的集大成者,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在净宗理论和修持轨则方面阐述得更为周详完备,然而千载之下,对其本义的理解或失偏颇、或本末倒置,净宗学人不可不辨。本文试依佛陀所说的净土经典为圭臬,以净宗历代祖师的言教为准绳,来浅论正助二行在净土法门中的地位,旨在追本溯源、纠偏显正,希望能对净业学人的修学有所帮助。

“难易二道”与“圣净二门”

“难行道”和“易行道”乃龙树菩萨提出的理论观点。所谓难行道,即指于此娑婆世界积功累德、修诸万行,然后入圣流、证佛果之教道,由于需要靠自力断贪瞋痴、灭杀盗淫,从而出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的不退转地位,故谓之难行道。所谓易行道,指信愿念佛往生净土,速到达阿惟越致,谓为易行道。

所谓圣净二门,即指圣道门和净土门,乃依净土宗之判教标准将佛陀一代时教所判而成。依靠自力修行,在此世间能获得开悟者,称为圣道门;仰信阿弥陀佛之誓愿,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命终后蒙佛接引往而生净土者,称为净土门。

净土法门之源流为何?印光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中明确指出:“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见巴蜀书局版《印光法师文钞·增广上》第78页)

圣净二门又称之为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印光法师文钞·近代往生传序》言之甚详,并阐释了自他二力之用:“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时当末法,当力修净业,求生西方。不可自恃聪明有智、舍易就难,以致求升反坠、久沉业海也。印光大师痛言:“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则无出此三界之望。此则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时当末法,舍此无术矣。”(《印光法师文钞·傅大士传录序》)

正助二行

圣净二门既明,应知抉择仗佛愿力接引往生的净土法门而行。然净土行法如何?简言之,有正助二行。专修净土是正,修他法诸善是杂;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为五正行(正行中之助行),称名念佛乃正中之正,正定之业。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开示:“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

印光大师在《复沈授人居士书》中指出:“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印光大师还指出了正助二行的关系是应该“合行”,对指导净业行人非常有意义。

正助二行的地位及关系

信愿念佛,乃净土法门之正行(正定之业),是“一超直入如来地”之捷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即作佛,念佛即是佛。无上妙法,圆俱一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亦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舍此一门,欲圆成佛道,动经尘点劫,可不哀哉!

正助二行如何安排?或好静室念佛,不乐作务者,此谓“智增上菩萨”;或有积极修福,不乐念佛者,此谓“悲增上菩萨”。二者无所谓优劣,但对于专修净土、矢志往生者而言,应以专心念佛为佳,即以“正行”为主。上引印光大师开示已指出正助应该合行,大师在《复沈授人居士书》中进一步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

只修正行不修助行辨

或以为,既然以“正行”为主,助行或可忽之。以为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佛号具此殊胜威德,余行不必再作。又引善导大师之言为据,《观经四帖疏》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此断章取义,不修助行,甚至认为不必持戒,还杀生吃肉,作诸恶事。不知自误误人,流毒深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业三福被善导大师判为“散门”,属于助行,却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应修净业三福,至少必修一福,回向往生。如果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不种正因,难得正果。无论正行、助行,皆是净业正因,德天法师在研习班的讲座中如是说。至于不持戒律,更是邪见。第一、二福就要求“修十善业”“具足众戒”。杀生吃肉,障道深矣,不堪成就。《楞严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净业行人,主修正行,兼修助行,不可偏废。在念佛之余,应随分随力研究经典,诵经持咒,为善作福,回向往生,作为往生资粮。而且一切修持,必于真实心中作,善导大师云:“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力修助行忽视正行辨

有人认为,学佛要先学做人,只有人做好了,学佛才会有所成就。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必须先修助行、后修正行,持此观点者,是以“助”为“正”,实为本末倒置之举。在此观点的引导下,因此汲汲于人事伦常、广修诸善,而将信愿念佛往生西方的捷径闲置一边。更有甚者的是,有的人以行善积德为先,枉将生西资粮,作为求取人天福报之因,殊不知这是在造生死业。或有高士大人,忽视西方净土,着力宣扬“人间净土”。这些行为都是与净土理念相违悖的。省庵大师《与茅静远居士书》曰:“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省庵大师认为修善虽好,但要以往生净土为大事,嘱茅静远居士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再加持斋戒。印光大师《复方圣照居士书五》亦言:“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

西方净土具有殊胜的超越性,是阿弥陀佛真实心性的流露,是清净法性的缘起,是不生灭法,故极乐世界在此安立。《佛说无量寿经》云:“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西方极乐世界如此微妙殊特,不可思议。而三界之内,是众生业力之缘起法,是生灭法。娑婆世界具足五恶、五痛、五烧,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释尊一代时教处处指出娑婆世界乃五浊恶世,欲在此建立人间净土,实在是不容易,恳切欣求往生极乐净土,方能获得真实大利。

结论

《蕅益大师净土集·示石友》曰:“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正助二行在净土法门中的地位可谓明矣。不可因“正行”而废“助行”,亦不可主“助行”而废“正行”。应当以正行为主,助行为辅,兼而行之,斯则美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